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需求】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健康慢走 2019-01-20
面对现在国内公益环境,反对无效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泛滥和盛行。今天又不经意间看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他四十岁的时候给自己写的十二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白岩松谈到为什么要捍卫常识:过去人们在很多情况下违背常识,不说真话,是因为畏惧;现在却是为了利益,满大街泛滥着“伪常识”。
说到捍卫常识,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常识,这些常识真能像白岩松说的那样只能是捍卫,绝不能去利用和包装,利用和包装的“常识”一定就是“伪常识”。
现在社会组织、在公益领域也需要捍卫一些必要的常识,千万不能把给养老院老人洗一次脚、为留守儿童理一次发、上街捡一次垃圾就当成了公益。
近日,在北京一个公益论坛上,一位专家讲到一个公益组织到贫穷、落后农村给小学生讲卫生保健,第一课竟然是教育当地小学生不能露天大小便。
在一个生火做饭都出现困难的地区教育孩子不能露天大小便出发点可能是合理的、善意的、科学的,可是在这个村子没有一间有篷盖的厕所,你让孩子们怎么大小便?
这样的普通、基本常识都弄不懂,这样的公益教育、公益普及结果如何?大家都会想到。
这个不切合实际的公益案例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这是一个没有调研、没有需求、没有使命的公益行动,公益组织仅仅是投入了、参与了、满足了,最后都不知道、不清楚农村孩子卫生保健最需要、最需求是什么?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可怕的是这次公益行动竟然还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不知道人们看了这样公益组织做出的这样公益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这种传播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时值年关,围绕送温暖、志愿服务会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养老院老人一天被洗八次脚的新闻报道出来,如何做好公益组织和媒体的衔接和资源共享,两位大咖都给出了一些建议。
徐本亮老师的建议是:做公益、做志愿服务必须需求导向,公益组织必须根据需求导向制定实施方案和采取工作方法,必须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实施公益组织行为,绝对不能自娱自乐、仅仅满足自身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