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书画《清风宝藉》:宋辽五代绘画选

 泊木沐 2019-01-19

我们先看一组历代作品赏析

宋 马麟 《层叠冰绡图》

此图是马麟花鸟画的存世名作。描绘绿萼梅两枝,一俯一仰,婀娜多姿,扶疏的瘦枝玉蕊清冷,暗香浮动,为典型的“院体”宫梅。画家以钩勒法淡墨细线写出花瓣,再层层填色。以水墨绘枝,重彩染花,强烈的对比映衬,生动地体现了寒梅冰肌玉骨之美。

宋 米芾 《张季明帖》

释文:余收张季明帖。云秋气深,不审气力复何如也,真行相间,长史世间第一帖也。其次"贺八帖"。余非合书。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元 黄公望 《溪山图》

《溪山图》是一件保存相当完整的佳构。1347年作。画面山峦起伏,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画得生动活脱,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 赵孟頫 《浴马图》(局部)

此卷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是代表了赵孟頫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

明 文徵明 行书《雪后早朝诗轴》

此诗轴用笔劲健,奔放自如,通篇气息畅通,浑成一体,毫无板滞之感,为文徵明书作之精品。释文:月满长安雪未消,分明银海泻秋涛。光迷万马璚珂乱,势压双龙玉阙高。曙色渐分鳷鹊观,凝寒犹在鹔鹴袍。负薪亦有禠饥者,愿得君王发汉廒。

唐 欧阳询 <张翰帖>

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宋徽宗赵佶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宋 郭熙 《早春图》

此图绘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轴线上,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山石,隔着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境界.

宋 米芾 《参政帖》

这件《参政帖》是米芾为苏太简家鉴定书画的记录。虽仅有三行,但写得十分精到,结体紧密,笔法内敛,趋于丰肥,转折处以流便的圆转笔法取代方折笔,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其姿媚处颇得二王的笔韵。

宋 林椿 《海棠图》

此画是符合当时皇室审美情趣的院体画,真实生动,工细绚丽。

明 董其昌 《葑泾访古图》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明 文徵明 《滕王阁序》

行草相杂,浑然成篇,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

明 唐寅 《湖山一览图》

此幅绘江南秀丽明净的湖光山色,近处山体、丛林、楼屋,衬托隐约远山,大片空白成为湖面,造成空阔境界,远处舟楫往来。山石以小斧劈法为之,笔法严谨清劲,线条灵活自如,施淡青、淡赭色,清雅宜人。自题“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此图俗称《四美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颇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

清 钱杜 《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

此图以大密大疏之反差为特色。层层茂林,以精细的点法为之,卷云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装饰趣味的解索皴写成,与空旷的天地及白墙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强烈对比。画法融王蒙之繁密与文徵明之细腻为一体。

清 郎世宁 《嵩献英芝图》

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来表现凹凸立体效果的本领。鹰的白色、松树的绿枝、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鲜明、绚丽、浓重,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面貌和趣味迥异。

清 郎世宁 《孔雀开屏图》

此幅花园中有两只色泽鲜艳的孔雀,各以开屏及站立姿势正互相炫耀著,在其身後的牡丹、樱桃、玉堂、月季等植物,亦以雅致的姿态绽放著,相较之下牡丹花的娇媚与孔雀的光彩夺目,恰巧形成明显的对比色。

清 恽冰 《蒲塘秋艳图》

此图中清水池塘,荷叶临风,莲花或盛开,或含苞,亭亭玉立。旁有莲蓬,迟得秋艳。水中画丛生萍藻,清澈虚灵。以没骨法工整晕染,荷叶的舒卷正背,花瓣的敛放卷伸,莲蓬的饱满,皆尽其态,并显婉约之姿。呈现了一片清秋的生机。恽冰,清代女画家,擅花卉写生,以没骨法著名。

清 华喦 《万壑松风图》

此图淡色绘林海松涛,远山风岚烟云缭绕,沟壑间一片苍松茂密,虬曲盘折。浓淡远近,层次鲜明,睹其松似闻风声,其势雄壮,有松秀明丽、空灵骀宕之致。

清 雍正 行书

清 八大山人 《眠鸭图 》

眠鸭回脖闭目,缩成一团,一副与世无涉孤傲自守的神态,寥寥数笔画出了绒绒细羽蓬松的质感与立体感。画面大片空白使人联想到无际水面,平添空旷孤寂的情调。作此画时朱耷64岁,已值晚年,反清复明无望,愤世不平的火气渐消,心态日趋平和无争,眠鸭似乎正是这种无奈心情的写照。

清 郑燮 《甘谷菊泉图》

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巍峨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笔墨放纵,挥洒淋漓,神情飘没,新意独具。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作者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此图殊为难得。

清 焦秉贞 《孔子圣迹图》

焦秉贞画法参酌西法,注重明暗晕染和远近透视,使之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在工笔重彩画法中创立新格。此图表现了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典故。焦秉贞,清朝前期宫廷画家,开创西学派,和曾鲸的波臣派、禹之鼎的白描派,并称肖像画三大派。此画现流落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

清 李鱓 《松石紫藤图》

此画中苍松高大挺拔,耸立天地之间,枝干虬劲盘旋。紫藤碎玉珠花,盘绕垂挂枝头。松下一丛牡丹,国色天姿,明艳动人。作品工整细致,设色雅致,虽没有他后期豪放宕逸的风格,但自有清雅秀润的韵味。李鱓,扬州八怪之一,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清 高其佩 《八骏图》

高其佩是“扬州八怪”罗聘之师,他在细绢上所描绘的亭台楼阁、人物、花鸟、鱼虫等等,笔墨精细,设色艳丽,精妙绝伦,大胆地创造出了别具情趣的“舍笔而求之于手”(指画)的表现技法,晚年遂不再用笔。雍正八年,应诏圆明园如意馆作画3年,创作了《长江万里图》等细绢工笔画。

清 雍正行乐图(之一)

宫廷生活森严又枯燥,所以上至皇帝下至嫔妃,都想方设法取乐解闷。清庭之内不仅雍正帝或扮高人雅士、或作山林野夫以取乐,嫔妃也纷纷效仿,多扮成才女仙人,并由画家作画写之,《雍正行乐图》和《雍正妃行乐图》正是由此而来。

——————————————————————

宋辽金元五代部分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李思训(651-716),唐宗室,高宗时为江都令,开元初,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 小李将军”。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宜为真迹。”

《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绢本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昭道, 盛唐人, 李思训之子, 亦工着色山水, 与其父同享盛名, 官至太子中舍, 画史上称为小李将军。他能“变父之势, 妙又过之”。此画体现的有可能是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的历史。此画为青绿设色,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 向远山栈道行进, 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 应为唐明皇, 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 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 白云萦绕, 山石有勾勒无皴法, 设色全为青绿。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 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 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宫苑图》唐佚名绢本设色纵23.9厘米 横7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一大型皇家园林景致。图中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河道萦回,其中气宇轩昂的楼、阁、亭、台、廊、桥星罗棋布,有的建造于山中或河岸平地。气派宏大雄伟,富丽堂皇。画中游人悠闲风雅又热闹欢快,虽然熙熙攘攘,却如人间仙境。体现了唐代宫廷及贵族阶层悠闲而奢华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的繁荣富庶以及园林建筑的极高水平。画中笔法谨细,尤其建筑物及人马的描绘更是精细周到。敷色艳丽多彩,在整体的冷色中,朱砂、粉色等更为鲜艳夺目,加上勒金的光彩,使画中之景更显出金碧辉煌的富贵气象。

《高士图》五代卫贤绢本淡设色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卫贤, 京兆人(今陕西西安), 南唐时为内供奉, 擅长画楼台、殿宇、盘车、人物等, 曾师从吴道子, 是一位以界画闻名的画家。《高士图》描绘了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 举案齐眉”的故事。此画以茂密的山石竹树为背景, 衬托出“高士”的志趣, 山石竹树与高士同有高洁美德, 是儒家典型的“比德学说”的运用。另外, 此画构图严谨、笔法坚实、树石苍厚劲健, 于干笔皴染中更加突出所表现对象的铮铮浩气。此画虽为立幅,但装裱为手卷形式,显得较为奇特。画的前隔水有宣和墨书“卫贤高士图”,后幅有清乾隆皇帝弘历书“神”字并题记一段。

《匡庐图》五代荆浩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889—923),字浩然,隐于太行山的洪谷, 因此自号洪谷子。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雪景山水图》五代荆浩绢本设色纵138.3厘米横75.5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他曾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不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同时,荆浩还善用皴法,在营建画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此图以立幅构图重重山峦,其间点缀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绢本水墨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图》五代关仝绢本水墨纵156.6厘米横9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旅图”。

《秋山晚翠图》五代关仝绢本淡设色纵140.5厘米横57.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潇湘图》五代董源绢本设色纵50.2厘米横14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 字叔达, 钟陵人(今江西进贤), 中主李时任北苑副使, 故称“董北苑”。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 唐无此品。”《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 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夏景山口待渡图》五代董源绢本淡设色纵50厘米横3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写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夏山图》五代董源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又把董源同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组成文人画系。《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156厘米 横16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 皴文甚少, 用色浓古, 人物多用红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 龙工秋岚远景, 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又称“其用笔甚草草, 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远观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华辇之下, 歌舞升平, 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 然而山顶作“矾头”, 山坡用“披麻皴”, 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溪岸图》五代董源绢本设色纵221.5厘米横110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图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端绘崇山峻岭,耸立的山口间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涧又有流泉飞瀑。在山脚下汇聚,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此画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溪水波纹以细笔画出,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此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张大千、张善孖诸藏印。

《寒林重汀图》五代董源绢本设色纵179.9厘米横115.6厘米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画下方近处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出芦荻,画面中部陂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也绘有山丘村舍,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外,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际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风景。画幅右上钤有“宣文阁宝”大印,可知在元代曾为内府收藏,诗堂上有“魏府收藏董元画天下第一,董其昌鉴定”题识。

————————————————————————

宋辽金元的山水名画

《山弈候约图》 辽佚名绢本设色纵106.5厘米横5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于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画面绘有峰峦峭拔,杉松茂密,厅堂深锁。岭坪上两人对弈。山门外曲廊相通。一长者策杖前行,尾随二童,一负葫芦,一负琴囊,为赴约入山而来,巧妙地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隐者生活画面。辽代卷轴绘画作品传世不多,《山弈候约图》虽无作者名款及印记,却是辽代早期墓葬出土,制作年代是确实可靠的。此画为研究中原和契丹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赤壁图》 金武元直纸本水墨高50.8厘米长136.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武元直, 字善夫, 生卒年不详。金明昌(1190—1196)名士。其作品散见于同代人和元明诸家诗文集题咏。武元直以山水画见长。《赤壁图》一画绘苏轼《赤壁怀古》之意境。画大江峭壁, 崖壁以劲利的斧劈皴法, 表现石块的嶙峋与坚实, 树木细小而茂密, 峰石只略加皴染。江水波浪激涌处, 一小舟顺流飘然而下, 舟上三人泰然而坐, 似在吟诗作赋, 指点江山, 人物虽小, 其精神面貌却可得其大略。按此图原定为宋人朱锐所画, 论画法略为接近南宋院体, 但不像朱锐之笔。

《洞天山堂图》 金佚名绢本设色纵183.2厘米横121.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图绘了白云吞吐漂浮于山间,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表现了一派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画幅右上楷书“洞天山堂”四字,点明了全画的主题。诗堂有王铎跋语:“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口微,董源此图,当属玄化,丙戌端阳后二日题于琅华馆。”有人认为是董源手笔。但是此图笔墨苍劲,景色茂密,云朵以白粉染绘,与董源之淡墨轻岚风格迥异,更近于金代画家那种承袭董巨而有所变化的风格,所以认为是金代绘画更为符合此画的风格。

《层岩丛树图》 北宋巨然绢本墨笔纵144.1厘米横5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是僧人,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详细生平已很难考证,主要活动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是钟陵开元寺的僧人,后因善画山水而出名,成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座上客。他在绘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四大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此画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林中小径,曲折环绕,虚实相生,意趣深远。另外,画中勾皴兼具,笔墨秀润,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无作者款印,不过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称此为“僧巨然真迹神品”。

《秋山问道图》 北宋巨然绢本墨笔纵165.2厘米横77.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无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前人谓巨然之山水,善为烟岚气象,“于峰峦岭窦之外,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溪山兰若图》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85.4厘米横57.6厘米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此图高耸云表的山峦雄居于画幅上部,山头布有矾头状的卵石,犹是巨然本色,下部冈阜林木葱郁,掩隐楼阁屋宇,前部有坡岸溪水,展示一片宁静清谧的意境。画幅右上有“巨五”编号,当是六幅通景屏风中的第五幅,仅为大幅山水的一部分。画上钤有宋“尚书省印”、清“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

《萧翼赚兰亭图》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44.1厘米横5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石渠宝笈初编》定为宋人画,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麓林木间露出宅院屋宇,前临溪水板桥,山峦坡岸以短笔披麻皴画成,图中皴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子阳月望前二月,作同朝延世兄访吴能远氏,话间承示宋裱居然绢本《萧翼赚兰亭图》立轴,上有‘宣文阁印’、‘绍兴’小玺,纪察司引,其画山水林木,满幅皆用山水墨兼行法,止人物屋宇稍微设色,笔法奇古,渐开元人门户,故是甲观。”

《山居图》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67.5厘米横40.5厘米日本阪斋藤氏董藏

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气韵潇洒,运笔自然,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右上钤有“天历之宝”大印,右下有明纪察司半印,可知曾为元、明内府收藏。

《雪图》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03.6厘米横5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宋明时曾为宫廷收藏,画上钤有“缉熙殿宝”大印、明纪察司半印及乾隆诸收藏印。诗堂上董其昌题:“巨然雪图,董其昌鉴定。”明末为王时敏,后归昆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内府。表现奇峰积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冈阜松杉萧疏,山脚寒车马行旅,峰峦从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树欹屈多之势,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画派风貌,故此图绘制时代已在巨然之后。

《雪霁江行图》 北宋郭忠恕绢本设色纵74.1厘米横69.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印,画雪江上大船两只,船之结构及船夫劳作之状被刻画得精妙入微。此图已经裁割,画面已不完整,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笔”十字。郭忠恕(?—977),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及画家。少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举童子科及第。后周是召为宗正丞兼国子监主薄,又因纵酒肆言时政而流配登州,死于途中。郭忠恕擅长界画,造型准确,严谨精密,被推为“当时第一”。

《明皇避暑宫图》北宋郭忠恕绢本墨笔 纵161.5 横105.6厘米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藏

此图无款识,传为郭忠恕所绘,画幅题签:“郭忠恕越王宫殿图,穰梨馆藏。”画中宫室建筑宏伟壮丽,结构复杂,细密精工,造型准确,避暑宫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图中山石呈卷云状,已是北宋中期郭熙画派的风致,故此图绘制时间应晚于郭忠恕,当在宋元之际。画幅右下钤“过云楼收藏印”著录于《穰梨馆过眼录》。

《读碑窠石图》 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宋初有所谓“三家山水”,这三家是山东营丘人李成、陕西长安人关仝和陕西华原人范宽。从画面碑侧有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可以看出,《读碑窠石图》是李成与人物画家王晓的合作,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写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此图置境幽凄,气象萧瑟,古树枝桠奇劲参差,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另外,此画画树石时先勾后染,清淡明润,饶有韵致。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李成艺术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无不与他企图展示其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

《茂林远岫图》 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45.4厘米横141.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晴峦萧寺图》 北代李成绢本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舍、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画风特色。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宋《宣和画谱》中著录有《雪霁江行图》不知是否即此图。

《乔松平远图》 北宋李成绢本墨笔纵205.5厘米横126.1厘米日本澄怀堂文库藏

本图表现冬日寒冽窠石坡陀上挺然生长着的长松老树,背后映衬平川远山,坡石壮如云头,松针细利,笔墨清润,树根部隐然可见李成款识,识者以为系后世添写,但本图鲜明地显示李成画风本色,处于宋元李郭画派中之高手当无疑议。画上钤有“怡亲王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淮阴鲍氏所藏”等印。

《寒林平野图》 北宋 李成绢本墨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李成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状,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

《小寒林图》北宋李成绢本墨本纵40厘米横7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近景画坡陀上生有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其后为平远景色。前隔水有行书“李成小寒林图”题识,接缝处钤有宋高宗乾卦印,画心处有明纪察司半印,前后有梁蕉林收藏印多方。《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群峰雪霁图》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 纵77.3厘米横3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是由五代入宋的画家,本来是唐朝的宗室,在唐末避乱移居山东营丘,世家出身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因不曾入仕,便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画师法荆浩,也学过关仝,但青出于蓝。此图无款,表现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冈阜一亭翼然,左方飘绫上有高士奇题诗,中有“毫端师造化,画史重营丘”句。画上钤有乾隆、嘉庆、宣统等印。

《寒林骑驴图》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 纵162厘米横100.4厘米美国纽约大都市博物馆藏

此为张大千氏大风堂旧藏,在大立轴上画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画上古松有凌云之势,间有枯树寒溪,颇有意趣。诗堂处张大千题以“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画幅下端又缀有长题,其中云:“米元章《画史》云宝月大师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骑马,一童随,清秀如摩诘画《孟浩然骑驴图》,此云骑马,一时误书耳。”又云“松枝劲挺,松叶郁然有阴,荆棘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贵神之状,即此图也。”

《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此画画巨峰巍然耸立,山涧中瀑布飞泻而下,山峦雄峻浑厚,树木繁茂葱郁,岩石的皴纹也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朦、怪石兀立、老枝虬劲、溪流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经过,人畜虽画得小如蜉蚁,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范宽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再施以“抢笔”,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此画气韵生动,运墨深厚,运笔雄强,意境悠远,实在是山水画旷古绝作。

《雪景寒林图》北宋范宽绢本水墨 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年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此幅采用全景似构图,画面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画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萦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地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皴余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

《临流独坐图》北宋范宽绢本淡设色 纵166.1厘米横10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表现的是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点缀溪流飞瀑和楼阁寺观,气势恢弘,云烟浮动,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临流抚琴。画幅上有明洪武时苏伯衡等人的题诗,钤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吴元让图书”、“王献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石渠宝芨续编》著录。

《雪山萧寺图》北宋范宽绢本淡设色 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王铎题为范宽之作。画面画皑皑白雪覆盖下的群山深谷,山顶密林寒树丛生,山涧布置古刹、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阴翳的天空,山石皴笔不多而气象雄浑,依然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精湛技艺。画上钤有清嘉庆诸玺,诗堂有王铎题“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韵雄迈允为古今第一”。

《秋林飞瀑图》北宋范宽 绢本设色纵181厘米横9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学画初期,取法于荆浩、李成,后来立志革新,移居终南、太华诸山中,朝夕对着真实景象,创意构图,最后终于领悟到“山川造化之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图无款,旧传为范宽所作。图绘秋山栈道瀑布流泉,远处岩关列岫隐约可见,气势磅礴,景色宜人。著录于《石渠宝芨三编》。

《雪麓早行图》 北宋佚名绢本淡设色纵162.5厘米横74.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本图写大雪过后深山巨壑的早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着骡队行旅,左方山坳处有山村茅舍,右方则建有水磨,山间瀑布流经磨房注入溪涧之中。此图旧题为范宽所作,从画风看应为宋时范宽传派画家的作品。当时“关陕之士唯摹范宽”,据文献记载,师法范宽较为著名的画家有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等人,元代汤垕《画鉴》中认为范宽的弟子中“黄(怀玉)之失工,纪(真)之失似,商(训)之失拙,各得其一体。若怀玉刻意临摹其雪山,遇得意处,深浅未易断也”,此画当是黄怀玉一流所作。

《江山放牧图》 北宋祁序绢本设色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祁序,生卒年不详,江南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其工画花竹、禽鸟,兼长画水牛图、斗牛图,奇思巧构,人或云有戴嵩遗风。其作品生动活泼,富于田园野趣。此画为祁序传世孤本,细笔画春景牧放。平远的江南水村田野葱茏,农人们或在田间辛劳耕作,或偷闲盘坐树下对弈。水塘中、沙岸边,牧童们赶着自家的牛儿汇集于此。用笔工致秀润,设色清丽淡怡,树石画法明显受郭熙的影响,是风俗画与山水小景画的完美结合。

《渔村小雪图》 北宋王诜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诜山水画崇尚李思训和李成两家法规,在李成的清逸中融入了李思训的华丽,在水墨画法中引入了金碧山水的某些设色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貌,人们称其画风“清润可爱”。此画描写快雪时晴之际关山、岭峦和渔村的景致。画家用笔尖劲清散,在刻画物态上十分精细自然,工中带写;用墨则明润秀雅,华滋淳厚,注重气氛的烘染。至于用色则更富创见,不仅在绘天山坳处用墨青作了处理,托出山岭坡岸的积雪,又在崖巅、树顶上用哈粉渍染,表现积雪在阳光下灿烂夺目的景象。

《烟江叠嶂图》北宋王诜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6厘米

王诜(1048-1104),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居开封。官至宣州观察史,娶英宗赵日署女魏国公主。官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晋卿所画烟江叠嶂图,传世不止一本,画法略用青绿设色,石皴在不方不圆之间,小树多夹叶,别具一种风格,同专学李成、郭熙画派的不同。此画面萧疏清远,表现了烟雾迷蒙的水乡景色,在构图上,远近疏离,似有一透视感,远山隐映于云雾之中,悠远秀丽。本幅无款印,有宋徽宗赵佶标题:“内府所藏王诜四卷中此为第一”。

《溪山秋霁图》北宋王诜绢本淡设色纵45.2厘米横206厘米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本图以长卷形式表现秋日雨过天晴后郊野的清丽风光。卷中忽而两山夹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叠嶂连绵而起,忽而江水横陈浩淼空阔,其中点缀高人逸士渔夫钓者,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宋人论画山水谓需写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图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体现了这一要求。画上无作者款识,元时曾经倪瓒、柯九思等人收藏,定为郭熙之作,但此画画风清润素雅,用笔尖利,与传世的郭熙雄健浑厚之画风颇不相同,谢稚柳更定为王诜之作。

《赢山图》北宋王诜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14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用勾勒青绿填染画山,古朴清雅,元代钱选小青绿山水即似此画风,卷末山石上有小楷题识,云:“保宁赐第王晋卿赢山既觉,因图梦中所见,甲辰春正月梦游者。”但此图是否为王诜手笔,鉴赏家中尚有不同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