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0月,基建施工人员在挖地基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陶瓮和一个提梁银罐,里面装满了金银宝物,他们立即报告了原陕西省博物馆,随着文物工作者的钻探调查,“何家村窖藏”重现天日。 但这批宝物的主人是谁?又因何埋藏于地下?却依旧是个争议不断的谜团…… 文/凤来仪 大历14年,秋 居长安,大不易。虽然德宗时代的长安,已不是开元天宝时的长安。但要在这里住下来,并住在距离皇城两街之隔的兴化坊,就如21世纪在北京的二环内,上海外滩拥有一座独门独院。 当然,这是对普通人,不包括我——租庸调使下司仓参军刘震。我跟我的哥哥,就住在大唐都城长安的兴化坊内。 我的哥哥就是大唐尚书,租庸调使刘晏。今天他上朝回来,脸色略暗,跟我谈谈今天朝廷上发生的事。 他告诉我,丞相杨炎又提废除租庸调的事了,其实在私下里,我们兄弟两个都讨论过,租庸调制必须改革,毕竟我们大唐开国时用的均田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服役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徭役。 可是当今天下,均田早已荡然无存。这都知道,但是杨炎这个人,做事激进不顾后果,而且对哥哥怨恨非常。他同哥哥都在吏部干过,哥哥是尚书他是侍郎,已经颇有龃龉。后来朝廷元载案发,杨炎因跟元载交好而被贬官,他一心认定我兄是背后谋害元载的主使,现在随着德宗青睐而上位,这是要报复了。 我兄心知肚明恐怕难逃此劫,天下人都愿锦上添花,肯雪中送炭者几人?所以他已经准备辞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嘱托我看守好这几年收上来的财物,有朝廷的,也有自家的。 是的,租庸调使是个肥缺,在这个任上,想不发财都难,但哥哥只是按例收钱。朝廷的宝物也有不少,账目齐全。倒是我,不想将这些交给杨炎,那厮正在鼓动皇帝同意他在原州修筑城堡,开什么玩笑?谁去修?怎么修?就连边关大将段秀实都上书现在并不合适:“凡安边却敌之长策,宜缓以计图之,无宜草草兴功也。又春事方作,请待农隙而缉其事。”结果杨炎在皇帝面前拼命鼓动要换掉段,皇帝耳根子又软,这真是乱来,朝廷就是被这样的幸进之人搞坏了。 边关这些节度使的事一定要谨慎小心,这些人看来是忘记安禄山和史思明了。 但哥哥说的有理,这样下去,看来是非乱不可,我要提前做准备。 建中元年 春 哥哥果然被贬斥了,杨炎狗贼居然说我兄是黎干刘忠翼党。可笑那皇帝还信了,无意还是有意?按大唐的惯例,政争谁输了谁贬官,贬官不是终点,只是第一步。我想,哥哥可能活不了,杨炎那个狗东西不会放过我兄的。 从去年冬季开始,我已经有意识的把库里和家里的珍品都归了归类,粗重笨大的不管,贵而精的都要保管好。 比如这件来自西域波斯的镶金兽首玛瑙杯 我要好好藏在银罐里。 还有这件,玄宗陛下用过的舞马衔杯,故丞相张说写道: 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腕足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蹈千蹄。 髤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 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真的向往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的大唐,病入膏肓。若非亲眼得见,谁能想到真有这样的衔杯呢? 还有这个,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是锤击成型的,花纹平錾,图案繁复华丽。以鱼子纹为地,腹部正、背面各以鹦鹉为中心,四周绕以折枝花,组成团形图案;左、右两侧以鸳鸯为中心,饰折枝花,余白填单株折枝花草。 颈部与圈足饰海棠形四出花瓣,盖顶中心为宝相团花,周围用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纹做装饰。提梁上饰菱形图案。纹饰皆鎏金。 盖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储存药物再好不过。 此提梁罐雄浑典雅、富丽堂皇,锤揲、錾刻、鎏金、焊接技术高超,是李希烈进的贡品,在我的库里,也要藏好,免得落于奸人之手。 还有它,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个。 这也是玄宗朝的宝物,最显眼的每个莲瓣内都以一种动物作主题,有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其周同则填以形态各异的花草。走兽或抬腿狂奔,或回头相顾;禽鸟或展翅飞翔,或站立栖息。 下层莲瓣内则一律为忍冬草,平和、恬静,恰好烘托上层动物的生机勃勃。 其余精细宝物1000多件,我都分门别类的归拢好。或许是我神经过敏,或许这天下还会继续太平,不过就为了扶平心里的惶恐,白天晚上,我都恨不得住在库房,远离朝廷的纷争。 建中元年 秋 哥哥果然死了,杨炎任命的荆南节度使庾准也跟我兄有隙。庾准迎合杨炎的意图,诬告忠州刺史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言语多有不满,又诬告哥哥召补州兵,想要抗拒朝命。杨炎作证说明确有其事,皇帝居然信以为真,下诏赐死,七月份哥哥就被他派的人杀死,满朝都觉得我兄冤枉,我定要看那杨炎的下场。 建中二年 夏 一年一晃过去了,我还在司库参军位上未及调动,应是杨炎顾不上我这么个小人物了,他又有了新的对手卢杞,这次的对手可厉害,我在等着看他的笑话。哥哥说过:杨炎做事激进,根本不顾后果。 梁崇义这个家伙朝廷管不了,据有襄、汉七州之地,拥兵自守。皇帝曾对他进行招抚,但他态度顽固,抗拒朝命。朝廷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领各军讨伐梁崇义。 杨炎这厮劝谏说:“希烈为董秦(即李忠臣)养子,亲任无比,卒逐秦而夺其位。为人狼戾无亲,无功犹倔强不法,使平崇义,何以制之。”在此之前,杨炎路经襄、汉,努力劝说梁崇义入朝,梁崇义没有听从,已经图谋反叛。不久,杨炎又派自己的党羽李舟去劝说梁崇义,梁崇义顽固不听,最终反叛。 现在满朝文武都说梁反叛就是杨炎的错,认为是他促使了梁崇义反叛。 建中二年 秋 杨炎终于被卢杞整倒了,跟哥哥一样被贬官,我估计他也活不了了,这真是因果报应不爽。他在路上写的诗传到长安: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 说实话我这会儿已经不恨他了,相比卢杞他有些才干的,还是在做事。现在的朝廷每况愈下,杨炎已倒,该做的准备还要做。 建中四年 冬 果然来了,李希烈反。朝廷兵马一触即溃。皇帝命舒王为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又令泾原诸道兵马援救襄城。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这些士卒跟乞丐无异,大多带着家中子弟,皇帝却不知道安抚,只赏赐了粗茶淡饭,听说士兵们扬言:“我们离开父母,妻子,儿女。要与敌人死战,但是却吃不饱,怎么能以草命对抗白刃呢!国家的琼林、大盈两座仓库,宝货堆积无数,不取此以自活,又去哪呢。” 据说这会儿他们已经进了长安,这些宝物必须埋好,我也要逃命去了。再见,兴化坊,希望还有回来的那一天。 注释说明 在西安市碑林区的何家村出土的一批唐代金银器共1000多件,分别埋藏在2个大陶瓮和1个银罐之中。其中各式精美的金银器做工精细,造型美轮美奂,艺术价值极高,多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更有不少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宝,部分珍品是全球范围内的孤品。 北大齐东方教授考证,这是唐代尚书租庸调使刘震所卖,但在学术界争议很大。比如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黄正建就认为这个说法不是很可靠:说齐文中的考据来自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因为书中“兴化坊”条记载有刘震住宅。但是,徐松的根据只是一篇小说《无双传》。因此简单地说,《齐文》观点的全部依据,其实就只在这篇小说中。 再说刘震这个人,查两《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唐会要》、《册府元龟》等书,甚至通检《四库全书》,结果都没有发现唐代有刘震其名其人。 据《唐会要》卷84《租庸使》条, 租庸使初设于开元十一年(723) , 此后担任过此职的官员并不多。特别是, 租庸使有全国性“诸道租庸使”和地方性的“某道租庸使”的不同, 其中担任全国性“诸道租庸使”者更少, 德宗之前大约只有宇文融、韦坚、杨慎矜、杨国忠、第五琦、元载、刘晏数人而已。刘震假如实有其人, 又是中朝“尚书”, 必是“诸道租庸使”, 但居然史籍无载, 由此也可知此人是虚构的了。 由此,笔者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做了一些再创作,根据德宗朝的几次党争,把“刘震”这个人物设定为刘晏的弟弟,让他来一个自诉,孰可自圆其说矣。 相关展览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 常设展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东亚史研究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