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个关于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冷知识

 颐源书屋 2019-01-19

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是20世纪早期最脍炙人口的作家之一。1907年获诺内尔文学奖时年仅42岁,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内尔文学获奖者,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1]

作为诗人和小说家,他的名声随着时代审美的变迁而起落:19世纪晚期广受认可,有英帝国无冕桂冠诗人的美誉,后来因过于通俗、沙文主义和美化殖民主义而受批评。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魅力长盛不衰,《原来如此的故事》(Just So Stories)则是其中最天马行空、趣味盎然的杰作。

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擅用奇妙缤纷的幻想故事给他的孩子们解释世间万物的来历。这些故事编集成册,即为经久不衰的儿童文学《原来如此的故事》。本篇文章,大英图书馆将邀请你和世世代代的孩子们一样,钻进被窝重读这些天马行空的万物起源说——比如大象的长鼻子是怎么来的。这本故事集,可以说不仅是孩子们的睡前好读物品,亦称得上是一本温暖的成人童话。阅读本篇文章,你将收获五个关于拉迪亚德·吉卜林不可错过的冷知识。

iiiiiiiiii

1是谁撰写了英国王室首次圣诞致辞演讲词?


乔治五世国王,摄影:W. & D. Downey.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乔治五世国王,摄影:W. & D. Downey.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享誉全球的英国女王圣诞致辞传统其实早在1932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现任女王的祖父乔治五世国王(King George V)就首次通过电台发表了一段长达三分钟的圣诞致辞。这场讲话全面地总结了当时大英帝国浩瀚的领土,而致辞演讲稿就是由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精心撰写的。历史学家将这场致辞讲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演讲之一,如今这份珍贵的演讲稿存于大英图书馆。

2 拉迪亚德·吉卜林充满异域风情的写作风格从何而来?


图片版权: by Elliott & Fry, half-plate glass copy negative, 1924
图片版权: by Elliott & Fry, half-plate glass copy negative, 1924

▲拉迪亚德·吉卜林


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于1865年生于孟买,当时是“英属印度”(British Raj)时期,印度次大陆为英帝国的领地。他的父亲是位艺术家,在孟买的艺术学校授课。年仅五岁时,吉卜林和他的妹妹爱丽丝一同被送回英格兰,交给住在南海城(Southsea)的养父母养育,并入读一所小型私立学校。吉卜林在这里闷闷不乐,他十分怀念印度声情并茂的艳丽风光和自由时光。他讨厌寄养的家,后来称之为“荒凉的家”。

十二岁时,吉卜林被送入德文郡的一所寄宿学校,校长是家族友人,他激发了吉卜林文学创作的兴趣。四年后,他重返印度并在拉合尔(Lahore)同时担任两家报社的记者,闲暇时创作诗歌和短篇故事。这些作品先是亮相于报纸,后出版成册。在印度各地的游历让他了解到印度宗教文化的各种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但他那英国殖民主义式的生活经历依然是左右其思想的决定性因素。

吉卜林的早期职业生涯在印度从事新闻报道,对民间和军事领域的敏锐观察为他的若干短篇带来素材,这些创作也为他赢得成功和名望。诗歌《营房歌谣》(Barrack Room Ballads,1892)充分展现了他善于聆听的特点,诗里运用很多口语和方言,因此他的诗作也受到大众读者的欢迎。

《小幼象》手稿 ,拉迪亚德·吉卜林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小幼象》手稿 ,拉迪亚德·吉卜林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小幼象》手稿 ,拉迪亚德·吉卜林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小幼象》手稿 ,拉迪亚德·吉卜林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小幼象》的开篇首字母“I”,生动地描绘了两只孔雀、一只飞翔的鸟和一棵树 。


3 为何吉卜林备受争议却又如此重要?


吉卜林的声望在20世纪的头十年达到顶峰。他在1899、1903年两度受骑士册封,但两次都被他拒绝。不过他在1907年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颁奖评论点出了其作品在当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称赞其作品和诗篇中“雄浑的幽默”,这些作品“拉近印度与故乡距离的功劳,更甚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还称吉卜林“在英格兰与殖民地间建立紧密纽带”的功绩首屈一指。

但一战以后,吉卜林那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视野被历史的大潮无情抛弃,其成人作品中标榜的价值观很快就与时代脱节。政治批评家开始认为他过时,乃至可鄙。到21世纪早期,时间冲淡了情绪,吉卜林重获认可,被视为一名真实地反映了英帝国时代生活方式和时代特征的作家。

吉卜林的书稿原存于他在萨塞克斯郡的贝特曼斯(Batemans)宅邸。1940年,即吉卜林过世四年后,他的遗孀将一批他的笔记和草稿——家人通称“那份文档”——捐赠给了大英图书馆的前身:大英博物馆图书馆。

《独来独往的猫》,拉迪亚德·吉卜林。©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独来独往的猫》,拉迪亚德·吉卜林。©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独来独往的猫》手稿,拉迪亚德·吉卜林。©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独来独往的猫》手稿,拉迪亚德·吉卜林。©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4 《原来如此的故事》得以风靡至今的原因


吉卜林为了逗自己和朋友的孩子们开心,用别开生面的奇思妙想来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比如“骆驼为什么长驼峰”、“豹子为什么长斑点”。1902年,他把这些故事集结成册并出版,这也就是《原来如此的故事》。


这些故事古朴有趣,夹着一些荒唐可笑的自造长词——可能是夸张地嘲讽吉卜林在印度听到的某种官腔。每则故事含一首短诗。第一版里还有吉卜林亲手配的插图,加上一些图释,让笔者显得更像是亲切的说书人,而非冷冰冰的旁白。


吉卜林在《原来如此的故事》中所用的头韵和自造词,使他的语言特色与最古老的英国文学看齐。他的女儿、也是故事最早的听众,1899年不幸夭折,年仅六岁。由此可见,他在所有故事中反复以“我亲爱的”(O best beloved)向读者致意,这不但增强了叙事中所营造的亲切感,同时也是对他第一位“亲爱的”缅怀:吉卜林的女儿约瑟芬(Josephine)。这本儿童图书风靡至今,《原来如此的故事》也成为英语世界的热门读物之一。

《小幼象》,拉迪亚德·吉卜林。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小幼象》,拉迪亚德·吉卜林。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小幼象》里的小象被鳄鱼拽住鼻子。

《鲸鱼为什么长喉咙》,拉迪亚德·吉卜林。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鲸鱼为什么长喉咙》,拉迪亚德·吉卜林。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鲸鱼为什么长喉咙》里的鲸鱼吞食水手的插图。


5 你知道“英属印度”和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吗?


Raj在印度语中意为“统治”。英属印度即印度次大陆(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即在1858至1947年间被英帝国直接统治的时期。

英格兰和印度的历史交集始于1600年,同年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持皇家特许状成立,获准从两国间的贸易中渔利。为保障公司利益,一支海盗大军建立起来。到了18世纪,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如日中天,甚至到达了可以挑战英国政府权威的程度。

以腐败泛滥成灾和滥用权力为口实,国会在1733年通过一份《规范法案》(Regulating Act),以限制东印度公司财政,并设立印度总督(Governor-General of India)一职。1858年,英国政府取得公司的全部控制权。18年后,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称印度是她的帝国“王冠上的宝石”。

尽管不乏仇恨与偏见,这两大文明之间依旧拥有超过两个世纪的密切关系,在双方的语言和生活中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20世纪后半期,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终结了英国的统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获得独立。

东印度公司纹章特许状复本,1698年10月13日。©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东印度公司纹章特许状复本,1698年10月13日。©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东印度公司纹章特许状复本,镌文:“授予东印度公司之纹章特许状复本。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1924年的报纸广告,宣传大英帝国展览会中的印度展馆。 


【脚注】

1吴岳添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词典》,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

iiiiiiiiii


想阅读更多疗愈暖心的睡前故事?

点击此处,探索英国人最喜爱的童书之一——《柳林风声》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