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俊峰:小议邮票设计师签名手迹收集

 过往邮客 2019-01-19
倪俊峰 驿路邮缘


目前,我国邮票设计的主体力量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的邮票设计室,这里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邮票设计师,他们耕耘方寸,为国家名片留下一道道风景;

同时,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师也是邮票设计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以清华美院为最。


这些高校教师将专业知识与邮票设计艺术有机融合,涌现出一大批邮票设计的高手;

此外,邮政部门还会定期邀请社会上的著名画家、知名平面设计师参与到邮票设计工作中,使得邮票设计艺术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邮票设计师签名手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设计大家的签名手迹极具珍罕性,而手绘邮品则更为难得。


老一辈邮票设计师万维生首创的记事手绘封就成为邮坛的一朵奇葩。一些长期从事专业邮票创作的设计师,在不同阶段留下的签名手迹、使用的印章也有所不同,为集邮者提供了很大的赏析和研究空间。


综合几点,就不难理解集邮者为何如此热衷邮票设计师签名手迹的收集。



一、现状


根据现有的邮展类别和评审规则,签名手迹邮品并不能找到其所属的参展参赛类别,但是可作为“现代集邮”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加入该领域的收集与整理中,有的地方还自发成立了专题邮会,一些新媒体的社交平台上(如QQ群、微博、微信等)相应的圈子也应运而生,这些都对邮票设计师签名手迹的收集与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为今后该领域朝纵深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收集方式


集邮者收集邮票设计师签名手迹的方式是多样的,可在活动现场排队面签,或给设计师写信求签,或通过交换交易和其他各种关系获得等。无论什么方式,在这寻觅与等待的过程中,考验的是集邮者的耐心与耐力,同时也是其社交能力的体现。


所以,每一枚签名邮票背后都凝聚着集邮者的汗水,更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签名手迹邮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集邮者,特别是年轻集邮者的目光。



三、误区


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与一些同好的交流和前辈的探讨中发现,由于收集时间和水平的参差不齐,难免存有一定的误区,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误区一:一枚封上签多人。

在集邮活动的签售会上,时常可以看见很多集邮者在一个封或者一本邮册上,签上好几位邮品设计师的名字,看似龙飞凤舞,实则杂乱无章,表现主题模糊,这样的邮品如果用在邮集中,必然黯然失色。


当然,如果一套邮票由多位设计师联袂设计,请他们签在同一件邮品上,则属得体。



误区二:“在一棵树上吊死。”

签名手迹的收集是否能如愿,取决于邮票设计师,难度因人而异,所以这对集邮者也是一种挑战。

多数邮票设计师对集邮者的签名要求都会欣然应允,因为这毕竟也是集邮者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和喜欢。

但是,一些设计师因为种种原因对集邮者的要求难以理解,甚至拒之千里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毕竟是少数。对于这些少数的设计师,一方面我们要有执着的追求,但是不能整天死死地“盯住”他们,即便通过死缠烂打达成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降低了这项高雅活动的品位。


笔者更看重的是一种“随缘”的心态,即便在短时间内难以收集到某位邮票设计师的签名手迹,但是通过长期的用心,相信总有一天会令设计师欣然提笔。


误区三:求全而不求精。

集邮者大凡都有一个“求全”的心态,签名手迹的收集也是如此。很多邮友通过辛苦寻觅终于联系到设计师,便想来个“一网打尽”,希望得到某位设计师所有作品的签名,所以寄去的邮品一大包,这样一来不仅给设计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容易造成设计师对此产生反感。

有的集邮者心太大,去信一次,要求甚多,不仅要签名盖章,还要手绘题字。因为如此,曾出现过国内某位设计师在集邮媒体上公开声明不接受集邮者的求签。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收集签名手迹时,不能让“求全”的心态占据上风,更可贵的是应当在“蛰伏”中,求精取特,才能换来“一鸣惊人”。




四、建议

诚然,签名手迹邮品的收集目前还没有较为清晰的“游戏规则”,全凭集邮者的主观操作,给此类邮品增添了无限的创意空间,但这并不等于可“天马行空”,集邮者需要给自己收集邮品订立规矩,方可使之有据可循,使收集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一些专题邮会也可尝试摸索出一套规则。


(一)选择签名载体有讲究。

选择怎样的签名载体或许困扰过一些集邮者,确实这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不过只要明确了收藏目的就能使问题日渐明晰。载体的选择上,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载体必须与签名者有直接的必然关系,即应当是邮票(封、片)的设计者、摄影者、原画作者。


笔者曾在微博上看到“湖南省集邮公司”发的一条微博,展示了一枚签名首日封,封上有两位邮票设计师的签名,而这两位设计师既不是封上邮票的设计者,亦与首日封的设计无关。笔者认为不妥,但对方却认为“两位是邮票图稿编辑部主任和副主任,图稿都要经他们审阅”。

如果这么说来,每一套邮票都可以以此为由头请这两位设计师签名,这样的手迹显然没有太多意义,也是不提倡的做法。


选择怎样的载体签名是收集过程中所需要用心考量的。

一般而言,签名的载体可分为“票、封、片”三类主要的载体。

这三类载体中每一项又可细分为几个小类。

如邮票可分为套票、四方连、小版票、大版票;

封从类型上看,可以细化为首日封、纪念封,而从发行单位又可分为总公司和地方公司的产品。

明信片的分类亦类似于封的划分,便不再赘述。

选择怎样的邮票作为签名的载体,需要根据集邮者的收集定位而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载体的好与坏,是签名手迹邮票档次高低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笔者认为选择邮票作为载体时,要对邮票的形式有所考虑,建议根据自己的集邮目的而定,譬如希望“高端、大气、上档次”,小、大版邮票当然是首选,但是此类邮品成本较高,邮寄、保存容易折损是其弊端;如果今后有制作贴片的准备,建议选择带边纸的单套、双连或方连邮票,这类的邮品在编排中可玩转自如,位置受限较小。

选择封片为载体,要考虑封片的大小规格,尽量选择规格较小的封片,不仅便于日后保存,也使整体布局效果更为紧凑美观。


此外,在签名手迹的收集中,还应当将目光拓展到与邮票设计师的作品原稿、出版的图书和与之往来的信笺,这些都是难得的手迹藏品。




(二)看别人的道,走自己的路。


收集签名手迹时,心态是影响收藏心情的关键要素。新媒体的飞速崛起,使得个人的展示空间趋于多样化,很多邮友会将自己的邮品展示于网络上,通过欣赏他人的邮品,可从中吸取好的经验与做法,辨析出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不过,切不可盲从,如果不加修饰地照搬照抄,到头来只有落个“模仿”的分,也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的邮友只求量的积累,如只要签到某一个设计师便可;

有的关注画家创作的邮票;

有的会顾及和邮票有关的摄影者、作品作者、责任编辑;

有的关注某一位设计师,专注其作品的收集。


笔者则认为,无论签名的形式和范围,都应当量力而行,由易到难,平衡心态,求精求特,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切不可见人藏品之“眼红”,而凭一时热情为之,则恐劳心耗财。


在邮票设计师的通联方面,需要集邮者各显神通,巧创机会,但是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做到尊重他人,而不失自我尊严。



(三)有所得,更应有所思。

收集到一枚设计师的签名手迹,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欣喜的同时,很多邮友只是将邮品存放在邮册中,偶尔邮友来访拿出来“显摆”一下,或闲来之时翻翻看看,嘴角还略带一丝月牙微笑。


其实,签名手迹的收集中,应对邮票创作的背景、设计师的创作意图等方面有所赏析,有所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升自己的集邮内涵。

同时,建议将自己在收集中经历的真实事、新鲜事、感人事、难忘事撰写成文,当然这对集邮者的特殊经历和文字功底有一定的要求。


用邮品讲故事,用文字分享喜悦。相信这些文章经过岁月的洗礼,再读再品定能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设计师”的那种感觉。在这方面,原邮电部邮政司司长龚达才的《邮票背后的故事》和《再说邮票背后的故事》、福建省集邮协会宋晓文的《方寸美术六十年》等集邮文献都是不错的学习材料。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拙见,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来百家争鸣,共同研讨“邮票设计师签名手迹”这一现代集邮类别的发展。通过努力,相信在未来,邮票设计师签名手迹邮品将得到邮坛的普遍认可,形成起一个新的集邮门类。

(编辑:柯汝;如侵权请联系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