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析“12.23”井喷硫化氢泄漏事故应急经验教训(上)

 vvvv163com 2019-01-18
【备注本文已经以“开县‘12.23’井喷事故应急经验教训”为题发表在《劳动保护》2018.7期,发表时进行了删减。应大家要求,本公众号将分二期对这一事故教训反思进行全文登载。今天发布第一部分。


2003年发生在重庆开县的“12.23”井喷硫化氢泄漏事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史上一次最为惨痛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立即率领有关部委领导赶赴现场,组织协调和指导应急救援及善后安置等工作。国家安监、环保部门,重庆市委市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了此次事故救援。


重大事故事件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为改变文化进程的重大契机。回顾“12.23”井喷硫化氢泄漏应急抢险过程,认真总结这一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教训,反思我们在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建设以及应急准备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对今天加强应急管理和提升应急能力,特别是把安全生产管理纳入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适应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深化改革,建设新的国家应急管理模式,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指导意义。



一、事故应急救援过程回顾


(照片来源于网络)

1、事故概况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发生井喷失控事故。从井内喷出的高含硫气体致243人中毒死亡,疏散转移周边居民65632人,直接经济损失9262.71万元。

罗家16H井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北约1.2公里的晓阳村境内,是西南油气田川东北气矿罗家寨气田一口开发井,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川钻12队组织施工。罗家16H井井场地处山区凹地,山脊高程约900m,井场进出口为高桥镇至麻柳镇主干公路。井场所在地冬季平均气温为摄氏5.4℃,且多大雾天气,气象扩散条件较差。气象条件显示,井喷事故发生期间,正好遭遇地表大气的逆温层现象,十分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也在客观上成为硫化氢泄漏后造成人员大量中毒死亡的重要原因。

罗家16H井设计井深4322m,设计垂深3410m,水平段长度700m。目的层是三叠系飞仙关段鲕粒溶孔性白云岩,预测日产气量为100×104m3/d,天然气中各组份按体积百分比,甲烷占82.14%,硫化氢占9.02%,二氧化碳占6.7%,属高含硫化氢、中含二氧化碳天然气井。该井于2003年5月23日开钻,至12月23日事故发生时已钻至井深4049.68m,地质层位为高含硫化氢的飞仙关组。

2、现场处置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罗家16H井在起钻过程中发生溢流,钻井队当班人员立即停止起钻,下放钻具,准备抢接顶驱关旋塞。但由于井内天然气上串速度迅猛,大约不到两分钟时间,井筒内强烈喷出的大量泥浆便将转盘内的两块大方瓦冲出,顶驱无法抢接,关旋塞未成功。井喷迫使当班人员撤离钻台,立即通过设在井场的远程控制台实施关井,但随着环控受控钻具内喷势猛增大,钻井液伴随着大量天然气同时从钻具内喷出,夹杂着泥沙的黑色喷出物笼罩了整个井场。

在采取常规关井措施无效后,钻井队人员又力图通过关防喷器全封措施,来阻止或控制钻具内喷势,但结果只是把钻具挤扁压弯,反而增加了钻具水眼的“喷管”效应,致使钻具内喷势更加凶猛。

22:04,井喷仅6分钟左右,井喷完全失控。

(此图由事故调查组制作)

井喷失控后,钻井队人员一边设法压井和清理现场油罐等补救措施,一边向西南油气田川东北气矿(甲方)、川东钻探公司(井队上级)汇报井喷信息,川东北气矿与川东钻探公司立即联合部署抢险工作。井喷26分钟(22:30),由于井喷强烈,现场已无法处置,经请示后井队人员紧急从井场和休息的营地撤离。

(照片来源于网络)

3、人员疏散

在井队现场人员疏散的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和应急预案规定,钻井队通知井场周边居民疏散,并通过119、120、110报警电话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报警。22:40(井喷26分钟),井队向高桥镇汇报事故险情,请求帮助紧急疏散井场周围1公里范围内的群众。

23:00,川东北气矿向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事故情况,请求增援并采取措施尽快和全面疏散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群众。23:26,高桥镇政府按照开县政府办公室和开县安监局的要求,组织机关干部利用移动电话拨打井场附近各村电话,通知人员撤离,组织群众沿公路转移。



(照片来源于网络)

4、救援联动

23:00,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管局接到川东北气矿关于罗家16H井发生井喷险情与增援报告后,立即转报重庆市政府值班室。重庆市政府值班室立即通知开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赶赴事故现场。

23:50,开县政府领导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消防官兵、警察、医务人员赶赴现场。10分钟后,川东钻探公司第一批应急抢险人员也从重庆市区启程赶赴事故现场。

24日0:30,川东钻探公司和川东北气矿以书面形式(传真)联合向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出紧急救援报告。

24日3:00,开县政府成立疏散领导小组,组织疏散井场周围群众,组织突击队搜救中毒人员。

24日11:30,川东钻探公司第一批抢险人员与开县、企业现场人员成立临时抢险领导小组,布置点火、井喷控制等事宜。但因放喷管线喷施太猛,人员无法靠近和保证点火人员安全,没有成功点火。

24日14:00,四川石油管理局和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在高桥镇成立抢险领导小组。现场抢险人员在商店找到一些烟花爆竹,佩戴正压呼吸器,在距离放喷管线喷口70m处,实施第二次点火。

24日15:55,第二批点火人员用礼花弹抛射方式点火成功,硫化氢泄漏源头得到控制。随后,中石油组织环境监测人员开始布点进行大气、水检验监测,为后续撤离、设置隔离区,开展人员搜救及压井抢险等提供技术支持。

24日21:00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赶到前方警戒点,成立了抢险救灾指挥部。24日22:20,中石油有关领导到达现场。由地方政府,中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技术专家和现场负责人员组成了抢险指挥部。抢险指挥部组织460名搜救人员组成20个搜救小组,展开大范围昼夜不间断搜救。25日,各小组搜救情况报告,在井场3km范围内陆续发现大量受到硫化氢伤害的群众,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26日1:00,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率国务院工作组到达开县,传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协调指导重庆市、中石油及相关方面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由重庆市负责,现场抢险指挥部决定全面清理现场,设立警戒线,出动102个搜救小组,对以井口为中心5km为半径的地区实施逐户搜救,疏散滞留人员;由中石油组织,研究制订压井方案和应急抢险方案,调集压井装备和物资,做好压井方案和压井准备;由当地武警、消防和公安部门配合,做好井场周边管控和压井消防保障等工作。

27日9:36,通过联合搜救和扩大疏散,周边群众及有关人员得到妥善安置。27日11:0压井成功,高压油气被压回地层,井筒受控。

5、善后恢复

压井成功后,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立即召开工作组会议,部署善后安置工作。会议要求,一是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把受灾群众安置好,让疏散群众尽快重返家园;二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对“12·23”井喷事故进行调查。

会议强调:关于安置工作, 要坚持“四讲”,即讲大局、讲稳定、讲政策、讲法制。要让群众“有饭吃、有水喝、不受冻”;关于事故调查,要以事实为依据,讲科学,总结经验教训,一定要通过非常细致的工作把这次事故教训剖析清楚,对技术法规、操作过程存在的缺陷搞清楚,对今后此类高含硫井开发的安全环保如何评价提出建议,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为了做好疏散群众安置工作,国务院已经先期拨付XXX万财政资金给重庆市,保障了疏散人员的吃、住等临时生活问题。会后,在重庆市及有关方面的组织下,环境监测、卫生防疫、返乡安置以及后续赔付等工作有序展开。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国务院工作组的直接领导下,现场应急救援响应工作在27日中午宣布告一段落。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舆论宣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宣传报道做到了及时、准确、主动,围绕事故救援抢险工作主线,把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高度负责,“三个代表”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及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关怀,向社会进行了全面展示,很好的配合了应急救援工作,赢得了社会公众的理解与尊重。

(此图由事故调查组制作)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 石油石化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应急经验分享. 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15年5月第1版

2.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国内外典型事故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作者:刘景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 副总工程师。2003年12月23日,罗家16H井“12.23”发生井喷事故后,第一时间随集团公司领导和部门主管领导赶赴现场参与应急救援,配合国务院工作组及应急救援指挥部开展现场工作。具体负责收集整理现场资料,参与压井方案制修订与讨论,以及协调有关人员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织调查事故,并组织企业内部应急工作总结和事故调查等工作。2006年3月25日,在同一井场发生的“3.25”井漏事故中,又参加了现场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工作,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负责起草事故调查报告等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