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吃”里的传统 07

 舍得斋主 2019-01-19
2019年01月19日   07: 读书周刊/读书/连载/广告    


吃是本能,但怎么吃却颇多讲究。古今中外都有餐宴礼仪,要求人们“文吃”。

春秋时,齐国外交官庆封来鲁国访问,乘高档马车,很多人艳羡不已。可叔孙豹不以为然,认为庆封“服美不称”,没什么文化修养,配不上这样的好车。果然,庆封在宴会上吃相不雅,不懂礼让恭敬。见此,叔孙豹遂赋诗一首《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庆封当赋诗应答,然而,他埋头大嚼,压根儿就没听懂,或者是听懂了没法回答,只好装傻充愣。这是《左传》里的一个外交笑话。

春秋时期,外交使臣们不仅要讲究餐饮礼仪,还要在觥筹交错间得体应对,这就是一种更广泛意义的“文吃”了。这种吃,吃什么不重要,“文”更重要,这“文”就体现为“赋诗言志”。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体现贵族男子修养的一件风雅事情。

“赋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今天所说“抒情”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志”大都用在社交场合,关联着政治、教化,不是私人性的。外交使节“受命不受辞”,接受特定任务出使他国,可如何完成,在谈判桌上、宴席间如何交涉应对,都要随机应变。为了避免在表达外交意见时出现言辞上的失礼,达到预期的外交目的,“赋诗言志”就成为春秋时相当盛行的一种外交惯例和风范,即运用“诗三百”中某些适当的诗句来委婉表达心志情感,表明立场观点,进行外交沟通,比如向对方委婉示好或示威,包括求救兵、解纠纷,等等。这有点类似今天社交聚会中的献歌或配乐诗朗诵,只不过唱什么歌、点什么曲都含着目的。“赋诗言志”也大都借用现成的“诗三百”篇章,《左传》记载赋诗七十余次,只有四次是现场即兴创作的,也正因此,赋诗者既要对原诗内涵有透彻的理解,又要巧妙地把握“借用”的幅度,不明不暗,点到为止。当时有一个赋诗原则,即断章取义,各取所求。

如晋国大臣韩起(即韩宣子)到郑国访问,其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又都化解了。到夏季四月,韩宣子回国,郑国六卿就在郊外为他设宴饯行。席间,韩宣子请诸位都赋诗一首,借此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婴齐赋《野有蔓草》,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中说,有个女子清丽曼妙,如清晨野草上的露珠,我真心爱慕她呀,希望能有机会与她邂逅。婴齐只取后两句,表达郑国欢迎韩宣子的意思,完全不管全诗原是一首男女私情之作。韩宣子当然听明白了,很高兴。

赋《诗》意在“言志”,同时就有“观志”的问题。对于“观志”者来说,他既要熟悉对方所借用的诗章内容,更要知道如何判断赋诗者“断章取义”中的“义”到底是指什么,这种外交辞令你来我往,就显得含蓄而风雅。

了解了这些,再看孔子要弟子们学《诗》,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就好理解了。孔子一直按照周代风雅文化培养弟子,在那种风尚下,不懂《诗》,真的是要闭嘴的。只不过,孔子时代,这种风雅就几乎没有了,此后也再无回温。所以,现在人们谈及“文吃”,都是实指,是说要吃得斯文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