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杂宝纹壁雍砚小考

 濠梁知乐 2019-01-19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杂宝纹壁雍砚小考
十多年来,本人非常注重馆藏元青花的观看和学习。
譬如2009年3月,参观了在首都博物馆3月20日开幕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汇集国内外25家博物馆的73件元代青花器。”
2012年11月,三次走进上海博物馆,参观了建馆60周年举行的“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中,分别来自于我国27个公立博物馆和英美、日、俄、伊朗等六个国家十几个博物馆的90件元青花重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首次回国展出。
2016年元月,赴被称之为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元青花命名博物馆的“高安元青花博物馆”,参观了35年前在该市出土、惊艳世界的19件元青花。
看得最多次数的元青花展览,要数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2010年9月从菏泽古沉船发掘出土的3件元代青花瓷器。
笔者结合多年来对馆藏元青花的观摩学习,谈点对这件“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砚的认识和看法。
一、认为是元朝器物,归纳几点所谓   “靠谱”依据

1、胎干滑腻。从残损面,可清晰地看到扁狭或椭圆形孔隙。露胎面,手感滑润,麻仓土特征明显。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更高,胎质比真品坚密,更不会在胎的断面存有看得见的孔隙。
2、青花透骨。青花纯净、宝石蓝色,以及浓淡不一、晕散的效果,尤其是青花笔迹浓重处,可见轻微锡光,并呈现下凹、由蓝变黑,形成青花透骨的现象,使用苏麻离青料绘制。
3、釉面老相。施釉白中见青,釉面莹润,如脂似玉,有明显的缩釉斑、棕眼和窑裂璺,为胎质疏松、粗厚和烧制火候控制不良等因素所致。
4、画功精湛。构图简洁,勾线平涂、“一笔点画”,用笔自如,线条流畅爽快,纹饰清丽典雅,极具***,在今天来看也是登峰造极的水准。
5、古法工艺。“一线形”火石红,自然而明显。足底古柴窑垫烧形成的窑渣、黏砂清晰可见。
与后世各期的青花瓷相比,元朝青花器的时代性很鲜明,新品模仿的再好,也模仿不出来它的时代烙印。
无论是胎质、青料、纹饰等均有其特性,尤其是青花呈现的幽蓝泛紫,是苏麻离青料的独有现象,不可复制。
而制胎麻仓土,不可再生,更是现代新仿品无法逾越的难关。
至于纹饰的绘画,新仿品或是有其形而无其神,两相对比,立马现形。

二、列举元代以前的瓷器  铭文出处

1、“元代无青花”之说:因著称于世的“至正瓶”确认而被否定。
“元代无青花”,这在20世纪中期之前,中国古玩行似乎有一共识。所以,盗卖智化寺文物贩子,想在琉璃厂卖掉“北京智化寺之贡品--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但却被当时京城瓷器鉴定高手判定为赝品。后来,英国的大维德,才有机会收藏并得以著称于世的“至正瓶”。
英国学者霍布森对“至正瓶”初步鉴定之后,于1929年在《老家具》发表了题为《明代之前的青花》,对“至正瓶”进行了介绍。
1934年,霍布森又将“至正瓶”收入《帕西瓦尔.大维德爵士所藏中国陶瓷目录》。这引起了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的注意。他以这两件瓷瓶为标准器,将供奉于伊朗阿尔德比尔神庙的中国青花瓷器和土耳其托普卡比宫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比对,将所有具有“至正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 世纪青花瓷。
由此,将元代青花瓷器,从明代青花中分离出来,定名为元青花。
波普博士于1952年和1956年,分别发表两本奠定元青花理论的著作。即《14世纪的青花: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
1963年和197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陈万里和冯先铭分别著文,将国际上有关中国元青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业界。
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国内古陶瓷学界依据国外同行的研究方向和对元青花的重视,才将其研究纳入正题。同样,所依据的标准器,仍然是这对大维德爵士收藏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正是以上述“至正十一年”手书铭文,奠定了大维德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元青花标准器的地位,也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并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成为BBC评选的100件代表世界历史的标志物之一(以上根据公开的资料记载整理)。
2、铭文“至正七年置”双系盖罐:被称之青花瓷器的“鼻祖”的面世。
1986年12月16日,在四川雅安市区文化路基建工地上,民工拆去旧房挖土时发现窑藏的青白釉盖罐,腹部一侧直书“至正七年置”青花楷书五字。但当时文管人员没有认识到应有价值,被封存在雅安市文管库房中。
直到出土13年后的2009年,四川省博物馆举办相关展览,博物馆人员在库房中见到了这件青花发色浓艳鲜丽,具元代“苏麻离青”特点的珍品,才将之调到成都参展,由此为世人所知。现陈列于四川省博物馆内。
“至正七年”,这个明确纪年对应的是公元1347年,比英国大维德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典型器,早了四年。从钴蓝使用和青花发色纯正的角度说,雅安青花“至正七年置”铭双系盖罐,无疑是目前发现的元青花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3、非青花铭文“至正十一年”的元代瓷器。
元代磁州窑菊纹罐   褐彩书写“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门河东陈家翔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中国现有最早的纪年铭文的古瓷:三国吴的青瓷虎子。
1955年,南京中华门外赵士岗一座三国时期的吴墓中出土了一件闻名中外的青瓷虎子。
这件虎子腹部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表明它制于公元251年,是中国现有纪年铭文的古瓷中,时间最早的一件。
同时,它明确地标明吴帝的年号和瓷工自己的姓名,是国内目前所见最早的带有铭文的瓷器之一,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三、“至正十一年”铭 青花壁雍砚  对比认识

这件“至正十一年”铭 青花壁雍砚,无论从釉面、青花发色,还是纹饰风格与绘画技法上看,与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所藏青花象耳瓶”胫部莲瓣杂宝纹饰,相似度极高。初步认为,应属于同一年代的器物。
青花砚的底足手书青花“至正十一年”铭,用笔结字,张弛有度,端庄严谨,宽绰质朴。与一对象耳瓶铭文和雅安出土的双系瓷盖罐的“至正七年置”的书体,非常相近。
从三者对比推测,甚至很有可能为一人所书写。
以上列举的几件带铭文的瓷器,在字体上均为楷书,其目的是为了记事。不同于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严格意义上的纪年款识。
事实告诉我们,元青花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精彩的历史和唯美的画面,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去揭示和探究,更加需要的是对民间出现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和保护,让我们的国之瑰宝不再堙没,艺术精品不再损毁和流失。
   上述看法,如有不妥,恭请方家,不吝赐教。
                                                       谨记
                                                       2017.2.20

附图:“至正十一年”铭青花杂宝纹壁雍砚(修)      直径15厘米    高5厘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