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生该不该为导师打工?

 优优的爸 2019-01-18

  观察记者(见习) 孙毓平

  在研究生中,导师一般被称为'老板'。'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毕业于北京某理工院校一位李姓研究生说,'最痛苦的是我明明知道这东西与我的专业无关,可我还要早出晚归,那种心情很复杂。'高校的某些导师以授业之名,巧立名目行中饱私囊之实,非

只一时一日一年,颇有积重难返之势。千头万绪,林林总总,竟不知由何论起。下面的研究'成果',都是以实证法求得的,即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从个案中提炼出其实质性的特征。显然,这些'成果'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因此,其中几例'将真名隐去',但事情的真实性全部予以保留。因而与曹雪芹的'甄士隐'不同,仅仅只是'真名隐'罢了,可以保证,这些均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成果,决不是剽窃了世俗之风的'假语村言'。

  何吉欢的遭遇

  还记得2002上海大学博士何吉欢与其导师(某中科院院士)的一场沸沸扬扬的学术纷争吗?这件震动全国学术界、教育界的大事件仅仅是层出不穷的同类事件中的一个典型。何吉欢博士不愿与学府内非正常的、非学术的旁门左道同流合污,导致引火上身,至今余波未息。

  何吉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大学攻读流体力学博士学位。起初,他的导师以其数学基础不够扎实为由欲解除师生关系。何吉欢在失望之余仍坚持到图书馆挖掘科研课题。林家翘理论是流体力学领域的一大难题,多年来困扰着专家学者。何吉欢在深思熟虑后在这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取得极有意义的学术成果。于是导师就又把他留下了。何吉欢在研究所里用功是出了名的,节假日都排得满满的。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甚至在他老父亲辞世时都未能回去看上一眼。何吉欢三年时间独创性地提出了变分迭代算法、半反推法、基于变分原理的无单元方法等,写出了一批有质量的科研论文。遵惯例,他把论文呈请导师审阅,以后却发现自己的观点变成这位导师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之为重大革新。自己的劳动成果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此外,何吉欢在上海大学名下的几笔科研款项、补助款项,也被以种种名义遭到截留。这些情况最终瞒不过何吉欢的眼睛,他以适当方式提出了正当要求。不想非但没有阻止这种不正常现象,他更加陷入被动。

  何吉欢崇尚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2000年至2001年他发现该导师'提出'的建立变分原理系统方法存在错误,就先后发表两篇论文开展学术辩论,不想学术争论迅即转化为压制与反压制的对立。他的麻烦更大了。何吉欢不甘劳动成果被侵占要讨回公道,且又仗义执言,忧患于学术错误误导后辈,因而招致不少诟怨。他的力学研究文章在上海大学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上无法发表(据他了解,这也是该导师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地位影响所致),只能投到国外去(仅今年他就在SCI等著名学术杂志上发了十多篇文章,从1997年至今他在国外共计发了五十多篇论文)。更为人不解的是,他这样一位力学界冉冉升起的学术精英竟在博士毕业后的半年多时间内落实不了工作(据他分析,也与那位导师有关),几经周折最后在上海东华大学力学教研中心就任学科带头人。

  这些龃龉与过节在他看来已是过眼云烟,不过该导师的余威仍对其事业前程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何吉欢2002年牵头申报的流体力学硕士点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都胎死腹中(据他了解,这都与这位导师的影响有关),他自己无心申报有关大的项目。何吉欢现在最担心的是明年在东华大学举行的一个国际会议,他与美国Kentucky大学一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而经费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他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时也屡屡碰壁,没有一次成功。现在他对于摆脱国内力学科研教学领域的这些羁绊显得很无奈。

  校园怪现象

  何吉欢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为数众多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也有部分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全国性研考中从千军万马脱颖而出进高等学府深造何其不易;哪一个学生不期待与令人尊敬的导师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三年学业;可是校外的拜金之风吹进校园高墙,不论文、理、工科的导师们蠢蠢欲动者大有人在。某些导师们寻找种种借口,诸如'锻炼动手能力'等等来掩饰其牟利之心。莘莘学子不敢稍有怨言。三年光阴似白驹过隙,有甚者主修功课因此耽搁,未能毕业。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以下归纳了类似现象的几种类型,读者可从中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拿来主义型。导师径直将学生的学术论文作为自己专著的重要部分,如上文何吉欢博士的遭遇。也有甚者,直截了当把未经发表的学生文章署上自己大名发表。

  二、共同进行科技研发,对外进行技术转让,技术转让的收益大部独占。这在理工科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某全国重点大学,就频频上演着相似的活剧。依情节、手段论,文科、理科、工科都较相似,依标的金额则可能相距甚大。该校高分子化学系就时常闹出此类事件,而且标的额堪称巨大。据该系某研究生W透露,数月前一家化工厂为一种粘合剂配方一事找到该系,经协商一次拨付三百万人民币过来作研发经费。该系负责人层层分包分解研发任务。共分成三个研发小组,分别由三个骨干教师牵头;每个骨干教师各自招来三至四名自己名下的研究生开展工作。系方留下一部分款项,实际分到各组牵头人处大约七十多万。据这位亲身参与研发的W透露,这种粘合剂配方并非如想象中高不可攀,其中的配料、配方他们研究生也都大致明了。其实整个研发实际发生费用并不高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那家化工厂缺乏智力资源,只能斥巨资借用外脑。

  这次科技攻关马到成功,从系领导到三个具体主持开发的教师皆大欢喜,财源广进。其中一位三十余岁的青年教师就此'步入小康'--意满志骄地购了新房、新车。那些从一线下来的研究生们每人不过拿到三、四百元所谓的'特殊补贴'。W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事情也真没办法,明摆着是付出与收益天壤之别,但是为了像样的成绩和鉴定,为了顺利毕业也只能默默付出。这种事听得见得多了,差不多就算是'行规'了。

  三、社会协助型。某些导师通过协助某社会机构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借机让研究生从事具体事务,实际上暗中独吞酬劳。下面这例沪东北角邯郸路某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群体受剥削'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里以第三人称手法一一道来。该校某学院从事新闻教学的刘某某导师召集由他带的硕士研究生四人,让他们为外地一杂志社写稿件,每月每人写数篇。实际上刘某某和这四个研究生组成了该杂志驻沪的记者站。刘某某曾表示还打算拉几个本科生一起写,等到以后新学期开始后,他再让他带的新研究生接着写下去,一代代地写下去,而这些人算是第一代写手。

  1999年,这四人为某杂志写了大量稿件。刘经常跟在后面追问稿件进展情况,美其名曰是锻炼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在刘的催促下,为写这些稿件研究生们耗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后来临近毕业,时间紧,还有其他重要事务,就不能满足刘的用稿量了,这时刘的脸色就很难看,甚至学生在与他谈学业的事情时都很难办,不要说其他交往了。刘让研究生们写稿,占用了宝贵时间,耽误学业,这不就是图财坑人吗?而他所谓的导师一学期也就见上一次面,谈一些不痛不痒的话,不知对研究生学业有什么益处。

  他曾对这几个研究生说:'我们与某杂志的关系结束了。你们的贡献和成绩是给予高度评价的,这就足够了。'

  后来研究生们了解到,该杂志把刘某某和他们组成了驻上海的记者站,并且给了一大笔经费。这四个研究生承担了全部写作工作,却未拿到任何稿费,更别说其他报酬了。这笔经费哪里去了?研究生们写作时不需花费什么成本。刘某某安排别人写稿为自己谋取利益显然是个人行为,不是组织行为。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这笔巨额经费或者说研究生们创造的利润应该拿出来公平分配。

  四、'导师的枪手'。这种情形更多出现在文科领域。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两三名研究生,现在是一位导师指导二、三十名研究生;有的导师整合这种资源,确定专著选题后就分派研究生分头撰写各章节。最后自己至多统统稿,署上大名付梓出版。少数导师会在前言或后记中提上一笔--'我的研究生们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此深表谢忱'等等。

  五、在导师指导下做科学实验,成果具有科学价值的话,导师就会据为己有。其实主要的创造性活动是由学生完成的。这种情形出现在理工科院校中。下面这例讲的就是计算机专业高材生J'身陷囹圄',变成他人赚钱机器的真实一幕。

  '我们的导师自己开了个什么软件公司,专门生产垃圾软件。我们这些研究生就变成了他们的赚钱工具,我和我老婆都在他们手上。每天被关在实验室里,晚上还要加班,而且在试验室里不准看与项目无关的东西。实验室就像监狱,为了老板10几万的项目经常忙到凌晨3点,第二天8点还要赶到实验室。这简直是对我们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我们试验室的同学都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把这个罪恶的地方烧掉。但我们都学会了忍,每当在实验室中被压抑的想爆发时,就一遍又一遍的对自己说'再熬几年就出头了'。我的一位师兄被折磨的神经衰弱了。我也时常失眠,时常作恶梦,精力也明显的衰退。这就是我们的'老板'。'

  六、 '弟子孝敬'型。在高校和一些有权带研究生的科研机构,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研究生将学位论文浓缩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投到较为权威的杂志发表时,导师往往是联合署名的。导师挂在学生名后,以求多发文章,这样利于评职称和晋级等。还有,研究生申请答辩之前,有必须在某些等级的核心刊物上发表多少文章的'规定'。因此,学生只好请出导师在他的文章上联署。我们曾经在某著名大学网站的BBS上读到过学生的帖子,上面说'某某校长一年联署的文章多达四十多篇,不知道老先生还有多少时间干校长的活!'就是对这种尴尬局面的一种辛辣但善意的讽刺。记者问过这些研究生,他们对他们的老校长'提掖后生'而甘冒被挖苦危险的'良苦用心'和'高风亮节''深表同情和感佩'!

  研究生如是说

  研究生该不该为导师'打工'呢?下面摘录一段在几大高校为此进行的一次抽样访问。

  硕士研L: 对于课题,我认为做一两个就行了,关键是熟悉其中的过程。整天为导师忙,不值!关键要学会拒绝的艺术。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卖身给导师,只能是青春的浪费。

  本科生J:肯给钱倒也可以做一做,就怕有的黑心老板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呀。

  硕士研Q:很正常啦!现在是有些导师在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把别人的变为自己的还理所当然的样子,谁叫你的前途在他的掌握之中呢,还是老老实实的苦干吧 。

  博士生小裘:所有品种的老板中,导师是最有人性的。走出象牙塔前,有机会练兵,研究生所应该做的是换个角度去想,把给导师打工当做进入社会的模拟考试,全方位的锻炼机会,而不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惟其如此,毕业后才能更快适应社会上的老板,最后让自己变成老板。

  硕士研Y:没办法,稍微有一点异议,就会受到'不能毕业'、'推迟毕业'的要挟,能怎么办?这不过是中国几千年家长制的一个缩影。你能抗衡吗?再过五千年吧!

  某硕士研:有选择吗,如果不答应还能混下去吗,至少还有点报酬,还能跟导师顺便搞好关系,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你想锻炼自己,这是很好的一个机会,就好好干;如果你想赚大钱,大可与你老板直言。不用怕,因为你想要的是钱,至于老板怎么想与你所想的无关 。

  以上种种言论,总体上可以认定研究生们也认为给老板打这种工不值,但又顾及今后的命运与安排,显得无可奈何。对局外人而言,导师们这种事做得极为隐蔽,但是这种腐败之风已成了气候,且还在悄悄蔓延。身教重于言教,拜孔方兄为师的导师们将把弟子导向何方?

  破冰之举 人心所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师变'老板',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社会形势的变迁也在冲击着高等院校这块净土。现在市场经济对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已无所不及,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普遍建立,人们思想观念日趋多元,价值判断日趋实用化,商业社会的商业性已经融入某些教师的血液。

  以前,导师与研究生是一种典型的'学徒'式关系。导师除了教给弟子业务本领,还负有传递思想道德和做人学问的重任。现在,'老板'现象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这种'学徒'式关系。

  这种关系也带有一些世界性特征。西方导师与研究生明显地显现出雇佣式关系,导师带研究生搞课题,研究生更像是在给导师个人'做事',导师近似严格意义上的老板,研究生近似严格意义上的雇工,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是学术人生之路的匆匆过客。不过,这多少是以市场等价交换为原则的,研究生劳动的付出换来劳务费、导师的尊重与认可、业务能力的实质提高等报酬,尽管他们仍然受到了'剥削',所以大家相互尊重,彼此坦然。而中国现在的'老板'现象的出现,正是以这些应得报酬的丧失为代价的,它的后果之一是造成了研究生弟子的不满、失望与心灵的不默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