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企业家往往拥有一流的抗压能力,不会被外界的指指点点所干扰,没有坚定的信念,忽左忽右,是无法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的。
比亚迪每一个历史转折,进军汽车产业也好,没有补贴的情况全力投入新能源车也罢,都能看到这位芒格口中“爱迪生+韦尔奇”的合体的中国人是如何的坚毅。
面对目标,一如既往。
拿下秦川,转型汽车业,是王传福在资本市场面临的第一次压力。
但他顶住了。
能够将汽车业务做大,比亚迪靠的是三板斧:
逆向工程,廉价人力,垂直产业链。
21世纪初,普通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还处于“有和没有”的阶段。
一辆车百公里加速几秒,颜值美丑根本不是重点,开辆奥拓也能在邻里面前威风一把。
谁能拿出最诚意的价格,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百多年前,福特就是这么成功的。
十几年后,雷军也是这么成功的。
那时的比亚迪汽车,本钱小,业务少,要走常规路线,短时间造出一款能与国外车企竞争的车型,简直不可能。
怎么办?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重视敌人第一步:买几台来研究,研究完毕再依葫芦画瓢,这就是所谓的逆向工程。
说起来这事也要怨老王,当年他要是拿得出美轮美奂的PPT,也不至于走这么LOW的一步。
钱多有钱多的逍遥,钱少自有钱少的活法,
不同于如今各大汽车工厂里随处可见的机械手,那时的中国制造,还吃着人口红利。
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
按照当时王传福朴素的工程师思维:“2万元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
此外,不同于主要汽车厂,将绝大部分零部件外包,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分散风险。
比亚迪另辟蹊径,一竿子插到底,一手包办几乎所有的零部件。
不用猜,老王这么抠门,一定打的是利用廉价人工,节约成本的算盘。
还可以带来一个好处:掌握零部件核心技术。
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业务,也是这种垂直产业链思维下的产物,管他阴差阳错也好,刻意为之也罢,他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技术演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