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隶书代替篆书,楷书代替隶书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自魏晋以后的400多年间,楷、行、草书大行其时,到了崇规尚法的唐朝,楷书更是达到了巅峰。相比之下,隶书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直至中唐,在唐玄宗李隆基爱好隶书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善隶书家,如韩择木、史惟则、蔡有邻、李潮,合称“唐隶四家”,出现了有唐代风格的唐隶。有人认为,唐人多以楷法入隶,是逆艺术规律的,不像汉隶顺艺术规律以篆法入隶,所以不足观,但从了解书法史的角度看,我认为也得提及。
韩择木河北昌黎(今属河北通州)人,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叔父。唐玄宗开元时,官至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故人称“韩常侍”。曾先后担任太子、诸王侍书达十余年之久,算是皇室的一位资深专职书法教师。韩择木善隶书,存世石刻代表有《祭西岳神告文碑》、《叶慧明碑》、《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 《祭西岳神告文碑》唐天宝元年(742年)刻,22行,行15字,此碑是韩择木的隶书代表作。以篆法入隶,方圆兼施,技法娴熟,结构端庄平正,内敛外拓,多取横势,横画修长,波磔飘逸,明显是汉隶《曹全碑》一脉。 (遗憾没找到碑文配图,希望有收藏的书友能分享一下) 《叶慧明神道碑》全称《歙州刺史叶慧明碑》,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立,韩择木书,李邕撰文,原石久佚,传世仅数拓本。书法蕴秀瘦硬,骨力遒劲,端庄稳美,却不乏灵动,属唐隶中之上品。 《叶慧明神道碑》局部 《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六年,韩云卿(韩愈叔叔)撰文。碑文16行,满行36字,有方界格,史惟则篆额5行,共15字。此碑神貌与笔法,颇似蔡邕《熹平石经》。字型大小虽略有变化,整体保持着和谐统一的效果,呈现出一种严整却不板滞,清新而萧散的唐隶风格。 《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局部 |
|
来自: jishiaimin > 《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