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析“12.23”井喷硫化氢泄漏事故应急经验教训(下)

 vvvv163com 2019-01-18


(照片来自网络)


二、应急救援成功经验与不足

1、初期处置和井场人员撤离

好的表现:在钻井队先期处置井喷无效后,井队在发出井喷失控警报的同时,立即通知井场周边群众疏散,向当地110、119等报警,并分别向上级和当地政府紧急上报情况。井队人员全部在第一时间安全撤离井场,井场周边大部分群众也随着井队人员在井喷失控后一起向外围疏散。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在接到井喷失控报告后,立即联合组织召开应急抢险会议,在判断现场无法继续组织抢险的危险情况下,作出了钻井人员迅速撤离井场,立即疏散周边群众,请求市政府对疏散、安置群众进行增援等决定。同时,就近组织抢险物资、队伍等赶往现场支援,公司领导带领相关人员火速赶往现场。

井队的先期处置和公司的指挥决策,有效的保护了钻井队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减少人员伤亡,疏散周边群众,控制和监控井场,以及协调应急资源,报告现场情况和采取点火措施等保存了有生力量。

不足:从事故调查和现场处置反映的情况看,暴露出钻井队在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由于钻井公司编制的井喷应急预案过于原则,没有制定有可操作性的井控应急措施,也没有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平时的井控演练走过场、流于形式,致使井队人员在先期处置中慌乱应对、盲目处置,错过了抢接顶驱、关回压阀等最佳时机。井口失控后,在有钻具在井筒内的情况下错误的关闭防喷器全封闸板,不仅没有起到封井作用反而把钻具压扁挤弯,导致上提下放钻具及接顶驱等措施完全无法实施。井喷失控后,由于没有足够的正压呼吸器,不能组织现场人员在井口及周边进行放喷点火等作业,加之没有配备点火设施,致使大量含硫气体从井口、放喷管线等处失控喷发,现场人员被迫撤离,造成现场完全失控的局面。

2.通知和疏散周围群众

好的表现:在听到钻井队异常刺耳的警报声后,井场周边的群众感到情况不妙,立即做好了自发疏散准备,在接到井队人员撤离的消息后立即同井场人员进行了疏散。随后,钻井队和开县政府先后组织了井场周围群众的疏散,大部分群众在第一时间也采取了疏散行动,对减少人员伤亡,减轻事故损失及灾害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足之处:由于群众对硫化氢造成的危害后果意识不够,没有进行过疏散训练,也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不知如何应对。加之天黑山路崎岖,人们并不知到应该是往高处撤还是向远处跑,慌不择路致使撤离无序,效果受到了限制。甚至有些人出于对家庭财产的担心,坚持不撤、观望等待,或是在撤离后又私自返回,增加了不必要的伤害。由于电话和手机的逐步普及,前些年农村用于宣传的高音喇叭逐步退出,延误了通知时间,给迅速通知群众撤离增加了难度,降低了信息传递效率。加之一些居民村、组,由于处所偏僻,成了疏散撤离通知的死角。

3.点火与防止硫化氢毒气扩散

好的做法:硫化氢大量喷出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点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减低其毒害效果。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现场救援人员在撤离后持续关注井场情况,多次设法采取点火措施阻止硫化氢喷发,但因地层压力超高、喷势太大,人员无法接近,加之没有点火枪等点火工具,一直无法点火。后来,根据观察情况判断井口喷势减弱,川东钻探公司现场指挥部在原计划点火装置到达现场前,在当地居民家找来准备过年放的烟花,安排抢险队员接近放喷管线放喷口,试了几次后终于用放烟花的“土办法”把高压含硫天然气点燃,使致命的硫化氢得到有效控制。

不足之处:由于现场没有配备点火设备器材,也没有人经过点火训练,以前规定的用“发火枪”点火,由于枪械管制原因现在也只能找地方公安、武警协助,延误了点火时间。由于当时规定现场点火的措施、配置,以及人员能力、点火方法等存在严重缺陷,根本没有办法实施点火。点火的延误,高浓度含硫化氢气体大量泄漏,是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直接原因。

4.人员搜救与成功压井

好的做法:在实施放喷点火、硫化氢得到有效控制后,重庆市、中石油立即开展了人员搜救,加大了受影响灾区群众的疏散力度。国务院工作组抵达开县指导应急救援后,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一边要求中石油加强现场处置,认真研究压井方案,坚决防止井内钻具、放喷管线因硫化氢腐蚀发生氢脆造成井喷再次失控,确保井场受控。一边指示扩大疏散和搜救范围,加强大气、水监测,加大疏散半径,人员疏散由最初的3km扩大到5km,确保人员和疏散群众安全,作到万无一失。由于压井方案多次研究论证,应急物资、装备准备充分,抢险人员进行了预演训练,中石油现场抢险指挥部26日一早就具备了成功实施压井的条件。在人员搜救和疏散工作顺利完成的情况下,按照国务院工作组的指示,27日压井一次成功。


(照片来自于网络)

不足之处:缺乏对硫化氢扩散模型研究,无法科学合理制订群众疏散半径。后来研究分析表明,这次井喷失控引发大规模人员伤亡,不仅是因为井内喷出的大量高含硫气体,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当地气候和地形的极大影响。由于12月份,受当地大雾、无风和山区扩散条件不利影响,又恰遇气象上的“逆温层”现象,即地表温度低于空中温度,致使喷出的有毒硫化氢气体被圈闭在了井场周边的洼地范围内,加强了毒害效果。

5、人员安置与社会稳定

好的做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始至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国务院工作组的直接领导下,当地政府、社会公众给予全力支持和配合,机关、学校、体育场馆等能安置人员的单位或场所,积极主动腾出地方接纳疏散群众,无条件支持救援工作,保证了疏散人员有饭吃、有水喝、不受冻。卫生、医疗等社会救援组织加班加点,开展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及伤亡人员处理工作。新闻媒体及时跟进国务院工作组工作部署,关注抢险救援措施及善后工作的落实,及时报道救援响应工作进展情况,回答社会公众和受灾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的为民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抢险救援工作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维护了社会稳定。压井成功后,受灾群众陆续安全返乡,善后理赔事宜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当地生产生活得到较快恢复,社会秩序始终保持稳定,各级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照片来自于网络)

不足之处:由于开县条件有限,除了安置受灾群众外,一时间突然涌入了大量抢险救援、社会力量、媒体记者等人员,开县人民的日常生活一下受到了干扰,市面上的矿泉水、方便面供应曾一度出现了供应紧张的局面。由于国务院工作组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国务院及时拨付部分资金和救灾物资,有效化解了被动局面,才没有引起社会公众的过渡恐慌。 


总体来看,在“12.23”井喷事故抢险过程中,在国务院工作组统一领导下,重庆市、开县市政府和中石油及相关下属单位,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员的疏散安置,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应急救援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还有不顺畅,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特别是初期应急救援响应工作,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整个应急救援过程中,先后至少组建了8个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分别属于当地政府、企业等各自的应急指挥系统。由于初期应急组织机构都是临时组建,缺乏事先的模块化、功能化设计,使得组织架构缺乏弹性,不仅组织内部流程不顺,外部的协调联络也基本处于混乱状态,影响整个应急系统效率的发挥。应急处置初期,地方政府和石油企业没有建立起整合的通讯和一元化指挥体系,两个指挥系统各自运行,指挥、通讯互相独立,这就使得在信息传递、决策制订、措施执行等方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降低了应急工作的效率。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进一步强化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的建议

在总结“12.23”事故教训及2008年冰冻雪灾、“5.12”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基础上,我国提出并构建起了“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2018年3月,设立国家应急管理部,标志着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回顾反思2003年这场灾难性事故,我们仍可以从井喷(生产安全事故)——硫化氢泄漏(环境污染事故)——大规模人员疏散(社会安全事件)这一典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中找出一些亟待加强或改进的建议。

(中石油第一时间开展现场环境监测)

1、做好井喷失控点火,从源头上控制住硫化氢泄漏。

安全生产一定要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起,摆正资源开发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人的态度,抓住关键环节,抓好源头控制。对处于井口失控的含硫气井井喷,当无法用常规方法和装备进行控制时,必须尽快点火。根据专家几年来的反复研讨,确定的点火条件为:若井场1.5km范围内有常驻居民,当距井口100m范围内环境中硫化氢平均检测浓度达到100ppm时 ,井口点火决策人要在15分钟内下令实施井口点火。根据目前国内钻井管理体制,井口点火决策人可以是油气田公司(甲方)的现场代表或甲方授权(或委托)的钻探公司(乙方)现场管理人员。

同时,甲乙双方要在井控实施细则中对点火条件、程序、实施方案等作出明确要求,并在应急预案中进行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具体描述。作业现场钻开含硫油气藏前要检查预案、制度、点火装置等准备情况,进行现场演练和点火实施步骤确认,确保发生井喷失控条件下按照点火要求成功点火。

2、开展情景构建,做好类似含硫气井井喷失控的应急准备。

危机管理一定要抓好属地监管,做到守土有责,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安全生产责任。鉴于含硫气井井喷事故后果给社会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建议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组织进行“高含硫气井井喷”突发事件情景构建,进行“情景、任务、能力”梳理和分析,针对含硫气井井喷可能造成的有毒有害气体扩散,根据地形、气候及最大泄漏硫化氢浓度,分区域建立不同的扩散影响模型,评估现有疏散、安置手段(包括紧急避难所)和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应急准备能力建设对策,确保井场周边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不断强化当地油气区群众的防范意识,定期组织(每隔3年左右时间)疏散演练,熟悉疏散路线和紧急避难场所,提升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情景构建,当地政府、企业可以联合组织桌面推演,从而理顺工作流程,培养专家团队,提升领导干部的应急职责意识和应急指挥协调能力,建立起平战结合的应急响应协调联动运行机制,完善并逐步形成适应与我国现行应急管理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标准化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3、完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系统提升井控应急救援能力。

含硫气井井喷事故应急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钻探施工企业、油气田公司、地方政府及救援力量等多方面的工作协调,关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与社会稳定的大局。目前,平时的联动机制建设,应急时的统一组织等,这些应急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还基本停留在各自的工作要求层面,没有形成企地协调联动、平战结合的工作机制,管理体制也不顺畅,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急管理被逐步淡化、弱化。

建议,在现在国家新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探索应急救援属地化、队伍专业化、联动合同化、运行市场化的模式,实现应急救援队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急救援的系统性整体实力。也即,按照属地设置或进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布点,确保重点油气区域内都能在第一时间开展初期处置与救援工作,视情况开展区域联动响应和增援;在队伍建设上,实施专业化管理,按照一专多能开展应急能力配备和训练,发挥应急处置专职专业,提升救援效果;在运行机制上,没有救援能力的企业可以与专业队伍签订应急联动协议,平时应急救援队伍可以开展专项应急检查,帮助企业排除重大事故隐患,应急时快速到达事故现场,进行专业救援;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和运行上,适当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救援队伍可以通过联动协议、保驾合同等获得一定的运行经费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化运行手段,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提前研判,制订和细化经济可行的施救方案,避免单一由“不惜一起代价”式的行政命令式应急救援,引发不必要的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再现,充分发挥现有应急能力并使事故损失尽可能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全文完】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 石油石化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应急经验分享. 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15年5月第1版

2.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国内外典型事故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作者:刘景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 副总工程师。2003年12月23日,罗家16H井“12.23”发生井喷事故后,第一时间随集团公司领导和部门主管领导赶赴现场参与应急救援,配合国务院工作组及应急救援指挥部开展现场工作。具体负责收集整理现场资料,参与压井方案制修订与讨论,以及协调有关人员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织调查事故,并组织企业内部应急工作总结和事故调查等工作。2006年3月25日,在同一井场发生的“3.25”井漏事故中,又参加了现场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工作,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负责起草事故调查报告等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