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格瑞思n5c5alhf 2019-01-18

一直以来,死亡,都是一个令国人忌讳的话题。

我们恐惧死亡,不愿意谈论死亡。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死亡,总是与绝望、恐惧、黑暗、晦气联系在一起。

我们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死亡,也可以是平静的、有尊严的、从容的,甚至是优雅的。

我们畅谈优生,却很少想过优死。

有这么一部国产记录片,却罕见地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人群:癌症晚期患者。

在他们平均不到三个月存活期的时间里,影片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社会大众的不同角度,探究每个人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展现临终关怀在我国的蹒跚起步,并由此思考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生命里》海报

它就是2018年由'云集将来'出品,吴海鹰导演的三集纪录片《生命里》,豆瓣评分8.7。

1、这里,是生命的最后一站

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385号,上海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有一层特殊的治疗区,被称作'舒缓疗护区',主要收治的是癌症晚期病人。他们生命所剩的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

这里,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

2013年一年,中心收治了204名病人,死亡185人,平均两天一个。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舒缓疗护,又称安宁疗护,是给临终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他们的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以提高,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除了医疗看护的职责之外,这里的医护人员,还要帮助患者完成一些未了的心愿,解开一些拧死的心结。

比如帮患者联系想最后见一面的老朋友、找到绝交十几年的女儿、看一看在另一家养老院卧床的老伴等等。

医护人员的目的,就是尽量使患者们了无遗憾地离开人世。

尽管有许多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2、我只想等到女儿结婚!

陈晓军,结肠癌晚期患者,已经肺骨转移。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站起来。因为只有站起来,他才有可能慢慢锻炼,并将生命多撑一段时间。以便在他临终之前,可以看到已经30岁的女儿结婚。

面对镜头,陈晓军动容地说,'我女儿从生下来到现在,30岁的人了,没考虑过自己,只考虑父母。'

话未说完,陈晓军失声哭泣。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为了怕女儿结婚后财产方面吃亏,陈晓军在自己的遗嘱中,除了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女儿外,还特意注明:财产与男方家人无关。并在弥留之际,颤颤巍巍地在遗嘱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一个父亲,生命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女儿。

但天不如人愿,陈晓军最终还是没有能等到女儿结婚的那一天,入院25天后,他离开人世。

3、朋友,比老公还重要!

沈和敏,一位身患六种癌症的女性患者。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沈和敏

沈和敏认为自己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生了个儿子,而儿子又给她生了个孙子。

孙子是她一手带大。五年前她患病时,曾暗自祈祷老天保佑,希望孙子不要得病,所有的病都由她这个当奶奶的一个人承包。

即便患癌症将近五年,头发也已经剃光,但从言谈举止依然可以看出,沈和敏性格泼辣鲜明,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女性。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每天在病床前照顾她的,居然是她络绎不绝的好朋友。舞伴、麻友、歌友,男男女女,热闹非凡。彼此都已是相处多年,形同亲人。

沈和敏的朋友们,各个都是热心开朗外向的性格。在病床前,谈论往昔一起吃喝玩耍的时光,江湖义气尽显。相比之下,她的丈夫却总是躲在一旁,仿佛一个局外人般沉默。

老夫老妻一辈子了,但从沈和敏的话语中,依旧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不满意。

'朋友们都说我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笑)。老公现在好多了,以前,男人嘛总归有男人的毛病!也是我自己惯出来的。沈和敏话说半句,笑而不语。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沈和敏的丈夫

沈和敏的那些朋友们,也总时不时地教育她的丈夫:'你做老公的,平时要多摸摸她,哄哄她。'她丈夫不以为然地回答,'年轻时我也没有这样哄过她,我们都是很自然的。'

朋友不高兴地抢白到,'当年盯她的人不要太多,追她的人不要太多!'丈夫反驳,'偏偏她就喜欢上我了,你说有啥办法?'

沈和敏笑道,'我刚吃了饭,不要让我吐出来。'

简单的对话场景,可以隐约看出,这对夫妻的性格是反了。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妻子泼辣外向、江湖气十足,但丈夫却是内向敏感,小男人一个。可以想象,因性格冲突而造成的不愉快甚至矛盾,在这夫妻俩半辈子的生活中,该有多少?

正如丈夫苦笑着对记者说,'她对我发火时,我希望她的朋友马上出现,因为她的态度马上能180度转变,她对朋友从来不是这样的。'

沈和敏不以为然地说,'我这么多朋友,随便哪一个',话说一半,她伸出手掌,做了一个孙悟空吹汗毛的动作。

丈夫马上接话,'你的朋友各个比我好。'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沈和敏还有一个心愿,想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一对性格不匹配的夫妻,也就这么过了半辈子。尤其是沈和敏患病后,谁还有力气计较前半生的是非恩怨呢?

多少夫妻,都是这么将就着,就过完了一辈子。

4、家人不忘,生命不止!

鲁胜兰,患病五年,乳腺癌晚期患者。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鲁胜兰

鲁胜兰躺在病床上,总爱与家人回忆过去。当年她作为上海知青去新疆插队,开始以为就三年时间,谁知一呆就是许多年,连生了两个孩子后,才最终得以回到上海。当那时见到火车后,她止不住地流泪,因为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火车了。

不过,鲁胜兰对新疆也有甜蜜的回忆,'新疆的瓜果真的好,在新疆吃了西瓜,我回上海好几年,都不吃上海的瓜。'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鲁胜兰的身体,已不能支持回家过年。于是,在大年三十,家里的亲人,把饭菜带到了病床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陪她度过这生命中最后一个春节。

每一个在生命最终时刻的人,都爱回忆。回忆亲人,回忆童年,回忆曾经最美好的时刻。

病床前,鲁胜兰的妹妹回忆,当年家里全靠姐姐照顾,姐姐为了给家里买菜,大早晨排队,还用砖头、破菜篮占位子。

弟弟也回忆,为了补贴家用,姐姐当年带着他,一起从红旗糕团店批发糕团,然后去自由市场上卖掉。一天挣两毛钱的差价,还要冒着被认定投机倒把的危险。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鲁胜兰的丈夫则回忆,妻子很能干,和自己到新疆后,养了三窝鸡、一窝鸭子、一窝兔子,生活还蛮幸福的。

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被亲人遗忘。而鲁胜兰的生命,就这样在亲人的记忆当中,旺盛重现、再次绽放。

5、我想活着,但也不怕死亡!

汪明昌,胃癌晚期患者。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老爷子性格开朗,酷爱音乐,一入院,就在病床上给记者吹奏了一曲葫芦丝。

在医院的交班会上,护士对汪明昌的入院评价是这样的:病人对自己的病情知晓,已做好死亡准备,安排好了后事。并交代医院不要为自己进行任何积极抢救和治疗,不希望没有质量地活着。

几句看似平淡无奇的交接班语言,勾勒出了一个看透生死、积极面对死亡的乐观老人形象。

汪明昌很有生活情调,没生病的时候,每周都会与老伴去益民百货公司楼上吃早茶。生病后,早茶改成了午茶,但还是要吃点心聊聊天。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护士过来照顾他时,老爷子会笑眯眯地回忆,自己年轻时是如何追求老伴的,惹得护士一片笑声。

老爷子还金句不断:'人这一生,开心最重要。''年轻幸福,不算幸福,老了幸福,才是幸福。'

护士告诉他,上海市社会福利院的志愿者会在春节来看望他,并给他送春联。汪明昌马上四处看看,并遗憾地说,'我没有准备礼物给孩子们。'于是他在孩子们来看望他时,为孩子们演奏了一曲葫芦丝。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展现出老人对人情礼仪的重视,对生活品质的讲究。

关于后事,老人说,'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也不收人家的礼钱。现在墓地那么贵,我海葬也没问题。'

结果老伴一句话把他海葬的想法打消掉,'家里这点条件还是有的,况且你死了也由不得你做主了!'老爷子就笑着不吭气了。

面对死亡,每个人态度不同。有的人总想躲避,有的人却积极面对。

6、生命终点,也应该有尊严地离场!

除了以上四位患者,纪录片中还讲述了许多同样令人动容的临终故事。

一位临终前念念不忘想见到绝交十几年的女儿,却最终未能如愿的老妇人;一位感叹自己临终前有三个孝顺女儿围在身边,今生无憾的母亲;一位创造了医院存活纪录的中年男人;一位魂牵梦绕想再回一次自己并不遥远的故乡,却最终没能回去的老人。

一个个'人之将死'的故事,一段段'其言也哀'的诉说,令我感受到了生命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这就是《生命里》这部纪录片不同寻常的意义所在。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纪录片中段,镜头曾对准了一对在街头梧桐树下拍摄婚纱照的年轻人,看着他们青春靓丽的幸福脸庞、轻盈灵动的身体,我感叹着年轻真好。而那些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老人,哪个又没有年轻过呢?

从某一方面来讲,这些住在临终关怀病房的老人,是幸福的。他们有亲人朋友的陪伴、有医生护士的照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带着尊严离开人世的。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而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普通医院中,还有多少绝症病人,在忍受着抢救治疗带来的痛苦却无力拒绝。还有多少患者家属,在传统观念的拘束之下,宁可花费巨额金钱做无谓的抢救,也不愿背负放弃治疗的骂名。

临终关怀这个话题,在我们国家多数百姓的观念中,还是陌生或忌讳的。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社区医院附近的居民,许多都在自家窗户外边挂着一面镜子,直接照向医院。

为什么?因为迷信,希望将死人的晦气反射回医院。

人们懂得优生,却很少知道优死也是一个人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为何还愿进这家医院?答案令人落泪!

如同一个小护士在片中说,'其实许多患者,到最后是为家属活,为整个医疗环境而活,自己却没有能力选择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离世。'

我们国家对于公民的死亡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也要承认,老百姓在上千年风俗习惯影响下形成的生死观,也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

《论语 先进篇第十一》中记载,孔子在回答弟子季路关于死的问题时,曾说到:'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活着的时候怎样做人还没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但我觉得,孔子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已知死,方知生!'只有明白了死亡对于生命的真正含义,我们才能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