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安娜·拉维奇,美国教育学领域影响力前三的学者!

 睁眼看教育 2019-01-19
     戴安娜·拉维奇教授,是纽约大学教育史教授,也是美国教育学领域影响力多年排名前三名的学者,曾担任美国助理教育部长。

戴安娜·拉维奇,1938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的一个犹太家庭,毕业于卫斯理学院,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多次获得了多种奖项《为伟大的学校战争》(for The Great School Wars),《陷入困境的远征:美国教育》(for The Troubled Crusade: American Education)分别在19751984获得Delta Kappa Gamma 教育工作者奖;1984《陷入困境的远征》又再次获得了由国际英语联合会的荣誉大使奖。

拉维奇的第一本著作是1974年出版《伟大的学校战争》,当时她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讲师,这本书是关于纽约公立学校历史的书籍,所以说拉维奇是一位教育史的学者,只不过后来关注于教育政策。

20世纪80年代,拉维奇加入了对里根政府关于降低公立学校水平,走向普及化的批评。1983年美国出台了非常有影响的教育改革文件《国家在危机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拉维奇认为教育中平庸威胁着美国的未来,在此基础之上,她大力提倡建设教育的国家标准,在教育中,包括早期教育,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和学术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987年,拉维奇出版了《文化素养》一书,宣传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同观念持有者的攻击,因为拉维奇侧重于精英教育和白人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名义上的民主党人拉维奇接受了老布什的邀请,出任美国联邦教育部助理教育部长,她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在随后,她的学术研究也获得了偏向保守的John M. Olin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也成为了民主党教育改革运动的新星,教育改革主要倾向于更多的测试、教师问责制和推动建立国家标准。

2007年开始,拉维奇开始侧重于教育改革中的市场与选择的问题,她也认为:“真正的学校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关注课程和教学,而不是市场和竞争性选择”。拉维奇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从进入21世纪的美国出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开始萌芽,经历了一个从支持到反对的过程,甚至认为一味的追求教育的国家标准、国家课程与国家考试只会把教育走向死胡同,认为要放弃国家标准,改善教育首先就要改善学生的生活,对于奥巴马时期的“力争上游”计划也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2010年的著作《美国伟大教育制度的生死存亡》(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一书中也阐释了她转变后的观点,拉维奇认识到自己对于教育观点的错误,成为了原来阵营的叛逃者。

2012年,拉维奇开始推出了博客来宣传教育理念,主要是支持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也及时从奥巴马时期的“力争上游”或者更早掀起的教育改革,拉维奇从支持者变成了反对者的中坚力量,反对教育中早期的核心课程,一反以前的需要加强早期教育知识的态度,认为并不需要在学校中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 

 
2013年拉维奇出版了《错误的统治:私有化运动的骗局和美国公立学校的危险》(Reign of Error: The Hoax of the Privat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Danger to America’s Public Schools),这本书概述了从1983年以后的美国教育改革,为什么是错误的,这无疑又是对自己作为推动者的一种否定。对拉维奇现在显然同意孩子的早期学习不应该受到太多的成绩导致的学术压力,或许是从自身的孙子中领会的也有可能,认为对于孩子更在乎的是:关心孩子的健康;对世界充满好奇; 被爱;学会爱学习;善待他们的朋友和动物;并有信心应对新的挑战等等内容。

无怪乎意见不同者也认为拉维奇的教育在走向教育浪漫主义,学生不强调知识的学习而是其他方面的收获,这种教育理念对于贫穷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友好,这些家庭的孩子常常落后于中产阶层家庭的子女,就读的基本都是公立学校,很少有经济能力就读私立学校,如果他们的孩子在早期学习中没有学习足够的知识与内容,那么以后如何去同类似拉维奇家庭中的子女进行竞争,贫穷家庭的学生只希望通过取得学习成绩来进入到更好的社会阶层,在这个阶段是没有余地去谈论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成绩或许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力。 

 

拉维奇在经历多年的心智变化过后,最终还是站在了教育中激进分子一方,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但对于贫困的孩子来说,这又是一场悲剧。

另外,不得不佩服她的精力,每天都在不断的发博客来谈论教育活动和自己的观点。

所以,拉维奇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教育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谁知道今天的改革是对还是错呢?最为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学者,拉维奇也无疑是充满复杂的矛盾体,特别是前后关于教育观点的变化,这种变化不知道是认识的加深还是所处地位的变化所导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