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奈何相丨普世宗教的前世今生(印度教篇)

 薛城吃瓜群众 2019-01-19

印度很有意思,北背雪山,三垂大海,东北的原始森林嶂气汾沴,西北的插云高山脚下,还有奔腾的印度河与大漠黄沙,这是天然封闭的地理环境,如果硬要说缺口,只在西北有一些山谷走廊。若能守住这一两个点,里面丰饶的热带平原尽可保全。但是,那块地方愣是不停地毁灭。在印度残缺拼凑的历史上,起码有300次以上的外族入侵记录。除了孔雀王朝算是打平过一回,其他都是败,光荣传统到如今。

这种战5渣属性,意味着文明缺乏深度生长,总是刚发育出来一点苗头,就被后来的入侵者打断,每一次新来的入侵者,覆盖掉前次入侵者的足迹,每一层都很浅。无限的新人杀旧人的毁灭循环,后果很严重,导致印度一直都没有能走出蒙昧阶段,几千年来他们对理解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既没兴趣也不在意,人们在现实生活的苦海中寄希望于神灵与来世,由此繁衍出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宗教和天界体系。活着只是为了有个好死,做个好鬼,得个下辈子。

这是一种比现实里满地贫民窟更贫瘠更黑暗更可怕的文明贫困。印度要成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必须先从鬼变成人,抛弃癔症和幻觉。宗教有多发达,文明就有多渣渣。因为文明是人对现实世界的创与建,不是研究鬼和神。

印度人没有正经历史,层楼叠榭被征服的那些破事,根本没人为匍匐者记事,拼凑全得靠掘墓与邻国史料的提及;印度人也没有文化,民族从未开化,无法经营社会。西北口子上的各色雅利安人带着兵器马匹闯进来,最后都在神话与彼岸世界里迷失,还没来得及醒,下一批征服者就踏着他们的脚印砍了过来。

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里的古印度,是埋在厚重土壤与历史迷雾里的哈拉帕文明,大约是从公元前23世纪开始,消亡于公元前17世纪。和现在的印度,只有一毛钱的关系。这一毛钱在哪呢?请读者慢慢寻找。现在的印度,只是拜殖民者恩赐,煞有介事组成的几个国家。眼下的所谓印度文化,是断层文化,是历史长河里,摆渡而来的一系列的进侵者,混杂层叠沉积而成的,一挖开,什么味儿都有。

哈拉帕文明,处在印度河流域,又叫印度河文明。按照发掘的遗址来看,其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这两个地方都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都市级别。这是个神一般的文明!遗址显示,市区纤陌纵横,主街道宽10余公尺,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若非实物陈列,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在其它古代文明里,砖块只用于王宫与神殿。最让人惊叹的是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堪比青岛的德国良心。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后再流入暗渠式地下水道,地下水网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更有意思的是,住户连岗哨都有,简直就是现代的住宅小区。另一个奇怪的地方,是如此高度的文明,却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疑问,都在厚重的时光迷雾里隐藏,不得而知,我们暂时只能当是文明的发育残缺。

哈拉帕人的遗址上,只有民宅,并无殿堂庙宇。所以,只能据说。据说,哈拉帕人的宗教,是冥府宗教,和后来的吠陀教,婆罗门教,都不一样。冥府宗教,大体上是瑜伽和冥想这种肤浅的东西,这就是古印度与后来的印度之间,那个“一毛钱关系”。

公元前20世纪中叶,许多来自中亚地区操印欧语的白种人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们自称“雅利安瓦尔纳”,意为“出身高贵的”;在他们眼里,当地人是黑色的,“没有鼻子的”,被蔑称为“达萨瓦尔纳”,征服之后作为奴隶使用。这是最初的种姓分立。这时的印度正处在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和奴隶制社会的孕育之中,经过四五百年的折腾,好山好水终于滋养出了吠陀教。这是一种自然崇拜的过渡性宗教。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达萨的战争片断,以此推断,神国哈拉帕,大约就是被雅利安人灭亡的。

一撮又一撮的雅利安人原始人,带着轻便战马、原始铁器等创业资本,来到北印度后,逐渐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公元前10世纪初期,一批奴隶制城市国家相继出现。按照印度的光荣传统,每一批先来的,都会跪在后到者面前,所以虽然都是高贵的雅利安,也得分座次,在《梨俱吠陀》的里,第一次提到社会地位不同的四个等级,前三个都是雅利安人内部分化出来的,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是雅利安的再生族,法力无边,骑扫帚飞天;而原先的“达萨瓦尔纳”,倒是挺永恒,跌无可跌,全算首陀罗,只有一生,为奴为仆。随着原始部落发展成贵族奴隶制,吠陀教就这样,跟着一起进化成了等级细化的婆罗门教。

第一层级的婆罗门是教里的僧侣祭司,是现实社会的中心,控制着各色品种的贵族刹帝利,替神授权,全面干涉世俗。

到了公元前6世纪前后,征服大军加入了新品种——古波斯人,其实他们也是雅利安人,只不过,在外面发育过了再来的,算是有点文化的雅利安人。全新的碰撞,为婆罗门教带来了古波斯的拜火教基因,业力轮回思想。

说基督教的时候,讲过装神弄鬼的始作俑者古埃及人,并没有摊开来讲,太无趣。在说印度教的时候,就避免不了这个无趣了——古埃及人认为灵魂不灭。而古波斯人,在古埃及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升级了,认为不仅灵魂不灭,言行思,都不灭。婆罗门教对这种不灭深以为然,改头换面山寨了一下,写进《奥义书》,称为业力轮回。

人死后,业力去哪了呢?婆罗门教告诉你,有六个地方可能去,叫做六趣,六趣有好坏。至于来世去哪一趣,取决于生前所有的言行思,这就是因果报应。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传播到中国,和尚们还把经念歪了,这六趣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六道轮回。

当时的北印度逐渐形成了十六个较重要的王国和部落联盟。婆罗门作为最高种姓的祭祀阶层,垄断了和神的沟通权,印度人能不能死后有福报,能不能下辈子升个级,都得靠婆罗门心情好不好。为了能死后待遇高一些,印度人穷竭一生,都得不停赠送财物给婆罗门。从吃用住,到土地甚至儿女,什么都送。结果可想而知,贫富悬殊,土地兼并等俗到裤裆里的事情,全在神圣的名义下发生了。

奴隶但凡能做稳奴隶,那就很幸福了,不要惊奇,翻开史书,血迹斑斑,在多数时候人们是想为奴而不可得。婆罗门吸血一切的这种社会结构,是无法长久平衡的。很快,南亚的林子里,游荡满了一无所有的人。

苦到极致,就会有反抗,在印度,就是很有特色的精神上的反抗。胃终于战胜了脑子,这些林居人,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和婆罗门相对立的新的文化思潮——沙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形成各种微信群,数量起码有几百个。他们内部有路线斗争,有理念碰撞,有左右切磋,当然了不那么扯淡的现实冲突也有,比如讨饭的地盘纠纷。但是对于共同敌人婆罗门,他们是团结一致的,是激烈反对的。沙门诸教认为,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不对,婆罗门的所有思想都不对。没钱却想升天的他们,认为苦修万能,一个人死后去哪个趣,不需要问婆罗门买门票,而得靠自己苦修。

婆罗门教,它有五大主旨:主神牛逼、吠陀天启,婆罗门赛高,祭祀万能,种姓分级。

沙门思潮要反婆罗门,就得从这五个方向寻突破。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这点头绪,就是沙门里的佛教团。针对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的创世说,佛教提出缘起说,彻底否定了婆罗门的创世论。缘起说,是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也是佛教理论大厦的第一公理。

根据缘起说,整个世界全是碰巧的,没什么故意,“诸行无常”,永恒是不存在的,这下把婆罗门教那些永恒的牛逼主神,宇宙的本体梵这种鬼话都推翻了。接着,既然世界是无常的,那么人的自我,也是无常的,也就是诸法无我。这个诸法无我,又打倒了婆罗门教的梵我合一,修行个鸟,祭祀不万能!那么要咋解脱呢?寂静涅槃。

针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至此,婆罗门教的五大主旨,起码在打嘴仗层面上,似乎都被推翻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也叫佛教的三法印。三法印是佛教的最基本理论,它并不是释迦牟尼脑袋被闪电击中突然想出来的,而是刻意针对婆罗门教下的蛆。

到公元前3世纪,佛教等来了春天,终于被最强悍的刹帝利家族拥抱了。这拥抱者,就是那个唯一在抗侵略战场上没败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从瓶沙王起直到阿育王止的历代帝王都是佛教的皈依者和支持者,他们广建寺塔,巡礼佛迹,召开佛典结集会议,还把佛教对外输出。

佛教的声势壮大,看似理论严整,见招拆招,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身“有被利用价值”的基础上的,嗓门再大,总不如板砖可怕。随着它的主家衰落,它的生存环境陡然恶劣起来。

阿育王死后,中央政权瓦解。衰微了近千年的婆罗门教像是熬过冬天的蛤蟆,终于吐出一口活气。在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与信徒们妥协后,婆罗门教重新崛起,改名印度教。在印度这块地方,地理、文化与历史条件,都决定了佛教只是一个边缘性的异端宗教,无法真正成为社会主流:首先它对城镇的依附(化缘)和中心化的宗教生活(寺院),决定了它生存的脆弱性,而相对的婆罗门教,是深入社会生活的,广泛发育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完全是分布式的存在。佛教僧侣寺院被直接攻击的结果,连释迦族都被灭了族,可见佛祖保佑这种事,都是虚的,他连自家人都保佑不了;不仅是肉体上的消灭,婆罗门教还对佛教发起了文化上的反攻,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灭佛。

4世纪时,旃陀罗·笈多一世首先扬弃佛教,建立了享有“印度教王朝”之称的笈多王朝。而在当时,佛教已经分裂,主流的大乘佛教注重于宗教理论的发展,不注重广泛深入群众的跳大神等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日日醉心于烦琐空洞的理论论证,逐渐被印度人民抛弃。

公元8世纪,印度教出了个划时代的人物,名叫商羯罗,他恢复了婆罗门教时代通用的梵文,开始重新重视并致力于研究吠陀经典。在持续发展印度教的过程中,商羯罗还把当年佛教用在婆罗门教身上的那一套如法炮制。佛教有什么理论,发明一套新理论,针锋相对地推翻。他把梵一分为二,提出上梵和下梵,上智和下智说,宣称佛教的佛性和空性,都只是下梵和下智的产物。在印度教的立体打击、佛教自身的极度腐败、内部派系的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到13世纪时佛教基本在印度本土消亡。

印度教的大获成功,是印度教“包容”的结果,集成了印度当时几乎所有的宗教,吸收了各教派的教义成分和哲学精神,甚至将各教教主和神祇招安为印度教的圣人,争取了所有失败宗教的信徒。正因为如此,印度教才能日见兴旺,最终成为印度的国教。

之后的历史,是越来越锻炼人了。印度教,顶住了伊斯兰教的弯刀,顶住了蒙古人盘踞,特别是近代,还顶住了欧洲殖民者全境占领并试图改造的影响,就是没啥宗教改革,依然继承并发扬了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仪轨、寡妇殉葬等传统美德,让印度特立独行于地球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