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文学作品常常以“物欲横流”来形容我们如今的社会,的确,如果有时间看看报纸新闻,就会发现金钱至上、损人利己、以怨报德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人说,自私是人类的本性,这句话到底正确不正确呢?在哲学家探讨出结果之前,科学家却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我本善良 最近,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对人性自私与否进行研究。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他们通过网络实验室召集了全球范围内数千名志愿者参与实验。 科学家将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分成许多个小组,并为每个志愿者分发同等数目的虚拟金币。志愿者可以选择自己持有金币,也可以将全部或部分金币投入小组共有池,最后持有最多金币的个人和共有池中拥有最多金币的小组将获得嘉奖和礼物。 接下来,志愿者便在科学家的指挥下进行了三个简单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让志愿者自主支配手中的虚拟金币。结果表明,越快做出决定的志愿者,越有可能选择捐献金币,并且捐献的数额也越大。第二个实验进行时,研究人员迫使志愿者立即做出决定是否捐金币,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的停顿与思考。这一次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直接捐献自己手中的虚拟硬币。最后,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们思考并写出直觉与思考对捐金币的影响,结果,志愿者普遍认为,直觉会使人更愿意合作与奉献,而思考推理则刚好相反。 为什么思考后愿意捐献的人就减少了呢?科学家表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人们普遍更倾向于选择合作与奉献,或者说更加注重集体的利益,它已经内化成人类的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比如,我们遇到身处危险、需要救助的人,第一反应都是立刻伸手帮助。即使当我们置身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当中,面对诸如荣誉、奖惩、金钱等“激励”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保持合作与奉献的行为方式。 然而当我们经历了思考之后,就开始犹豫了,帮助人很可能得不偿失的想法占了上风,而“自私”的举动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能获得好处,于是,助人为乐的愿望就消失了。 不合作,不得活 为什么“合作与奉献”、“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思想会内化成人类的行为方式呢?其实这是进化的选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不会制造先进的工具,也不会耕种作物,为了捕获猎物获得生存繁衍的机会,人类便不得不团结起来,采用合作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合作”在当时是一种共有思想与观点,很早便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而在长久地发展中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而个人利益“激励”的出现则直接导致了“自私”的萌芽。在氏族公社阶段,人们都是无私的,一切所得都会进行平均分配,没有人会有自私的念头。而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得私有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当人们想要获得更多的钱财,想要拥有更高的地位,想要得到更好的声誉时,“自私”的情况便越演越烈了。由此看来,权衡个人利益的思考便是自私的起源。 这样看来,人类的基因中真的隐藏着“性本善”的密码,虽然纷繁的社会环境容易使自私的想法凌驾于其上,但是只要我们顺应直觉与本性,便能自觉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