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初三大功臣,为啥只有韩信挨了刀?只能说他咎由自取

 tng1959 2019-01-19

刘邦既定天下,置酒于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当刘邦问起为何能得天下的原因时,爱拍马屁的高起、王陵当即把刘邦一顿夸。刘邦呵呵一笑,说出了他自己看法:“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什么叫情商?这就叫情商。当老板的不居功、不自夸,不动声色地将功劳推到下属身上,不费一钱一帛而令下属归心,自己还能捞个知人善任的美名。君臣一通互捧,脸上都有光,相信张良、萧何听了这番话后无论如何都不会起反心的。但不巧的很,韩信并不在场,这会儿正在下邳当他的楚王呢。

韩信始终是刘邦心里的一块心病。秦末大起义那会儿,大家虽然打得热闹,但都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秦始皇自称皇帝,是天下共主,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按理说,各路起义军首领在推翻秦朝后也当个皇帝,不过分吧?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人自称皇帝。陈胜自号为王,项羽自称霸王,刘邦受封汉中王。张良、萧何、樊哙都老老实实地给刘邦当马仔,任打任骂,毫无怨言。

只有韩信是个例外。他不认为自己是臣,而是“士”,常常背着把剑到处晃悠。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对封侯拜将兴趣不大,最大愿望就是裂土封王,因此他最初投奔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荥阳对峙时,项羽曾派人游说韩信。韩信回答:“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仔细揣摩韩信这句话,就能发现他与刘邦的关系并非君臣,更像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士精神,打心里根本不认同这个国家的制度。在平定齐地后,韩信就迫不及待上书刘邦请为假王。刘邦本来不答应,被陈平踩脚后立马改口,把陈地以东至大海的地盘封给他,才换来韩信、彭越在垓下之战中的全力配合。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刘邦已经很清楚,他和韩信只是合作关系,合作结束后迟早要散伙。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也是如此,张良、萧何、樊哙、周勃这些人才是他带出来的老班底。于是,刘邦的手下分成了很明显的两派,一派是以张良为首的元从派,一派是以韩信为首的合作派。哪些人可留,哪些人该杀,一目了然。

此时,刘邦已经是54岁高龄的老人了。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绝不会把后患留给子孙。诸侯王不反,那就逼着他们反,在大赦天下的同时,又大肆清算项羽旧部。果不其然,燕王臧荼惊惧之下率先造反,刘邦亲自征讨,将其斩杀。不久后,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伪游云梦将其擒获。考虑到时机不成熟,刘邦没有下手,只是将其贬为淮阴侯了事。

高祖十年,巨鹿太守陈豨谋反,约韩信为内应。刘邦亲自率兵征讨,韩信本欲起事,他的弟弟上书告密,导致计划失败。韩信被吕后与萧何骗入长乐宫中处死。韩信死后,七个异姓王陆续被清理,只有长沙王吴芮侥幸逃得一命。

后人多抨击刘邦滥杀功臣,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刘邦杀的都是不听话的异姓王张良萧何樊哙这些患难之交,他可曾杀过一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