我们此次雅集的主题为孙仲汇先生上海泉友见面会,大家是不是觉得熟悉呢?因为在我们泉币研习会刚刚成立时孙老师来讲过话!此次很荣幸能再次邀请到孙老来给我们讲讲关于钱币的事情,讲讲他和钱币之间的故事。 孙仲汇先生 孙仲汇先生上海钱币界的“灵魂人物”,上海国际商品拍卖行艺术品拍卖顾问,原上海博物馆钱币专家、上海钱币学会理事,师从已故的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钱币鉴定专家张公午先生,是古钱币、青铜器、金银器等金属器具专家。 访谈时间: 主持人:朱浒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嘉 宾:孙仲汇先生 朱:孙老师您收藏钱币50年的时间了,那么我们都很好奇您最早是怎么走上钱币收藏和研究之路的? 孙:我走上这条路很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大约我12岁的时候开始接触钱币。我在当时也没有侧重哪一方面,不光是包括钱币,钱币之外的东西我都要玩一下。因为不像现在,小孩子玩的东西很多,我自己那个年代东西少,家里就有点书可以看,拿一些铜板、铜钱、银圆当玩具,这些铜板、银元就引起我的爱好。我发现一千年、两千年前的东西一点锈都没有,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锈迹斑斑、面目全非,当然生坑出土的钱币是这个样子。但是在我们家里,一些钱币都是一代一代人留下来的,没有锈,就像汉文帝时期的半两、汉武帝的五铢钱没有一点锈,金光金亮的。这些东西两千多年还如此的漂亮,我觉得不可思议,很有兴趣,好像跟祖先们拉近了距离,然后就慢慢喜欢上了。 小时候我的求知欲望高,家里的东西研究完了也不满足,就想去看看外面的东西。那个时候上海有几个地方能玩钱币的,一个最大的地方就是广东路的文物商店,广东路江西路的路口,现在的文物商店。那个时候的文物商店靠近外滩的一面是红颜色的门,里面是真的古董,靠近河南路的文物商店是黑色的门,专门接待外宾的,一般我们不敢进去,因为里面很隆重的样子,玻璃柜擦得很亮,工作人员都是很恭敬。后来听里面的的工作人员说,小朋友你们来不要紧的,你们来看看好了,就这样。黑色的门去看看,都是几百块几千块的东西,那是专门给外国人的,我们也买不起,从58年开始到66年这个文物商店就关掉了。我主要喜欢到红的门,红的门里面有些钱币比较适合我们这些人,最便宜的是五分钱,然后一毛钱、一毛五分、两毛、三毛、五毛、六毛一直到一块以上都有,各种各样,里边是戴葆庭先生夫妻两个人。我们就是玩钱币看看,后来有五分钱、一毛钱、一毛五分钱就买点,一直到文革这个店关门。还有一个地方在淮海路的长春食品商店,现在叫思南路那个地方,长春食品商店往西有一个小房间是凸出来的的,长春食品商店是缩在里面的,那个房子凸出来一点的把人行道占掉一点两个门面,橱窗里面都放着像现在挂衣服的一样架子,一吊一个圆圈,上面都是绳子扎着一个个钱,有五毛的,有一块的,有一块五的,有两块的,那个地方是马定祥先生的商店。我就两个地方跑,这里面还有字画、瓷器还有印章还有杂件,放到今天就是个宝藏,随便买点现在就发很值钱了。当时是便宜,但是当时人们没有钱,我们小孩更没有钱。我1964年工作了之后就买了点,但百分之九十在文革中间都毁掉了。那个时候买的现在想想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东西,而且很便宜。从那到现在涨的最少的是古钱,那个时候一个半两五铢钱五分钱,买个罗汉钱也是五分钱,半两五铢现在还是几块钱,罗汉钱现在几百块上千块,品相好的几千块,那个时候五分钱。还有就是李鸿章的纸币新的五毛钱,现在卖五万。所以那时候假如有钱的话,现在都发财了。不过这都是物质财富,我们主要还是说精神财富。我玩了这个东西之后,就一直玩下去了,所以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想想抽包烟还不如买个钱,喝个酒还不如买个钱,打麻将也赢少输多,有那个时间还不如看看书。所以说那个时候我们是玩出来的,真心的喜欢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局面。那时候也没想过要成为什么钱币学家,兴趣上去了就越钻越深入。还有几个地方不是很正规的店,比如说一个老城隍庙的叫旧校场街,在豫园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点旧货摊,可以去买;还有我家附近的济南路、崇德路那个地方也有旧货摊,什么旧的铜壶、杯子,生活用品里面还有些钱币,一直到改革开放进了公家单位(上海博物馆)。公家单位不能做这个事情,就不能搞收藏了,一直到离开了公家单位才重新开始。 朱:孙老师您收藏了这么多年钱币,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或者是留有遗憾的钱币是哪一枚? 孙:这个蛮难讲的,只能说印象最深刻的钱币。四川的李亮先生给了我不少好东西,那个时候好东西价格也不是很贵,假如我不拿的话,也就流失国门了。因为那个时候海外也有好多人在收,这些东西出去了再回来就很困难了,就算是回来也是天价。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沈子槎,他收了好多东西,他的祺祥宝泉局的雕母通过我一个好朋友施志民让给我。这是大家之间的友谊,这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还有些东西基本上没花什么钱就让给了我,因为大家是好朋友,不是很计较。但是这些东西假如流出去那就没有了,在我这里大家还可以看得到。如果大家真的要学这个东西,还是要看实物。博物馆当然也有很独特的地方,就是它东西多。但是你要知道东西放在柜子里、橱窗里隔开了一层,特别是银元、铜板,你不看到真的东西,远远看是很难分得清真假的。古钱其实也是这样,真正好的古钱,看半天还是摸不着头脑。所以说,博物馆好的地方是一般人都可以看到,坏的地方呢就是保管太严密,除了少量展出之外,都放在房间保险库里。 朱:那您有没有遗憾的钱币? 孙:遗憾的钱币也有,洪武当十的光背。跟物主谈好价钱决定在北京见面,等到见面后才知道他的东西被偷了,就没办法了。洪武当十的钱背面都有个“十”,不在上面就在右边,而这个背面光光的没有的,以前只有一个,在一个藏家手里。我遇到过两枚,一枚在虹桥钱币市场,第二枚就是在河北发现的,但是两枚都没有买到。洪武钱折三光背也少,折二光背也少,折五光背多一点,小平光背是多的不得了,但是从折二折三到折十都很少很少,很奇怪。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钱币,我出价钱人家不卖,换东西也不换,我也没有办法了。 朱:孙老师您在上海博物馆工作多年,对上海博物馆展出或者没展出的钱币,特别有故事的钱币的或者特别重要的藏品分享一下? 孙:上博的钱币很多,李伟先的纸币很好,放在一个柜里,但是大部分没有展出来。我们现在一张纸币卖个三五十万很普遍,十万以上五十万以下很多,但是品相很好的纸币很多在外面看不到。有一次我到李伟先他子女家里面,当时他已经过世了。他儿子说父亲很朴素,子女出国只给路费,到国外还得自己打工挣学费。老一代的人把很多的东西捐献给国家,自己子女不娇生惯养,这跟他们接受西方教育有关系。 朱:上海老一代的人很先进的,现在的年轻人人要向他们学习,上博的古钱情况呢? 孙:古钱也有很多没有展出,但是张公午、杨成麒把好多东西都拿出来展览了。但是钱币编号不科学,很遗憾。例如一套历代货币实物,从先秦到清代,从头编到底,一号到一万多号,后来又增加的新东西就没办法往里面编号了。只能再从头编,所以次序、时代跳跃性很大。上博钱币有两套编码,一套是齐的,一套是不齐的,两个编号都没办法统一。文物编码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像A是先秦,A里面下去,Aa是什么,Ab是什么,后面编号用阿拉伯数字,Aa1、2、这样好一点。一看到A就知道是前秦;秦汉用B、Ba,这是分类学,很科学,便于管理便于展出,希望以后新型的博物馆可以这样做。 朱哥:我个人对上博的鎏金的天策府宝钱币印象很深,怎么被上博收藏的又有怎样的故事? 孙:这是戴葆庭收藏的。那个时候在文革刚结束,80年前后,天策府宝的收购价是300元。由于当时戴葆庭在古玩界德高望重,最后应该是在500到600之间买到的。这枚天策府宝钱币棱角直上直下,通体鎏金,刚看到以为是假的,因为太漂亮了。以前上海博物馆最好的钱是金质西王赏功,后来在四川“江口沉银”处金的出来几十个,银的就更多了。现在上博钱币中最光彩夺目的是鎏金天策府宝,拿出来一比,所有的五代钱币都黯然失色了。我们现在仔细研究天策府宝,发现这种钱币大同小异,没有两个是完全固定、一模一样的板式。其厚度、文字、字口很少有一样。我猜想,当时马殷那时主要用铁铸钱,铜很少,不可能做那么多雕母。而马殷本人是木匠出身,用枣木、梨木肯定雕刻的出来。所以天策府宝的版式特别多,但都大同小异,上博天策府宝钱厚,漂亮,是早期制作的。后来天策府宝钱就越来越小,越来越薄。 朱:特意准备了孙老师的几本书,这些书里面您认为哪本书最适合我们同学和藏友来学习的?这些书有什么故事没有? 孙:《古钱鉴藏趣话》是我写来普及推广钱币知识的,灌输式讲解太枯燥,里面有历史的典故。《古钱真赝对比鉴定》是帮朋友接手写的。开元学社做网站时编写的《孙仲汇开元谈钱录》;台湾出版的这本书是《古钱》那本书修改后,又增加了些内容和彩照,里面多了李清照打马钱。写书就要放弃娱乐活动,那时候用手写,经常写到十二点,还有就是校稿,很辛苦的。 朱:孙老师以您在钱币界多年的经验,关于关于钱币鉴定方面对在座的同学、泉友,您有一些什么建议? 孙:1、心态和性格很重要,不要自信过度不愿意听别人的。要相信别人,但是要有自己的辨别,独立思考的能力。2、年龄不是问题,都要虚心的学习。3、鉴定的关键在多看,要把主要的东西印在脑子里,就像电脑的储存盘。理论的知识要一点,关于鉴定真伪的书,大家可以看看,参考参考,关键的是要自己动手,没有人脱离实践可以成为专家。东西去哪看呢?拍卖会,网上的拍卖,还有实物。只要不断提高,就有希望! 小编总结一下就是学习!学习!学习! 今天小编听得很过瘾,很开心,很满足,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呀~~~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最后小编发雅集福利了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