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艺泉港,多彩非遗|千年雅乐的守护者

 健康慢走 2019-01-19

2006年,泉州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年9月,泉州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007年1月,泉港南音入选第一批泉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7年3月,颜财法被列入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

守艺泉港·多彩非遗
非遗传承人 第03期

1

【源·历史】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和两宋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中原音乐与泉州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泉州南音。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南音以其悠久的音乐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如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绮声妙唱,丝竹雅韵,历史久远的汉族古乐,现今正以一种质朴随和的姿态融入闽南人的生活。然而每每弹唱,仿佛还能听到那个遥远的朝代传来的动人的回响:古朴幽雅、深沉柔美、雅俗共赏、魅力天成。在这醉人的旋律中,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得以登堂入室进入盛唐燕乐、歌舞升平的宫殿里......

2

【缘·人物】

管弦合奏,声曲悠扬。第一次见到颜财法老师,他正在前黄镇三朱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三楼教授南音,在这里学习的是他分为少年组的学生们。

交谈中,颜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与南音的结缘之路。总结起来,他始终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乡音寥寥,追寻起来,他已无法论证自己是何时钟情于南音,被南音感动。

只记得大约七、八岁时,家住晋江的颜老师便常常听家中父母谈论南音、演唱南音,清雅细腻的乐声常常让他入了神。就这样跟在大人身边边玩边听,痴迷的时候还会趴在祖厝人家的门洞里偷看南音演唱,耳濡目染,让他逐渐对南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颜老师说,年少时候,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演员。为此,他经常和同伴们逃学去偷看南音演出,看完还会自导自演地来上一出。成大后,他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最初,他在前烧小学任教,在教学的同时他便自学南音。他广阅书籍,常奔走求教于当地资深的南音老艺人,并时常到泉州、厦门听别人讲课;此外,他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观赏名家的南音演唱视频,细细揣摩,如此一来,他的南音弹唱水平也日臻完美,他自己谱曲的南曲《美丽厦门》还获得了创作一等奖。

后来,前烧小学合并到三朱。2004年,泉港区在三朱小学挂牌成立南音培训班,应学校要求,颜老师开始了他的南音教学工作。2010年,结束了将近40年的教学生涯,退休后的颜老师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了南音传承工作上。

传承不易,贵在坚守。退休以来的十余年,颜老师始终以“老骥伏枥”之姿无私奉献,默默地为南音文化“添砖加瓦”。很长一段时间,南音在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衰弱,多数南音爱好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经常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坚持。

“常常是,一个班招生30人,最终能留下的也就那么十二三个”,每每谈到这些,颜老师既感到遗憾但又欣慰。欣慰的是,留下的这些新生代传承人还能像老一辈艺人一样热爱南音,甚至更痴迷,在舞台上能把这个角色演绎得更好,更巧妙深刻地将南音的韵味传达给观众。

作为南音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对于颜老师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因为“不传就会消失”。如今,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孙子孙女们也都在学习南音。

他把学生们分为少年组、青年组和老年组,并根据每个组别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和活动。他说,南音学习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无非是“勤学苦练,贵在坚持”

在教学上,他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用他的话说,就是“气、喜、忍”。气,就是老师常常会被学生的调皮捣蛋或半途而废所气,这时候就要加以调教和引导;喜,就是要在教学中多加以鼓励,同时要争取让学生有交流和上台表演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空间;忍,就是要能忍受南音传承中遇到的种种困难。2000年至今,他前后共计教授60余人,从爷爷辈到孙子辈,年龄跨度4代人。如今,他教授的一些学生也在从事和南音相关的教学和表演工作,一股新生传承力量正在成长

颜老师所在的前黄镇三朱村南音弹唱氛围浓厚。他在三朱村所在的海丝古玩街、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村部均有设立南音教学点,涂岭、坝头、山腰等地的南音爱好者空余之时也会前来参加。周末及节假日,他经常带领学生到社区、广场、活动中心等地方交流演出,并积极和厦门、泉州等外地的南音社团同台竞技。诚然,任何一种艺术的兴衰自有其势,非一时一地人力所能扭转,然而颜老师始终尽心尽力,培育传承之花,为的就是让南音的余韵能久唱不衰。

3

【手·工艺】

周末,应邀去到颜老师家中。一进门,只见厅堂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弦管乐器。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这些精美的乐器均出自于颜老师之手。

制作南音乐器对于他来说,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学生的乐器坏了,要修,寄到泉州去,来回都要十几天,很影响教学”。于是,他就自己研究着做起乐器来。好的乐器,洞箫、琵琶买过来,拆掉,再学着组装。按照它们的尺寸大小、发声部位等反复钻研,做坏掉的重来。

凭着这一股子韧性,如今他制作的南音乐器不仅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其中一些还被送到泉州等地参展。

制作一把南音乐器尤其是琵琶往往要耗掉长时间的精力。在制作工具上,要用到锯、斧子、刨刀、电钻等多达几十种的工具,每次做完,还须反复试弹、调音,以确保弦管乐器的高品质。如今,上了年纪的颜老师也只是把这门手艺当做一种兴趣爱好在坚持。

没有刻意为之,但是对于南音的这一份独特的情感,已经变成流动不居的旋律,在他的生命中流淌着。

4

【转·创新】

南音的一大特色是古。但是古稀古稀,南音如今也算是古而不稀。几百年来,南音不仅在孕育它的泉州发展,而且随着远涉海外的闽南游子,传播到了全球闽南人集散聚居的各个角落,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南音在闽南这片具有特定人文环境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闽南文化也因为有南音这份文化遗产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熠熠生辉。

在泉港,近几年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南音民间艺人的积极努力,南音文化也得以不断延伸。目前,泉港共有16支南音乐队,主要分布在山腰街道、前黄镇、涂岭镇等。

2000年以来,泉港区加强南音传承保护,先后成立泉港区南音工作者协会和涂岭、前黄、山腰南音社,在三朱小学设立了南音培训基地,成功举办了十几届南音大会唱,推荐优秀南音选手参加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和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比赛,多次获奖。

同时,南音这一传统文化还得以创新,以走进校园、进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的形式进行传播。此外,泉港还不断加强与台、港、澳和东南亚闽南华侨的南音交流活动。

就在今年的“海丝之光”2018“海丝泉港·南音汇”演唱活动中,融合了老中青幼四代的十六个南音团体和个人同台献唱,掀起了阵阵高潮。其中由7岁的黄欣琳小朋友演唱的《直入花园》更是惊艳全场。而谁曾想到,小朋友是2018年1月份才开始跟着颜老师学习南音,那个时候,她还只是个幼儿园大班的小孩子。每每谈到此,颜老师倍感欣慰,“孩子很刻苦,进步很大,到现在已经会唱整整五首南音曲目。”活动之后,泉州电视台便主动联系颜老师,要对黄欣琳小朋友和颜老师的南音团队进行拍摄。

黄欣琳小朋友

而在颜老师看来,南音还应在表演形式上加以创新,在舞台表现上要丰富,适当加入南戏表演,因为传统的清唱形式已经不能迎合当代人的观赏需求。如此这般,南音才得以走得更远。

任你斗转星移,任你朝代更替,如今的南音依旧那么固执地唱着唐宋以来的古调。而在这过程中,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誓做闽南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护者,为千年雅乐的传承尽心尽力,才得以让这“百代乡音”经久传唱。

而颜财法老师正是这其中的一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