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1-18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大庆油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建成的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是中国工业建设和工人阶级的典范。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铁人王进喜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铁人王进喜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在大庆会战初期,"铁人"王进喜为了保住钻机,不顾左腿重伤飞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奋战三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

1970年11月15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进喜逝世,年仅47岁。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历任大庆油田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被誉为石油战线上的"铁人"。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1964年冬, "铁人"王进喜(左二)深夜在大庆油田的井台上和工人一起工作。

雪印摄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咱们工人有力量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20世纪60年代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和朱洪昌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纪实老照片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党史今日】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大庆油田的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其他部门也适用,或者可作参考。“工业学大庆”运动在全国展开。196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经三年多奋战,高水平、高速度开发了大庆油田,形成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基本实现自给,还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先进个人,产生了许多大庆式企业。这对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建立起现代化工业基础,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党史今日: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党史今日: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党史今日: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这是一个法国人在七十年代拍摄的关于大庆油田石油工人的纪录片。从生活到工作,再到表彰大会,特别真实的记录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细节都清晰的刻画着当时独有的痕迹,相信总有一个片段会触动你,或惊讶,或怀念,不经意间带回到父辈们曾经激昂奋斗的记忆。

▲石油大会战时期的珍贵影像,很多经典照片都出自这个片段。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头戴铝盔作业的钻井工人,没有液压大钳,熟练的配合,一副B型钳打的熟练的很。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大庆会战时期的小钻机,靠六组拖拉机直接平移井架。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铝盔不光是安全帽,也是饭碗,艰苦的条件下,加热盛饭还是很实用的(大概铁饭碗就是这么来的吧)。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大庆原油外运,支援了全国的工业建设,一举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大庆会战期间工人的生活,还是帆布的帐篷,还是没有围墙的井场,为了解决后勤问题,连猪肉都是需要自己供给的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养的猪肥了,用来给钻井队改善生活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工衣和水一样脏,可见工作的辛苦,但还是值得的,因为那时工资能买的起手表。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发工资的日子,都是领现金的,高兴劲就别提了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人员的转运还需要马车,设备因为重,需要“解放牌”汽车才能拉得动。

▲大庆石油会战期间的固井作业。那时候没有气动灰罐,没有全自动的设备,都是靠人来完成,一项作业往往几百人出动;这个时候动员和表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得这份荣誉的人,也将成为工人眼中的明星。在这一片段中,功勋队“1205”就在列,而他的队长正式全国有名的“铁人”王进喜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表彰大会上晒出来的大红成绩单,这份荣誉对于当时的工人远超过了现在拿到奖金的高兴心情。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固井作业现场,水泥还是一袋袋的人工来添加,相比而言,现在散灰罐车,机械化作业,省去了多少人力和时间。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大庆会战表彰大会,工地就是舞台。红旗招展、精神抖擞的石油工人是那个时代的标杆,“工业学大庆”的口号就是这么喊出来的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冬天的大庆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工人们为了保生产,需要亲自下去破冰,浸在刺骨的冰水中来疏通上水管线。大庆油田不光是王进喜这一个铁人建设而来的,是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先辈们勇敢的付出才有了共和国的第一个大油田。

尘封四十年|法国人镜头下,七十年代真实的大庆石油人

大庆石油会战壮观景象,正是那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的付出,把这一栋栋的帐篷房,建设成瓦房,继而建设成了现在的大庆市。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就是这样铁人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也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唱响在天山、戈壁、嘉陵江边、昆仑山下,才建立起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体系。

致敬伟大的石油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