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诗经》只有305首诗,但是,如果学习不得法,这本书会成为一本永远也读完的天书。
记得二十八年前,我师范刚毕业,很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就买了一本有注解,有白话译文的《诗经》,并且给自己暗暗下决心,要把这书读完,没想到,买书不难,下决心也不难,行动也不难,难在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依然领悟不到《诗经》的美,光靠着书上的那一点注释,根本无法窥见《诗经》的美妙,那时候,也不知道读不懂的书,就要硬着头皮反复读,即使不懂意思,至少可以把文句读通一些,读顺一些,第一次读《诗经》的美好愿望成了泡影。可以说,第一次《诗经》 学习成了一个永远的伤痛,还没有启程,就折戟沉沙,但渴望读《诗经》的愿望没有消退。 岁月流转,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轨道正常运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涛声依旧,死水微澜,我没有勇气读《诗经》。十几年之后,自从遇上了陈琴老师,她推荐我上北京系统学习吟诵理论,让我日日操练吟诵读书法,并且加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爱好读书的文人圈,我才摸索到了读《诗经》的一些妙方,破解了积压在心里很久很久的难题。 第一,买书有讲究。对于初学者,一定要找带拼音的大字书,这种书,解决了读书中最重要的读音问题,读书过程中到处都是生僻字,一边读一边查字典,真是读书大忌,败坏读书胃口,有了带拼音的书,就可以把这一难题瞬间破解。
第二,把读进行到底。在一首不熟悉的《诗经》篇目面前,要有必胜的勇气,我喜欢用一分钟计时读书,不问懂还是不懂,只一个字,读,一分钟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功力不可小觑,我亲身体验过,《国风》里的诗,篇幅很短,一分钟可以读上六七遍,有了六七遍的诵读,至少可以发现一些不懂的字词,发现一些难念的字句,此时,可以再给自己多几个一分钟,把这些难啃的骨头啃下。 第三,借助注释。《诗经》年代久远,很多口头上的名词成了阅读难点,破解这一类问题,需要有一本好的注解书在身边,读一首,查一首,把自己查找到的注解,一一搬运到那本带拼音的诵读书上,这个搬运工作非常必要,只有经过自己用笔搬运过的文字,沉睡在纸页上的文辞才会焕发出迷人的生命魅力。这个过程有些辛苦,但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苦,才能品尝到书中的甜。 第三,建立读书圈,独学无友,孤陋而寡闻,以文会友是一种高雅的社交手段,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一起畅谈读书心得,互相借鉴,互相砥砺,切磋琢磨,比自己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进步快,但是,和朋友在一起聚会次数不要太频繁,总期望借助朋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进步,这不大可能。总而言之,读书是自己的事,朋友只是辅助。 第四,保证读书遍数,读书需要有深刻的体悟,一定需要反复读,没有诵读数量的累积,难以达成质量的提升,以我的经验,一首诗,在基本了解了大意之后,需要诵读三百遍,才能让书中的智慧成为脱口而出的文句,当然要能背诵下来,这是最好不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中的“百”,是一个真实的数字,而不是我们模棱两可的虚词。 第五,抄书、默书不可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对于这样的话语,我深有体会,记得前不久在南京给近两千老师上《关雎》公开课,备课第一步,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地背书、默写,背诵需要对着镜子反复几十遍,默写需要把字写得工工整整,只有慢下来,才能发现自己读书的漏洞,才能有的放矢地进一步在疑问中获得飞跃。 读《诗经》是一场修炼,一场智、仁、勇的修炼,我的真实的体悟,读书只有老老实实读,扎扎实实思考,不带半点虚假,才会有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