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婆婆在孩子的性别教育上发生分歧,你怎么看?

 昵称44943940 2019-01-20

在三十多年前,我的公公婆婆就决定将他们的三个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中毕业,可以说他们俩的教育理念是非常progressive进步的。


我老公华德福学校的同学也大都家境良好,受教育程度高。他的同学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自主创业,现在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在德国这样的福利国家并不常见。所以,即便听过很多人对华德福持有负面看法,我对华德福的印象还挺好的。


几个月前,我很迷恋英国人尼尔创设的夏山学校,世界上第一个不强制学生上课的学校。我买了所有关于夏山学校的书来读,甚至连尼尔的自传我都读得津津有味。要知道尼尔校长可是19世纪出生的人物,早在50年前就去世了。


夏山学校在中国的名气不大,很少有人知晓,或许因为它的教育理念太超前,哪怕放在今天看,在世界上也依然属于非主流。


我忍不住很想跟人谈论夏山学校的理念,就在某天和公公婆婆一起喝下午茶的时候,我问起:“你们听说过夏山学校吗?我最近在读关于夏山学校的书。”


知道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尼尔校长很有名的,他的书被翻译成了德语,我们就是读了他的书,才受到启发决定将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的。华德福虽然不像夏山一样是寄宿学校,但是自由、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亲近自然、发展全人的理念是和夏山相通的。


“啊!好神奇,你们竟然知道夏山学校?” 我两眼放光,感觉找到了知己。没想到我老公没听说过夏山,倒是我的公公婆婆对夏山很了解,且认同夏山的理念。


因为婆婆是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很喜欢和她讨论如何教育孩子。在悠悠出生之前,我们就在孩子的性别教育上达成了一致:对悠悠采取“中性性别养育”。


什么是“中性性别养育”?



Gender neutral child raising的理念最初源自瑞典,瑞典是世界上性别最平等的国家。


中性性别养育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过度关注TA的性别,不让孩子的发展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比如我和婆婆在悠悠出生之前为她准备衣服的时候,虽然我们早就知道了孩子的性别,但我们从来不会只局限于粉色、紫色等女孩的颜色,绿色、蓝色这些男孩颜色,以及黄色、灰色中性颜色也都会覆盖到。


在给悠悠挑选玩具时,也不会只买女孩类的玩具,我们家除了洋娃娃、婴儿推车、小厨房过家家等传统女孩玩具外,也会有火车轨道、警车、消防车、变形金刚等一系列典型的“男孩玩具”,甚至连儿童房地毯都是买的交通地图。


孩子爱不爱玩是一回事,父母提不提供这些玩具又是另一回事。很多父母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渗透自己的性别偏好:


男孩的父母不给孩子买洋娃娃、小厨房过家家,女孩父母不给孩子买车类玩具——这其实就是在限制孩子的发展。很难说孩子后来形成的行为习惯和偏好,是天生性别的原因,还是后天大人的影响。



悠悠虽然不像小男孩一样那么迷恋车,但如果车就摆在那里,她看到了还是会玩。因为我们家车多,每次有小男孩到我家做客都玩得特别开心。


在性格培养方面,我们也从来不会对悠悠说:“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好动?”、“女孩子不能太鲁莽要淑女”、“你是女孩子你要XX”等等之类带有强烈性别标签的话。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独特的,我才不相信“男孩要坚强,女孩要温柔”这样一概而论的性别偏见。不论男孩女孩,都有需要坚强的时候,但该温柔的时候也要懂得温柔。性格品质不分男女,只分人。


在能力培养上,我就更不会限制悠悠的发展了,孩子本来就还小,机会和潜力都是无限的,所有她感兴趣的都会让她去尝试。她想参加幼儿园的足球队,我从来不会对她说:“足球是男孩踢的,女孩踢不过男孩。你还是选择跳芭蕾舞吧。” 


幸好德国幼儿园的足球队都是混合性别的,小男孩小女孩一起踢球,不为了比赛赢球,纯粹只是为了踢球挥汗如雨的乐趣和培养运动能力。因为从来没有人对孩子说过足球是属于男孩的,小女生踢起来也特别卖力,一点不觉得自己比男生逊色。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女孩运动不如男孩”,“女孩数学学不过男孩”,“男孩不准哭”这种话。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心理暗示”作用的强大,当我们被自己或者父母暗示不行的时候,就真的不行了。



以上这些我都和我婆婆挺有默契的,分歧发生在悠悠3岁以后。


无法避免的同伴影响


自从去年3岁升入幼儿园大班(3-6岁混龄班)后,悠悠受到大班同学的影响,变得特别迷恋冰雪奇缘里面的Elsa——这其实是我以前一直想避免的。


为了中性教育的理念,在她3岁前我很少让她接触公主这类带有强烈女孩性别色彩的玩具和动画片。我们家以前的玩具一直是偏中性的。


可是悠悠受到同伴的影响,非常渴望拥有印有Elsa的衣服和饰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我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就在她4岁生日之前,我放宽了以前遵循的“中性教育”标准,告诉所有来宾:“礼物就送与Elsa有关的哒,Elsa的衣服、Elsa化妆包、Elsa头饰首饰...只要与Elsa有关的就行。


4岁生日时,悠悠一口气收到超多Elsa主题的衣物和饰品,开心地说:“我终于也有Elsa啦!”


她到了幼儿园,第一件事就是向好朋友展示她衣服、项链上的Elsa图案,小女孩们很给面子地纷纷夸赞她的衣服美美哒,悠悠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


同样是在同伴的影响下,悠悠对女孩的游戏越来越感兴趣,我也逐渐给她买了更多只有女孩才爱玩的东西,纹身、指甲油,那些以前我鄙视的东西现在我都买回来了。。。原因很简单,孩子爱玩啊!


可是每次悠悠向她奶奶展示她的Elsa时,奶奶总会带着一副讽刺的口吻说她欣赏不来这些东西,然后不赞同地看着我,似乎在说:“都是你把孩子带坏了。”

过生日时朋友送的Elsa衣服


真的会带坏吗?


我个人虽然不是公主风的追捧者,但我现在也不觉得这是个多么严重的事,会对孩子造成多么坏的影响。


我问过悠悠喜欢Elsa什么,她说:“Elsa会魔法,她能变出雪人,还能变出冰。”


“还有呢?你为什么想穿Elsa的裙子,戴Elsa的皇冠呢?” 


因为美呀!


我发现,其实孩子喜欢打扮成Elsa的原因是很纯粹的,她们只是觉得美而已,根本不涉及大人所联想的那些所谓“不正的三观”。


我的婆婆觉得,支持孩子打扮成公主,给孩子买饰品指甲油,就是在把孩子往依赖男人的“花瓶”方向培养。我以前也这么想的,但如今改变了想法。


我现在认为,性别中性的教育理念不应该流于表面,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怎么想的。


孩子不会因为穿了公主裙就得上公主病。真正让孩子得上公主病的,是家庭价值观,是父母赋予“公主”的定义。


穿了公主裙,依然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进取、坚韧不拔的品质;我支持打扮得美美的,但也会告诉孩子,美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别人。


我越来越觉得,性别中性的教育理念更应该指向孩子的内心,不为孩子设限,认同男女平等。


至于外表,孩子喜欢打扮成什么样,很多时候只是流行跟风而已,并不能对孩子产生长久的影响。如果满足了,可能流行的那阵风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如果强行不满足,反而可能会造成逆反心理,小时候还能压得住,但孩子越长大会越叛逆。


所以,我的立场是孩子喜欢玩就满足呗。真正对孩子产生长远影响的,是父母向孩子输入的价值观。平时的价值观渗透做到位了,还怕孩子被一件公主裙和几条项链带坏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