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發現於山東泰安和寧陽縣交界地方,目前同類遺址發現百餘處,集中於魯南,蘇北,魯西,晚期向西沿淮河到皖北,河南南部亦有零星發現。
大汶口文化遺址的分佈,主要是在以泰沂山系為發源的汶、泗、沂、濰等水域的廣大地帶,西部見之於黃河北岸,東部達到山東半島,南部延及今江蘇和安徽的北部。
大汶口文化的北上主要表現在其早期,從魯中地區開始向膠東半島移動,並以廟島群島為跳板,出現在遼東半島。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遷徙不僅表現為北上,也表現為南下。
大汶口文化的西進主要是分佈在魯南蘇北地區的一支沿颍河溯水而上,進入原西陰文化分佈的豫南、豫中和豫西地區,並深入到秦王寨文化的腹地。
早期距今6300~5500年,少見玉器。中期距新5500~4800年。晚期距今4800~4400年,中晚期玉器顯著增加.
魯中南和蘇北地區是早期大汶口文化分佈的核心所在,在山東泰安大汶口、兗州王因、鄒城野店、濟寧玉皇頂和江蘇邳州劉林等遺址都發現大汶口文化早期階段遺存。
大汶口文化是在北辛文化的基礎上,接受江淮地區龍邱莊文化北上的強烈影響而形成,形成後又與江淮、江浙地區文化不斷交流,加上仰韶文化同時向兩地施加影響,使得海岱和江淮、江浙地區的文化面貌越來越近似,逐漸在東部沿海地區形成“鼎豆壺杯鬹(盉)文化系統”。
從約公元前4200年開始,仰韶文化東莊類型崛起於晉南豫西,並迅速向周圍大幅度擴張。稍後約公元前4100年江浙、江淮地區文化的“崧澤化”過程,乃至於龍邱莊文化的北上和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應當都與來自仰韶文化核心區的強力激蕩影響有關。
大汶口文化地處北方紅山文化和南部良渚文化之間,因此,在三個文化的玉文化發展過程中,會發生由地緣關係而出現的相互影響或傳播的現象。
大汶口文化延續時間約1500年,一般分為早、中、晚三期,從絕對年代上來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與良渚文化早中期相當。因而大汶口文化曾與良渚文化發生過比較深刻的相互影響現象,尤其是大汶口文化分佈範圍南端與良渚文化接近,良渚文化中有的遺址已經深入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分佈區,因而常常出現兩種文化遺存混淆在一起的現象。
八角形紋、太陽紋等因素的更早來源在長江中游的高廟文化(湖南)
大汶口文化墓葬排列有序,頭向西北,多為仰身直肢。除單人葬外,流行不同性別及年齡的多人同穴合葬,合葬墓也是長方形豎穴,死者上下叠壓,一般每具都各有葬具和隨葬品,多數為一次葬。
大汶口文化中較多的男女合葬現象,墓葬中死者係同時埋葬但非同時死亡,女性死者在當時有可能屬非正常死亡,應是當時夫權制度的產物
大汶口文化盛行拔掉側門齒、手握獐牙、頭骨人工變形的習俗。凌陽河三次發掘45座大汶口文化墓葬,隨葬高柄杯一類飲酒用具達663件,約占出土遺物總數的45%,可見陵陽河大汶口人尚酒之風。
大汶口文化二層臺都為熟土,可能為木槨周圍填土而形成。龍山文化亦同。
隨葬獐牙。較大型墓常見隨葬豬下頜骨。薄胎高柄杯是一種典型代表器物。
大汶口文化晚期貧富分化的跡象十分明顯。
東夷族,崇拜鳥圖騰。
山東大汶口文化與紅山文化發展階段相同,玉器特徵有相似之處。
玉器基本不多,直到龍山文化才較多。
陶質分夾砂和泥質兩類,夾砂陶羼和的砂粒較粗,多數都羼有細云母粉末。
陶色分紅、褐、灰三種。紅陶約占70%,褐陶占17%左右,灰陶占13%。
夾砂陶一般都較硬,火候較高,泥質陶較軟。陶器皆為手製,器形多不很規則,一般器壁都較厚,口、流部分多見手指痕。口沿已採用慢輪修整工藝。
鼎、鬶、盉、罐的外表都經壓磨修刮,顯得平整光滑。圓點、指甲紋、波紋和三角紋分別組成的帶形紋,多飾於鼎、鬶、盉、罐的腹部。凹弦紋見於鼎、罐腹中部的折棱處。附加堆紋多飾於鬶、盉、罐,有的在口沿下安一附加泥條,起器耳的作用,而鬶、盉常安在器腹的前後及兩側,兩側的泥條似翼狀,所以這兩種器形成鳥的形象。
大汶口文化前期階段的有些文化因素,往往和良渚文化前身—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有關。
花廳遺址位於江蘇省新沂市西南18公里,馬陵山丘陵地南端海拔69公尺的高地上。遺址範圍南至花廳村,北至徐莊北,東至北溝圈子,西至吳山頭,面積達50萬平方公尺。
江蘇新沂花廳分布有良渚文化最北的遺址,又是大汶口最南邊的文化連接點.
50年代,江蘇北部新沂縣花廳,發現大汶口墓葬,其中陶器屬大汶口文化,部份的玉器類似崧澤玉器的半璧型璜,部份是大汶口文化典型玉器。
1952年,1953年,1987年,1989年,歷經4次發掘。發掘墓葬共87座。由墓地及居住遺址所組成。
墓地劃分為南區和北區。
花廳墓地南區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期階段偏早時期;北區墓地持續時間稍長,主要部分屬大汶口文化中期階段偏晚時期,有的還稍早一些,如M19。
另外一部分要晚到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較早時期,如M5等,其絕對年代大約在距今5500~4800年之間,大約相當於良渚文化的第一、二、三期,前後延續大約700年。
花廳墓地處於蘇北地區的黃淮之間,歷來是北方與南方文化交往的活躍地帶,文化因素表現得較為復雜。
花廳墓地人骨的鑒定報告指出,埋葬的多為青壯年或少年,老年或幼兒占少數。而且,人骨架往往放置零亂,或屍骨不全,或保存不好,而其中的殉葬者人骨保存相對完好。墓葬的主人大多可能不是正常的老死。
花廳墓地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有:墓葬大部分為長方形土坑豎穴,符合北方文化區的特點(良渚文化墓葬多平地掩埋);頭向朝東,隨葬大量的豬頜骨。
花廳墓地的良渚文化因素有:T字形足鼎、雙鼻壺、寬把帶流杯、飾瓦楞紋或竹節紋的豆、圈足罐和小口高領弦紋罐等陶器具有濃厚的良渚風格。
花廳墓地應屬於大汶口人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