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27 姓氏简述-严姓 0112

 高山流水BHLT 2019-01-17
​严姓,源于庄姓,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史载,东汉时,因避讳明帝刘庄,改姓为严。奉严忌为始祖。魏晋时期,部分严姓恢复庄姓,故有"庄严一家"之说。严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三省严姓人口占中国汉族严姓人口数量逾半。

​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位。2007年,中国严姓人口总计220多万,居中国93位。2013年,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严姓排名94位。

图腾释义
严的本意是紧急和急迫。《说文》:“严,救命急也”。在山崖,一个人手持猎叉迎面刺击野猪之形,显示场面十分紧张、严峻。
​严氏源自庄氏。史载,东汉时,楚庄王芈姓,名侣,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因避讳明帝刘庄,故改姓为严。“庄”是死后的谥号。子孙以其谥号为姓氏,就是庄氏。魏晋时期,严氏有恢复庄氏的,形成庄、严两姓,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

姓氏用字

​严[嚴、嚴、儼、巖、??、??、??,读音作yán(ㄧㄢˊ)]。

 
​姓氏渊源
源流一:

​源于严国,出自远古时期严国后裔严僖,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远古代时有个严国,其国人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相传在尧帝执政时期,有一位高士名叫许由。尧帝曾经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接受,隐居到箕山去了。许由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叫严僖,就是那个古严国的后裔,也是历史记载种最早出现的严氏族人。

​在今山东省的菏泽市鄄城县一带,仍有一支世代居住于斯的严氏族人,他们都尊奉严僖为得姓始祖,从不与芈姓严氏联宗。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

芈姓,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严氏,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

周顷王姬壬臣五年(楚穆王芈商臣十二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逝世,其子芈旅(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以子仪(斗克)为太师、公子燮为太傅。就是这位楚庄王,为后世传下了芈姓庄氏、严氏二族。

周顷王六年(楚庄王元年,公元前613年),楚国大夫成嘉、潘崇率军东袭群舒,伐舒蓼。不久公子燮及子仪作乱于城郢,并派人企图袭杀成嘉,不克而还。农历8月,公子燮、子仪二人挟持楚庄王离开郢都,准备迁往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部)。楚国大夫庐戢梨及叔麇及时诱杀了公子燮与子仪这两位乱臣,楚庄王得以复位。当时,有人说大夫析公臣早就知道公子燮与子仪的阴谋,析公臣惧怕被杀而逃奔晋国。

周顷王八年(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水灾,国内大饥,立即面临一场重大危机:西北方的羌戎(山戎)乘机进伐楚国,甚至一直攻至于阜山(今湖北房县南部)、阳丘(今山西太谷东北部)、訾枝(今湖北枝江西北部)一线,位于今湖北竹山东部的庸国人乘机率群蛮叛楚,位于今湖北郧县的麇国人也率百濮聚于选(今湖北安陆),亦将伐楚国。当时楚国就似四面楚歌,遂关闭了申、息北门,准备迁徙于阪高(今湖北荆门)。后来楚庄王接纳了大夫蒍贾的建议,决定首先出师伐庸国。楚军大将庐戢梨挥军攻入庸国的方城。楚庄王乘馹,会师于临品。子越(斗椒)、子贝分途直人庸国境内。秦国、巴国在当时也支持楚军,百濮散走,群蛮被迫依附楚庄王之盟,遂灭庸国。

周顷王九年(楚庄王四年,公元前610年),周顷王发动了攻击西戎之战,楚国得以摆脱危机,贤相孙叔敖(蒍敖)开始大兴水利,“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用了六年时间,至周定王姬瑜二年(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完工,解决了楚国水患问题。

周顷王十一年(楚庄王六年,郑穆公姬子蘭二十年,晋灵公姬夷皋十三年,陈灵公妫平国六年,宋文公子鲍三年,公元前608年),陈、宋二国转而服于晋国,这使楚庄王十分恼怒。到了秋季,楚国联合了郑国讨伐陈国,接着又入侵宋国,缴获战车五百乘。晋国的执政上卿赵盾(赵宣子,公元前655/654~前601年代考)率兵救陈、宋二国,并联合宋、陈、卫、曹诸国联军伐郑国。楚国大夫蒍贾为了救援郑国,与晋国军队主力战于北林,俘获晋军大将解扬,晋军退还。

周顷王十二年(楚庄王七年,郑穆公二十一年,宋文公四年,公元前607年)春季,郑国奉楚庄王之命出兵伐宋国,两军战于大棘(今河南鄢陵南部),宋国大败。到了夏季,晋、卫、陈三国联合伐郑国,以报“大棘之役”。楚国令尹斗椒出兵救郑国。由于晋军实力不如楚军,不战而退。

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击败陆浑之戎,至于雒水,野心勃勃地观兵于周疆。周定王赶紧派遣王孙满犒劳楚庄王。楚庄王傲慢地询问起周鼎之大小、轻重,颇有迁周鼎于楚以取代周王室之意。王孙满答以“在德,不在鼎”,德不足以服天下,虽迁鼎亦无助益。后来,郑国再次转向与晋国联盟,楚庄王大怒,到夏季,出兵侵郑国。

周定王二年(楚庄王九年,郑灵公姬夷元年,公元前605年),楚国水利工程大体完工,江、汉间源泊纵横,盛产鱼、虾、龟、鳖、莲、芰。是年春季,楚国送鼋于新即位的郑灵公,以示通好。当年,楚国令尹斗椒以若敖氏之族杀了司马蒍贾,遂居烝野,准备攻杀楚庄王。到了农历7月,楚庄王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今湖北襄樊西部),杀斗椒,灭若敖氏。斗椒之子贲皇奔晋国,晋国将苗邑送给贲皇。子文之孙箴尹斗克黄出使齐国归来,自拘于司败。出庄王念及令尹子文之功,使复其所,改名曰“生”。然而,郑国新君主郑灵公仍未臣服于楚国,因此在冬季,楚庄王再次出兵伐郑国。

周定王三年(楚庄王十年,郑襄公姬子坚元年,陈灵公十年,公元前604年),郑襄公即位,依然附晋国而弃楚国。冬季,楚庄王再次伐郑国。而紧邻楚国的陈国惧怕楚国,因此改与楚国联盟。当年,晋国上卿荀林父出兵救郑国、伐陈国。当时,楚国都城郢人口众多,“一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郢中有蒲胥等市,商贾云集,贸易繁盛。于是楚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但百姓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市令反映:“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令尹孙叔敖请复其旧,楚庄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国民俗好庳车,但楚庄王以庳车不便马,遂下令使高之。孙叔敖教闾里高其门槛。半年后,民悉自高其车。孙叔敖整理楚国令典。军行,右军随主将车辕进退,左军追蓐,前哨以旌旗开路,中军制谋,后卫以精兵为殿。百官像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在这一时期,楚国经济繁荣,国势大旺。

周定王六年(楚庄王十三年,陈灵公十二年,公元前601年),群舒反叛。楚庄王下令伐舒蓼,并灭之。之后,楚庄王正其疆界及滑汭(今安徽庐州一线),并与吴、越二国联盟。这引起了陈国的不满,反去与晋国联盟,因此在冬季,楚庄王又出兵伐陈国,迫使陈国再次屈服后,还师。

周定王七年(楚庄王十四年,郑襄公五年,公元前600年),楚庄王又出兵伐郑国。晋国大将卻缺出兵救郑国,郑襄公在晋国支持下大败楚军于柳棼(今河南方城东北部)。

周定王八年(楚庄王十五年,郑襄公六年,晋景公姬獳元年,宋文公十二年,卫穆公姬遫元年,曹文公曹寿十九年,公元前599年)夏季,郑国转与楚国联盟,因此晋、宋、卫、曹联合伐郑国,取郑国成邑(今河南杞县)而还,郑国又被迫与晋国结好。冬季,楚庄王出兵伐郑国,晋国上卿士会率军救郑国,逐楚军于颖北(今河南临颍)。之后,诸侯联军卫戍郑国。

周定王九年(楚庄王十六年,郑襄公七年,陈成公妫午元年,公元前598年)春季,楚庄王再次伐郑国,一直打到郑国栎邑(今河南禹州),郑国被迫服从楚国。夏季,陈、郑二国与楚国盟于辰陵。后郑国又请求附晋国。楚国左尹子重率军侵宋国,楚庄王则以重并待于郔邑(今河南郑州南部)以作声援。当时陈国发生了大司马夏征舒弑君陈灵公之乱,到了冬季,楚庄王以讨乱为名,率诸侯讨伐陈国,杀夏征舒,顺带灭了陈国,改其地为楚国陈县,并将夏征舒之母夏姬赐予连尹襄老。申叔当时出使齐国归来,为灭陈之事劝谏楚庄王。楚庄王遂恢复了陈国,每乡取一人归与楚国,谓之“夏州”。

周定王十年(楚庄王十七年,郑襄公八年,晋景公姬獳三年,宋文公十四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军围困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长达三月余,城破,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楚庄王,表示臣服。楚庄王遂退兵三十里,与郑国“城下结盟”,并将郑公子去疾为人质于楚国。当年农历6月,晋国上卿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国。楚军当时屯军于郔邑,准备饮马黄河而归,当闻知晋国大军渡河,大夫伍参力主迎战晋军。楚庄王乃使孙叔敖必乘辕而北,于管邑以待晋师。后来晋国大将赵旃擅自至楚军大营挑战,楚庄王的乘左广逐赵旃,孙叔敖乘势驱动楚军跟进,楚、晋二军大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部),结果晋军大败,溃兵夜渡黄河北归,自相争逐、终夜有声。当时楚军士卒欲依惯例以战场上之晋军尸体筑为“京观”,楚庄王予以拒绝,不欲以此耀武,而是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邲之战”之后,郑国、许国都赶紧归附于楚国。冬季,楚庄王伐萧国,宋国大夫华椒说动蔡国救萧国,萧国俘杀了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楚庄王大怒,亲率大军围攻萧国,萧国溃败。

周定王十一年(楚庄王十八年,宋文公十五年,公元前596年),宋国再次出兵救萧国,楚庄王率军直接讨伐宋国。

周定王十二年(楚庄王十九年,晋景公五年,郑襄公十年,宋文公十六年,齐顷公姜无野四年,公元前595年)夏季,晋国伐郑国,郑襄公害怕,急派公孙申代公子去疾质于楚国。郑襄公亲自到楚国,希望谋御晋国。楚庄王则派遣使者申舟(无畏)礼聘齐国,当申舟过宋国时,宋国怒其不假道(提前打招呼),以为“鄙我”为由止而杀之。楚庄王闻讯,当即投袂而起,不及穿屦佩剑,直趋宫外,经蒲胥之市,立即出征。农历9月,楚庄王以楚大军围攻宋国。

周定王十四年(楚庄王二十年,鲁宣公姬馁十六年,宋文公十六年,公元前594年),鲁宣公欲与楚国友好,在春季派公孙归父会楚庄王于宋国。当时宋国都城久被楚军包围,而晋国又不出兵援助,仅派遣一个解扬到宋国,逼迫其不得降楚。到了农历5月,楚庄王按申叔时的建议,在宋国土地上大盖房子,让兵士耕作宋国的田地。而宋国人因粮尽柴绝,见楚军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皆大惧,只好恳请楚军退三十里,然后与楚国谈和。宋文公以大夫华元为人质于楚国,楚庄王这才退军。当时,右尹子重(公子婴齐)出于私利,劝楚庄王取申、吕二地为赏田。大夫申公巫臣认为无申、吕为邑,无以为军赋,必将削弱北部边防,而且晋、郑二国必能顺利挥军至汉水,因此劝止楚庄王,不要将申、吕二地赏给子重,子重因此而怨恨申公巫臣。

周定王十三~十六年间(楚庄王二十~二十三年,公元前594~前591年),楚庄王起用士亹为太子熊审的太傅。士亹就教学之事问于申叔时,申叔时列举《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九门课程,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当年楚庄王要构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防守备,用不烦官府。但楚庄王筑层台,要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劳工们还要自带三月之粮。后因大夫们纷纷反对,而停工。

周定王十六年(楚庄王二十三年,鲁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夏季,鲁宣公派使者到楚国求借军队,欲以伐齐国,一直要称霸中原的楚庄王欣然答应。但到了秋季楚庄王就病逝了,因而楚军未能出兵。楚庄王逝世后,其子熊审继位,时年仅十岁,是为楚共王,他敕封父亲芈旅谥号为“庄”,因此史称其为楚庄王。楚庄王的一生,是竭力为楚国谋夺中原霸主地位的一生,基本上一直是在与中原诸侯国的鏖战中度过的,在他的领导下,楚国的国势达到了顶峰。

在楚庄王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庄氏,肇启芈姓庄氏一族,世代相传。

到了东汉时期,该支庄氏族人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故将所有的庄氏皆改为其他姓氏,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改为严氏。汉王朝灭亡后,到了魏、晋时期,严氏族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氏,这样,就出现了庄、严二氏并存于世的情况。后来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庄光、以及汉赋大家庄忌的后裔等心安理得地改姓为严氏,就是因为严氏与庄氏本就同宗同源,从血缘世系上说,实际上没有什么分别。

严氏本出庄氏,最为著名的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学者、词赋家庄忌,时人称其为“庄夫子”。庄忌一生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悼楚国爱国诗人、辞赋大家屈原之作。在东汉汉明帝执政之后,避帝名讳,被后人改称严忌,亦改称“严夫子”。

据家谱文献《严氏族谱》的记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在文献《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中也说“严是庄氏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复为庄氏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姓原出是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

该两支芈姓严氏、庄氏族人因尊崇严忌(庄忌),多奉其为严氏、庄氏的得姓始祖,二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彼此间严戒婚配。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魏国大夫严遂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严遂,全名为姬严遂,生卒年待考,字仲子,卫国濮阳人(今河南濮阳),著名战国时期的韩国大夫,史称“严仲子”,由于其在韩国为大夫,史又称其为“韩严”。

周安王姬骄二年(韩烈侯韩取元年,公元前400年),韩烈侯继位不久,就发生了大夫严遂与宰相侠累争权的事情。

严遂在朝堂上指责侠累的过失,结果却被侠累叱斥,当时即愤而拔剑趋前,被别的大夫们劝阻了。后来,严遂又惧怕侠累的报复,因而逃奔齐国。

在这位严遂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流传千古至今的故事:

严遂潜逃至濮阳地区,闻知当地侠客聂政的大名,又敬佩其对母之孝、对姐之尊,便献巨金为其母庆寿,因此与聂政结为好友。之后求其为已报仇。聂政感其恩惠,答应在侍奉母亲百年之后为其报仇。

聂政的母亲不久病故,聂政为母守孝三年之后,忆及严遂的知遇之恩,便在周安王五年(韩烈侯四年,公元前397年)独自一人仗剑进入魏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他闯上朝堂,以白虹贯日之势,一举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侍卫数十人。后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聂荣,在突围无望之下,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自尽。后来,其姐聂荣在韩国都城的大街上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亦撞死在聂政尸前。

之后,大夫严遂弑杀了韩烈侯,扶立其子韩若山为韩国君主,是为韩共侯(公元前374~前362年在位),历史上又称其为韩懿侯、韩庄侯等,实为同一人。

在严遂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就是著名的东海严氏。该支严氏族人尊奉严遂为得姓始祖,亦不与芈姓严氏联宗。

本书按:

刘向在《战国策·韩策二》、司马迁在《史记·剌客列传》中,都将严遂记载为韩哀侯执政时期的大夫,而不是韩烈侯。这在典籍《韩非子·说林上》中也有详细记载:“严遂不善周君,患之,冯沮曰:严遂相,而韩傀贵于君,不如行贼于韩傀,则君必以为严氏也。”韩非在其中所说的“韩傀”,就是韩哀侯执政时期韩国宰相侠累,这说明韩烈侯就是韩哀侯。

但是,司马迁在史籍《史记·韩世家》中却另外有记载:

韩列侯,名叫韩取,是韩景侯的儿子。韩景侯名叫韩虔(姬虔),是晋国上卿韩武子韩启章的儿子子,于周安王姬骄二年(韩烈侯韩取元年,公元前400年)逝世,韩取当年即位,是为韩烈侯。

周安王五年(韩烈侯四年,公元前397年),聂政杀韩相侠累。

周安王十年(韩烈侯九年,秦后惠公八年,公元前392年),秦军伐韩国宜阳,取六邑。

周安王十四年(韩烈侯十三年,公元前388年),韩列侯病逝,其子韩文侯立。十年后的周安王二十五年(韩文侯十年,公元前377年),韩文侯病逝,当年其子韩哀侯立。

周烈王姬喜二年(韩哀侯四年,公元前374年),大夫韩严(严遂)弑其君韩哀侯,立韩若山,是为韩共侯……

两相比较,韩烈侯与韩哀侯是两个人,二者出现在韩国君位上,实际上相差了有二十三年之久。那么,到底这位严遂是韩烈侯时期的人,还是韩哀侯时期的人?还需要进一步严谨考证,本书在此暂取严遂为韩烈候时期的人之说。

源流四:

​源于赢姓,出自战国时秦国大夫严君疾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上大夫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他便改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

在严君疾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蜀郡严氏。

该支嬴姓严氏族人皆尊奉嬴君疾为得姓始祖,亦不与芈姓严氏合谱。

源流五:少数民族

​1、源于鲜卑族,出自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晋书》记载,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创建了后燕国,到了慕容盛执政时期(公元399~401年在位),其所控制的匈奴别支部属中丁零族人(敕勒)就有将姓氏汉化为严氏者,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

2、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林氏,蒙语为,源出元朝时期丞相巴邻·伯颜之后裔,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巴林(今俄罗斯伯力)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

蒙古族、满族巴林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严氏、潘氏、詹氏、白氏、颜氏等。

3、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严佳氏,亦称雅佳氏,满语为Ya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雅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复冠汉姓为严氏,少部分人改冠汉姓为阎氏、颜氏。

⑵.满族严穆吉氏,亦称燕济氏、颜济氏,满语为Yan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颜氏、杨氏等。

⑶.满族严直氏,亦称颜之氏、颜珠氏、颜之氏,满语为Yanju Hala,世居雅达珲春(今吉林珲春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颜氏、阎氏等。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严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严僖、严遂、芈旅(楚庄王)、严君疾(嬴君疾)、严忌(庄忌)、巴邻·伯颜。

各支始祖

严 忌:汉文景帝时期人,居由拳本,本姓庄,后避汉明帝讳改严,以词赋受知粟孝王,世称严夫子,有傅,由拳卽今浙江嘉兴县。元配:李氏,生子一,庄助(后亦改严助)。

严彭祖:字公于,汉朝下邱人。精通“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尤为出名。他廉直不事权贵。人或劝其少自勉强,他说:“凡通经术,固当修行。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竟以太傅官终。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严氏是一支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九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十七位,皆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当今的严氏一族,有一部分仁主要是由庄氏改姓而来,还有一部分则是由历史上的各个民族汉化改姓而来,且实际上“汉化严”的人口总数要远远多于“庄改严”,绝不可“一论皆庄”。

东汉时期,严氏族人大多居于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氏足迹。

魏、晋时期,北方严氏族人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氏族人最旺。严氏族人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氏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氏族人多向南迁等原因,中原严氏渐沉寂,而南方严氏日益出锋露鞘。

唐朝以后,北方严氏族人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氏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朝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氏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为邵武人(今福建邵武),世称“三严”。

明、清时期,严氏族人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氏居民。

明朝时期,有山西籍严氏族人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清康熙年间,严氏族人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

今日严氏族人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这三省严氏族人占全国严氏人口一半以上。

严姓:在全国人口排名 第112位

郡望堂号

1.郡望:

蜀 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华阴郡:古代原称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高祖刘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华阴堂:以望立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高陆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平襄堂。

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蜀国堂、益州堂、成都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海虞堂、京口堂。

富春堂:资料有待补充。

调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古秋堂:资料有待补充。

钤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宜雅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录堂:资料有待补充。

尺五堂:资料有待补充。

海云堂:资料有待补充。

金竹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植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介祺堂:资料有待补充。

绥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奉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芳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类堂:资料有待补充。

恩敬堂: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江西婺源严田李氏会编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明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严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严玉湘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青海湟中严氏族谱二卷,(清)严大伦、严大猷续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介祺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严氏世谱,(清)严鹏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严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严清越、严士榜等续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3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镇江严氏宗谱四卷,(清)严士榛、严士枢等重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八修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李振苏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书馆。

江西万载严氏牌谱二卷,(清)严祥拜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严吴氏宗谱四十卷,(清)任震初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恩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青阳赛龙严沈氏五续世系宗谱十一卷,(清)沈起鹗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甘肃天水严氏家谱十六卷,(清)严成勋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敖阳严氏四门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享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李元瑞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浙江桐乡青溪严氏家谱十册,(清)严辰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潭严溪彭氏三房二修支谱十卷,(清)彭飞、熊纂序,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湘潭县署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镇江梦溪严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清)严开甲、严作霖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严氏家谱九卷,首一卷,(清)严大壎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小沙溪严氏宗谱四卷,(清)严道发、茅国宾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严氏主牌谱二卷,(清)严弈佑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严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严利珍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二卷、第九卷)。

严氏五修族谱二十四卷,(清)严傅馨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金竹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江严氏族谱四卷,(清)严之骏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严氏宗谱十六卷,(清)虞孝谐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客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湖州归安石溪严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严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万邑严祠牌册二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浙江湖州[严氏]传家琬琰录三卷,(清)严启丰辑,清朝年间严氏随分读书齐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岳阳严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客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卷首上、中、下册、第二卷、第三卷下册、第四~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松镇严氏家乘八卷,(民国)严赓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绥成堂铅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姚江上下河严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严寿祺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崧镇严氏家乘八卷,(民国)严赓颺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绥成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萝溪严氏宗谱十卷,(民国)严汝纯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萝溪严氏宗谱十卷,(民国)严汝纯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镇江梦溪严氏宗谱十卷,(民国)严汝纯续修,严敏中编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上海市图书馆、日本。

浙江慈谿赭山严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敏分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奉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李冬华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浙江常山定阳归严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石冈。

江苏洞庭安山仁里严氏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严庆棋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高县重修庆符严氏家谱七卷,(民国)严钟琛总理,严钟炘等编辑,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高县石门乡水鸭村。

严氏重修家谱,(民国)严思寿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明农乡严氏宗谱十卷,(民国)张琴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芳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彭川严氏宗谱四卷,(民国)严贤赞等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沱川严氏八修族谱二十五卷,(民国)严泽鐘等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高县庆符严氏家谱二卷,(民国)严桂滋纂修,民国年间石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江西婺源严田(李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严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严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湖北阳新县、大冶严氏字辈:“雨仲宏光继汝时则(应有思学)自存忠守(近宗家正)桂茂家修(启文铭修)锦荣献廷辅国显名发祥运际世永宾兴隆珍贤达全庆有芳英才裕俊礼秀钦章”。

湖北孝感严氏字辈:“文章华国彦长发启加详福永仁恒泰诗书世泽昌”。

湖北天门严氏字辈:“人有文章士我启尔泽新义方仪子训宗纪守官诚”。

湖北江陵、荆州、安徽天长严氏字辈:“茂首循天一克开先有章其文钦奉若定得久全昌”。

安徽桐城严氏字辈:“亭光曾德宏云仍家年立”。

安徽广德严氏字辈:“启金和理……”

安徽怀宁严氏字辈:“正应启明世宗先越大家贤良为自智”。

江西寻乌严氏字辈:“士立嘉光时登朝永锡之纯修能志学奕世作名儒”。

江西南昌严氏字辈:“曰廷抚昌运四海洽时雍间永长江水湛然心迹同怀仁以辅义百世仰高风”。

江西赣州严氏字辈:“家维敬友尊径启耀武鲲”。

河南信阳严氏字辈:“德法曾祖克兆嘉祥承先启后万事永昌正大光明保本施良忠厚传家富春久长”。

河南桐柏严氏字辈:“德圣朝国正明”。

河南严氏一支字辈:“从弼英资汝彩熙”。

福建仓山严氏字辈:“万世其昌……”

福建仙游严氏字辈:“宗祖肇基……”

福建侯官严氏字辈:“君锡夫汝尚其秉恭传家以孝为国维忠曾元彦圣亦胤景从当仁执谊安延祖宗”。注:严复之家族,严复为“传”字辈。

江苏润州严氏字辈:“家敦忠厚守道长吉种德久昌”。

江苏阜宁严氏字辈:“学乃生志宝”。

山东莒县严氏字辈:“立志孝文武双全”。

山东泰安严氏字辈:“怀士锡振承文茂传允勇”。

四川邛崃严氏字辈:“开光宗景祝敬慎礼少熙红家欣登一本”。

四川三台严氏字辈:“省勇先而起国郑天开文吕中光沁力知大朝庭”。

湖南岳阳严氏字辈:“綦文轻奉岳定德九成昌”。

湖南严氏一支字辈:“家泽宗仁瑞洪才耀丑香以政朝纲培源开大典忠孝启贤良子必应德”。

浙江文成严氏字辈:“真朗钱荃驰出机虞球李富徐希惟士思志巨大一良公启正齐日有昌成名显宗朝可尚诗书训长列国家宾”。

严氏富春堂一支字辈:“性敏必资学万用由斯觉正道辅开先有章其文博源发嘉兴远名标锦绣高贻谋敦德泽衍庆啓贤豪”。

严氏富春堂一支字辈:“作叔相继其用恒心孝友光明”。

严氏一支字辈:“治万国金文登明之式政新启成子秀锡仙梦盛春”。

严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克锡留洪世泽孔长”。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1.门楣题辞:

富春流芳:典出严光故事。严氏族谱载:“严光,字子陵,余姚人,少与光武同窗,及光武即位(即东汉武帝刘秀),公乃变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乃备安车元纁遣使聘之,三返而后至,引光入论故旧。因其偃卧,光以足加帝腹,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帝座。帝笑曰:联与故人严子陵共卧。除谏议大夫,不屈,去。耕钓于富春山。今钓台即汉富春县地也。”对严子陵不事权贵、志行高洁的精神风貌,历代文人评价颇高。范仲淹为之作“严先生祠堂记”,称赞其人其事云:“……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并作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四言通用联:

天水世泽;富春家声:全联典出严氏的“天水”郡望堂号。

姓源芈氏;望出华阴:全联典出严氏的姓氏源流。

会稽贤守;藕荡渔人: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吴人严助,举贤良,汉武帝时官中大夫,善于辩论。建元年间任会稽太守,有贤德。下联典指清朝初期的文学家严绳孙,字荪友,晚年号藉荡渔人,无锡人。早年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江南三布衣”,康熙年间举博学宏词,历官检讨、中允,参与修《明史》。诗作多吟咏山水田园,又能画,著有《秋水集》。

大汉千古;先生一人:此联为浙江省桐庐县严子陵祠联。

翻译天演;卜筮成都:上联典指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字又陵,福建省侯官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又留学英国海军学校,清光绪年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翻译《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等,传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隐士严君平,名遵,字君平,蜀地人。成帝时,在成都卜筮,每天得百钱以自养,便闭门讲授《老子》并著述,一生不愿做官,为当时著名文学家扬雄所敬重。著有《道德真经指归》十三卷。

成都迹著;富春名垂: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严武,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封郑国公。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严光,隐于富春山,耕钓以终,有严子陵钓台胜迹在。

鱼台世泽;雉水家声:全联典出鱼台,属山东省。如皋古称雉水。侨居如皋之严氏后裔有用此联者。

遁居剡曲;卖卜成都: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严光(子陵),隐富春垂钓。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严君平,隐士,卖卜于成都,日得百钱即闭门讲授《老子》。著有《道德真经指归》。

3.五言通用联:

五色惊彩凤;千里震骢威:唐朝进士严维诗句联。

公子称博士;铁桥谙韵学:上联典指西汉今文春秋学“严氏学”开创者严彭祖,字公子,汉宣帝时立为博士。下联典指清朝文学家严可均,号铁桥,精通文字音韵之学。

4.七言通用联:

译文遵守信达雅;奇才擅长刻画诗:上联典指近代思想家、民主革命先驱严复,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画篆刻家严拭,能诗、善画、工篆刻。

几道长留天演论;介溪永驻钤山堂:上联典指近代思想家、民主革命先驱严复,字几道,曾译《天演论》。下联典指明朝弘治进士严嵩,号介溪,有《钤山堂集》。

星耀辰垣封郑国;风流辅列典秘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功封郑国公。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名人严协律。

春暖烟波人下钓;夜深花月客垂帘:全联典指东汉初期会稽余姚人严光(本姓庄,避明帝讳改姓严),字子陵,曾与刘秀为同学,刘秀建东汉即帝位的后,他改名隐居。刘秀派人到处寻找,后召至京城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于富春山。后来,人们把富春江上严光垂钓的地方叫“严陵濑”、“严子陵钓台”。

水光风力俱相怯;星象烟云喜共和:此联为近代思想家、民主革命先驱严复撰书联。

千秋大雅扶轮手:一片寒泉荐菊心:此联为福建省邵武县严羽祠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万石类妪,贤扬东海;三体居士,高卧中林: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东海下邳人严延年的母亲。严延年,字次卿,年轻时学习法律,汉宣帝官侍御史,曾弹劾大司马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二十七天后又废去,朝中大臣都很惧怕他。严延年任涿郡太守时,镇压豪强东高氏、西高氏。任河南太守,又摧折豪强,杀了很多人,被称为“屠伯”。 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来,正遇上处决犯人,便不肯入家门,斥责严延年说:“天道神明,对人不能只管杀。我不愿以老年人见年轻人受刑戮!”说完,便回东海去了。严延年兄弟五人都做到高官,东海人称严延年母亲为“万石严妪。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羽族人严参,字少鲁,志气伟岸,断绝与人交往。有人劝他广结朋友,他则捂着耳朵不回答。

天禄谈经,独晰公羊之旨;富春垂钓,人钦肥遁之风: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严彭祖。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严光。

秋水名篇,锦绣文章绵世泽;春山垂钓,聊将竿竹蕴经纶: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严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文学家、哲学家庄周,因严由庄氏所改,故有把庄周亦当作先祖,《秋水篇》、《南华篇》都是庄周的文章。

系在楚庄,开自西汉,赐姓以来,分开水波流,世端祀典;派由遄顼,衍溯桐庐,肇基而后,挹春山气脉,代起人文: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严氏宗祠联。全联典指严氏的源流。

6.典故、趣事:

严亚照案: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初,在澳门的华人少年严亚照被葡萄牙殖民军少校法瓦乔(Favacho)杀害,其母严徐氏向香山县府指控杀人凶手。香山县府要求澳葡当局将被告送交香山县丞衙门审讯。澳葡当局讹称“凶手”是帝汶奴隶麦努埃尔,并称凶手应按葡萄牙法律判罪。严徐氏即至广州上诉,两广总督阮元派广州知府高廷瑶去澳门查处,高廷瑶多次向澳葡当局索取凶犯,仍遭拒绝,仅让清朝官员在澳门狱中面讯“罪犯”。结果,清朝官员确认此人因醉酒杀人,澳葡当局又坚持照葡萄牙法律处决罪犯。3月13日,在澳门绞死这名帝汶奴隶时,聚集在刑场上的居澳华人发生暴动。他们认为被处决者无罪,凶手却逍遥法外,还用砖石投掷中葡官员,捣毁法瓦乔的住宅,甚至准备冲击大炮台。澳门总督出动配备有野战炮的军队及炮船,并击毙了一名中国居民,才勉强镇住局势。居澳华人还要求中断对澳门葡人的粮食供应,因清朝官府的阻挠而未能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