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气敛入骨之谜(四) 李新方 四、强骨的关键在于气敛 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骨为干”(《灵枢经·经脉》),具体支撑形体,保护内脏等功能。太极拳讲求八面支撑,首先是骨的支撑作用,而骨髓又是造血的所在。成年人的骨,由三分之一的骨胶原纤维等有机质和三分之二的磷酸钙、碳酸钙、氯化钙等无机质构成,有机质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正常的骨本身就是刚柔相济的,只是程度不同。儿童的骨有机质多,无机质少,故弹性和韧性强,不易发生骨折。而随着年龄增长,则向相反方转化,有机质不断减少,无机质相对增多,脆性增加,刚柔不能相济,故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 每块骨均为一器官,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血管、神经供应,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有其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自我修复、改建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气的作用,故《灵枢经·决气》云:“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因此,认为中老年人骨关节病只是或主要是缺钙的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退一步讲,即使有个别人真的缺钙,也决不是补钙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钙盐的沉积离不开碱性磷酸酶、甲状腺旁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之参与,特别是维生素D之生理功能的发挥,必须经肾的羟化作用,而实际上都是肾的气化作用,且远不止此。 所谓肾的气化作用,就是肾气,而肾气就是骨气。肾为气之根,先天真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之气都归根于肾,并以凝聚状态存于骨中,只要骨气强,即骨的生命活动能量充足,不论骨中缺什么东西,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补充,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补什么化学元素,相反只能越补越虚,把好端端的一副骨架补成了豆腐渣工程,同时还会对内脏器官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如果说补,也只能补肾,但补肾必须辩证论治,补不好也会越补越虚,故补肾也不如练太极拳更好。 早在宋代的《洗冤集录》中就记载:“负米者死,肩骨后朽,舆夫死,腿骨后朽,以其生前用力,为精气所聚,故入土不易朽”,为我们的骨气修炼提供了实证科学的依据,国外至今也没有如此先进的科研成果,只因此书是法医学专著,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具体的修炼方法,而太极拳正是骨气修炼的最殊胜法门,我们毋须舍近求远。无数事实证明,习练太极拳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和增生、骨折、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膝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强真性脊柱炎、骨肿瘤等各种骨关节病和损伤,都极有特殊效果,这些病患者多在几个月后明显见效,许多人几年之间不仅完全康复,而且骨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的同龄人,有些人由养生而渐入技击,甚至成为技击高手。当太极拳习练者进入气敛入骨的修炼层次后,全身各骨关节能够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宇宙中摄取能量,但在太极拳中一般不称为采气,因为太极拳的气敛入骨比一般气功所认知的采气层次要高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