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海战,清军巨炮为何难敌日军小炮?别太迷信炮管口径

 温柔开心手 2019-01-19

1894年9月16日,清朝北洋水师主力护送货船向半岛大东港运送军队,支援前线对日作战。而在一个月前,中日双方已经正式宣战。在半岛作战的淮军主力开局不利,丧师失地,只得依靠海路运输补充兵力和辎重。护送任务很快就结束,北洋水师于第二天上午8时起锚离港,启程归国。从提督丁汝昌到普通水兵,谁都没想到仅仅两个小时后他们将与日本联合舰队主力狭路相逢。

这支被当时的日本海军视为第一劲敌的舰队,在战前曾两度造访日本(分别是1886年和1891年)。彼时,这支“龙旗舰队”曾让沿途参观的日本民众惊骇不已,那一刻他们又回想起几十年前美国黑船叩关时,那种被坚船利炮支配下的屈辱与恐惧。尤其是主力舰“定远”与“镇远”二舰庞大的身躯,以及巨大的305毫米克虏伯主炮,让初创阶段的联合舰队相形见绌。也就是从那一刻,北洋水师的定镇二舰让日本海军乃至日本平民都如芒在背,寝食难安。“击沉定远”居然成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一句举国性口号。

1891年访问长崎的“定远”号铁甲舰

清朝的海防力量倚重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倚重于定镇二舰,而定镇二舰之威力又倚重于克虏伯大炮。早在洋务运动初期,对近代国防工业已有初步了解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为清帝国选购武器时,就对德国克虏伯工厂出产的各型口径的克虏伯后膛炮青睐有加。克虏伯大炮在普法战争中的光辉战绩让李鸿章从此深陷“克虏伯情怀”中不能自拔,起初他为自己的淮军炮队选购克虏伯行营炮作为支援武器。后来在构筑沿海防御工事时又选用克虏伯出产的280毫米榴弹炮作为岸防武器。到最后清政府派遣考察团赴德与伏尔铿造船厂洽谈购买铁甲舰的事宜时,他还建议德国人为新舰配备他钟爱的克虏伯大炮。

1880年克虏伯工厂推出的350毫米巨型榴弹炮

定远与镇远舰上各配备了四门305毫米后膛榴弹炮,以双联装的方式分别布置于船体两侧的露炮台上。在赴德考察期间,负责接洽和谈判事宜的中方代表李凤苞和徐建寅,就参照当时英国海军的“英弗莱息白”级(也译作“不屈”级)铁甲舰的炮台布置模式,与德方专家一道为未来的中国铁甲舰设计了“右前左后”的炮塔格局。在19世纪下半叶,限于舰炮的威力,单纯依靠火力输出来击沉铁甲防护的主力舰,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当时的战舰很大程度要依靠舰艏的撞角作战,通过将敌舰撞沉或接舷跳帮战术来制敌。这种技术条件下,谁能发扬舰艏方向的火力,谁就会在海战中更占优势。定远舰两侧主炮炮塔上的四门火炮可以同时旋转朝向舰艏,无疑正是这种作战思想下的产物。

定远级铁甲舰二视图,注意其两侧主炮炮塔的布置模式

作为晚清国防重器的克虏伯305毫米22倍径榴弹炮,可以将327kg 重的炮弹投送到近8000米外的目标,这在当时无疑是极为傲人的威力。加上定远舰本身坚不可摧的铁甲堡设计,难怪徐建寅会骄傲地称之为“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不过,同样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定远舰携带的这款重炮,以及另外两门同样出自克虏伯工厂的副炮,存在一个今人看来匪夷所思的特点:每完成一次射击,就必须将炮塔旋转回固定位置进行再装填。19世纪后半叶,各国主力舰上的炮塔普遍采用英式露炮台式涉及,即炮塔固定而火炮旋转,这种设计简洁可靠且成本低,但当时的大口径主炮普遍将推弹机构与扬弹机构置于炮座下,这使得主炮无法实现全角度装填,必须回复到所谓的“装填线”位置才行。这种今天看来颇为古怪的装填模式,在当时却是海军主力舰的常态,一直到19世纪剩余的几年,英国人将“尊严”和“光荣”级战列舰主炮的推弹机构上移到炮塔内,才完全实现了大口径火炮的全角度装填。

甲午战争后被日军俘虏的“镇远”舰上的右侧主炮塔

定远舰主炮的另外一个技术特点也大大延迟了射速。19世纪以来,随着口径和弹药质量的不断增大,火炮的后座力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为了抵消掉这种看似无用的力量,各国纷纷改进以往的固定式炮架,以减轻后座力对火炮瞄准与射速的不利影响。在定远舰出世的年代,虽然火炮炮架可以分为老式的架退式和新式的管退式,但这两种形制并非完全互斥。当时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有两款型号的炮架:

一种是阿尔比尼炮架(Albini mounting),简单来说,就是在炮架上安装一套斜坡状的滑轨,炮架中间连接一套液压筒。在击发瞬间产生后座力时,炮管连同上炮架沿斜坡上移动,同时带动辅助缓冲的液压筒活塞,消耗了部分坐力。待后坐动能耗尽,上炮架再在重力作用下缓缓复位。这种模式的炮架颇像辅助了液压筒的架退炮,虽然极大抵消了后坐力,但在复位时还需要人力协助。定远,镇远和济远舰的主炮都采用了这种炮架。

济远舰210毫米主炮侧视图,采用阿尔比尼炮架

另外一种是维瓦瑟尔炮架(Vavasseur mounting),虽然也设计有斜坡状滑轨,但却配有两套液压筒,分置于两侧滑轨上。在发生过程中,这两套液压系统不光可以抵消掉后座力,还可以起到炮管复位的作用,虽然结构较阿尔比尼炮架复杂,但却有利于提高火炮的射速。从结构上来看,更类似于早期的管退炮,而这种炮架在19世纪末被广泛应用于大口径速射炮的设计。

采用维瓦瑟尔炮架的英国海军6英寸舰炮

305毫米火炮的这种设计在定远舰刚刚面世时并不算落后,但到了中日开战前就显得有些尴尬了。上述的这些技术特点让主炮射速仅仅只有3分钟/发,不幸的是,北洋水师的对手联合舰队却大量装备了装有维瓦瑟尔炮架的6英寸及4.7英寸速射炮。虽然口径远不如北洋水师的巨炮,但其理论射速普遍达到了5-7发/分钟,这让日本军舰拥有很大的战术优势。

英国阿姆斯特朗生产的6英寸速射炮,日舰装备的就是这款火炮


战后回到船坞整修的定远舰,舰桥上布满了日舰大小口径速射炮造成的创伤(白框标注处)

其实日本也同样渴求巨炮,但限于紧张的军费,根本无力购买和建造与重炮相匹配的铁甲舰。最后只得在法国造船专家的建议下,向法国购买轻量级的三艘“松岛”级巡洋舰,将320毫米的加奈特巨炮装在这种小船上,想借此压制住北洋水师的巨炮火力。

后来的实战表明,这种折中式的设计并不成功,却让日本人广泛装备的阿姆斯特朗生产的大口径速射炮大放异彩。在大东沟海战中,日舰的速射炮很快压制住了北约水师侧翼的慢速军舰。不久,日军第一游击队的吉野,浪速和秋津洲号巡洋舰,配合本队的松岛,桥立等友舰,一度将定远镇远二舰团团围住,6英寸及4.7英寸速射炮像雨点一样袭来,定远舰上层建筑几乎尽毁,但速射炮的威力不足以对这艘巨舰形成致命伤,定远与镇远依然挺立在日舰群狼之中岿然不动。以至在松岛号上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重伤弥留之际,发出了“定远怎么还不沉啊”的浩叹。

英国画家笔下,被日舰围攻的定远舰与镇远舰


日本方面描绘的三浦虎次郎死前的场景,他身后的军官指着船舱外的定远舰

然而定镇二舰官兵的英勇奋战还是无力扭转战局,日舰凶猛的火力最终让北洋水师蒙受了惨重损失。大口径速射炮虽然对定远镇远无能为力,却可以轻松压制致远,经远,超勇,扬威这些轻量级的军舰。而缺乏速射炮的北洋水师在暴雨般的炮击面前只得疲于奔命,其实从李鸿章到丁汝昌,都曾希望加快国产速射炮的研制,并迅速装备舰队。而就在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一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成功了英国阿姆斯特朗制造的6英寸速射炮,已经准备投产,无奈在1891年户部的一道《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让朝廷再未给北洋水师添置一炮一弹。在开战前夕,仅仅将用于试制的4门国产速射炮装在广甲舰上,这还是丁汝昌求爷爷告奶奶才得到的。清朝上下对近代海军战略的短视和无知,最终葬送了这支苦心经营的舰队,也最终陪上了这个腐朽王朝最后的尊严。

江南制造总局于1893年仿制成功的6英寸大口径速射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