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云中无云 2019-01-19

实际上,我们一直被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剧误导着。侠客吃完饭,不问饭钱多少,掏出一块银子放在桌子上,扭头就走。店小二走过来拿起银子在手中掂量掂量,喜笑颜开,拿走送到掌柜跟前入账。这样的桥段完全是文艺作品中虚构出来的,古人吃完饭绝对不会出现这么潇洒付账的情况。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银子在古代可是大面值货币,在明、清之前,西方大量白银还没有流通到我国,因此,银子在此时还不是主要货币,主要货币是铜钱。即使在明清之后,也只有一些富商出门才携带较多银子,普通老百姓生活消费用铜钱支付就足够了。

一两银子约等于1000个铜钱的价值,其购买力非常强悍,由于物价、生产力等方面的因素,一两银子在各个朝代的价值也不一样。如果以大米作为物物交换的基准,换算下来,在唐代,银子的价值最高,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5000元人民币,宋代相当于1500元左右,明代是1000元左右,清代最低,相当于500元左右,清代晚期,甚至下降到了300元左右。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在看一个侠客一顿吃多少食物?以古典小说或影视剧常常描述的情节为例。

就算是1碟小菜,2斤酱牛肉,4个馒头,5斤花雕,这些食物放到现在也最多值200元。实际上,在古代,还要更便宜一些。

东汉文史学家班固(32年——92年)曾经撰写了一本《汉书·食货志》,是一本纪传体史书,详细记载了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以及老百姓吃喝玩乐消费的情况。自汉代后,各个朝代都效仿《汉书·食货志》的题材,编撰和记录本朝的各行各业发展情况。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其中,《清史·食货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百姓拿1文钱去酱货铺买东西,店小二用小碗,跟喝茶的盖碗大小相当,给他打了四样东西,分别是酱、醋、油、酒各1碗,如果按照重量来计算,每碗不会少于1两。可见,1文钱在清代还是挺值钱,抵得上现代的5毛——1元钱。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而清代1两银子等于800文钱。如果拿1两银子购买这四样东西,要买好大约320斤。也现在的物价来计算,这几百斤东西少说也值2000元。进一步说,清代1两银子的实际价值不止500元或300元。

如果一个侠客一顿吃了1碟小菜,2斤酱牛肉,4个馒头,5斤花雕,就放下1块银子离去,那不是败家子就是傻子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实际上,这些吃食用几十到100个铜板完全够支付了。

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从不数银子的多少呢?

况且,古代银子都由官方统一铸造,每块规格主要有50两,20两,10两,5两,2两,如果吃那么一点东西,扔出这么大的钱,分明不合常情。购物时也极不方便,需要别人找出好多钱,做小生意的商人也不愿意接收。

所以,人们就把银子切割成小块来使用,即使这样,还是很少用到银子。银子只有在那些钱庄结算时才用到,或者在购买大件东西时才用到,普通人家还是用铜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