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灯•续焰•1之一

 fantei 2019-01-19

说“寒”

寒,是个什么玩意儿?

问曰:百病之所始生奈何?

师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

所以,【寒】邪,也是诱发百病的基础原因之一。

各种邪气侵入人体,邪气与正气相薄,就会生成各种疾病的表现;这种病势一旦生成后,就可以根据它们所在、所藏的部位而有不同的病名。

这也就是为什么仲景在《伤寒论》中,除了有笼统的“六经病”之外,病名很少的原因。

为什么?

就是因为虽然其病势已成,但病邪还在流动、还在传经,而没有“定居”下来。“不得藏”,所以就没有定名。而当病邪“定居”下来,找到地方“藏身”了,就可以给它确定病名了。

呵呵,我们的前辈给疾病定名都是很严谨的,可没有“什么什么综合症”之类笼统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哦,扯远了。呵呵。

*******************************************************

下面,我们来看看:百病,是怎样一步一步被“打造”出来的。

问曰:百病之生奈何?

师曰:百病之始生,必先起於皮毛。

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

留而不去,傳入於經。

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毛,淅然起毫毛、開腠理。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

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音俊)破,毛直而敗。

*******************************************************

外感“六淫”而致百病,其最开始生成的时候,都是从皮毛开始的。然后进入腠理、然后进入络脉、然后进入经脉,再然后,留而不去,就会传入腑、“廩於腸胃”。

这里重点点出几个问题:

第一、外邪,是可以进入人体的。经曰“邪之始入於皮毛”、“其入於絡”、“其入客於經”、“其留於筋骨之間”。这些,都是邪所客居的部位,也就是外邪的实际“占领区”。

第二、重点看一下“其留於筋骨之間”的病症。这个病症分为两种可能,“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嘿嘿,这两种情况,在当前都是比较让人头痛的问题了。治疗的时候,你的着眼点有没有回到过去咱们这些最基础的“六淫”呢?怎样用药,就自己琢磨吧。呵呵,若有需要,以后在论述杂病的时候,咱们或再讨论。

第三、极为重点地强调——“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你有没有忽略?

呵呵,有人会不屑一顾地说:“‘傳入於腑,廩於腸胃’又能如何?”

又能如何?

问得好。向下看!

咱们上面说了:百病之所生,皆生于“风雨寒暑”等等原因。对吧?其次,咱们这条讨论的这些外邪进入人体的不同层次,所表现出来的“百病”的不同症状。对吧?寒邪,是外邪,是吧?

好,那就看下面一条经文!

*******************************************************

问曰:积从何生?

师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其成积也,厥气生,足悗(音蛮),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

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

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

这一段经文讨论的,是“积”的问题。

什么是“积”?

没啥,这玩意儿现在有一个别的名称,叫——“肿瘤”。

这段经文讨论了关于“寒”邪导致“肿瘤”的三个原因:

第一、“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就是说,这是“厥”所引发的“积”。

这个“积”,是因为“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所以,“日以成积”经历一段时间的聚集,就在“肠外”生成“积”。

这一种情况虽然和“寒”在“肠胃”有一定的关系,但还不如下面一种情况更直接、更明了。那就赶紧看看第二种情况吧。

第二、这节经文阐释的是:由于饮食不节、突然的暴饮暴食而导致“肠满”;以及“起居不节,用力过度”,都会导致“络脉伤”。而络脉伤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阳络伤”;一种是“阴络伤”。而“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这是由体内“出血”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由于“肠胃之络伤”而导致“血溢于肠外”。到这里,还只是体内出血的症状表现。但是,如果再加上“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那么就会导致“出血”和“寒汁沫”“并合凝聚不得散”,从而导致成“积”。

通过这一节经文,我们不难看出“寒邪”与“肿瘤”的关系了。是一种典型的腹内肿瘤生成的原因。临床论治,注意参考。

第三、这节经文论述的,是“寒”邪与“情志”相结合而生成肿瘤的情况。首先有“卒然而中的外寒”,然后又有“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而“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温气不行”则寒气自盛;寒则血泣而凝聚,“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所以“积皆成矣”。

这里的几条经文,重点论述的是“寒”邪与“肿瘤”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回答了上面留下的问题——寒邪“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那又如何?

嘿嘿,又如何?偶尔生成“肿瘤”而已。是不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呢?呵呵。

其实,在经文的另一节中则论述的更加明了:

問曰:何为白膓?(一作“肠覃”)

师曰:寒气客于膓外,與卫(气)相搏,气不得布荣于形(一作“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方生。其始也,大如鸡子(一作“卵”),渐而益(一作“稍以益大”),至其成如身重(一作“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案之则坚,推之则移。妇人月事以时下,名白膓?(一作“肠覃”)。

所谓的“肠覃”,大抵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腹腔肿瘤”或“肠癌”了。这玩意儿的生成,就更是与“寒”邪客舍在小肠有直接因果关系了。寒气客舍于小肠,与卫气相搏,导致“气不得布荣于形”。我们知道,卫气是外行腠理、内行脏腑的,起温煦、卫护以及濡养作用的。今寒气与卫气相搏,导致卫气稽留,困舍而不得移,这就是所谓的“因有所系”了。所谓“系”者,牵绊也。二气相搏,则不能运常而津液化异,津液化浊,附着于小肠;浊液自蚀肌体,是谓“癖而内着”。

“恶气”有二:

一种是寒气与卫气相搏,合而化邪;

一种是肌体自蚀,所生败浊之气。这里的“瘜肉”,是指肌体自身抗邪所生成的一种包裹病邪秽浊之物的肌体组织。寥寥数十字,对这种肿瘤的发病机理、生成过程、临床表现等,都阐释的十分清晰、明了。

可惜的是,在这条经文里面,很多内容却都是现在中医理论所忽略和遗漏的。因为不能认知,所以就选择性遗忘。呵呵,可怜。

上面我们重点讨论了一下“(寒邪)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而生成的胃肠道部位的肿瘤(积)。初步认识了寒气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肿瘤的生成的情况。

下面我们再看一条“寒气客居胞宫”所导致的妇科肿瘤的论述。经文如下:

問曰:何为石瘕?

师曰:寒气客于子门,(生于胞中,)子门闭,血道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渐而益(一作“日以益大”),状如身重(一作“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名曰石瘕。时若当,欣快无可恶,则导而下之,皆生于女子也。

这是寒气与血相搏结而生成的妇科肿瘤。经文相对来说还算直白,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看懂,所以就大略讲一下吧。

由于寒气入侵,客舍于女子胞宫,导致胞宫关闭,气血都不能正常畅通,这样就会导致寒血相搏的败血不能够被泻出,而生成瘀血留在那里,不断的累积,不断的长大,最后导致小腹就像怀孕一样隆起。由于这些原因的阻滞,月经也不能正常来潮。这就是“石瘕”。如果能够把握时机,在病人感觉还算轻松、还没有什么不良症状的时候,可以攻瘀散结,逐而下之。这是只会在女人身上才会出现的肿瘤了。

*******************************************************

好了,上面我们讨论了一些因为“寒气”所引发生成的“肿瘤”的情况。

其实,导致“肿瘤”的原因还有很多,除了这里论述到的“寒”之外,“風邪”也是导致肿瘤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还有……

还有哪些原因?

怎样结合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来选择如何用药?

以及用药效果等内容,我们将在后面剖析《金匮》的时候,独立开篇详细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