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不去的小三线

 秦岭之尖 2019-01-18


图文:秋风 编辑:秋风 


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三线建设”这个词都是保密的。而今越来越开放,在1964年至1980年,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上海对皖南小三线的支援 ,上海机电工业支援 小三线(又称后方基地)建设,开始于1965 年,终止于1988年,历时24年。1965年机电一局成立了技术三处,专门负责小三线常规兵 器生产和小三线筹建工作。 上海铝材厂、上海 锅炉厂、上海木材厂、上海箱锁厂和长征电镀 厂包建联合机械厂,定点在安徽宁国县,代号 526工厂,生产木柄手榴弹。上海第七机床厂开始包建跃进机械厂,定点在安徽歙县岩寺,是后方科研机构的实验工厂。 上海电焊机厂和上海鼓风机厂包建协同机械厂,定点在安徽宁国县,代号9337工厂,生产四0火箭筒。中华造船厂和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包建协作机械厂,定点在浙江临安县,代号9383工厂,生产四0火箭弹。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和上海第二机床厂包建了前进机械厂,代号5307工厂,生产五七高炮主体,上海不仅在 三线建设中支援了全国,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安徽宁国建厂




皖南山区安徽省宁国县霞西乡,在当时备战备荒、好人好马配三线情况下是非常符合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就这样在这个偏远山村建立起了一个上海后方厂:上海联合机械厂,代号526,生产木柄手榴弹。


我的父母是六十年代浙江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如何进入安徽三线厂的具体都没怎么跟我说过,从我记事起分别在浙江、安徽、上海呆过,其中安徽是呆的时间算长的,大概34岁开始到15、16岁左右离开。



       照片都是现在拍的山村照



当地其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除了经济条件很差外,其他还算好的。这些都是后期去探访的同学拍的照片。我的整个青春岁月都是在这个小乡村里度过,有很多的欢笑、也有很多少年时的烦恼。下面当时的照片反映出当时的面貌。



  整个生活区背景照,老照片有点老旧了。



可以看到整个生活区都是在山区里开垦出来的,工厂则是在更深的山里,没有拍照留下记录,这点可惜了,不过可能是军工产业不许拍,我也没有听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里有拍过厂区照片


                     父母是医生,当时完全白手起家


父母是医生,在厂里人(我们一般都叫厂里)都知道,一方面地方不大,另一方面看过的厂里职工无数,我爸是外科,专门做手术等,所以往往大人们会吓唬小孩: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拎到邱医生那去,小孩一般立马不哭了;我妈是妇产科,厂里有很多小孩都是她接生的。



岁月静好


在七十年代我们当时的设备条件是远远超过当地的,医院、学校、食堂、大礼堂、蓝球场等一应俱全,除了银行没有,教学质量还跟上海有差距外,其他好像跟上海基本同步,基本函盖了吃、穿、用等一切设施,就如大多数三线厂一样,工厂完全是独立于地方,独立存在的世外桃源。



                                   菜场                                                                                         


现在锈迹癍癍的是当时消防所,后面两幢大楼就是家属生活楼,我家就住在右手边楼的最高一层第二间。现在也还基本保持原貌,当地人当时住这样的房子:


    



当地人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贫苦落后的,记得当时有人跟我说当地老百姓看到我们汽车居然割了草喂给它吃,可见有多落后,直到我们上一代在茫茫大山里,建立起了厂房,家属区,医院,学校等设施,他们也渐渐开化了。


但我们跟当地人无形中划了一道线,我们把当地人叫:乡下人,当地人则把我们叫:上海佬   完全跟旧上海社会叫美国人“美国佬”一样,虽然有贬意但却透露出羡慕,当地人羡慕我们优越的生活设施,甚至当地女的都希望嫁给我们厂小青工为荣,确实当时有年青工人娶了当地女孩做老婆的。这也是当时历史背景所造成。


国家针对三线厂都有特别的照顾,物资供应都比较好。逢年过节带鱼、黄花鱼等都会发放大量的福利,我印像中缝年过节总是有不少福利发的。而且厂里不少是来自上海、杭州、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工人和大中专学生,常常能趁探亲的机会,带回不少新鲜东西。当时我记得我妈和同事阿姨们喜欢的漂亮毛线、衣服、还是孩子的奶糖等物资,都是跟大城市流行同步的。




阿姨们在下班时间研究毛线技术


       喜欢吃的奶糖                                                 
喜欢的零食:盐津枣



 我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都在厂属子弟学校就读,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同学。所以,同学、发小、朋友的概念也几乎是等同的。同学的父母很可能当年也是同学,大家都是同样的背景,同样的生活。


那时候,“教育”也还不是一个负担。定期有医务室的医生来教室给孩子们打预防针,定期春游秋游,定期文艺汇演,大家的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另外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挺重视。                                                                                                           春游集体照(69年出生)                                                                             

              可能是小学毕业照(69年出生)                                                                           小学宁国县烈士陵园清明扫墓照(70年出生)

  

  小学春游照(70年出生)

 

                      中学旅游照(70年出生)                                                                                                    初中毕业照(70年出生)




父母在厂里上班,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邻居,邻里关系和职场关系几乎无异。这样的工厂里是没有任何秘密的,谁家晚饭吵架,可能第二天午饭前就全厂都知道了;小孩下午被老师批评了,晚上回家就等着挨打吧,平时如果同学之间打架骂人,被人告状,那也等着晚上被父母打吧。我当时最怕的就是被人告状晚上挨打(因为确实皮)。


                          

当时我记得我们家已经有电视机了,那时的 上海滩、霍元甲、排球女将、少林寺等一大批热门的电影、电视剧就是在厂里看的。流行歌曲比如:邓丽君、张行等人的歌也是在厂里听的。





暑假里最喜欢的游泳池:杨门口大河浜



回上海

 


   这样岁月静好的日子过了大概有十多年,一方面我面临考高中(学校当时还没高中),另一方面: 1985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协议》,决定将小三线企业的财产无偿移交安徽省,企业职工逐步回沪参加联营建设。


   当时我们听到可以回上海是无比兴奋的,毕竟是大上海啊,都急着回了开始。


接下去就是各家有各家的路子,各家有各家的计划,逐步分批的回上海,厂区内的氛围也日渐凋零,广播不在响起;不再有工会活动,露天电影停止播放,工厂成了空房


如今我的同学现在都分散在上海、全国、甚至国外,各自发展的不错。





回不去的三线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当年都急着想离开,如今却时时在梦里想起,经常会想着去看下。


同学们回去探望照片


同学们回去探望,厂区里犹如停留在70年代,一片灰蒙蒙的颜色,门窗多是生锈斑驳的,但这一点不阻碍我们三线人的思念。





我是哪里人

     三线人长期处在熟人社会,跟着计划走,形成了简单和淳朴的相处之道。据我见到过的三线人大都比较纯朴厚道,这也是历史环境所造成的。我碰到朋友问起我的籍贯时经常会犹豫半天,对于一般朋友我说我是上海人,因为不想解释;对于熟点的朋友我说我是浙江人;但如果碰到同样是三线人,我会激动地说我是三线人;确实我有时做梦还在山区爬山,还在河里游游,还在跟同学戏闹,似乎我从未走出大山一样的感觉,但真要再回到小时候的三线那是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了。




以此文记录我们三线一代逝去的青春,也希望能转发朋友圈找到儿时玩伴:马俊、彭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