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南山五彦 2019-01-19
    不知当时古人是否意识到,他们发明了一个什么样的伟大艺术,能给后世后代传承了一种永恒的精神,不因时间而湮灭?对于那种上古时代的余辉,古人们选择和借用了用玉这种宝石雕鑚成器,使之世代流传。

春秋 双龙头玉璜   16.1×3.6×0.7cm×2    920,400 HKD 
   玉璜为和田青玉质,局部呈黄褐色,扇面形,玉璜两面满饰浅浮雕盘错龙纹,排列疏密有序。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凹凸变化。璜形玉饰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其中“以玄璜礼北方”璜形玉饰作为西周时期重要的礼器与佩饰。此对玉璜上部有一孔以作悬挂,两端无孔,应为悬挂在组配最下端玉饰。此对玉璜整体厚重,器型较大,成对罕见。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汉 螭龙珮   7.5×2.5×0.7cm   112,100 HKD
   和田玉质通体呈红色,玉质细腻。整体采用浮雕螭龙。整器工艺精湛,雕工细腻,是件集巧工于一身的玉佩。螭是古代神话中中龙的一种,寓意着呢美好与吉祥,也寓意男女之间的感情。此玉佩饰螭龙纹,是一件工艺与内涵俱珍的上品。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汉 谷纹玉剑首   4.6×0.7cm     129,800 HKD
   剑首和田黄玉质,器身满沁红褐色,以四组阴线涡纹为中心,辅以菱形网格纹。周边满饰螺旋谷纹。背面管钻圆形凹槽,并三孔与剑柄相连。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出廓璧    9.5×0.4cm   150,000-200,000 HKD
   和田青白玉,两条龙盘于璧的两侧,玉璧以龙纹饰之,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红山 龙形玉觹    6×0.5cm    118,000 HKD 
   又名角形器,和田玉质,此玉觹呈龙形,轮廓鲜明,玉觹除用于佩戴装饰功能外,还可用作解系绳结的工具。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绞丝龙    9.6×0.5cm   50,000-80,000 HKD
   和田白玉质,体呈半弧状,呈新月形,一端平齐,雕出龙首形象,嘴微张,锋齿必漏,彰显王者霸气,头部皆为平凹雕刻技法,颈部有一圆孔以供穿缀,通体以绞丝纹饰,并逐渐收尖。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商 玉鸟    5.9×0.5cm     106,200 HKD
   和田青玉质,鸟喙处有难得的褐色沁,《诗经·商颂》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鸟纹是殷商的图腾象征,该凤鸟的造型较抽象,钩喙,臣字眼,头顶带冠。昂首直立,底部有榫卯,以作固定。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春秋 龙纹璜    7.9×2×0.3cm    90,000-120,000 HKD
   和田白玉质,局部受沁呈黑褐色。器体两端各起一扉棱。器体正反两面各饰一阴刻龙纹,龙首处各钻有一孔,龙尾收缩呈尖状。两龙身尾相叠,象征交尾。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汉 龙形玉觹    10.8×0.4cm   180,000-250,000 HKD
   又名角型器,和田白玉质,表面有玻璃光,器形独特,工艺精制。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西汉 龙凤玉剑格    5.5×2.1×1.2cm   212,400 HKD
   和田白玉质,颜色泛黄,玉质细腻,抛磨光亮,正面高浮雕一横卧长尾螭虎,作回首状,背面浅浮雕一玉凤,昂首曲身,尾后卷。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龙山 玉璧   18×1cm   138,000-150,000 HKD
   玉质为青灰色,扁平状圆形,中有圆形穿孔,孔壁有清析旋纹。器型表面琢磨光滑,通体素面无纹。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汉 鸡心珮    4.2×0.4cm   150,000-200,000 HKD
   又名韘形佩,和田黄玉质,片形镂雕,中间有一圆孔,近似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形较扁,一端尖,一端圆浑。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五色素璧    6.6×0.6cm   212,400 HKD
   “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凡玉之出土沁以五色为上,三色四色者,次之,二色,一色。又次之,古玉之沁,首重五彩尔,按五色沁,光怪陆离灿烂照人,有花纹者,千不一见。即未经雕琢者,亦殊可珍!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商 玉鱼   长4.1cm、4.5cm、6.9cm   90,000-120,000 HKD
   上:玉质青色,长条片状微弧,大头,体肥,尾下呈弧形。用阴刻线刻出眼、鳃、背鳍、胸、腹鳍和尾部,近口部有一穿孔,可佩系。中:玉质青色,扁平长条形,薄片弧状,用阴刻线刻出眼、鳃、背鳍、胸、腹鳍和尾部。近口处有一小孔,可佩带。   下:靠嘴处有单面钻孔,薄片呈长方形,用阴刻线刻出,大大的眼睛,背鳍、腹鳍,尾端呈双面刃形,颇锋锐。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良渚 锥形器   长7.3cm、9.6cm、11.1cm    47,200 HKD 
   玉质呈青黄色,素面无纹。上:器身均作长圆锥形。尾端尖钝,顶端有一凸榫,榫部对钻一圆孔。中:为一柱体管形,通体呈红褐色,玉件两端有上下对穿通孔。下:顶部有一凸榫,尾端尖钝。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红山 箍形器   7.3×6.4×0.5cm   70,000-100,000 HKD
   玉质为褐色,局部有红色沁斑,器作扁圆筒形,上端外敞作斜口,下端略窄作平口,一侧有一个对穿的小孔,可供缝缀,以作固定之用。这类器型在出土时多发现于死者的头部,所以现在学者倾向于认为其功能是巫师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春秋 饕餮纹玉剑饰   4.3×2.3×4cm   141,600 HKD 
   玉剑柄和田青玉,沁色依料而入斑斓呈红褐色,器体呈梯形,三边起扉棱,两面呈弧形。表面用浮雕与绞丝纹相结合手法雕琢上下相叠的两组兽面纹,眉目俨然,卷鼻深邃,环顾四周。背面同以浮雕琢出一对相叠的兽面纹,寓意辟邪祛恶,护主驱凶。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龙头三件套    4×2.2×1cm×2;5.8×1.9×0.9cm   885,000 HKD 
   装饰用玉,和田白玉质,通体受沁,器表白化现象,透光通体成黄褐色,以圆雕技法琢出龙首,颈部以六棱切面显示出强壮的肌肉感,每件器物只一侧有孔,圆洞作固定龙首高高昂起,龙嘴微抿,上方形象的减负地技法隐出一撮鬃毛,杏眼出梢,双耳直立,气势非凡!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镂空玉璜   6.7×0.3cm  188,800 HKD 
   和田玉质,此玉璜呈窄弧形,两端稍宽,体扁薄,表面刻有双龙纹饰,璜的两侧打孔,供穿系。该玉璜体型小巧,受沁后色泽变深,玻璃光,在战国时期镂空玉璜甚是少见,是一件难得的战汉玉器精品。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良渚 玉珠串饰    141,600 HKD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珠大量封土祭坛中,这些珠子表达了先民们的审美意识,而佩戴这些通灵玉珠者成为贵族、巫师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串由二十六颗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珠组成的串饰,在四千年的时光长河中,颗颗都显得珍贵无比,细观每颗玉珠大小不一,多呈短圆柱形,呈浑然天成的鸡骨白色,玉珠表面来自远古先民的手工作痕依稀可见,部分玉珠有褐红色沁斑,强光透视下,斑斓状让人魂牵梦萦。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红山 红山腕饰    长9.5cm    212,400 HKD
   红山文化玉器手钏:勒子、小璧、小蚕、小双孔玉饰、小管珠、小坠饰与西周酒红玛瑙穿成手钏,形成酒红玛瑙质与青黄玉质交相辉映的时尚搭配手钏。小蚕,双阴线间隔开了头部和身体的部位,头部有网格纹装饰,显得毛茸茸,身体部位光素无纹。东西越是小巧,工艺越显精致,头部的横向钻孔,凸显了玉器的玲珑气势。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西周 玉组珮   长62cm   767,000 HKD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西周时期重礼风尚盛行,“玉”作为礼的载体无可非议的成为周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象征。“佩玉将将”形容君子行走时玉声清脆在耳。西周组玉佩也是古代珠子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古称之为“杂佩”。此组玉佩顶部系一极为稀有的西周时期的红玛瑙环,链接同时期小梯形松石珠,以四十一颗天然孔西周红玛瑙珠、六颗费昂斯管珠链接于人龙镂空梯形佩上部,该梯形玉饰以上六下八孔将整串组玉佩完美结合,正面的人龙组合为西周时期的流行构图,透出背面的图案设计依然简约完美。梯形佩下端由十六颗晶莹润泽的西周时期所特有的软玉珠,方形玉管、圆形绿玉管饰以及十六颗玉龟背组合搭配而成,末端坠饰象征着财富的古货币—贝币。色调以红绿呼应,众玉色环绕,尽显雍容华贵,王者之气!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商 玉兔项饰    长20cm    295,000 HKD 
   整件串饰以九颗直筒玉珠、十六颗红玛瑙珠,辅以沉香木珠的串联搭配而成,商代整串的玉珠少之又少,与串饰下端主件匍匐前进中的玉兔自然呼应,商玉兔张嘴、抿耳,短尾微翘,兔爪刻画生动清晰。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凤纹红缟珮   3.8×2.5×0.7cm   295,000 HKD 
   玛瑙材质,战国时期的凤纹形态生动活泼,奔放自如,多为展翅扬尾的飞舞状,以相互缠绕、穿插、向四面延展的连续图案为主要的构图形式,造型上脱离了商以来严肃、狰狞的面目,多用轻盈、柔和的曲线刻画。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素玉勒   6.1×1.9cm   40,000-60,000 HKD
   和田玉质,大片沁成红褐色,平素无纹,全器为圆柱形,通心穿有一空,以供佩戴。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谷纹玉勒   4.1×1.6cm    70,800 HKD 
   和田黄玉质,器形规整,中央钻有一通天孔,玉勒上中下三处各有一圈突棱,器表满饰浮雕谷纹。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西周 素玉勒   7×2.4cm   236,000 HKD
   和田青玉质,器形规整,两埠缘外撇有红色沁,中收细圆腰,上下有对穿圆孔,以供佩戴。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汉 谷纹玉琮    高3.8cm;直径6cm   450,000-550,000 HKD
   据《说文·玉部》·《白虎通》所云,并对照出土实物,琮是指外方、内圆、中空的柱形器。玉琮,作为重器之一,它出现的时代,为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形体上约可分为高长类型、宽矮类型和细小类型三大类型,多较厚实。玉质以青色·淡湖绿色玉为主,兼有其他玉种,多有对钻孔,孔的错位明显,形成一个台阶层,纹饰精细,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出土物以良渚文化之珠最为典型,数量翠多,盛行一时。商、西周时期,琮呈减少之势,西周玉琮明显少于商玉琮。高长型琮几乎不见,素面琮大量出现,饰纹者与前代绝然不同,皆蝉纹、鸟纹、弦纹等,玉质较精,孔内打磨。春秋至西汉,礼制体系破坏,作为玉重器之一的琮,在使用上出现了较复杂的现象,琮的制作亦受影响。在春秋战国初期墓葬中,扁平、宽矮型琮尚有零星发现。汉代墓葬则玉琮难得一见。这一时期的玉珠进入了衰落期。宋至清,是玉琮的仿拟期。玉珠制作与同时代其他仿拟器物的制作相近。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汉 玉玦   直径6.7cm   250,000-350,000 HKD
   商代玉玦多作扁平蟠龙形,龙张口露齿,臣字形眼,蘑菇形角,躯身以双阴线勾饰云纹,尾弯勾。西周玉玦在扁圆形体上用斜刀技法琢出流畅的龙纹·凤鸟纹等。春秋玉玦数量较多,常成对出现,基本纹饰是在玉玦缺口的两端以双阴线琢对称双龙首,二龙身躯相连,饰云纹;有的是琢连续回环的龙首纹。玦背纹饰或与正面相同,或光素无纹。除扁圆体造型外,还出现了圆柱状玉玦,其上亦饰龙首纹或弦纹等。战国玉玦纹样装饰有所变化,或饰谷纹,或饰云纹,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战国以后,玉玦渐趋消失。玦是最早的玉制品之一,也是最早的玉耳饰。史前时期形制类似的玉玦,各地都有发现,如北方的兴隆洼文化一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石硖文化,以及台湾的卑南文化。玉玦造型大多作有缺口的环形,大小、厚薄不一,光素无纹,较为厚实,琢制不太规整。红山文化玉玦较为特殊,呈兽形,兽头尾相对,大圆眼,吻部前突,竖耳,颈部有一穿孔一石硖文化玉玦则在外周边凸现四个山字形装饰。卑南文化玉玦或玦外等距有四个突起,或作长方形,或作单人、双人兽形,或作多环兽形,十分奇特。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西汉 古玉龙钩   长8cm   300,000-400,000 HKD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此钩末端呈龙首形,头形较短,龙头微昂,前额稍隆起。整器玉器温润,沁色自然,制作精细,线条流畅,包浆润泽。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西汉 谷纹玉剑饰   直径4.6cm;长4.9cm  
    剑首和剑璏均是古时剑上的装饰品,除作装饰外,只有权贵将相才可佩戴。《考工记·桃氏》“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这也就是《左传·庄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礼亦异数。”剑首和田黄玉质,局部受沁成红褐色,正面中部饰四组阴线涡纹,中心为网格纹棱块。其外有一周螺旋谷纹。背面有一圆形薄槽与三孔以与剑柄相连。剑璏和田白云质,器表受沁成灰白色。正面满饰浅浮雕谷纹,每三个谷粒,以阴刻线连起。背面有一长方形璲孔,可穿革带作系挂。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二里头 玉璇玑    直径9.1cm    259,600 HKD
   玉质莹润,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四组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有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六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每组凸脊与锯齿又组成一组高冠人面,实为罕见,四组人面等距分布。其几何形态的造型极具动感,和谐而有韵律。“璇玑”二字,源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苏若兰璇玑图诗图记》解释:“璇玑者,天盘也;经纬者,星辰所行之道也;中留一眼者,天心也。极星不动,盖运转不离一度之中,所谓居其所而斡旋之。”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商 玉器    直径4.5cm;长3cm;4.6cm;4.6cm   153,400 HKD 
   四件难得的商佩饰分别是玉环、玉勒、玉琮和玉斧。都属于精美小巧的难得之物。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春秋 龙虎     长3.2cm;2.7cm    165,200 HKD 
   春秋龙虎,和田玉质,器身小巧精致,以浮雕技法琢出奔跑的玉虎与回首相望的小玉龙。虎形玉饰背部拱起,兽爪收拢,卷尾上翘。全身以蟠虺纹饰毛发,眼鼻清晰可见,《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商 玉鱼   长5.1 to 11.8cm   330,400 HKD
   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 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六件玉鱼各有特色,小巧玲珑的和田白玉圆雕鱼,满沁通透的红烧小鱼璜,整体玉质温润通透。并以简练的线条刻画出拱背跳跃的鱼之动态。其三为头部夸张硕大、动态十足的海鱼形状,肥厚敦实,彰显富足之气;其中最为有趣之条形对鱼,古代玉匠巧妙的借玉料中自带黑线来表现鱼骨,惟妙惟肖,极尽传神之笔,玉鱼之五形体肥美,玉润沁美,盘之即红的典型黄河大鲤鱼。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良渚 玉饰    高3.1 to 5.5cm   106,200 HKD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西汉 透雕螭龙鸡心珮   高7.5cm   250,000-350,000 HKD
   佩略作环形,和田白玉质,细腻莹润。螭龙一对,首尾相接,盘桓若圆形,镂空雕出。龙凸额凤眼,脸方形,长须飘动,张口露齿,正噬咬另一只螭龙的细长尾鬃。另一只螭龙作走地姿态,龙嘴张开,唇边与滴水眼等齐,突额宽唇,长耳后翘,昂首奋力,捕捉同伴尾部。双龙圆转,变阔圆浑,肢体较劲,趾足蹬地有力,龙尾分歧外卷,饰以绞丝,更显飘逸。龙体雕阴线交叉云纹,龙族边缘琢阴线短毛纹。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西汉 螭龙纹玉剑首   直径4cm   177,000 HKD
   和田白玉质,玉质油润有光泽,局部受沁呈红褐色。正面装饰对称螭龙,曲线扭转张力自然,将神兽的动态感表现无遗。正面中心处饰以四瓣“柿蒂纹”。背面有圆形薄槽,以与剑柄相连。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春秋 龙纹柱形玉玦   高2.3cm×2   70,800 HKD
   和田白玉质,玉质莹润。圆柱状,截面呈“C”形,两端贯一通孔。器体表面所饰双阴线花纹组成多组虺龙纹。柱体两端亦以阴刻线饰亦相连的“回”字纹。《史记 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庄子》记载“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断。”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高士,遇到某些需要做决定的事情能够当机立断,才能够佩戴玉玦。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楚式透雕龙凤形玉珮   长10.2cm   259,600 HKD
   和田白玉质,质地细腻温润,打磨精良整体呈玻璃光泽。战国时期,铁器在玉器加工中得到广泛使用,镂空技艺在战国玉器上大放异彩,为龙凤形玉器应运而生攻破了技术难题;此玉佩多处采用透雕技法,具有剪影般的艺术效果。正反两面由两龙四凤组合,中央部分龙凤相背,其身蜿蜒曲折。整体集阴刻的双线纹、网格纹、卷云纹为一体,纹饰组合,繁缛华丽,且两面纹饰各不相同,彰显工艺之精湛。侧边琢有“三玉”二字,应为王玉组配构建所示第三件。《山海经·海内经》:“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合”。龙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凤自古被视为祥瑞之神物,龙凤的组合进一步彰显拥有者王者风范及祥瑞通灵之极致。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谷纹玉璧、谷纹玉勒    直径4.7cm;高4.6cm   224,200 HKD
   谷纹玉璧,和田青玉质,局部受沁呈红褐色,玉质莹润有光泽。器形规整,玉璧外缘和中孔周围各有一圈突棱,器表满饰浮雕谷纹。《尔雅·释器》中指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谷纹玉勒,和田黄玉质,器形规整,中央钻有一通天孔,玉勒上中下三处各有一圈突棱,器表满饰浮雕谷纹。“勒子”最早出现于文化期,源自生产劳动中为便于提拉重物,用兽皮包裹绳子并在两端用绳系紧,故具提握功用。早期先民将它看作是驱邪瑞物,用于佩戴庇佑自身。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玉勒   高5.4cm;高5.5cm   236,000 HKD
   早期先民将它看作是驱邪瑞物,用于佩戴庇佑自身。和田白玉质,玉质莹润细腻,局部受沁呈红褐色。整体浮雕饰密集的谷纹,中间钻有一通天孔。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春秋 S龙   长26.7cm     236,000 HKD 
   《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和田黄玉质,玉质细腻润泽。器体厚重恢弘,以“S”形体态呈现出龙昂首腾飞状,以扉棱饰简化龙首,龙身满饰谷纹,尾部略窄。中部钻有一孔,以作穿系。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春秋 透雕龙纹玉珮    长4.3cm×4    354,000 HKD
   和田白玉质,玉质莹润细腻。其中三件受沁呈红褐色,另一件受沁呈灰白色,器表有朱砂附着。四件器表正面纹饰相同,均是以阴刻线和绞丝纹组成的一组互相噬咬盘绕的虺龙纹,其中最外侧的龙首刻画形象生动,内侧龙首则以简化形式体现,给人一种由近及远,有浅及深的空间延伸感。其中两件钻有三孔,另两件钻有两孔以作链接。《诗·小雅》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尔雅·释鱼》蝮虺,详蝮字注;《楚辞·大招》王虺骞只;《注》王虺,大蛇;又水虺,《述异记》水虺,五百年为蛟。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商 玉牛   长4.6cm   220,000-280,000 HKD
   《月令》:“季冬,命有司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牛即大牢。和田青玉质,局部受沁呈黑色,有铁沁附着。圆雕玉牛呈伏卧状,牛首处以变形云纹饰出牛角,嘴部钻有一孔,身上聊聊数刀勾勒 出腿部,牛身以阴刻线刻画一羽箭正中牛身,极为特殊。亦体现了古代牛为祭 祀的“六牲”之一,即国之大事,跪卧祭牛。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汉 玉蝉   高6.1cm    80,000-100,000 HKD
   和田白玉质,玉蝉头、翼、腹以粗阴线刻划,双翼左右对称,寥寥数笔,却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让人有一种痛快淋漓之感,颇具“汉八刀”的风韵。古人对蝉十分推崇,认为其高洁清雅,喜用玉蝉佩挂作为装饰。《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战国 绞丝环    直径7.6cm   150,000-250,000 HKD
   和田玉质,器表以阴刻技法雕琢有旋转放射状线纹,形同扭曲的束丝,平行互补相交,循环反复没有尽头,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春秋 玉觹     长6.7cm;长6.1cm     177,000 HKD 
   《说苑》“能决烦乱者佩觿”。可知觹是象征聪慧能干的装饰品。和田白玉质,局部受沁呈黑色。觹首两侧各浮雕一对上下颠倒,绞合着组成虺龙纹,并伴有多处阴刻斜线纹,觹首顶部钻有一穿系孔。器身收窄为斜曲状,末端收尖,以阴刻线斜线刻画出如丝束拧卷的绞丝纹。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春秋 龙纹玉环、龙纹玉璜   直径4.4cm;长7.9cm   120,000-180,000 HKD
   玉璧和田白玉质,玉质细腻润泽,局部受沁呈黑褐色。器体两面满饰简化的虺龙纹。玉璜和田白玉质,局部受沁呈黑褐色。器体两端各起一扉棱。器体正反两面各饰一对阴刻龙纹,龙首处各钻有一孔,龙尾收缩呈尖状。两龙身尾相叠,象征交尾。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西周 人龙玉珮   高5.9cm   236,000 HKD 
   人龙复合形佩在西周中晚期出现,数量极少。它的产生与武王统一天下,华夏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大融合的政治局面有密切关系。人是万物之首,玉人又是通天巫师形象,兽则是助巫师沟通天地的神物,人兽复合一体,彰显佩戴者尊贵与等级。和田玉质,整体透雕一侧身蹲踞玉人,菱形眼前凸、眼角处饰一钻孔,大鼻,颚部上扬,胸部以卷尾龙表示,龙首较大,跷角,卷鼻、圆眼。玉人臀部装饰一镂空卷体小龙。整体构图繁缛神秘,斜坡技艺流畅精美。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明 海水龙纹火烧玉洗连木座    6.5×15×15cm   2,124,000 HKD 
   钵形,口内敛,深弧腹,平底。玉料体量较大,掂之坠手,内壁打磨光滑,经岁月洗礼,质地软而温润,抚之毫无涩手之感。玉色呈黄灰,古朴醇厚。外壁浮雕云龙纹,依据龙的面部、躯体及神态可断定为明晚期所作,躯干细长,扭动幅度较大,头部写实,四肢粗壮,爪牙锋利。龙穿游云间,其下海水江崖,气势滂湃。纹饰刻线游刃,刀法老练,线条连贯,一气呵成,龙身鳞片以交叉线表达,正所谓粗中有细,豪迈与细腻并存。构图疏朗,紧密有致,虽为气势强大的云龙纹,却因疏朗布局而显得古韵犹存,毫无庸俗之感。在线条把握上运用对比之法,云火之尖头与赋有肌肉弹性的龙躯体形成对比,使得本品在线条别有韵味,代表明代玉雕精湛水平。本品为火烧玉,即用火烧的办法将玉原本的质地钙化,形成类似于土沁之感,是对古朴审美的追求,所成之品具有苍伤、干涩的沉着静穆之美,欣赏之如品一碗陈年老茶,苦涩而甘甜,这种火烧玉似乎有一种能将历史凝聚在器皿之上的本领,也是古人对玉的无限探索。
借语“虞舜昭华”几届匡时古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