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汉时严遵著《老子指归》

 溱湖之恋 2019-01-20

读读《老子指归》 老子指归 汉 严遵著

 
卷一:上德不德篇、得一篇、上士聞道篇
卷二:道生一篇、至柔篇、名身孰親篇、大成若缺篇、天下有道篇、不出户篇
卷三:爲學日益篇、聖人無常心篇、出生入死篇、道生篇、天下有始篇、行於大道篇、善建篇
卷四:含德之厚篇、知者不言篇、以正治國篇、方而不割篇、治大國篇、大國篇
卷五:萬物之奥篇、爲無爲篇、其安易持篇、善爲道者篇、江海篇、天下謂我篇
卷六:用兵篇、言甚易知篇、知不知篇、民不畏威篇、勇敢篇、民不畏死篇
卷七:人之飢篇、生也柔弱篇、天之道篇、柔弱於水篇、小國寡民篇、信言不美篇、
附:老庄大家严君平
 
上德不德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不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去彼取此。
  【指歸】:天地所由,物類所以,道爲之元,德爲之始,神明爲宗,太和爲祖。道有深微,德有厚薄,神有清濁,和有高下。清者爲天,濁着爲地,陽者爲男,陰者爲女。人物禀假,受有多少,性有精粗,命有長短,情有美惡,意有大小。或爲小人,或爲君子,變化分離,剖判爲數等。故有道人,有德人,有仁人,有義人,有禮人。敢問彼人何行而名號殊謬以至於斯?莊子曰:虚無無爲,開導萬物,謂之道人。清静因應,爲所不爲,謂之德人。兼愛萬物,博施無窮,謂之仁人。理名正實,處事之義,謂之義人。謙退辭讓,敬以守和,謂之禮人。凡此五人,皆樂長生,尊厚德,貴高名。各慎其情性⑴,任其聰明。道其所長,歸其所安。趨物舛馳,或否或然。變化殊方,建號萬差。德有優劣,世有盛衰,風離俗異,民命不同。故或有溟涬玄寥而無名,或濛澒芒芒而稱皇,或汪然漭汎而稱帝,或廓然昭昭而稱王,或遠通參差而稱伯。此其可言者也。然而伯非伯,而王非王,而帝非帝,而皇非皇,而有非有,而無非無,千變萬化,不可爲計,重累億萬,不可爲名。何以明之?夫易姓而王,封於泰山,禪於梁父者,七十有二義⑵,其有形兆圻堮髣髴不可識者,不可稱言,此其性命不同、功名不齊者非耶也⑶?是故,上德之君,體道而存。神與化倫,德動玄冥。天下王之,莫有見聞。德歸萬物,皆曰自然。下德之君,體德而行。神與化遊,德配皇天。天下王之,或見或聞。德流萬物,復反其君。夫何故哉?
  上德之君,性受道之纖妙,命得一之精微,性命同於自然,情意體於神明,動作倫於太和,取舍合乎天心。神無所思,志無所慮,聰明玄遠,寂泊空虚。動若無形,静若未生,功若天地,事如嬰兒。遺形藏志,與道相得。溟涬濛澒,天下莫知。潼溶方外,翱翔至遠。陰陽爲使,鬼神爲謀。身與道變,上下無窮。進退推移,常與化俱。故恬淡無爲而德盈於玄域,玄默寂寥而化流於無極。恩不可量,厚不可測,兼包大營,澤及萬國。知不足以倫其化,言不足以導其俗。天下咮咮喁喁,皆蒙其化而被其和。若此者元無,絶而不知爲之者何誰也。
  下德之君,性受道之正氣,命得一之下中,性命比於自然,情意幾於神明,動作近於太和,取舍體於至德。託神於太虚,隱根於玄冥,動反柔弱,静歸和平。(載)[戴]⑷規履矩,鏡視太清,變化惚恍⑸,因應無形。希夷茫昧,幾無號謚⑹,方地隨天,與化爲常,德盛澤流,洋溢萬方。美德未形,天下童蒙,四海爲一,蕩蕩玄默,與民俯仰,與物相望。當此之時,大道未分,醇德未剖,六合之内,一人獨處。其務損而不益,其事修而不作,所爲者寡,所守者約。民敦厚而忠信,世和慎而寂泊,水草爲稸積,裘褐爲盛服,巨木爲廊廟,嚴穴爲室宅。主如天地,民如草木,被道合德,恬淡無欲。陰陽和洽,萬物蕃殖,無有制令,宇内賓伏。嘉禾朱草,勺藥而⑺生,神龍鳳凰,與人相託。甘露降而不霽,祥風動而不息。無義無仁,六合之内,和合天親。無節無(祀)[禮]⑻,四海之内,親爲兄弟。親而不和,敬而不恭,天地人物,混沌玄通。
  上仁之君,性醇粹而清明,皓白而博通。心意虚静,神氣和順,管領天地,無不包裹。覩微得要,以有知無,養生處德,愛民如子。昭物遭變,響應影隨,經天之分,明地之理。别人物之宜,開知故之門,生事起福,以益萬民。録内略外,導之以親,積思⑼重原,以昭殊方。法禁平和,號令寬柔,舉措得時,天下歡喜。雷霆不暴作,風雨不卒起,草木不枯瘁,人民不夭死。跂行喙息,皆樂其生,蜎飛蝡動,盡得其所。老弱羣游,壯者耕桑,人有玄孫,黄髮兒齒。君如父母,民如嬰兒,德流四海,有而不取。
  上義之君,性和平正,而達通情,察究利害,辨智聰明。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繩。好舉大功,以建鴻號,樂爲福始,惡爲禍先。秉權操變,以度時世,崇仁勵義,以臨萬民。因天地之理,制萬物之宜,事親如奉神,履民如臨深。兼德萬國,折之以中,威而不暴,和而不淫。嚴而不酷,察而不刻,原始定終,立勢御民。進退與時流,屈伸與化俱,事與務變,禮與俗化。號令必信,制分别明,綱要而不疎,法正而不淫。萬事決於臣下,權勢獨斷於君。廷⑽正以慎道,顯善以發姦。作五則,刻肌膚。敬元貴始,常與名俱,因節而折,循理而割。權起勢張,威震海内,去己因彼,便民不苛。纖芥之惡貶,秋毫之美舉。内施王室,外及人物,承弊通變,存亡接絶。扶微起幼,仁德復發,有土傳嗣,子孫不絶。
  上禮之君,性和而情柔,心疎而志欲,舉事則陰陽,發號順四時。紀綱百變,網羅人心,尊寵君父,卑損臣子。正上下,明差等,序長幼,别夫婦,合人倫,循交友。歸奉條貫,事有差品,拘制者襃録,不覊者削貶。優游强梁,包裹風俗,導以中行。順心從欲,以和節之,迫情禁性,防堤未萌。牽世繫俗,使不得淫。絶人所不能以⑾,强人所不能行,勞神傷性,事衆⑿費煩,亂得以治,危得以寧。知故通達,醇愨消亡,大道滅絶,仁德不興。天心不洽,四位失常,雷霆毁折,萬物夭傷。父子有喪,而天不爲之和;晝夜悽悽,而世不爲之化;鐘磬喤喤,而俗不爲之變;沉吟雅韻,而風不爲之移。謙退辭讓,天下不信;守柔伏雌,天下不親;懸爵設賞,賢人不下;攘臂直圭,君子不來。夫何故哉?辭豐貌美而誠心不施故也。
  是故,帝王根本,道爲元始。道失而德次之,德失而仁次之,仁失而義次之,義失而禮次之,禮失而亂次之。凡此五者,道之以一體而世主之所長短也。故所爲非其所欲也,所求非其所得也,不務自然而務小薄。夫禮之爲事也,中外相違,華盛而實毁,末(降)[隆]⒀而本衰。禮薄於忠,權輕於威,信不及義,得不逮仁。爲治之末,爲亂之元,詐僞所起,忿争所因。故制禮作樂,改正易服,進退威儀,動有常節,先識來事,以明得失,此道之華而德之末,一時之法,一隅之術也。非所以當無窮之世,通異方之俗者也。是故,禍亂之所由生,愚惑之所由作也。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天地之應因於事,事應於變,變無常時。是以事不可預設而變不可先圖,猶痛不可先摩而痒不可先折,五味不可以升斗和,琴瑟不可以尺寸調也。故至微之微,微不可言,而至妙之妙,妙不可傳。忠信之至,非禮之所能飾,而時和先後,非數之所能存也。故聰明(傳)[博]⒁達,智慮四起,覩陰之綱,得陽之紀,明鬼神之道,通萬物之理,仰則見天之裏,俯則見地之裏,教民不休,事至不止,以此致平,非所聞也。比夫萬物之託君也,猶神明之居身而井水之在庭也:水不可以有爲清也,神不可以思慮寧也,夫天地之間,萬物並興,不可以有事平也。是以,大丈夫之爲化也,體道抱德,太虚通洞。成而若缺,有而若亡。其静無體,動而無聲。忠信敦愨,不知爲首,玄默暗昧,樸素爲先。損心棄意,不見威儀,無務無爲,若龍若蛇。違禮廢義,歸於無事,因時應變,不豫設然。秉微統要,與時推移,取舍屈伸,與變俱存⒂。禍亂患咎,求之於己,百祥萬福,無情於人。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無“各慎其情性”。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君”。
  ⑶ “非耶也”當作“非也耶”。叢書集成本作“耶非也”。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恍惚”。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謚號”。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並”。
  ⑻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⑼ 疑作“恩”。
  ⑽ 津逮本、學津本作“延”。
  ⑾ 津逮本、學津本作“已”。
  ⑿ 怡蘭本作“重”。
  ⒀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⒁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⒂ 津逮本、學津本無“與變俱存”。
 

 得一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爲正而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侯王自謂孤、寡、不穀,唯斯以賤爲本與!非耶?故造輿於無輿。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經)⑴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地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指歸】: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於神爲無,於道爲有,於神爲大,於道爲小。故其爲物也,虚而實,無而有,圓而不規,方而不矩,繩繩忽忽,無端無緖,不浮不沉,不行不止,爲於不爲,施於不與,合囊變化,負包分理。無無之無,始始之始,無外無内⑵,混混沌沌,芒芒汎汎,可左可右。虚無爲常,清静爲主,通達萬天,流行億野。萬物以然,無有形兆,窅然獨存,玄妙獨處。周密無間,平易不改,混冥浩天,無所不有。陶冶神明,不與之同,造化天地,不與之處。禀而不損,收而不聚,不曲不直,不先不後。高大無極,深微不測,上下不可隱議,旁流不可揆度。潢爾舒與,皓然銲生,銲生而不與之變化,變化而不與之俱生。不生也而物自生,不爲也而物自成。天地之外,毫釐之内,禀氣不同,殊形異類,皆得一之一以生,盡得一之化以成。故一者,萬物之所導而變化之至要也,萬方之準繩而百變之權量也。一,其名也;德,其號也;無有,其舍也;無爲,其事也;無形,其度也;反,其大數也;和,其歸也;弱,其用也。故,能知一,千變不窮,萬輸不失。不能知一,時兇時吉,持國者亡,守身者没。
  是故昔之得一者:天之性得一之清,而天之所爲非清也。無心無意,無爲無事,以順其性;玄玄默默,無容無式,以保其命。是以陰陽自起,變化自正。故能剛健運動以致其高,清明大通,皓白和正,純粹真茂,不與物糅。(礭)[確]⑶然大易,乾乾光耀,萬物資始,雲蒸雨施,品部流形⑷,元首性命,玄玄蒼蒼,無不盡覆。地之性得一之寧,而地之所爲非寧也。無知無識,無爲無事,以順其性。無度無數,無愛無利,以保其命。是以山川自起,剛柔自正。故能信順柔弱,直方和正,廣大無疆,深厚清静,萬物資生,無不成載。神之性得一之靈,而神之所爲非靈也。不思不慮,無爲無事,以順其性。無計無謀,無嚮無首,以保其命。是以消息自起,存亡自正。故老能復壯,死能復生,困能復達,廢能復榮。變化不極,反覆不窮,物類託之,不失其中。谷之性得一以⑸盈,而谷之所爲非盈也。不欲不求,無爲無事,以順其性。不仁不義,不與不施,以保其命。是以虚實自起,盛衰自正。故能蒸山流澤,以爲通德。涓涓不息,綿綿不絶,皓皓洋洋,修遠無極,以盈江海,深大不測。侯王之性得一之正,而侯王之所爲非正也。去心去志,無爲無事,以順其性。去聰去明,虚無自應,以保其命。是以和平自起,萬物自正。故能體道合德,與天同則。抱神履和,包裹萬物,聲飛化物,盈溢六合。得導天地,明照日月,制世御俗,宇内爲一。
  凡此五者,得一行之,與而不廢,成而不缺,流而不絶,光而不滅。夫何故哉?性命自然,動而由一也。是故,使天有爲,動不順一,爲高者卑,爲清得裂。陰陽謬戾,綱匙紀絶。和氣隔塞,三光消滅。雷霆妄作,萬物皆失。使地有爲,動不順一,爲直得枉,爲寧得發。山川崩絶,剛柔卷折。氣化不通,五行毁缺。百谷枯槁,羣生疾疫。使神有爲,動不順一,爲達得困,爲靈得歇。變化失序,締滯消竭。盛衰者亡,弛張者殁。使谷有爲,動不順一,爲有得亡,爲盈得竭。虚實反覆,流澤不入。侯王有爲,動不順一,爲貴得賤,爲正得蹶。亂擾迷惑,事由己出。百官失中,喪其名實。萬民不歸,天地是絶。
  凡此五者,性命淳美,變化窮極,進退屈伸,不離法式。得一而存,失一而没。況乎非聖人而王萬民、廢法式而任其心者哉!是故,天人之道,物類化變,爲寡者衆,爲賤者貴,爲高者卑,爲成者敗。益之者損,利之者害。處其反者得其覆,爲所求者失所欲。是以,賢君聖主,勢在民上,爵尊天下,澤連萬物。德懷四海,道之所佑,天地所助,萬物所歸,鬼神所與。厲身起節,自謂孤寡,處卑守微,躬涉勞苦,損心挫志,務設民下。不爲貴,故擅民之命;不爲高,故常在民上;不欲也,故無所不有;不爲也,故無所不宰;萬物紛繧,身無所與,故能爲之本。
  非獨王道,萬事然矣。夫工之造輿也,爲圓爲方,爲短爲長,爲曲爲直,爲縱爲横,終身揳揳,卒不爲輿,故能成輿,而令可行也。夫玉之爲物也,微以寡;而石之爲物也,巨以衆。衆故賤,寡故貴。玉之與石,俱生一類,寡之與衆,或求或棄,故貴賤在於多少,成敗在於爲否。是以聖人,爲之以反,守之以和,與時俯仰,因物變化。不爲石,不爲玉,常⑹在玉石之間。不多不少,不貴不賤,一爲綱紀,道爲楨榦。故能專制天下而威不可勝,全活萬物而德不可量。貴而無憂,賤而無患,高而無殆,卑而愈安。審於反覆,歸於玄默,明於有無,反於太初。無以身爲,故神明不釋;無以天下爲,故天下與之俱。夫何故哉?因道而動,循一而行。道之至數,一之大方,變化由反,和纖爲常,起然於否,爲存於亡。天地生於太和,太和生於虚冥。
  注釋
  ⑴ 各校本皆無“經”字,衍。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無内無外”。
  ⑶ 據津逮本改。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品物流行”。周易乾卦彖辭作“品物流形”。指歸繫引周易語。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之”。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當”,疑誤。

 上士聞道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指歸】:道德天地,各有所章,物有高下,氣有短長。各勞其所樂,患其所患,見其所見,聞其所聞,取舍殁⑴繆,畏喜殊方。故鶉鷃高飛,終日馳騖,而志在乎蒿苗;鴻鵠高舉,逕歷東西,通千達萬,而志在乎陂池;鸞鳳翱翔萬仞之上,優游太清之中,而常以爲卑。延頸舒翼,凌蒼雲,薄日月,高翔遠逝,曠時不食,往來九州,棲息八極,乃得其宜。三者殊便,皆以爲娱。故無窮之原,萬尋之泉,神龍之所歸,小魚之所去。高山大丘,深林巨壑,茂木暢枝,鴻鳥虎豹之所喜,而雞狗之所惡。悲夫!三代之遺風,(褐)⑵儒墨之流文,誦詩書,修禮節,歌雅頌,彈勤瑟,崇仁義,祖絜白,追觀往古,通明數術,變是定非,已經得失,身寧名榮,鄉人傳業∶中士之所道,上士之所廢也。閑居幽思,强識萬物,設僞飾非,虚言名實,趨翔進退,升降貴集,治閨門之禮,偶時俗之際,傾側偃仰,務合當世,阿富順貴,下衆耳目,獲尊蒙寵,流俗是則∶此下士之所履,而中士之所棄。故規矩不相害,殊性孰相安。賢聖不爲匹,愚智不爲羣。大人樂恬淡,小人欣於戚戚。堂堂之業而⑶不喻於衆庶,棲棲之事不悦於大丈夫。鳥獸並興,各有所趨。羣士經世,各有所歸。是以捐聰明,棄智慮,反歸真樸。游於太素,輕物傲世,卓爾不污。喜怒不嬰於心,利害不接於意,貴尖同域,存亡一度。動於不爲,覧於玄妙,經神平静,無所章載,抱德含和,帥然反化∶大聖之所尚,而上士之所務,中士之所眩爚,而下士之所大笑也。是故,中士所聞非至美也,下士所見非至善也。中士所眩,下士所笑,乃美善之美善者也。夫陳大言,舒至論,表自然,窮微妙,則中士眩而下士笑。浮言遊説,生息百變,起福興利,成功遂事,則中士論而下士覺。彼非喜兇而惡吉,貴禍而賤福也。性與之遠,情與之反,若處黄泉,聽視九天,遼遠絶滅,不能見聞而已矣。
  故聖人建言曰“有之”。有之者,言道之難知,(推)[惟]⑷柄自然之歸,以統萬方之指者能有之,非庸庸者之所能聞也。夫故何哉?聖人之道,深微浩遠,魁魁忽忽,冥冥昭昭。虚無寂泊,萬物以往。纖微高大,無有形象。窮而極之,則知不能存也;要而約之,則口不能言也;推移離散,則書不能傳也。何則?進道若退,亡道若存,欲治天下,還反其身。静爲虚户,虚爲道門,泊爲神本,寂爲和根,嗇爲氣容,微爲事功。居無之後,在有之前,棄捐天下,先有其身,養神積和,以治其心。心爲身主,身爲國心,天下應之,若性自然。
  是故,夷道若類,使正玄起,除其法物,去其分理。從民之心,聽其所有,滅其文章,平其險阻。折關破鍵,使姦自止,壞城散獄,使民自守。休卒偃兵,爲天下市,萬方往之,如川歸海。
  德如谿谷,不施不與,不愛不利,不處不去。無爲而恩流,不仁而澤厚,長育羣生,爲天下母。
  大白青青,常如驚恐,無制而勢隆,無寄而權重,德交造化,於天下爲友。出白入黑,不爲美好,逐功逃名,乃長昭昭。
  盛德之人,敦敦悾悾,若似不足,無形無容。簡情易性,化爲童蒙,無爲無事,若癡若聾。身體居一,神明千之,變化不可見,喜欲不可聞,若閉若塞,獨與道存。
  建德若偷,無所不成。塗民耳目,飾民神明。絶民之欲,以益民性。滅民之樂,以延民命。捐民服色,使民無營⑸。塞民心意,使得安寧。
  質真若渝,爲民玄則。生之以道,養之以德。導之以精神,和之以法式。居以天地,照以日月。變以陰陽,食以水穀。制以無形,繫以無極。天下喁喁,靡不賓服,宇内康寧,萬物繁殖。若非其功,而非其德,大而似小,醇而似薄。
  大方不矩,無所不包。方於不方,直於不直,無圻無堮,無法無式。不方不直,萬物自得。不直不方,天地自行。在爲之陰,居否之陽。和爲中主,分理自明。與天爲一,與地爲常。
  是故,大器晚成,無所不有。變於無形,化於無朕,動而無聲,爲而無體。威德不可見,功業不可視。禍息於冥冥,福生於窅窅。寂泊而然,是謂至巧。萬物生之,莫知所以。勉勉而成,故能長久。
  是以,大音希聲,告以不言。言於不言,神明相傳。默然不動,天下大通。無聲而萬物駭,無音而萬物唱。天地人物,無期俱和,若響應聲。
  大象無形,大狀無容。進而萬物存,退而萬物喪,天地與之俯仰。陰陽與之屈伸。效之象之,若影隨形。
  是知道盛無號,德豐無謚。功高無量,而天下不以爲大;德彌四海,而天下不以爲貴;光耀六合,還反芒昧。夫何故哉?道之爲化也,始於無,終於末,存於不存,貸於⑹不貸,動而萬物成,静而天下遂也。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殊”。
  ⑵“褐”字衍。津逮本、學津本無。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而”。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争”。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而”。

 道生一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名稱。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指歸】:有虚之虚者開導禀受,無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虚者陶冶變化,始生生者而不能生也;有無之無者而神明不能改,造存存者而存不能存也;有無者纖微玄妙,動成成者而成不能成也。故,虚之虚者生虚(虚)⑴者,無之無者生無(無)⑵者,無者生有形者。故諸有形之徒皆屬於物類。物有所宗,類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人之生也⑶,形因於氣,氣因於和,和因於神明,神明因於道德,道德因於自然:萬物以存。故使天爲天者非天也,使人爲人者非人也。何以明之?莊子曰:夫人形(腐)[臠]⑷,何所取之?聰明感應,何所得之?變化終始,熟者爲之?由此觀之,有生於無,實生於虚,亦以明矣。是故,無無無始,不可存在,無形無聲,不可視聽,禀無授有,不可言道,無無無之無,始末始之始,萬物所由,性命所以,無有所名者謂之道。
  道虚之虚,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輕兒不發,重而不止,陽而無表,陰而無裏。既無上下,又無左右,通達無境,爲道綱紀。懷壤空虚,包裏未有,無形無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於聲色,莫之與比。指之無嚮,搏之無有,浩洋無窮,不可論諭。潢然大同,無終無始,萬物之廬,爲太初首者,故謂之一。
  一以虚,故能生二。二物並興,妙妙纖微,生生存存。因物⑸變化,滑淖無形。生息不衰,光耀玄冥。無向無存,包裏天地,莫覩其元;不可逐以聲,不可逃以形:謂之神明。存物物存,去物物亡,智力不能接而威德不能運者,謂之二。
  二以(元)[無]⑹之無,故能生三。三物俱生,渾渾茫茫,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搏之不得其緖,望之不覩其門。不可揆度,不可測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濁,與和俱行,天人所始,未有形朕圻堮,根繫於一,受命於神者,謂之三。
  三以無,故能生萬物。清濁以分,高卑以陳,陰陽始别,和氣流行,三光運,羣類生。有形臠可因循者,有聲色可見聞者,謂之萬物。
  萬物之生也,皆元於虚始於無。背陰向⑺陽,歸柔去剛,清静不動,心意不作,而形容脩廣、性命通達者,以含和柔弱而道無形也。是故,虚無無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興,而萬物之所因生也;衆人之所惡,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萬物之原泉,成功之本根也。
  故賢君聖主,以至尊之位,强大之勢,處孤寡,居不穀,逐所求⑻,逃所欲,去大爲小,安卑樂損。出無迹,入無朕,動於福先,静於禍始。無爲無事,天下自已。不視不聽,抱和以静。神明生息,形容自正。進退有常,不變其行。德化凌風,理於蒸庶。天地是佑,萬物是歸。
  衆人則不然,見聞知病。見聞知病,合於成事,不覩未然之變,故貴堅剛。大權造勢,衆務不制。深度柔弱,遠絶微寡。動與道舛,静與天迕。神明潰濁,衆事並興。思慮迷惑,妄喜妄怒。福禧出門,妖孽入户。天網⑼以發,不可解之也。滂然禍生,愴爾覺悟,屈約而言卑,將死而辭善,雖欲改過爲新,反於微寡,自然不釋,與生路遠,破國亡家,禍及子孫。
  故衆人之教,變愚爲智,化弱爲强,去微歸顯,背隱爲彰,暴寵争逐,死於榮名。聖人之教則反之。愚以之智,辱以之榮,微以之顯,隱以之彰,寡以之衆,弱以之强⑽。去心釋意,務於無名,無知無識,歸於玄冥。殊途異指,或存或亡。是以强秦大楚,專制而滅;神漢龍興,和順而昌。故强者離道,梁者去神,生主以退,安得長存?不求於己,怨命尤天,聖人悲之,以爲教先。書之竹帛,明示後人,終世反之,故罹其患。
  注釋
  ⑴ “虚”字衍。上文言“有虚者”,此處應是“虚之虚者生虚者”。
  ⑵ “無”字衍。上文言“有無者”,下文言“無者生有形者”,此處應是“無之無者生無者”。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夫天之生人也”,誤。
  ⑷ “腐”,當作“臠”,形近而誤。下文言“有形臠可因循者,有聲色可見聞者謂之萬物”可證。
  ⑸ 怡蘭本作“無”。
  ⑹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 津逮本作“回”,誤。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來”,誤。
  ⑼ 津逮本、學津本作“綱”。
  ⑽ 津逮本、學津本作“愚之以智,辱之以榮,微之以顯,隱之以彰,寡之以衆,弱之以强”。
 

 至柔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指歸】:道德至靈而神明賓,神明至無而太和臣。清濁太和,至柔無形,包裏天地,含囊陰陽,經紀萬物,無不維綱。或在宇外,或處天内,人物借之而生,莫有見聞。毳不足以爲號,弱不足以爲名,聖人以意存之物也。故字曰至柔,名曰無形。是以,無形之物,不以堅堅,不以壯壯,故能弊天地,銷銅鐵,風馳電騁,經極日月,周流上下,過飄歷忽,安固翱翔,淪於無物。
  何以效其然也?夫響以無聲不可窮,影以無形不可極,水以淖弱貫金石、沉萬物,地以柔順成大功、勝草木,舌耳無患,角齒傷折。由此觀之,柔者弊堅,虚者馳實,非有爲之,自然之物也。是以,地狹民少,兵寡食鮮,意妙欲微,神明是守。與天相參,視物如子,德盛化隆,恩深澤厚。吏忠卒信,主憂將恐,累柔積弱,常在民後。被羞蒙辱,國在雌下,諸侯信之,比於赤子,天下往之,若歸父母。人物同欲,威勢自起,强者不能凌,大者不能取。終始反覆,强弱變化,天地爲助,神明爲輔,時至不制,爲天下主。夫何故哉?以道柔弱而體微寡也。故地廣民衆,國富兵强,吏勇卒悍,主能將嚴。賞重罰峻,削直刻深,百官戰慄,若在君前。勢便地利,爲海内雄,輕敵樂戰,易動師衆。合變生奇,凌天侮地,諸侯執服,靡不懸命。威震境外,常爲梟俊,人憂物恐,威動天地。道德不載,神明是離,衆弱同心,萬民不附,身死國亡,族類流散。夫何故哉?體堅剛而積憍吝也。
  夫道⑴以無有之有,通無間,遊無理,光耀有爲之室,澄清無爲之府,出入無外而無圻,經歷珠玉而無朕。何以效其然也?夫有形鐮利不入無理,神明在身,出無間,入無孔,俯仰之頃經千里。由此言之,有爲之爲,有廢無功;無爲之爲,遂成無窮,天地是造,人物是興。有聲之聲,聞於百里;無聲之聲,動於天外,震於四海。言之所言,異類不通;不言之言,陰陽化,天地感。且道德無爲而天地成,天地不言而四時行。凡此兩者,神民之符,自然之驗也。
  是以聖人,虚心以原道德,静氣以存神明,損聰以聽無音,棄明以視無形。覧天地之變動,(勸)[觀]⑵萬物之自然,以覩有爲亂之首也,無爲治之元也,言者禍之户也,不言者,福之門也。是故,絶聖棄智,除仁去義。發道之心,揚德之意。順神養和,任天事地。陰陽奉職,四時馳騖,亂原以絶,物安其處。世主恬淡,萬民無事,教以不言之言,化以不化之化,示以無象之象,而歸乎玄妙。奄民情欲,順其性命,使民無知,長生久視。故我無言而天地無爲,天地無爲而道德無爲。三者並興,總進相乘。和氣洋溢,太平滋生。人物集處,宇内混同。禍門已閉,天下童蒙⑶。世無恥辱,不覩吉兇。知故窒塞,自然大通。家獲神明之福,人有聖智之功。
  當此之時,主如天地,民如嬰兒。飮主之德,食主之和,陽出陰入,與道卷舒。君父在上,若有若無。天下惘惘,(味味)[咮咮]⑷喁喁。不之若鷇,無爲若雛。生而不喜,死而不憂。閔閔挽挽,性命有餘。莫有求之,萬福自來。夫何故哉?人主不言,而道無爲也。無爲之關,不言之機,在於精妙,處於神微。神微之始,精妙之宗,生無根蔕,出入無門。常於爲否之間,時和之元。故可聞而不可顯也,可見而不可闡也,可得而不可傳也,可用而不可言也。柄而推之,要而歸之,易爲智(老)[者]⑸陳,難爲淺聞者言也。何則?廣大深遠,而衆人莫能及也;上而若反,而衆人莫能入也;淡淡濫濫,而世人莫能聞也;窅窅冥冥,而俗主莫能行也。
  注釋
  ⑴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皆無“道”。
  ⑵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蒙童”。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名身孰親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指歸】:我性之所禀而爲我者,道德也;其所假而生者,神明也;其所因而成者,太和也;其所託而形者,天地也。凡此數者,然我而我不能然也。故法象莫崇乎道德,稽式莫高乎神明,表儀莫廣乎太和,著明莫大乎天地。道德神明,常生不死;清濁太和,變化無窮。天地之道,存而難亡;陰陽之事,動而難終。由此觀之,禍極於死,福極於生。是以聖人,上原道德之意,下揆天地之心。崇高顯榮,吉祥盛德,深閎浩大,尊寵窮極,莫大乎生。萬物陳列,奇怪珍寶,金玉珠璧,利深得巨,莫大乎身。禍世之匠,亂國之工,絶逆天地,傷害我身,莫大乎名。生憍長溢,困民貧國,擾濁精神,使心多欲,叛天違道,争爲盜賊,天下不親,世多兵革,一人爲之,傷敗萬國,主死民亡,物蒙其毒,莫大乎貨。
  故得之與亡,或病或利。得名得貨,道德不居,神明不留,大命以絶,天不能救。(夫)[失]名(夫)[失]⑴貨,道德是佑,神明是助,名顯自然,富配天地。故細身大名,未可與論至道也;輕身重國,未可與圖利也。夫無名之名,生我之宅也;有名之名,喪我之橐也。無貨之貨,養我之福也;有貨之貨,喪我之賊也。是故,甚愛其身,至建榮民,爲之行之,力之勞之,强迫情性⑵,以損其神。多積貨財,日以憍盈,憍亡之道,貨名俱終。故神明不能活,天地不能全也。
  夫何故哉?道德之化,天地之數,一陰一陽,分爲四時,離爲五行⑶,綸爲羅網,設爲無間,萬物之性,各有分度,不得相干⑷。造化之心,和正以公,自然一槩,正直平均,無所愛惡,與物通同。劑長續短,損盈益虚,不足者養,有餘者喪,貪叨多積,自遣禍殃。不足不止,利心常起。智以詐愚,强以大取。自然均之,名利歸主。失之而憂,得之而喜。一喜一憂,魂魄浮遊;一憂一喜,神明去矣。身死名滅,禍及子孫。
  故名利與身,若炭與冰,形性相反,勢不俱然。名終體極、身存世昌者,天下無之。是故,擾心猾意,用情事神,夙夜趨務,飾容治辭,憂懷衆庶,創事立功,勵身起節,以顯榮名:是損所以有身,而益所以亡身也。竭筋力,忍飢渴,犯寒暑,踐危狹;薄衣惡食,不適囗腹;迎朝送晚,被恥蒙辱;精奔神馳,汲汲不止;逆道干榮,多入爲有:危身以寧,貨積神亡,貨患自來,憍亡俱至。則是爲福以亡福,(來)[求]⑸利以去利。故成敗之事,在爲與否;存亡之道,在去與來。
  是以,知足之人,體道同德,絶名除利,立我於無身。養物而不自生,與物而不自存。信順之間,足以存神,室家之業,足以終年。常自然,故不可殺;處虚無,故不可中;細名輕物,故不可汙;欲不欲,故能長榮。知止之人,貴爲天子,不以枉志;貧處巖穴,不以幽神;進而不以爲顯,退而不以爲窮。無禍無福,無得無喪,不爲有罪,不爲有功。不求不辭,若海若江,遊揚玄域,神名是通。動順天地,故不可危;殊利異害,故能常然。是以,精深⑹而不拔,神固而不脱,魁如天地,照如日月。既精且神,以保其身。知足而止,故能長存。此謂遯名而名我隨,逃利而利我追者也。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强迫性情”。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五形”。
  ⑷ 津逮本作“于”,疑誤。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藏”。

 大成若缺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静勝熱。能静能清,爲天下正。
  【指歸】:道德無爲而神民然矣,神明無爲而太和自起,[太和]⑴無爲而萬物自理。或無根而生,或無足而走,或無耳而聽,或無囗而嗚,殊類異倫,皆與之市。母愛其子,子愛其母,男女相兼,物尊其主。巢生而喙,胎生而乳,鳥驚而散,獸驚而聚。陰物穴⑵居,陽物巢處,火動炎上,水動潤下。萬物青青,春生夏長,秋成冬熟,皆歸於土。非有政教,物自然也。
  由此觀之,爲不生爲,否不生否,明不生明,晦不生晦。不爲不否,不明不晦,乃得其紀也⑶。故大道坦坦,不出門户,其出彌遠,其知彌寡。道在於身,不在於野,化自於我,不由於彼。萬物常治,智慧不起。
  是以聖人,柄和履正,治之無形。遊於虚廓,以鏡太輕。遺魂忘⑷魄,休精息神。無爲而然,玄默而信。窅然蕩蕩,昭曠獨存。髣髴輓逮,其事素真。其用不弊,莫之見聞。夫何故哉?微妙周密,清静以真,未有形聲,變化其元。開導如陽,閉塞如陰,堤墆如地,運動如天。文武玄作,盛德自分。
  是以,盈而若冲,實而若虚。不顯仁義,不見表儀,不建法式,不事有爲。上欲不欲,天下自化。敦厚樸素,民如嬰兒,蒙蒙不之所求,茫茫不知所之。其用不窮,流而不衰。不耕自有食,不織自有衣,暑則静於倮,寒則躁於裘。無有忌諱,與麋鹿居,背髮含哺,相隨而遊。主有餘德,民有餘財,化襲萬物,無所不爲。光景不見,獨玄有奇,天地人物,與之俱化,乘空載虚,與道徘徊。厲度四海,周流六虚,浩洋無窮,棲息至無。夫何故哉?直而若屈,正而若枉。世主爲聲,天下爲響。世主爲形,人物爲影。故不祀而天心和,不降席而正四海。故曰“大巧若拙”。
  天道自卑。無律曆而陰陽和,無正朔而四時節,無法度而天下賓,無賞罰而名實得,隱武藏威,無所不勝,棄捐戰伐,無所不克。無號令而民自正,無文章而海内自明,無符璽而天下自信,無度數而萬物自均。是以(羸)[嬴]⑸而若絀,得之若喪。無鐘鼓而民娱樂,無五味而民食甘,無服邑而民美好,無畜積而民多盈。夫何故哉?因道任天,不事知故,使民自然也。
  天地之道,一進一退而萬物成遂,變化不可閉塞,屈伸不可障蔽。故陰之至也,地裂而冰凝,清風飂冽,霜雪嚴嚴⑹,魚鱉蟄伏,萬物宛拳。當此之時,處温室,臨爐火,重孤貉,裘毳綿,猶不能禦也。及至定神安精,動體勞形,則是理洩汗流,捐衣出室,暖有餘身矣。陽之至也,煎砂爛石,飛鳥絶,水蟲疾,萬物枯槁,江河⑺消竭。當此之時,入沉清泉,出衣絺綌,燕高臺,服寒石,猶不能任也。及至鮮心釋意,託神清静,形捐四海之外,游志無有之内,心平氣和,涼有餘矣。
  夫知故之爲術也,治人事,育羣形,德延天地,功配陰陽。及其生亂也,發於無形,起於無聲,與政卷舒,與化推移,得人如濕,逮人若陰,猶響應言,影不離形。爲之愈亂,治之益煩,明智不能領,嚴刑不能禁。是無爲者,有爲之君而成功之主也,政教之元而變化之母也。其除⑻禍亂,猶躁之勝寒而静之勝暑也。是以聖人,去知去慮。虚心專氣,清静因應,則天之心,順地之意。政舉化流,如日之光,禍亂消滅,若雲之除。天下象之,無所不爲,萬物師之,無所不事。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宂”,疑誤。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也”。
  ⑷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亡”。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嚴凝”。
  ⑺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江湖”。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餘”,疑誤。

 天下有道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不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
  【指歸】:人之生也,懸命於君;君之立也⑴,懸命於民。君得道也,則萬民昌;君失道也,則萬民喪。萬民昌則宗廟顯,萬民喪則宗廟傾。故君者,民之源也;民者,君之根也。根傷,則華實不生;源衰,則流沫不盈。上下相保,故能長久。是以,世主得道,宇内不擾,諸侯賓服,百蠻雍喜,四海同風,兵革不起。徼捍之人,無所效其言,果壯之士,無所施其功,聰明辯智,隨澤而耕,騏驥驊騮,嬰輿而作,天下宴⑵閒,各樂其業。世惇俗厚,民人專一總,織而衣總,耕而食。天心和洽,萬物豐熟,喜祥屢臻,吉符並集。非天降福,世主道德也。天子失道,諸侯不朝,谿異谷别,法制舛殊,四方背叛,力正⑶相凌,舉兵争權,弱者爲(膚)[虜]⑷,强者爲君。是以天下,選將簡士,砥礪甲兵,懸烽烈火,四面相望,深姦大詐,謀於廟堂。作變生奇,結縱連横,輕車梟騎,興敵相當。士馬生郊,歷年不還,化高詐力,政當首功。當此之時,飾養戎馬,不遑親戚,奔郊先至,常食菽粟。貪夫坐而爲宰,庸僕之徒畜而爲賊。百姓罷極,財殫力倦,長傜兵役,久而不息,時念歸家,悽愴慷慨,想親罷老,泣涕於外。慈父惠母,憂愁傷心,肝膽氣志,摧折於内。士卒雙⑸頭結踵,骸骨暴露,流離於中野者,不可勝計。道路憧憧,皆爲孤子,思慕號令⑹,踊泣而起。何罪蒼天,遭離⑺此咎!牝者無夫,幼稚無父。怨慟悲痛,不期而聚,大者爲率,中者爲宰。上下相護,中外相保,非有血脉,親如兄弟。總苗爲旌,穿地爲鼓,操兵便械,趨行案伍。常習⑻戰鬥,意議其主,至精相感,氣化相動。是以,天地鈐結,陰陽隔閉,星辰散亂,日月鬪蝕,詐逆萌生,災變並發。非天降禍,世主無道。
  夫遭天之鴻命,繼先聖之後,貴爲天子,富有四海,爵尊寵極,莫與比列。布衣粗裘而天下以爲好,蔬食藜羹而天下謂之美。變世化俗猶風之靡草,民之從化猶魚之赴水。不務崇道廣德,修身正己⑼,憂勞元元,以承⑽祭祀,光顯祖考,業傳子孫,德與神明争流,名與天地相保,反以驕奢取名,求勢不止,逆天迕地,無不凌侮。是以不訾之士,相矯而起,輕舉深入,先到爲右。敵人遠至,莫與之交,黨離朋絶,中外不恃。身死國亡,宗廟崩弛,可欲之故,非天下之罪也。
  是故,威劫尊寵,窮極民上,名號顥榮,覆蓋天下,而不知足者,獵禍之具而危亡之大數也。
  夫道德神明,陶冶變化,已得爲人,保合精⑾神,而有大形。動作便利,耳目聰明。游於昭曠之域,聽視天地之間。上觀自然之法式,下察古將之得失。鑿井而飮,耕田而食,長妻生子,與民相極。是足之足者也。何況乎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哉⑿!其可足亦明矣。
  故不在於道也,利心常起,貪人壤土,欲人財寶,兼並不休,增加不已者,追患之大數而得咎之至要也。
  自今及古,飛鳥走獸、含氣有類之屬,未有不欲得而全其性命者也。故居君者爲虜,居虎者爲鼠。名在青雲之上,身處黄泉之下。居牛馬之位者,無牛馬之患;託犬羊之列者,無犬羊之咎。是以,得道之主,建心於足,游志於止,辭威讓勢,孤特獨處。捐棄萬物,唯神是秉,身存名榮,久而不殆。天下歸之,無有不制。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人之生也”與“君之立也”二句均無“也”。
  ⑵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冥”。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政”。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椎”。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呼”。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罹”。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集”。
  ⑼ 津逮本作“已”,疑誤。
  ⑽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缺“承”。
  ⑾ 津逮本作“情”,疑誤。
  ⑿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或”,疑誤。

 不出户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指歸】:道德變化,陶冶元首,禀授性命乎太虚之域、玄冥之中,而萬物混沌始焉。神明(文)[交]⑴,清濁分,太和行乎蕩蕩之野、纖妙之中,而萬物生焉。天圓地方,人縱獸横,草木種根,魚沉鳥翔,物以族别,類以羣分,尊卑定矣,而吉兇生焉。由此觀之,天地人物,皆同元始,共一宗祖。六合之内,宇宙之表,連屬一體。氣化分離,縱横上下,剖而爲二,判而爲五。或爲白黑,或爲水火,或爲酸醎,或爲微羽,人物同類,或爲牝牡。凡此數者,親爲兄弟,殊形别鄉,利害相背,萬物不同,不可勝道。合於喜怒,反於死生,情性同生,心意同理。
  何以言之?莊子曰:一人之身,俱生父母,四支九竅,(員)[其]⑵職不同,五臟六腑,各有所受。上下不相知,中外不相覩。頭足爲天地,肘膝爲四海,肝膽爲胡越,眉目爲齊楚。若不同生,異軀殊體,動不相因,静不相待,九天之上,黄泉之下,未足以喻之。然而頭有疾則足不能行,胸中有病則囗不能言,心得所安則耳目聰明、屈伸調利、百節輕便者,以同形也。人主⑶動於邇,則人物應於遠;人物動於此,則天地應於彼。彼我相應,出入無門,往來無户。天地之間,虚廓之中,遼遠廣大,物類相應,不失亳釐者,同體故也。
  是以,聖人不出於⑷户,上原父母,下揆⑸子孫,危寧利害,反於死生之説,察於是非之理,通於利害之元,達於治亂之本。以己知家,以家知彼,事得其綱,物得其紀。動知所之,静知所守,道德爲父,神明爲母,清静爲師,太和爲友,天下爲家,萬物爲體。視彼如己,視己如彼,心不敢生,志不敢舉。捐棄知⑹故,絶滅三五,因而不作,巖居穴處。不殺羣類,不食生草,未成不服,未終不采,天地人物,各保其有。
  夫原我未兆之時,性命所以,精神所由,血氣所始,身體所基,以知實生於虚,有生於無,小無不入,大無不包也。本我之生,在於道德。孕而未育,所以成形。至於出冥,以知深微纖妙和弱潤滑之大通也,無知無識無爲無事之有大功也。視我之爲嬰兒,至於壯大有知,以睹柔之生剛,弱之生强,小之生大,短之生長,愚之生智,晦之生明也。察我呼吸屈伸,以知損爲益首,益爲損元,進爲退本,退爲進根,福爲禍始,禍爲福先也。上陵仰阪,歷阻過險,形疲喘悸,勞而静處,則神平氣和,中外相保,以知清静虚無、無爲變化之大功也。四支九竅,趨務舛馳,異能殊形,皆⑺元一心,以知百方萬物之害之變皆生於主。稽之天地,驗之古今,動不相違,以知天地之道畢於我也。故,家者,知人之本根也;身者,知天之淵泉也。觀天不由身,觀人不由家,小近大遠,小知大迷。去家出户,不見天下;去身窺牖,不知天道;其出踰遠,其知益少;周流四海,其迷益甚;求之益大,功名益小。不視不聽,求知於己,天人之際,大道畢矣。
  故,聖人不見一家之好惡而命萬家之事,無有千里之行而命九洲之變。足不上天而知九天之心,身不入地而知九地之意。陰陽進退,四時變化,深微隱匿,窅冥之事,無所遁之。何則?審内以知外,原小以知大,因我以然彼,明近以喻遠也。故聖人之爲君也,猶心之於我、我之於身也。不知以因道,不欲以應天,無爲以道世,無事以養民。玄玄默默,使化自得,上與神明同意⑻,下與萬物同心。動與之反,静與之存,空虚寂泊,使物自然。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生”。
  ⑷ 津逮本、學津本無“於”。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擦”。
  ⑹ 怡蘭本作“如”,疑誤。
  ⑺ 津逮本作“者”,疑誤。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異”,疑誤。
 
 
 爲學日益篇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之,至於無爲而無以爲。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指歸】:道德之化,變動虚玄。蕩蕩默默,汛汛無形,横漭慌忽,渾沌無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開導禀授,無所不存。功成遂事,無所不然。無爲之爲,萬物之根。由此觀之,不知之知,知之祖也;不教之教,教之宗也,無爲之爲,爲之始也;無事之事,事之元也。凡此數者,神明所因,天地所歸,玄聖所道,處士所傳也。
  逮至仁義淺薄,性命不真。不覩大道,動順其心。陷溺知故,漸漬(憂)[愛]⑴恩。情意多欲,神與物連。深謀逆耳,大論迕心。非道崇知,上功貴名。是以,作術治數,集辭著文,載之篇籍,以教萬民。綱紀天地⑵,經緯陰陽,剖判人事,離散祖宗。淳樸變化,設僞萬方,轉移風俗,傾正敗常。改正易服,萬事盡彰,鐘鼓琴瑟,間以竽笙,升降進退,飾象趨翔。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分舛並争,興事儛文。以辯相詘,以巧相勝,毫舉毛起,益以無窮。是以天下背本去根,嚮末歸文,博學深問,家知户賢。甚者擬聖,以立君臣,同意者,無能爲官;異心者,功大而亡。是以,天下騷騷,不遑其親;追習纖纖,務順其君。故和五味以養其囗,肥香甘脆,不顧羣生;變五色以養其目,玄黄纖妙,不計民貧;調五音以養其耳,極鐘律之巧,不憂世淫;高臺榭,廣宫室,以養其意,不懼民窮;馳騁田獵以養其志,多獲其上,不順天心。凡此數者,非以爲善務也,以悦其君也。天下相放,養僞飾姦。消滅和睦,長暴之原。浸以爲俗,巧利爲賢。損民大命,以增民勞。傷人美性,以益民煩。當此之時,谿谷異君,四海各王⑶,尊名貴勢,强大爲右。忿争相踰,力正任武,强者拘弱,衆者制寡。以(乳)[亂]⑷代治,以非圖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争之愈大,莫之能守,求者甚衆,得之者寡。道路悲憂,盡言軍旅,詾詾謷謷,至相烹煑。夫何故哉?飾文益事,務以相序也。
  是以聖人,釋仁去義,歸於大道,絶智廢教,求之於己。所言日微,所爲日寡,消而滅之,日夜不止。包以大冥,使民無恥。滅文喪事,天下自已。損之損之,使知不起。遁名亡身,保我精神。秉道德之要,因存亡之機。不爲事主,不爲知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爲。
  天地自作,羣美相隨,萬物自象,百蠻自和。萬民⑸蚩疑,不知所之,隨明出入,託於四時。優游精神,不外心志。意中空虚,如木之浮,如壤之休,不識仁義,不達禮儀。心不知欲,志不知爲。行步蹎蹎,瞻視顛顛,語言默默,意氣玄玄。外似禽獸,中獨異焉。寂而不爲,若無君臣,不爲而治,敦厚忠慤,至於大安。神休精息,性命自全,萬物相襲,與道德鄰。夫何故哉?主無教令而民無聞也。
  是以,將取天下,常於無事,不言爲術,無爲爲教⑹。無欲爲寶,不知爲要,能行以道,無不開導。
  釋虚反實,以極爲事。上知天高,下知地厚。明陰陽之分,知萬物之數。晝見星於天,夜見魚於川。耳比八風之調,目領羣獸之毛。此思慮之極也,無益於存。力什烏⑺獲,勢百孟賁,勇千夏育,威執三軍。進若光景,退若浮雲,擊如雷霆,不動若陰。此强之極,無益於勝。使日下之民皆執禮易,通詩書,明律比,知詔令。家一吏,里一令,鄉一倉,亭一庫。明察折中,强武求盜。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父子不相隱,兄弟不相容。此事之極,無益於治。是故,以知知,與天相離;以爲爲,與天相寄;以事事,失天之意。爲國日益,百殘⑻盡備,爲而不成,求而不得,天下相驅,歸之於亂。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天下”。
  ⑶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主”。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物”。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無爲無教”。
  ⑺ 學津本作“鳥”,誤。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錢”。

 聖人無常心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聖人在天下,惵惵乎爲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駭之。
  【指歸】:道德無形而王萬天者,無心之心存也;天地無爲而萬物順之者,無慮之慮運也。由此觀之,無心之心,心之主也;不用之用,用之母也。
  何以明之?莊子曰:我之所以爲我者,豈我也哉?我猶爲身者非身,身之所以爲身者,以我存也。而我之所以爲我者,以有神也。神之所以留我者,道使然也。託道之術,留神之方,清静爲本,虚無爲常,非心意之所能致,非思慮之所能然也。故知者之居也,耳目視聽,心意思慮,飮食時節,窮適志欲,聰明並作,不釋晝夜,經歷百方,籌策萬事,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路,將以全身體而延大命也。若然,則精神爲之損,血氣爲之敗,魂魄離散,大命傷夭。及其寐也,心意不用,聰明閉塞,不思不慮,不飮不食。精神和順,血氣生息,心得所安,身無百疾。遭離兇害,大瘡以瘳,斷骨以續,百節九竅,皆得所欲。
  夫以一人之身,去心則危者復寧,用心則安者將亡,而況乎奉道德,順神明,承天心,養羣生者哉!是以聖人,建無身之身,懷無心之心,有無有之有,託無存之存。上含道德之化,下包萬民之心。無惡無好,無愛無憎。不與兇人爲讎,不與吉人爲親。不與誠人爲媾,不與詐人爲怨。載之如地,覆之如天,明之如日,化之爲神。物無大小,視之如身。爲之未有,治之未然,絶禍之首,起福之元。去我情欲,取民所安,去我智慮,歸之自然。動之以和,導之以冲,上含道德之意,下得神明之心。光動天地,德連萬民,民無賦役,主無職員。俱得其性,皆有其神,視無所見,聽無所聞。遺精忘志,以主爲心。與之俯仰,與之浮沉。隨之臥起,放之屈身。不言而天下應,不爲而萬物存。四海之内,無有號令,皆變其心。善者至於大善,日深以明;惡者性變,浸以平和;信者大信,至於無私;僞者情變,日以至誠;殘賊反善,邪僞返真,善惡信否,皆歸自然。
  當此之時,溷沉太虚,霑溺至和,民忘心意,芒洋浮游,失其所惡,而獲其所求。與天進退,與道周流。非迫禁而去惡,非拘教⑴而後移也。無爲爲之,而變化不自知也。夫何故哉?世主之化,虚無寂寞,容如枯槁,心如橐龠,志如江海,施如谿谷。不别東西,不異南北,不(辯)[辨]⑵甘苦,不嫌白黑,不正方圓,不定曲直。詳於玄妙,務自隱匿,與物無治,浮游無極。廢我之所欲爲,裏⑶天之所欲得,萬物紛紛,皆(汪)[注]⑷其耳目。世主無爲,涣如儼容⑸,天地爲爐,太和爲橐,神明爲風,萬物爲鐵,德爲大匠,道爲工作,天下青青,靡不潤澤。故能陶冶民心,變化時俗,上無不包,下無不克,成遂萬物,無不斟酌。感動羣生,振駭八極,天下芒芒,不識美惡,玄效昧象,自成法式。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散”,疑誤。
  ⑵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裏”。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客”。

 出生入死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哉?以無死地。
  【指歸】:道德神明、清濁太和渾同淪而爲體,萬物以形。形之所託,英英榮榮,不覩其字,號之曰生。生之爲物,不陰不陽,不可揆度,不可測量。深微不足以爲稱,玄妙不足以爲名。光耀恍惚,無有形聲。無狀無象,動静無方。游於虚寂之野,處於無有之鄉。得之者存,失之者亡。
  夫生之於形也,神爲之蔕,精爲之根,營爽爲宫室,九竅爲户門。聰明爲侯使,情意爲乘輿,魂魄爲左右,血氣爲卒徒。進與道推移,退與德卷舒。翱翔柔弱,栖息虚無。屈伸俯仰,與時和俱。輕死與之反⑴,欲生與之仇。無以爲利則不可去,有以爲用則不可留。故無爲,生之宅;有爲,死之家也。
  夫立則遺其身,坐則忘其心。澹如赤子,泊如無形。不視不聽,不爲不言,變化消息,動静無常。與道俯仰,與德浮沉,與神合體,與和屈伸。不賤爲物,不貴爲人,與王侯異利,與萬性殊患。死生爲一,故不别存亡。此治身之無爲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奉主之法,順天之命。内慈父母,外絶名利。不思不慮,不與不求。獨往獨來,體和襲順。辭讓與人,不與時争。此治家之無爲也。尊天敬地,不敢(亡)[忘]⑵先。修身正法,去己任人。審實定名,順物和神。參伍左右,前後相連。隨時循理,曲因其當,萬物並作,歸之自然。此治國之無爲也。冠無有,被無形,抱空虚,履太清。載道德,浮神明,秉太和,驅天地。馳陰陽,騁五行,從羣物,涉玄冥。游乎無功,歸乎無名。此治天下之無爲也。
  貪生利壽,唯恐不得。强藏心意,閉塞耳目。導引翔步,動摇⑶百節。吐故納新,吹煦呼吸。被服五星,飮食日月。形神並作,未嘗休息。此治身之有爲也。廢釋天時,獨任人事。賤强求貴,貧强求富。飢名渴勢,心常載求。衣食奢泰,事過其務。此治家之有爲也。富國兼壤,輕戰樂兵。底威起節,名顯勢隆。形嚴罰峻,陗直刻深。法察網周,操⑷毒少恩。諸侯畏忌,常爲俊雄。公强求伯,伯强求王。此治國之有爲也。祖孝悌,宗仁義,修禮節,教民知飾⑸。修治色味,以順民心。鐘鼓琴瑟,以和民志。主言臣聽,主動臣隨。表功厲行,開以恩厚。號令聲華,使民親俯。諸事任己,百方朝仰。此治天下之有爲也。
  是故,虚、無、清、静、微、寡、柔、弱、卑、損、時、和、嗇,凡此十三,生之徒;實、有、濁、擾、顯、衆、剛、强、高、滿、過、泰、費,此十三者,死之徒也。夫何故哉?聖人之道,動有所因,静有所應。四支九竅,凡此十三,死生之外具也;虚實之事,剛柔之變,死生之内數也。故以十三言諸。
  夫虚生充實,無生常存,清則聰達,静則内明,微生彰顯,寡則生衆,柔生剛健,弱生堅强,卑則生高,損則生益,時則通達,和則得中,嗇則有餘。是謂益生。能行此道,與天地同,爲身者久,爲國者長,雖欲不然,造化不聽。實生空虚,有生消亡⑹,濁則聽塞,擾則失明,顯則生微,衆則生寡,剛生柔韏,强生弱殃,高生卑賤,滿生損空,過則閉塞,泰則困窮,費則招禍。是俱不祥。有行此道,動而之窮。爲身不久,爲國不平。雖欲不然,天地不從。
  而民皆有其生而益之不止,皆有其身而愛之不已,動歸有爲,智慮常起,故去虚就實,絶無依有,出清入濁,背静治擾,變微爲顯,化寡爲衆,離柔反⑺剛,廢弱興强,損卑歸高,棄損取盈,縱時造過,釋和作泰,將以有爲,除嗇施費。夫何故哉?大有其身而忘生之道也。
  是故,攝生之士,超然大度,卓爾遠逝。不拘於俗,不繫於世。損形於無境,浮神於無内。不以生爲利,不以死爲害。兼施無窮,物無細大,視之如身,無所憎愛。精神隆盛,福德並會,道爲中主,光見於外。自然之變,感而應之,天地人物,莫之能敗。陸行則兕虎不能傷,入軍則五兵不能害。非加之而不能克,投之而不能制也,神氣相通,傷害之心,素自爲廢。夫何故哉?聲響相應,物從其類。兕虎不加無形,而五兵不(繫)[擊]⑻無質。攝生之士,賊害之心亡於中,而死傷之形亦亡於外也。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友”。
  ⑵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握”。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慘”。
  ⑸ 津逮本、學津本“教民知飾”作“飾民教”。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忘”。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及”。
  ⑻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道生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指歸】:聖智之術,不自天下,不由地出,内在於身,外在於物。督以自然,無所不通;因循效象,無所不竭。故,道虚德無,不失其心;天尊地卑,不違其節。何則?以有知無,由人識物。物類之無者生有,虚者生實,見微知着,觀始睹卒。非有巧能,自然之物,聖人因之,與天周密。是故,知道以太虚之虚無所不禀,知德以致無之無無所不授;道以無爲之爲品於萬方而無首,德以無設之設遂萬物之形而無事,故能陶性命,(治)[冶]⑴情意,造志欲,化萬事。
  何謂性、命、情、意、志、欲?所禀於道,而成形體,萬芳殊類,人物男女,聖智勇怯,小大脩短,仁廉貪酷,强弱輕重,聲色狀貌,精粗高下,謂之性。所授於德,富貴貧賤,夭壽苦樂,有宜不宜,謂之天命。遭遇君父,天地之動,逆順昌衰,存亡及我,謂之遭命。萬物陳列,吾將⑵有事,舉錯廢置,取舍去就,吉兇來,禍福至,謂之隨命。因性而動,接物感寤,愛惡好憎,驚恐喜怒,悲樂憂恚,進退取與,謂之情。因命而動,生思慮,定計謀,決安危,通萬事,明是非,别同異,謂之意。因於情意,動而之外⑶,與物相連,常有所悦,招麾福禍,功名所遂,謂之志。順性命,適情意,牽於殊類,繫於萬事,結而難解,謂之欲。
  凡此六者,皆原道德,千變萬化,無有窮極,唯聞道德者,能順其則。性精命高,可變可易;性麤命下,可損可益;若得根本,不滯有無。是故,天地人物,含心包核,有類之屬,得道以生而道不有其德,得一而成而一不求其福。萬物尊而貴之,親而憂之而無抱其德。夫何故哉?道高德大,深不可言,物不能富,爵不能尊,無爲爲物,無以物爲,非有所迫,而性常自然。
  故道之爲物,窺之無户,察之無門,捪⑷之無體,象之無容,意不能盡而言不能通。萬物以生,不爲之損;物皆歸之,不爲之盈。上下不窮,廣大無涯,消息嬴詘,不可度訾。游於秋毫,不以爲少;包裹萬天,不以爲多。青紫光耀,不爲易志;幽冥枯槁,不爲變化。運行並施,無所愛好,禀授性命,無所不爲。德流萬物而不可復,恩結澤締而不可歸。瞻足天下而不費,成功遂事而不衰。其於萬物也,豈直生之而已哉!生之形之,設而成之,品而流之,停而就之,終而始之,先而後之。既⑸託其後,又在其前,神明以處,太和以存,清以上積,濁以下凝。天以之圓,地以之方。陰以得陰,陽以得陽。日月以照,星辰以行。四時以變化,五行以相勝。火以之熱,水以之寒。草木以柔,金石以剛。味以甘苦,色以玄黄。音以高下,變以縱横。山陵以滯,風雨以行。鱗者以游,羽者以翔。獸以之走,人以聰明。殊類異族,皆以之存;變化相背,皆以之亡。萬天殊狀,水土異形,習俗相違,利害不同,容貌詭謬,意欲不通,陰陽所不能及,日月所不能明,皆以之始,皆以之終。開囗張目,屈伸傾側,俯仰之頃,喘息之間,神所經歷,心意所存,恩愛所加,雌雄所化,無所不導,無所不爲。生之而不以爲貲,爲之而不以有求,長之而無以爲有。天下迷惑,莫之能知。
  或曰: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何以明之?道德包萬天也。莊子曰:夫天地有類而道德無形。有類之徒,莫不有數;無形之物,無有窮極。以有數之物託於無窮,若草木離土,衆星離天,不足以喻焉。而謂之不然,則是不通乎有無相包,虚實相含。猶瓜瓠之瓣,不覩區蔓之有鄰也;蟣虱藏於裘褐,不知都邑之多人也。是故,宇宙之外,營域之内,拘以無禁,束以無制,安危消息,無有中外。同風共指,和順仰制,全活姣好,靡有傷敗。百祥萬福,道爲之蓋。功玄事冥,不(開)[聞]⑹於世,天下莫見,爲而不廢。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擇”。
  ⑶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無“外”。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指”。
  ⑸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既”字之後皆有“而”字。
  ⑹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天下有始篇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指歸】:夫道之爲物,無形無狀,無心無意,不忘不念,無知無識,無首無向,無爲無事,虚無澹泊,恍惚清静。其爲化也,變於不變,動於不動,反以生復,復以生反,有以生無,無以生有,反覆相因,自然是守。無爲爲之,萬物興矣;無事事之,萬物遂矣。是故,無爲者,道之身體而天地之始也。
  無爲微妙,周以密矣;滑淖安静,無不制矣;生息聰明,巧利察矣;通達萬方,無不溉矣。故曰:有爲之元,萬事之母也。聖人得之,與物反矣。故能達道之心,通天之理,生爲之元,開事之户,因萬方之知,窮衆囗之辯,盡異端之巧,竭百家之伎。(且)[王]⑴道人事,與時化轉,因之修之,終而復始。變化忽然,通神使鬼,形於無形,事無不理。窮於無窮,極乎無有,有以能雕琢,復反其母。既覆又反,爲天下本,遊於玄冥,終身不殆。故能塞其聰明,閉其天門,関之以舌,鍵之以心。非時不動,非和不然,國家長久,終身無患。夫何故哉?不聽之(間)[聞]⑵,與天同聰;不視之見,與天同明;不言之化,與天同德;不爲之事,與天同功。所守者要,所然者詳,道德之明不蔽,而天地之慮達通。故能響應影隨,照物不窮。爲福元始,爲化祖宗。周流蔓延,淪於大中。身存物順,天下不勤。
  故力視損明,力聽損聰,疾言沮德,巧⑶僞敗功。是故,囗以大開,耳目急張,知故並起,萬物孳蕃。奮心揚慮,顯遂功名,名成功遂,禍至福終。動罹天網,静陷地殃,神明不能佑,造化不能生,庶人没命,國家以喪。是以聖人,退爲之爲,去事之事,體道之心,履德之意。統無窮之極,秉自然之要,翔於未元,集於玄妙。聰作未聞,明作未見,萌芽未動,朕圻未判,昭然獨覩,無形之變。通於無表,達於無境,毫毛之惡不得生,赫赫之患不得至。爲之行之,絶言滅慮,積柔體弱,反於無識。誅暴救寡,與神同化,無敵之不勝,無事之不爲。知力不得加,天下不能謀,治人理物,與陰陽配。内用其光而外不違衣食,耕穫桑織有餘,福積禍消,人給家贈⑷,心不載求,賤不望貴,貧不幸富。纖微尊儉,内外不過,奉上養下,人道盡備。復歸其内,神明不耗,槃積固畜,不敢以爲。智如江海,與天同慮,絶滅三五,(上宀下吉)[害]⑸之以事,填而塞之,使不可識。爲瘴⑹爲龍⑺,與天地同;爲玄爲默,與道窮極;去兇離咎,違患廢賊;浮德載和,無所不克。
  故人能入道,道亦入人,我道相入,淪而爲一。守静至虚,我爲道室。與物俱然,渾沌周密。反初歸始,道爲我襲。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功”。
  ⑷ 怡蘭本、學津本作“贍”。
  ⑸ 據怡蘭本、學津本作“瘖”。
  ⑹ 怡蘭本、學津本作“聾”。
 
 
 行於大道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逕。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虚;服文采,帶利劍,厭飮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哉!
  【指歸】:道德不爲智⑴巧,故能陶冶天地,造化陰陽,而天地不能欺也。天地不爲知⑵巧,故能含吐變化,殺生羣類,而萬物不能逃也。道釋自然而爲知巧,則心不能自存,而何天地之所能造,陰陽之所能然也?天地釋自然而爲知巧,則身不能自生,而何變化之所包,何萬物之所能全?故虚無無爲無知無欲者,道德之心而天地之意也;清静效象無爲因應者,道德之動中天地之化也。
  何以明之?莊子曰:道之所生,天之所興。始始於不始,生生於不生。存存於不存,亡亡於不亡。凡此數者,自然之驗、變化之常也。故人之動作,不順於道者,道不佑也;不順於德者,德不助也;不順於天者,天不覆也;不順於地者,地不載也。夫道德之所不佑助,天地之所不覆載,此患禍之所不遠而福德之所不近也。
  是以,玄聖處士,負達抱通,提聰挈明,順道奉德,棄知亡身,厲志憂畏,唯恐蹉跌。故勉於巧不巧之巧,務於明不明之明。信順柔弱,躬耕而食。常於止足,歸乎無名。戰戰慄慄,恐失自然,患至天地,禍及人民。是以,吉祥之應,福德之至,如影之與⑶形,響之應聲,非有期會,動若俱生。是故,大道甚夷,其化無形,若遠而近,若晦而明。平夷而無穢,要約而易行。無爲而功成,無事而福盈。天地由之,萬物以生。而民背之,用其聰明。任僞廢道,反地逆天,尊知貴巧,欺鬼侮神。飾治邪淫,歸僞去真,創作改制,起事遂功。豐屋榮觀,大户高門,飾以奇怪,加以采文。以知爲准,以巧爲繩,詐爲之斧,僞爲之斤。秉術操數,簡織賤耕。田穢不修,(蓈)[莨]⑷莠並生。田苗不起,囷倉虚空。衣重五(米)[采]⑸,錦繡玄黄,冰紈綺穀,靡麗光輝⑹。利劍堅甲,强弩勁弓,輕車駿馬,多俠兇人。權重名顯,威勢流行,伐殺(絶)[鄉]⑺里,臣役細民。妬廉嫉讓,疾忠毒信,結邪連僞,與善爲怨。尚争貴武,無不浸凌,使通境外,常議弑君。食重五味,殘賊羣生,刳胎殺鷇,逆天之心。居常醉飽,取求不厭⑻,多藏金玉,畜積如山。所有珍寶,擬於人君,出入奇異,榮盛光顯。離衆絶俗,超然獨存,亂世高之,稱爲大人。過衆惡大,罪重禍深,賢父不畜,明主不臣。道所不祐,神所不在,天所不覆,萬物所怨。有人若此,喪之受禍,生之受患,身苟不獲,事及子孫。
  注釋
  ⑴ 怡蘭本作“知”。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智”。下同。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於”。
  ⑷ 怡蘭本作“蓈”,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輝光”。
  ⑺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取”。
 善建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⑴;修之於家,其德有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指歸】:天地之間,廣大修遠,殊風異俗,物類衆巨,變化無窮,利害謬詭,故能不能制,而爲不能爲也。我爲天下,而天下亦爲我,彼我相遇,則彼衆而我寡,以寡遇衆,則衆寧寡殆。故,以己知立,則知奪之;以己巧立,則巧伐之;以己力立,則力威之。唯無所爲,莫能敗之。何以效其然也?夫默而求響,響不我應;託陰求影,影不我從;畏響而扣金,響愈我應;惡影而處陽,影益我從。由此觀之,無爲不能遁福,有爲不能逃患。是以,聖人去力,去巧,去知,去賢。建道抱德,攝精⑵畜神,體和襲弱,履地戴天。空虚寂泊,若亡若存,中外俱默,變化於玄。無爲無事,反樸歸真,無法無度,與變俱然。抱小託大,牧養萬民,方圓先後,常與身存。體正神寧,傳嗣子孫。德積化流,洋溢無窮,衰而復盛,與天俱終。故治之於身,則性簡情易,心達志通,遠所不遠,明所不明。重神愛氣,輕物細名,思慮不惑,血氣和平。筋骨便利,耳目聰明,肌膚潤澤,面理有光。精神專固,生生青青,身體輕勁,美好難終。治之於家,則夫信婦貞,父慈子孝,兄順弟悌,九族和親。耕桑時得,畜積殷殷,六畜蕃殖,事業修治,常有餘財,鄉邑願之。治之於鄉,則睹綱知紀,動合中和,名實正矣。白黑分明,曲直異理,是非自得,姦邪不起。威嚴尊顯,令行禁止,奉上化下,公若父子,敬愛信嚮,上下歡喜。百姓和集,官無留負,職修名榮,稱爲君子,常有餘德,没身不殆。治之於國,則主明臣忠,朝不壅賢,士不妬功,邪不蔽正,讒不害公。和睦順從,上下無怨,百官樂職,萬事自然。遠人懷慕,天下同風,國富民實,不伐而疆。宗廟尊顯,社稷永寧,陰陽永合,禍亂不生。萬物豐熟,境内大寧。鄰家託命,後世蕃昌,道德有餘,與天爲常。治之於天下,則主陰臣陽,主静臣動,主圓臣方,主因臣唱,主默臣言。正直公方,和一大通,平易無爲,寂泊無聲。德馳相告,神騁相傳,運動無端,變化若天。不行而知,不爲而成,功與道倫,宇内反真,無事無憂,太平自興。
  是故,我身者,彼身之尺寸也;我家者,彼家之權衡也;我鄉者,彼鄉之規矩也;我國者,彼國之准繩也;人主者,天下之腹心也;天下者,人主之身形也。故天下者與人主俱利俱病、俱邪俱正。主民俱全,天下俱然。家國相保⑶,人主相連。苟能得已,天下自然。故,可以知我者,無所不知;可以治我者,無所不治;便於我者,無所不可;利於我者,無所不宜。可不於我而可於彼者,天下無之。
  注釋
  ⑴ 據怡蘭本補。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情”。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主民俱全,天下俱然。家國相保”。
 
 含德之厚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攫鳥不搏,猛獸不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之牝牡之合而{左血右夋}作,精之至。終日嘷而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强。物壯則老,謂之非道,不道早已。
  【指歸】:道德虚無,神明寂泊,清濁深微,太和滑淖。聽之寂寥,視之虚易,上下不窮,東西無極。天不能裹,地不能囊,規不能圓,矩不能方,度不能度,而量不能量。金玉不能障蔽,水火不能壅落,萬物莫之能領,患禍莫之能作。沉浮翱翔,渾沌磅礴,心無所棲,形無區宅。陶冶禀授,萬天以作,羣物得之,滋滋啞啞。知慮不能得,有爲不能獲,思之逾遠,爲之益薄。執之不我擒,縱之不我釋。唯無欲者,身爲之宅,藏之於心,故曰“含德”。
  夫德之在人猶父母之於身也;其於萬物,猶珠玉之與瓦鉛也。是以,含德之士,重身而輕天下,猶慈父孝子,不以其易其鄰。大身而細物者,猶良賈察商,不以珠玉易瓦鈆鉛也。其無欲也,非惡貨而好廉也,天下之物莫能悦其心也;其爲虚也,非好静而惡擾也,天下之事莫足爲也。夫何故哉?所有重而天下輕也。明於輕重之稱,通於利害之變,故萬物不能役,而天下不能傜也。故不爲虚而虚自起,不爲静而静自生,不休神而神自定,不和氣而氣自平。是以,不聽而聞無聲之聲,不視而見無形之形,不思而領是非之意,不慮而達同異之鄉。神淪天地,德尊陰陽,不請福而天地祐之,不辭禍而(不)[患]⑴害去之,不殺戮而天下畏之,不施與而天下愛之。鼓腹而樂,俯仰而娱,食草而美,飮水而甘。喬木之下精神得全,巖穴之中心意常歡(欣)⑵。貧樂其業,賤忘其卑,窮而恬死,困而忘危。功與地配,德與天齊,反愚歸樸⑶,比於嬰兒。
  是故,建身爲國,誠以赤子爲容,則是天下尊道貴德,各重其身,名勢爲垢,萬物爲塵。貪夫逃爵,殘賊反仁,積柔集弱,唯德是修。而作福生亂者有何由然?悲夫!天地之道,深以遠,妙以微,能識⑷之者寡,行之者希,智惠不能得,唯赤子能體之。
  夫赤子之爲物也,知而未發,通而未達,能而未動,巧而居拙。生而若死,新而若弊,爲於不爲,與道周密。生不生之生,身無身之身,用無用之用,聞無聞之聞。無爲無事,無意無心,不求道德,不積精神。既不思慮,又無障截,神氣不作,聰明無識。柔弱虚静,魂魄無事。樂無樂之樂,安無欲之欲。生不枉神,死不幽志。故能被道含德與天地同則,蜂蠆蟲蛇無心施其毒螫,攫鳥猛獸無意加其攫搏。骨弱筋柔,握持堅固。不睹牝牡,陰陽以化。精神充實,人物並歸。啼號不嗄,可謂志和。
  爲之行之,與道爲常。執之守之,時日聰明。旬月⑸生息,動合百祥。心意玄⑹作,氣順堅强。無所爲,故無所不克;無所欲,故動無所喪⑺。自然通達,衆美萌生,天地愛祐,禍亂素亡。夫何故哉?以含德和神而體童蒙也。及其有知也,去一而之二,去晦而之明。身日飾而德日消,智踰多而迷益深。故重天下而輕其神,貴名勢而賤其身。深思遠慮,離散精神。背柔棄弱,力進堅剛。陷於欲得,溺於求生。開於危殆,塞於萬全。故福如天地,視而不能見;禍若雷霆,聽而不能聞。出無入有,日造禍殃⑻。動而之窮,爲而之亡。修身愛國,爲國不祥。祭燎而天地是伐,禱祀而鬼神是喪。非命之罪,事物自當也。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怡蘭本無“欣”,津逮本、學津本無“歡”。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昧”。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誠”。
  ⑸ 津逮本、學津本“旬月”作“自然”。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互”。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作”。
  ⑻ 津逮本作“殊”。
 
 
 知者不言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鋭,觧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爲天下貴。
  【指歸】:道無常術,德無常方,神無常體,和無常容。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既不可望,又不可捫。故達於道者,獨見獨聞,獨爲獨存。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猶母之識其子,嬰兒之識其親也。夫子母相識,有以自然也。其所以然者,知不能陳也。五味在囗,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⑴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師曠有以别之。其所以别之者,而囗不能言也。故無狀之狀,可視而不可見也;無象之象,可効而不可宣也;無爲之爲,可則而不可陳也;無用之用,可行而不可傳也。是故,得道之人,見之如子之識親,履之如地,戴之若天。被之服之,體之如身。行之,與之浮沉,與之臥起,與之屈伸。神與化游,志與德運。聰明内作,外若聾盲,思慮玄⑵起,狀若癡狂。囗不能言而意不能明也。譬猶夢爲君王,履危臨深,憂喜相反,中心獨然,覺而道之,不能以喻其鄰也。失道之人則不然,見其外不睹其内,識其流不獲其源,秉其末不窮其根。然其所以然,不然其所不然。故道在於外不在於身。中主不定,守不固堅,心狐志疑,情與物連。聰明玄耀,以僞爲真,若是若非,若亡若存。和氣易動,若病在人,陽泄神越,惡默好言。方言之時,心有所慮,志有所思,聰明並外,精神去之。音聲内竭,外實有餘,道德離散,日日遠之。言之益疾而己愈不見,造之益衆而己愈不知。是故,言者,逆道之要也,而距德之數也,反天之匠,覆地之具也。是故,得道之士,損聰棄明,不視不聽,若無見聞;閉囗結舌,若不知言。挫其鋭,釋其所之,意無所守,廓似無身。解其所思,散其所慮,奄若不知,匿若獨存。滅禍無首,反於太素,容貌不異,服色不詭。因循天地,與俗變化,深入大道,與德徘徊。無言以言言,無爲以爲爲,清静以治己,平和以應時。與世渾沌,與俗玄同。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獨與衆異,天下莫聞。游於親踈之户,翱翔利害之門。浮於貴賤之野,固守我之精神。遁隱無形之境,放佚荒蕩之鄉,貧賤不以爲辱,富貴不能不甘,萬物不能與之争,知力不能與之訟。無取無與,無得無去,閉門杜户,絶端滅緖。神明爲制,道爲中主,動與化鄰,静與然交。和順時得,故能長久,佚能長久,佚蕩無常,莫能先後。故好之不能近,惡之不能遠,賞與不能加,賦税不能取,爵禄不能高,貧賤不能下。無奈萬物何,故萬物不能役;無以天下爲,故天下不能有也。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末”。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互”。
 
 以正治國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聖人之言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其政悶悶,其民{左訁右春}{左訁右春}。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指歸】:道德之情,正信爲常。變化動静,一有一亡。覆載天地,經緯陰陽。紀綱日月,育養羣生,逆之者死,順之者昌。故天地之道,一陰一陽。陽氣主德,陰氣主刑,刑德相反,和在中央。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復始,廢而又興。陽終反陰,陰終反陽,陰陽相反,以至無窮。
  故王道人事,一柔一剛,一文一武,中正爲經。剛柔相反,兵與德連;兵終反德,德終反兵,兵德相保,法在中央。法數相參,故能大通。是以明王聖主,損欲以虚心,虚心以平神,平神以知道,得道以正心,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法,正法以正名,正名以正國。正國綱紀,分明察理,元元本本,牽左連右,參伍前後,物如其所。正名以覆⑴實,審實以督名。一名一實,平和周密,方圓曲直,不得相失。賞罰施行,不贏不縮,名之與實,若月若日。一名正而國家昌,一名奇而國家役。養國之密,無有所常,屈伸取與,與時俱行。繼亂任法,遭逆⑵任兵,守平以道,體德爲常。大小相遇,以正相望。失正則化之,不從則禁之,不止則制之,不伏則伐之。
  若夫小國迫於大國之間,遭無道之君,以正事之不可,則去之;去之不可,則割地而予之;予之不可,則率衆而避之;避之不可,則杖策而遁之;遁之不可,則患及萬民,禍將及我,故奮計而圖之。是争之所爲起而兵之所爲生也。吾欲選將練士,砥礪甲兵,積粮高壘,營而自守,百姓靡弊,國家虚空。是戰之所爲作也,而正之所爲興也。吾欲以正入,則我寡而彼衆,我弱而彼强。如卵投石,爲敵受殃。三軍必敗,士卒死傷。天心不得,宗廟滅亡。下悲萬民之命,上畏天地之心。是權之所爲動也,而奇之所爲運也。故建反往之計,招覆來之事,開萬民之心,生諸侯之謀。明我道德之祐,闡我天地之助,以渾四海之心,同萬國之意。百姓應我若響,鄰國隨我若影,飛鳥走獸與我俱往。是計之所爲用,而奇之所爲行也。
  上順道德之意,下合天地之心,危寧利害,視民若身。體無形之形,處太陰之陰,發無爲之爲,揚無聲之聲。異彼滅化之罪,明彼逆天之功,顯天之所降,見地之所生。有名無實,有實無名,名實相違,或正或傾。縱横反覆,合於冥冥,天災自起,妖孽自生。离其父子,絶其弟兄,殺其兇將,戮其忠臣,天下怨恨,莫與同心。魁然獨立,受天之兵⑶,戰勝大喜,四海安寧。此用奇之上也。
  慉天下之怒,積能奇之人。飛耳游目,延聰益明。游士四達,結友合親。生息變怪,因道應姦。飾權養勢,以實其民。飛言儛事,以惑敵人。卑辭降下,以閉其君。輕使重利,以開其臣。君臣有隙,因制其神。變作於陰,權動於微。懸其死命,因其樞機。使敵狂惑,不得有爲。隨時進退,無有常儀。不攻而敵自詘,不戰而敵自危。尅其君不及其臣,誅其將不及其師。戰勝民喜,諸侯畏之。此用奇之次也。
  制其地形,御其君臣,卑體重賞,以順其外,陰謀雲布,以亂其親。姦從彼來,道從此興,數城而封將,連國以予姦,姦來如鬼,謀計如神。方略不測,奇變不窮,分彼之力,疑彼之心。如出於地,若生於天,離其左右,散其所連。起權生變,以制其死,阻其計謀,使不得信。折其强輔,以孤其志,因形立勝,如環無端。乘時而發,和爲之恆,動攻其害,静絶其粮。禠而奪之,飢而渴之,重而累之,水而火之,勞而苦之,凍而暍之,利而誘之,狂而惑之,卒而迫之,窘而薄之。從高擊下,以衆制寡,堅校部曲,官隊相伍。上護其下,下救⑷其上,三軍相保,親如父子。奇陣分合,隱伏參處。營前經後,陵左敗右,耀以旌旗,惑以金鼓。進如波騰,退如風雨,發如崩潰,合戰如虎。守不可攻,攻不可守,戰勝威行,天下大恐。此用奇之下也。
  禍亂既夷,萬物豐寧,天心大得,宇内欣欣。藏奇損智,忠信爲務,清静簡易,退事止言。夫何故哉?道德變化,無所不生。物有高下,指嚮不同。趨舍殊繆,或西或東。各推其性,以活其身。吉人以善足,兇人以惡傳,誠人以信顯,邪人以僞容。各效其知,以避禍兇。求而不瞻,智者詐生。勞而不息,忠者起姦。拘迫慘怛,信者馳謾。窮困不已,賢者不仁。故主好知,則民僞;主好利,則民禍;主好賞,則民困;主好罰,則民怨。何則?事由⑸於主,行之在臣;賞出於主,財出於民;法出於主,受之在臣;主有所欲,天下嚮風。
  故用心思公,不若無心之大同也;有欲禁過,不若無求之得忠也;喜怒時節,不若無爲之有功也;思慮和德,不若無事之大通也;明於俞跗之術、岐鵲之數以治之,不若使世無病之德豐也;挾黄帝太公之慮,秉孫吴氏之要以勝之,不若仗天下不事、智力之不營也。故道德之所生,愛不能利也;天地之所成,爲不能致也。唯無愛者能利之,唯無爲者能遂之。是故,明王聖主,無欲無求,不創不作,無爲無事,無載無章,反初歸樸,海内自寧。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起福生利,成功遂事,備物致用,使人大富,天下奢僣,財貨不足,民人愈醜。福滿山澤,金玉成積,國愈不安,民益少利。飾智相愚,以詐相要,防隄邪淫,姦僞之路密。分别同異,是非之變衆,則國家昏而政事衰。作方遂伎,雕琢文彩,奇變異怪,以襃有德,以别尊卑,巧故滋起,俊出愈奇。令速賞深,罰峻刑嚴,鑿肌膚,斷四肢,疏遠不隱,親近不和。罪至夷滅,賞至封侯,天地振慄,盜賊愈多。故聖人之言云:“我無爲而民自化”。
  夫何故哉?主者,天下之心也,氣感而體應,心動而身隨,聲響相應,形影相隨,不足以爲喻。是故,人主誠[能]⑹爲無爲之爲,則天下之心皆無所之,被道含德,無思無求,無令無法,萬民自化。人主誠能事無事之事,則天下無效無象,無知無識,不賞不與,萬民自富。人主誠能安無静而静,樂無清之清,則天下不學不問,無聞無見,無刑無罰,萬民自正。人主誠能欲不欲之欲,則天下心虚志平,大身細物,動而反止,静而歸足,不拘不制,萬民自樸。故人主之政,不孝不仁,不施不予,閔閔縵縵,萬民慁輓,墨墨倦倦,好惡不别,是非不分,故得所欲,性命以全。人主之政,布德施利,明目察察,萬民昭昭,皆知禍福,孝悌仁義,萬事差别,偟偟{纎,以亻代糹}{纎,以亻代糹},知僞缺缺,故失所安,性命天⑺絶。
  福生於禍,禍生於福。福之與禍,同營異域,俱亡俱存,異情同服。相隨出入,同來異極,非有聖人,莫能獨得。故去福則無禍,無禍則無福。無福之福,至微玄默,天下好知,莫能窮極。唯無爲者,能順其則。正在福禍之間,無所不剋。失正則奇生而民惑,善人爲妖,是非反覆,天下大迷而不復也。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覈”。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遂”。
  ⑶ 津逮本作“其”,疑誤。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求”。
  ⑸ 津逮本作“出”。
  ⑹ 據下句“人主誠能事無事之事”補。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夭”。

 方而不割篇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治人事天莫如嗇。夫唯嗇是以蚤服。重積德則無不剋。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深根固蔕,長生久視。
  【指歸】:道無不有而不施與,故存萬物以存;無所不能而無所(不)⑴爲,故萬物以然。何以明之?夫道體虚無而萬物有形,無有狀貌而萬物方圓,寂然無音而萬物有聲。由此觀之,道不施不與而萬物以存,不爲不宰而萬物以然。然生於不然,存生於不存,則明矣!
  故王者興師動利則民欲,民欲而以方,方則割,以割爲方則邪者進而方者退,忠臣蒙其毒,萬民受其害。貴貨則民求,民求而以廉,廉則劌,以劌爲廉則貪者顯而廉者弊,忠臣蒙其咎,而萬民⑵受其敗。開争則民曲,民曲而以直,直則肆,以肆爲直則枉者翱翔,直者深伏,忠臣蒙其禍,萬民受其敗。上好名則民僞,民僞而以光,光則耀,以耀爲光則大德隱而小惠章,忠臣蒙其死,而萬民受其殃。數者以施,貨流情通,所以謂方者不方,廉者不廉,直者不直,光者不光。名謬實易,正失德亡。
  人主獨立,臣下雙身,養主之意,阿主之心,塞主之聽,蔽主知明,此國之所以危而宗廟之所以喪也。是以,明王聖主,獨有而不與也,獨知而不教也,獨能而不使也,方於己而不以也,廉於萬物而不有也,直秉天心而不恃也,德光四海而不怙也。夫何故哉?去福以方,使下自公。割於不割,使民不訟。事情自達,萬物自通。莫之爲吉,莫之爲兇。天下蕩蕩,莫之其常。非不割也,割剥伐擊,誅驕制暴而無瘢創也。去貨以廉,使天下自平。劌與不劌,使人無争。貪叨者息,潔白自生。莫之爲濁,莫之爲清。名不虚謚,實不倚傾。非不劌也,善廉美讓,章含顯盜而辯無藏也。去争以直,使下自剋。肆於不肆,使民自伏。匡邪振亂,化淫矯俗。莫之爲禍,莫之爲福。天下荒荒,萬物自得。非不肆也,舉正揚直,表過章惡,貶邪削枉,明人之失,天下盡正而動無聲也。去名以光,使下自當。耀與不耀,使民自明。莫之爲照,莫之爲冥。天下渾渾,萬物滋生。德與天比,化與道同。非不耀也,德光四海,照萬物而化無形也。
  上下相象,中表相應,出入無朕,往來無間,若影之於形,響之於聲。故治國之道,生民之本,嗇爲祖宗。是故,明王聖主,損形容,卑宫室,絶五味,滅聲色,智以居愚,明以語默,建無狀之容,立無象之武,恐彼知我,藏於不測。故未動而天下應,未命而萬民集,未戰而素勝之,未攻而天下服。是以,不勤勞而民有功,不分争而得其職,不刑戮而萬民畏,不微妙而得天福,禍亂不生,羣祥並集,無爲而無不成,不争而無不剋。
  故萬物玄同,天下和洽,浮沉軋軮,與道相得。若終而始,若亂而紀。虚而實,無而有,疏而密,遲而疾。無形影,無根朕,仿佛渾沌,莫知所以。獨知獨見,獨爲獨不,變化無常,畜積無府。陰陽離合,屈伸張弛,冥冥窅窅芒味玄默。魁如天地,不可窮極,自修有餘,故能有國。治人理物,子孫不絶。夫何故哉?以其嗇也。
  爲嗇之道,不施不予,儉愛微妙,盈若無有,誠通其意,可以長久。形小神大,至於萬倍,一以載萬,故能輕舉。一以物然,與天同道,根深蔕固,與神明處。真人所體,聖人所保也。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刪。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臣”。
 
 治大國篇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兩不相傷,德交歸焉。
  【指歸】:日昃陰生,燥至風起,谿谷小動,海波大興,高下⑴相臨,差以百尋者,以其形大故也。千仞之岸,萬丈之崖,物類登之,崖隤下顛,蚊{上亡下虫}螻蟻適足以游翔,而犀象虎豹之糜骸者,以其形重也。飄風隆盛,發屋折木,石飛鐵揚⑵,山陵崩弛,而人血脈不爲之傷者,以其暴大也。隙穴之風,不動鬢眉,及其中人也,生百病而成死亡者,以其纖介也。夫大國者,江海犀象之徒也,而德化者飄風隙穴之類也。故其福不可大生也,其力不可暴興也,其善不可大處也,其惡不可大喪也。大生之則大亡,暴興之則暴傾,大處之則大去,大喪之則大至。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飢而倍食,渴而倍飮,熱而投水,寒而入火,所苦雖除,其身必死。胸中有瘕不可鑿,喉中有疾不可剥也,{上民下虫}{上亡下虫}著面不可射也,蟣虱着身不可斫也。何則?欲除小患而生大⑶賊也。是以,明王聖主之治大國也,若柄纖微,若通小水。若察秋毫,如聽無有。若亡若存,若非若是。如形如留,如爲如休。爲在爲不爲之域,化在有無有之野。福微利鮮,言希禁寡,動於無形,功留四海。
  夫何故哉?以道爲父,以德爲母,神明爲師,太和爲友。清静爲常,平易爲主,天地爲法,陰陽爲象。日月爲儀,萬物爲表,因應爲元,誠信爲首。殊分異職,繩繩玄默,引總紀綱,舉大要而求之於己。是以,民如胎鷇,主如赤子,智僞無因而生,巧故無由而起。萬物齊均,莫有盈損,和洽順從,萬物豐茂。鬼神與人,合而俱市,動於自然,各施所有。寂如無君,(怕)[泊]⑷如無鬼,萬物盡生,民人盡壽,終其天年,莫有傷夭。
  主若不仁,鬼若不神。主非不仁也,兼施博愛,德運六合而無阿憐也。鬼非不神,浮於惚恍⑸,載於纖微,經歷萬方,與時變化,神全萬物,不以傷人也。非不傷人,聖人在上,與天相參,人物順比,大化流行。智者不作,奇物不生,莫之爲滿,莫之爲盈。天下喁喁,萬物齊均,既不起高,又不造深。不攻金石,不壅水泉,人不遠(徒)[徙]⑹,食不煞生。世皆可賞,莫之可形⑺,草木黄而後落,人化盡而後終。是故,天之所胞,地之所函,太一之所主,天一之所將,四時所歸,五行所監,羣臣毒害,變化運行,各有分部,不得相干,周流萬物,莫之可傷。是故,鬼神治陰,聖人治陽,治陰者殺偶,治陽者殺奇。虚無清静,鬼神養之;纖微寡鮮,鬼神輔之;盛壯有餘,鬼神害之;盈滿亢極,鬼神殺之。不屬其類,聖人奉之;忠信順善,聖人與之;雄俊豪特,聖人察之;作變生奇,聖人殺之。故動於陰者,鬼神周之;動於陽者,聖人制之;唯無所爲者,莫能敗之。聖人在上,奇不得起,詐不得生,故鬼以其神養物於陰,聖人以其道養物於陽。福因陰始,德因陽終,鬼神降其澤,聖人流其恩。交歸萬物,若性自然,流道沉德,洽和同真。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以”。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石鐵飛揚”。
  ⑶ 津逮本作“人”,疑誤。
  ⑷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恍惚”。
  ⑹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刑”。

 大國篇
 
  大國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天下之牝。牝以静勝牡,牝以静爲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而取之,或下而取於人。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所欲,大者宜爲下。
  【指歸】:天地並起,陰陽俱生,四時共本,五行同根,憂喜共户,禍福同門。故所以爲寧者,所以爲危者也;而所以爲危者,所以爲寧者也。所以爲存者,所以爲亡者也;而所以亡者,所以爲存者也。
  何以明之?夫虎豹以其形容脩廣,爪牙堅强,肌膚盛大,毛物豐,文章明,故執百獸而制於人。榮華香草以其所有光曜芬香,故悦於衆俗而傷其根。大國之君以其地廣民衆,勢尊形寵,威隆名顯,故張其鄰國而危其身。有道則固於磬石,寧於太山;失道則危於累卵,輕於鴻毛。俱弱則先困,俱亂則先亡。是故,大國者霸王之梯而亡滅之階也。是以,大國之君,獨立無偶,名山四塞,三面成阻,鴻川並流,萬物浮下,爲諸侯轂。膏腴之府,强大之(尸)[户]⑴,權勢之主,偕不測之固,要阨狹之囗,肥饒廣易,方數千里,珍寶奇怪,無所不有,民鮮傜役,馬牛從處,舟輿萬數,兵食陵聚⑵,居者安樂,過者留止,人如草木,畜滿山野,耕桑田獵,得獲深倍,故天下之所欲歸,將相之所欲附。車騎奮擊,帶甲百萬,處易守險,形便地利,順天而攻,順地而守,懸人之命,制人之死,與之則有勢,背之則失宗廟,故諸侯之所欲交,天下之所畏也。施道足以並兼,尊寵足以發號,伐之足以崇仁,治之足以明義,兼之足以廣地,得之足以爲富,故諸侯之所好,而將相之所⑶利也。
  是故,自古及今,天下之牝,以静勝牡,千世不易,萬世不變。夫何故哉?以虚受實,以無應有,不以爲大,務以爲小,不以爲尚,常以爲卑也。
  是故,明王聖主之處大國也,施而不以置,下而不以求。地裹諸侯之國,而無所不畏,德包諸侯之力,而無所不事。折節下之,以附人意;忠廉誠信,以先士(史)[吏]⑷;割地東西,以招賢俊;疾耕力織,以(衰)[襃]⑸畜積;結從連横,以戒不虞。發倉庚,散財幣,養耆老,食孤弱,振窮達困,顯巖穴之士。受而不取,授而不予,柔弱簡易,無爲而處。諸侯雖有貪鄙殘賊,驕矜恃力,不好順從,欲圖逆者,猶以文武之勢,威德之重,静而下之,則彼修身慎行,改過自新,割地獻寶,歸命殺身,請爲子弟之國,藩牆之臣。
  其處小弱也,因道而動,修理而行,富以舟輿,實以甲兵。忠順誠素,尚樸貴耕。耕織有分,不取民有,上下和集,親如父子。君如腹心,民如形體,國專和一,可與俱死。上下順從,可與鄰市。大國之君,雖負衆强,上權右勢,左德下仁,心如飢虎,怒如涌泉,不好施予,常欲吞人,猶以得天之心,獲民之意,將相誠信,鄰人之助,發源泉之敵,揚不測之威,辱身厚體,竭誠懸命,欵欵惓惓,事以清静,則彼神感精喻,心釋意壞,怒移禍徙,與我爲(妖)[諾]⑹。
  上而取人者,形大勢豐,德博權重,人之所利也。下而取於人者,地狹民少,權輕⑺德鮮,人之所易也。故不戰而壞人之邑,不攻而降人之城,地廣號尊,宗廟顯,功德流,是大國之所期也。
  交⑻於大國,接和結親。歲有灾害,則大國憂之;鄰國難至,則大國救⑼之。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社稷尊,宗廟顯,國富兵强,人物全濟,延於無窮,小國之所愿也。
  故接地鄰境,懸權不動,先下先得,卑者制倨,静者勝躁,處大之勢,小下大得。夫何故哉?自然之道,不可强致,水動下流,人動趨利。釋下任事,衆弱爲一,出於不意,此强大之所以亡也。故大宜下之。
  注釋
  ⑴ 據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衆”。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所”字。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據怡蘭本改。
  ⑹ 據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篡微篇改。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重”。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友”。
  ⑼ 津逮本、學津本作“求”。

 萬物之奥篇
 
  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爲天下貴。
  【指歸】:木之生也,末因於條,條因於枝,枝因於莖,莖因於本,本因於根,根因於天地,天地受之於無形。華實生於有氣,有氣生於四時,四時生於陰陽,陰陽生於天地,天地受之於無形。吾是以知:道以無有之形、無狀之容,開虚無,導神通,天地和,陰陽寧。調四時,決萬方,殊形異類,皆得以成。變化終始,以無爲爲常。無所愛惡,與物大同。羣類應之,各得所行。善人得之,以翕以張。清静柔弱,默默沌沌,仁宛和淖,潤澤虚平。大小周密,纖微無形。玄達萬事,以歸無名。終始反覆,萬福自生。動得所欲,静失所患。在人之上,威德自明。攻堅勝大,莫與爲雙。兇人得之,以發以張,堅剛以疏,實動以先。驕溢以壯大⑴,盛滿以强極。廣修大以無疆,照察察以熒熒,顯的的以彰彰。彊大終小,不禍自生。動失所欲,静得所傷。心憂志削,乃反正常。神氣煩促,趨翕去張,鬱約而辭卑,拘制而體降。迫險而賓服,慘怛而忠信,改容而易節,與君子同。罪定而言善,臨死而愛生,一奉天數,變性易情。安貧樂困,卑賤爲常。尊天敬鬼,視人如王。上比牛馬,下列犬羊。天網以發,自然不聽。吁嗟痛哉!爲戒甚明。
  二者殊塗,皆由道行,在前在後,或存或亡。故言行者,治身之獄也;時和先後,大命之所屬也。是以,君子之立身也,如暗如聾,若樸若質。藏言於心,常處玄默。當言深思,發聲若哭。和順時適,成人之福。應對辭讓,直而不飾。故言滿天下而不多,振動四海而不速,連接萬物而不有,辭動天下各得所欲。其經世也,氣志窅冥,而形容隱匿,居如驚恐,貌似不足。偆偆漻漻,消如冰⑵釋,遇時而伸,遭世而伏。與天同憂,中心惻惻,計畫不行,隨時反側。謙虚止足,卑損自牧,樂下如水,久而不忒。下之又下之,至於(元)[無]⑶極,天下應之,故能有國。
  夫何故哉?人之情性,樂尊寵,惡卑恥。損之而怨,益之而喜。下之而悦,止之而鄙。古今之通道而人心之正理也。賢者既然,小人尤甚。是故,尊美言行,事無患矣。古之將民,何棄之有?桀紂之吏,可令順信;秦楚之卒,可令順善。故能得其心,天下可有;不得其意,妻妾不使。
  何以效其然也?夫爵尊天下,富有四海,威勢無量,專權檀柄,人之所畏也。去徒步,離卒伍,鴻舉龍興,起佐天子,發道揚德,施行所有,恩流萬姓,光顯祖考,人之所利也。以人之所畏,求人之所利,言不美,行不敬,雖執大璧、操珍物而進之,安車駟馬而載之,則是賢者之心疑惑下否,玄聖深隱,君子不來。言行修於内,則神氣踰於外,無有駟馬之勞、寶璧之費,海内之士,響應風起。俊雄英豪,輻至蜂止。聖人之下,朝多君子。古之所以貴此道者,夫何故哉?言順天地而不已⑷,行合人心而不恃。名成而不顯,功遂而不有。情性自然,不以爲取。將以順道,不以爲己。萬物歸之,爲天下宰。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夭”。
  ⑵ 學津本作“水”,疑誤。
  ⑶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以”。 
 
 爲無爲篇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爲大於細。難事作於易,大事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指歸】:神明之數,自然之道,無不生無,有不生有,不無不有,乃生無有。由此觀之,憂不生憂,喜不生喜,不憂不喜,乃生憂喜。故居禍者得福,居福者得禍,禍福之主,在於元⑴首。爲之無形,聽之無聲,無形聲則深遠。故無功之功大,而有功之功小,有德之德薄,而無德之德厚。是以聖人,不爲有,不爲亡⑵,不爲死,不爲生,游於無、有之際,處於死、生之間,變化因應,自然爲常。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扶安天地,飾道養神,提挈萬物,帝國治民,鮮情釋意,俱反始真。不爲生業,不爲起事,不加以仁,不施以利,教以不能,導以無識,絶民所樂,以順民情,縱民所惡,以得民意也。出(天)[夭]⑶傷之户,入長生之路,翱翔玄冥,優游太素,昧昧茫茫,莫知其故,敦若昏晦,天下無事。味之於無味,察之於無形,故能分同異之類,明是非之情。爲之未有,定之未傾,勇功不見,知名不稱,福不得起,禍不得生。無福之福,興於無聲,無禍之禍,息於無名,主安民樂,天下太平。
  故生患而憂之,長福而求之,戮君而死之,辱父而雠之,造難而折之,作亂而滅之,召寇而殺之,招逆而伐之。勇功見而與天違,知名興而與道反。動而民悦者勞而德小,爲而民喜者爲而恩少。是以忠信沮壞,正事消亡,自然優竄,知故翱翔。竊功者顯,偷權者彰,暴亂者利,邪僞者昌。是非覆逆,天下大傾,物失其命,家國以喪。故善除患者,不若無患之大也;起事致治者,不若默然者之貴也。
  是以君子,動未始之始,静無無之無,布道施德,變化於玄。怒於不怒,言於不言,攻於不敢,守於無端。威於不武,報怨未萌,圖難於易,治其本根,絶之未兆,使不得然。事如⑷秋毫,功如太山,爲大於細,治之緜緜。敬而慎之,若始若新,不爲所欲,不求所便,常與事反,獨守其元。與時俱益,日進無疆,雖欲不大,事物自然。是故,大難之將生也,猶風邪之中人。未然之時,慎之不來;在於皮毛,湯熨去之;入於分理,微箴取之;在於藏府,百藥除之;入於骨髓,天地不能憂而造化不能治。夫大事之將興也,猶水之出於山也。始於潤濕,見於漣漣,綿綿涓涓,流爲溪谷,汨汨湯湯,濟舟漂石,以成江海,深大不測。
  是以聖人之建功名也;微,故能顯;幽,故能明;小,故能大;隱,故能彰;志在萬民之下,故爲君王。威振宇内,四海盡臣。懸命受制,莫有能當。德與天地相參,明與日月同光。
  故言多諾者,事衆而信不可然也;心多所易者,難積而變不可推也。是以聖人,心默而不動,囗默而不言,目默而不視,耳默而不聽。動如天地,静如鬼神,不爲而成,不言而信。進則無敵,退則不窮,身無纖介之憂,國無毛髮之患。夫何故哉?危於不危,亡於不亡,昭然獨見,運於無形。
  注釋
  ⑴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無”。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無”。
  ⑶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不”,疑誤。
 
 其安易持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未有,治之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臺,起於壘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故聖人無爲則無敗,無執則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指歸】:未疾之人,易爲醫也;未危之國,易爲謀也;萌牙之患,易事也;小弱之禍,易憂也。何以効之?莊子曰:任車未虧,僮子行之,及其傾覆也,顛高墮⑴谷,千人不能安。卵之未剖也,一指摩之,及其爲飛⑵鴻也,奮翼凌雲,罾繳不能連也。胎之新乳也,一繩制之,及其爲牡也,羅網不能禁也。虎也,執羣獸,食牛馬,劍戟不能難也。故漣滴之流,久久而成江海。小蛇不死,代爲神龍。積微之善,以至吉祥;小惡不止,乃至滅亡。是故,繼體之君,無怨無惡,將相和一,百姓賓服,鄰國交市,無有讒賊,平易不動,上下和集。當此之時,守之不用威,持之不用力,無爲無事,莫之能克。及至國家將危,萬民將殆,患害將興,萌而未兆:當此之時,安危在己,不在於彼,謀之不必聖人,憂之不必力士,正之於枕席,而患禍以⑶亡矣。及至人君失道,大臣怨憝⑷,鄰國不市,百官衰廢,禍患已生,小弱柔毳:當此之時,賢人深謀,生事起勢,未動而患危,不加而禍碎。及至人君失正,大臣謀誤,鄰國怨恨,百姓猶豫,患禍己起,根本未據,姦雄將興,未得人助,或合而不結,或結而不固:當此之時,尊賢下衆,折肝膽,聽微諫,求過於己,患心不怨,謀士底兵,未發而散。故禍福作於無名,存亡生於微妙,二者雲錯,變動風號,屈伸波渾,進退殽亂,聽之不可聞,視之不可見,機巧不能事,智慧不能判。
  是故聖人,化之以道,教之以身,爲之未有,治之未然。不置而物自安,不養而物自全。動與福同室,静與禍異天。窅窅冥冥,莫觀其元。治之未亂,正之未傾。禁姦之本,制僞之端,閉邪之户,塞枉之門。萌牙未動,形兆未生,絶之未見,滅之未存。教以無教,導以無名,知以無知,狀以無形;治不得起,亂不得生,天下無爲,性命自然。
  夫太山之木,本據於陰,末託於陽,(雙)[垂]⑸枝布葉,華實青青,大而合抱,高連百尋者,生於無大,成於無爲。九重之臺,廣大擬於丘陵,百仞之高,昭昭冥冥,幹於青霄者,以爲卑小,不爲高大也。故爲大者不大,爲小者不小,爲高者不高,爲卑者不卑。不大不小乃生大小,不高不卑乃生高卑。故爲之者不爲之跡也,不爲者爲之塗也。
  是以,爲成者敗,爲利者害,爲生者死,爲興者廢。執所欲者所欲亡,執所思者所思逝,執其身者其身殁,執其神者其神退。故聖人無爲爲之以生萬物,無執執之以制所欲,猶工匠之造高臺,而天地之生巨木,自然而已。
  夫道德不嫉,神明不賊,和無不通,大(元)[無]⑹不克,存亡自從,吉兇自得。人窮事敗者,釋自然而任知力,去其反而處其覆。夫何故哉?以求所求而欲所欲。夫誠能慎終如始,爲所不欲,守所不處,動於未元,反於未始,爲若不爲,有若不有,雖若不成,物自然也。
  夫使神擾精濁,聰明不達,動失所求,静喪所欲者,貨與學也。唯能鍊情易性,變化心意,安無欲之欲,欒無事之事者,道與德也。是故想道如念親,惡貨如失身。思無思之思,求無求之求。明白四達,以學不知,巧雕萬物,以學不能。反衆人之所務,而歸乎虚無。欲不欲而造虚玄,學不學而造虚玄,學不學而窮妙極。達人之所不能通,窮人之所不能測,成人之所不能爲,有人之所不能得。心志玄玄,形容睦睦,臥如死尸,立如槁木。不思不慮,若無所識,使物自然,令事自事。空虚寂泊,身無所與,萬物紛紛,各如其處。魁如阜揭⑺,澹如巨表,舉錯⑻廢置,常與物反,萬物應之,故能深遠。天下大覆,與神運轉,輔天助地,不敢生善。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隨”,誤。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蜚”。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已”。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懟”。
  ⑸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褐”。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措”。
 
 善爲道者篇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知之。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至於大順。
  【指歸】:道德神明,清濁太和,天地人物,若末若根。數者相隨,氣化連通,逆順昌衰,同於吉兇。道德之意,天地之心,安生樂息,憎惡殺傷,故命聖人,爲萬物王。利物,受其福;不利,則獲其恐。聖人大懼,死後有患,深原所由,莫善自然。自然之路⑴,要在無形。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天地不知道德之所爲,故可爲然也;萬物不覩天地之所以,故(不)⑵可存也;萬民不識主之所務,故可安也;四肢九竅不諭心之所導,故可全也。夫萬物之有君,猶形體之有心也。心之於身,何後何先?流行血脉,無所不存;上下表裏,無所不然。動與異事,虚以含神,中和外否,故能俱全。
  是以,昔之帝王,經道德、紀神明、總清濁、領太和者,非以生知起事,開世導俗,務以明民也。將以塗民耳目,塞民之心,使民不得知,歸之自然也。是以,立民於昭昭,而身處乎混冥。教以不知,導以無形。孝悌不顯,仁義不彰。君王無榮,知者無名。無教之教,洽流四海,無爲之爲,通達八方。動與天地同節,静與道德同容。萬物並興,各知其所,名實俱起,各知其當。和氣流通,宇内⑶童蒙,無知無欲,無事無功。心如木土,志如死灰,不覩同異,不見吉兇。故民易治而世可平也。
  是故,安者,民之所利也;生者,民之所歸也。民之所以離安去生而難治者,以其知也。民知則欲生,欲生則事始,事始則(坊)[功]⑷名作,功名作則忿争起,忿争起則大姦生,大姦生則難治矣。故以知爲國,則天下智巧,詐僞滋生,奇物並起,嗜欲無窮。奢淫不止,邪枉纖纖,豪特争起,溪谷異名,大禍興矣。臣惑其主,子亂其父,以白爲黑,以亡爲有,名變實異,劫殺生矣。恍恍不可安,易易不可全。卷甲輕舉,海内相政,死者無數,血流成川。悲痛怨恨,氣感皇天,星辰離散,日月不光,陰陽失序,萬物盡傷,山枯谷竭,赤地數千,天下窮困,至於食人。非天之辜,上好智能而教萬民也。
  廢棄智巧,玄德淳樸,獨知獨慮,不見所欲,因民之心,塞民耳目。不食五味,不服五色,主如天地,民如草木。巖居(安)[穴]⑸處,安樂山谷,飮水食草,不求五穀。知母識父,不覩宗族。沌沌偆偆,不曉東西。男女不相好,父子不相戀。不賤木石,不貴金玉。叢生雜處,天下一心,八極共旨,九洲同風。蠹蟲不作,毒獸不生,神龍與人處,麟鳳遊於庭。翔風{左□右氣}{左□右氣},醴泉涓涓,甘露漠漠,朱草榮榮,嘉禾豐茂,萬物長生。非天之福,主知不知,而名無名也。
  是以,覩智識愚,與道同符;知愚知智,與道同旨。政教由之,或病或利。明於病利,(大)[太]⑹平自至,明於利病,萬物自正。
  是故,愚智之識,無所不克⑺,清(浄)[天]⑻寧地,爲類陰福,衆世⑼莫見,故曰玄德。玄德深矣,不可量測;遠矣,不可窮極;與物反矣,莫有能克。玄德之淪,罔蕩輓遁,恍惚無形,反物之務。和道德,導神明,含萬國,總無方;六合之外;毫釐之内,靡不被德蒙仁,以存性命,命終天年,保自然哉!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福”。
  ⑵ 津逮本、學津本刪。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宙”。
  ⑷ 據下文“功名作”改。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免”。
  ⑻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⑼ 津逮本、學津本作“庶”。
 

 江海篇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其欲上民,以言下之;其欲先民,以身後之。故在上,而民不重;居民之前,而民不害。天下樂推而上之,而不知厭。非以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指歸】:道德不生萬物,而萬物自生焉;天地不含羣類,而羣自託焉;自然之物不求爲王,而物自王焉。故天地億萬,而道王之;衆陽赫赫,王天王之;陰氣漻漻,而地王之;倮者穴處,而聖人王之;羽者翔虚,而神鳳王之;毛者蹠實,而麒麟王之;鱗者水居,而神龍王之;介者澤處,而靈龜王之;百川並流,而江海王之。凡此九王⑴,不爲物主,而物自歸焉;無有法⑵式,而物自治焉;不爲仁義,而物自附焉;不任知⑶力,而物自畏焉。何故哉?體道合和,無以物爲,而物自爲之化。
  是故,江海之王也,非積德政、累仁愛、流神明、加恩惠⑷以懷之,又非崇禮義、廣辭讓、飾知故、設巧能以悦之也,又非出奇行變、起權立勢、奮武揚威、重生累、息百事以制之也,清静處下⑸,虚以待之,無爲無求而百川自爲來也。百川非聞海之美、被其德化歸慕之也,又非拘禁束教、有界道、畫東西而趨之也,然而水之所以貫金觸石、鑽崖潰山、馳騁丘阜以赴隨江海無有還者,形偶性合,事物自然也。
  由此觀之,卑損之爲道也⑹大矣!百害不能傷,知力不能取。不戰而强,不威而武,默然無爲,與萬物市。夫溪谷爲卑不爲東西,故能達而不窮;江海處下不爲廣大,故能王而不休。是以明王聖主之欲尚民也,以自然之性,盛德之恩,容卑辭敬⑺,比於庶人。視身如地,奉民若天,昭然獨知而不可測,卓爾獨能而不可原,深察博達而不可塞,聰明並流而不可壅。不以役物,反以後民,故民履之如地,託之若神。常在民上,王土配天。其欲先人,處窮寵,秉至尊,長生久視,樂以無患。則去志無身,以安萬民,身勞而民佚,身後而民先,在上而民以生,在前而民以安。民以生,故戴之而不以爲重;民以安,故後之而不以爲患。是以,天下推而上之,引而先之,喜而不倦,樂而不厭。故聖人之王也,非求民也,民求之也;非利民也,民利之也;非尚民也,民尚之也;非先民也,民先之也。故能極弊通變,救⑻[衰]⑼匡亂,以至太平。上配道德,下及神明。淪唐唐,含冥冥,馳天地,騁陰陽。夫何故哉?以去心意而後其身也。
  是故,不争之德,因人之力,與道變化,與神窮極。唯棄知者,能順其則。故王事自然,不得妄起,得之全命,持之有理。聖知有性,治之有道。失其理則王事不成,失其道則性情不則。是以聖人,信道不信身,順道不順心。動不爲己,先以爲人;無以天下爲,故⑽天下争爲之臣。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着”。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海”,疑誤。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智”。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愛”。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不”。
  ⑹ 津逮本、學津本無“也”。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盛德之容,恩卑辭敬”。怡蘭本作“盛德之恩”。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求”。
  ⑼ 津逮本、學津本補。
  ⑽ 津逮本、學津本無“故”。
 天下謂我篇
 
  天下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其小矣。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釋慈且勇,釋儉且廣,釋後且先,則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争之德,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指歸】:物有同而異,有異而同,有非而是,有是而非。此君子之所以無患,而衆世⑴之所以憂悲也。何以効之?莊子曰:日月之出入也同明,人之死生也同形,春秋之分也同利,玄聖之與野人也同容,通者之與閉塞也同事,道士之與赤子也同功。凡(比)[此]⑵數者,中異而外同,非有聖人,莫之能明。是以,天下嫌疑,眩耀結構,紛繆是非。是以,聖人似不肖。夫何故哉?得道之士,外亡中存,學以變情,爲以治己。實而若虚,渾渾冥冥,若無所以。容疏言訥,貌樸而鄙。情達虚無,性通無有,寂泊無爲,若無所止。遁名逃勢⑶,與神臥起,執道履和,物無不理。不合時俗,與天地反。衆人{濳,以亻代氵}僞,以直爲醜;殊塗異指,謂之病矣。
  夫小人則不然,博學多識,以釣智名;異行顯功,以疑仁賢;詐世治俗,飾辭盛容;卑體阿順,以揄愛恩;先指承意,以獲衆心;明黨相結,多挾賊人;勞鮮而禄重,功寡而爵尊;國⑷貧而家富,主微而身貴。動⑸權生變,竊乘盛勢,名號隆盛,震動境外。憍奢暴逆,縱恣不制,順心而卑,情仵而奪。動喪民命,静生物穢,張目而物傷,開囗而民害。此時,俗之所榮而世之所謂肖者也。若然者,道德所離,神明所去,天地所憎,陰陽所惡,物類不比,民人不附。動無所(不)⑹終静無所(不)⑹得,生爲患害,死爲福喜,衆俗迷妄,浸⑺以相導,所獲⑻者微,其日甚久。
  故得道之士則不然,體虚積慈,視物如己;檢形促容,歸於微纖;玄默託後,不爲物先;合和順理,以應自然;動静與衆反,出入異門户;不以勇勇,故不怒而天下恐;不以廣廣,故不施而天下往;不以先先,故不言而天下長。是故,出慈入勇,出儉入廣,釋後且先,反和逆神,動違自然:福與之遠,禍與之鄰,大命以絶,神氣散分,天地不能安,道德不能存。臨死不覺,怨命尤天。非命薄也,非人賊也,安憍樂勢,廢道而上⑼力也。
  夫慈之爲行也,甚和以真。動得人力,静合天心。卑損弱小,爲萬物君。匡世救俗,和順天人。戰不可敗,守不可政。夫何故哉?天地並生,變化無窮,方戰之日,地爲之動,天爲之震。天降變怪,地出風盲,鬼神並見,爲敵起殃。祐我將相,助我萬民,怒我士卒,以至羣生。牛絶其紖,馬絶其粮,飛禽拊翼,獸下而行。虎兕可戰,攫鳥可將,敵人驚恐,伏甲受兵。
  故賢佐勝將之立身也,不强不大,不堅不柔,剛弱畏武⑽,敵即消亡。戰則損心外意,崇體和平,辭小託後,動静應天。不以愠起怒,不以武興兵,其欲勝敵,常以反行。計運無形,以收敵神,動因彼之所有,變因彼之所爲,反之覆之,以處其奇⑾。故使彼邪我正,彼言我聽,彼怒我喜,彼動我静。開其所利,以利其命。用人則下之以言,示之以利,陳之以誠,使之自至。是以,不争不求,以得民意,以順民心,秉其要忌,彼人離散,而我順比。敵欲不亡而不能,我欲不存而不得。
  當此之時,道爲之元,德爲之始,神明爲經,太和爲紀。清濁爲家,萬物爲子,三光爲佐,四時爲輔。静爲物根,動爲化首。物類託之,無有患咎。德與天齊,久而不殆⑿。自今及古,聖智之道,變化終始,自天而王,皆由此矣。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庶”。
  ⑵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世”。
  ⑷ 怡蘭本作“固”,疑誤。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勤”。
  ⑹ 疑衍“不”。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漫”。
  ⑻ 津逮本、學津本作“患”。
  ⑼ 津逮本、學津本作“尚”。
  ⑽ 津逮本、學津本作“不堅不剛,柔弱畏武”。
  ⑾ 津逮本作“音”,誤。
  ⑿ 津逮本作“始”。

 
 用兵篇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⑴
  【指歸】:道無不有,有無不爲,體和服弱,括囊大威。生育羣類,莫有能違,無有形象,爲萬物師。得之者安,失之者危,天地體之,久而不衰。何以効之?莊子曰:夫陰而不陽,萬物不生;陽而不陰,萬物不成。由此觀之,有威無德,民不可治;有德無(爲)[威]⑵,宗廟必傾;無德無威,謂之引殃,遭運時變,身死國亡。故人主者,國之腹心也;兵者,國之威神也。夫天地之間,萬國並興,小大愚智,皆願爲君。智盡而服,力屈乃窮,非有餘力而屈膝樂爲人臣也。是以明王聖主,放道効天,清静爲首,和順爲常。因應爲始,誠信爲元,名實爲紀,賞罰爲綱。左德右威,以應不祥,天下仰制,莫能毁傷。故國可保而民可全也。
  夫德之與兵,若天之與地,陰之與陽,威德文武,表裏相當,隱之玄域,不得已而後行。故人君失道,好戰自損,正事不修,邪事作起,强大憍奢,紀滅綱弛;雕琢宫室,盈飾狗馬,高臺大囿,韾色在後;刳屠忠諫,尊寵姣好,簡傲宗廟,欺侮諸父,殘賊暴虐,孤人稚子;反逆天地,刑戮陰陽,黥劓道德,破碎神明,和氣潰濁,變化不通;冬雷夏霜,萬物夭⑶傷,縱横擊搏,謀圖不詳,大國驚怖,小國奔亡,老弱離散,啼哭而行,天下憤怨,萬民思兵,相率而起,我爲後行。夫何故哉?惟彼先祖,皆有神明之德通於天地、聖智之勞加於萬民,故剖符丹書,受土賜姓,列爲君王,光顯祖考,業流子孫。是天地之心,萬載之功。而繼體者,不務屈身厲節、摩精鍊神、修行德以奉其先,乃忽小善而易小惡,日以消息,月以陵遲,宗廟崩弛,國爲丘墟,族類離散,長無所依,鬼神孤魂,無所棲息(乎)⑷。嗟夫!豈不哀哉?
  是以,喻我豪俊,説我士卒,卷甲釋兵,且令休息,激役心移,幸於反覆,改過自新,變容易則。遂往不反,爲天下賊,百姓窮極,財殫力屈,海内之憂,日以長息。蒼天降應,禍集其國,雖欲未誅,自然不得。天人同心,我不能剋。故事爲而神否,身往而志還。形反我志,事逆我身,悲彼先聖,傷彼萬民。無罪於天,遇此何辜?雖曰忽然,民命在兵。
  發號申令,效以信誠。先服者賞,後服者傷,小下者利,大下者昌。壞邑者爵,降城者封,城邑不下,未剋勿喪。有罪者免,有能者官,老弱得養,死者得葬。德澤洽潤,恩愛流行,慈惠和結,衆情發揚。默然爲之,神氣相通,彼三軍與我同心,姦爲我使,盜爲我工。教我以其計慮,告我以其地形。因其所有,奇變乃通。法律不苛,險阻虚空,天人相得,勝出若神。前無留敵,計謀不喪,敵雖衆多,與我搆因。兩軍相距,前若無人。
  戰⑸雖萬全,敵不可易。易敵生姦,亡時失利。福去禍來,爲天爲疾。
  是故,雖獲天祐,得人之助,猶守之以憂,持之以畏,出險乘虚,宿舍有備,休息處便,必依水草,填隙塞惡,與敵相距,變運無形,奇出無朕,錯勝無窮,功戰無有,深微窅窅,變化無始。自我親近,不知我之所爲,彼之知力,何得於己?故在家者,晏然而樂;在師者,欣然而喜。人懷至誠,若爲其子,去家越境,若衆趨市。疾耕力織,暮休早起,奇入模列,不敢獨有,以供師徒,如奉父母。懸權争勝,敵人不起,未戰而海内正,不攻而諸侯下。天地覆載⑹,日月所照覩,皇皇莫莫,各安其土。夫何故哉?慈哀發動,因天之心,不敢由於我也。
  注釋
  ⑴ 王弼本有“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句,道藏本缺。
  ⑵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大”。
  ⑷ 據學津本刪。怡蘭本、津逮本作“鬼神孤魂無所棲息息呼!嗟夫!豈不哀哉!”。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我”。
  ⑹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天地所覆載”。

 言甚易知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唯我無知,是以不吾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指歸】:夫無形無聲而使物自然者,道與神也;有形有聲而使物自然者,地與天也。神道蕩蕩而化,天地默默而告;蕩而無所不化,默而無所不告;神氣相傳,感動相報;反淪虚無;甚微以妙;歸於自然,無所不導。故言言之言者,自然之具⑴也;爲爲之爲者,喪真之數也;無爲無言者,成功之至而長存之要也。是以聖人,言不言之言,爲不爲之爲;言以絶言,爲以止爲。絶言之道,去心與意;止爲之術,去人與智。爲愚爲慤⑵,無知無欲。無欲則静,静則虚,虚則實,實則神。動歸太素,静歸自然,保身存國,富貴無患,羣生得志,以至長存。此言之易知而事之易行者也,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
  夫何故哉?世主好知,務順其心,不覩大道,不識自然,以爲爲爲,以言言言,息知生事,以趨所安,寖以爲俗,終世被患。性變情易,深惑遠迷,精濁神擾,外實内虚。强默生咎,强静生患,故視之而不見,告之而不聞,非以自嫉,以爲不然。
  夫聖人之言,宗於自然,祖於神明,(堂)[常]⑶處其反,在默言之間,甚微以妙,歸於自然。明若無見,聽若無聞,通而似塞,達而似窮。其事始於自然,流於神明,常處其和,在爲否之間。清静柔弱,動作纖微,簡易退損,歸於無爲。
  虚無以合道,恬泊以處生,時和以固國,玄教以畜民。養以無欲,導以自然,贈以天地,賜以山川。富以年歲,貴以有身,虞以無憂,寧以無患。無欲之不得,無樂之不存,民若無主,主若無民。亡於知力⑷,依道倚天,萬國和順,并爲一君。是事之盛而業以隆者也,而天下謂之不然。
  夫世之莫我知者,非我道小而不足以知也,又非我之事薄而不足爲也,又非世之好敗惡成、喜禍樂患而故不我從也,天性與我反,情欲與我殊。智陷於情欲,終世(弱)[溺]⑸於所聞,神氣不我我,而心意不我然。故其明不我能見,聰不我能聞。是以,深言反而受謗大,行遠而得毁;獨見之明不用於世,獨聞之聰見羞於民;事順神明者不合於俗,功配天地者不悦於衆。
  夫至論大言者,總百變,要萬方,剖判亳釐之内,明顯虚無恍惚之外,周密無間,歸於漭昧,此乃小節之士所不能聞,而隅曲之人所不能逮也。夫鴻鵠高飛,終日馳騖,而不知宇宙之外;制法之人拘教之士累年學問,終身談論,而不知道德之大也。且神明有所不能領,天地有所不能理,況乎守衆世⑹之論,不覩大要之所由,不亦宜乎?是故,衆俗之薄賤,而得道之所獨遵也。
  是以聖人,知而弗爲,能而不任,仁義而不以爲號,通達而不以爲名,堅强而不以爲顯,高大而不以爲榮。言不可聞,動不可形。心若江海,志若蒼天,廢爲以立道,損善以益性。寂然蕩蕩,莫之能明,皎然昭昭,莫覩其情。穨然默默,魁然獨存,薄外厚内,賤己卑名。去衆離俗,與道爲常。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作“賊”。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慧”。
  ⑶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⑷ 怡蘭本作“忘於知力”。津逮本、學津本作“忘於智力”。
  ⑸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庶”。
 知不知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指歸】:道德之教,自然是也。自然之驗,影響是也。凡事有形聲,取舍有影響,非獨萬物而已也。夫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不生無而生有,覆不生覆而生反。故道者以無爲爲治,而知者以多事爲擾,嬰兒以不知益,高年以多事損。由此觀之,愚爲智巧之形也,智巧爲愚之影也。無爲,(逐)[遂]⑴事之聲也,遂事,無爲⑵之響也;智巧,擾亂之羅也;有爲,敗事之網也。
  故萬物不可和也,天地不可適也,和之則失和,適之則失適。弗和也而後能和之,弗適也而後能適之。故,安世不知危,亂世不知治,若影隨形無所逃之也,不動求響無所得之也。故知而絶知,不困於知;不知用知,亦不困於知。其所以不困則異矣,而於爲不困則一也⑶。
  是故聖人操通達之性,遊於玄默之野,處無能之鄉,託不知之體;寂若虚空,奄忽如死,心無所圖,志無所治;聰明運動,光耀四海,塗民耳目,示以無有;庖廚不形,聲色不起,知故不生,禍亂息矣。不言而宇内治,無爲而天下已。民俯而無放,仰而無効,敦慤忠正,各守醇性,{左忄右岡}{左忄右岡}洋洋,皆終天命。死者無謚,生者無號,若此相繼,億萬無量。其次,情無所樂,性無所喜,心無所安,志無所利。疾不知孝,病不知弟,既不睹仁,又不識義。無有典禮,守其貞幹,一如麋鹿,一如鴻雁。不在憂喜,亦不離亂,若盲若聾,無所見聞。主無宫室,民無城郭,國無制令,世無恥辱。
  病故不病,與道相託。不言不爲,威德自作。天地和順,渾沌磅礴。溷若濁流,焕若嚴客。人物皆愚,歸於寂寞。動無形曫,静無圻堮。主民俱昌,天下啞啞。亡於小利,而享大福。默而治者,計不能計,而度不能度。
  何以効之?夫道德廢,淳樸亡,奇物並作,知故流行。禮節起,分度明,萬物有條貫,百事有紀綱。封疆畫界,治邑屋,州鄉里,國有忠臣,家有孝子。録内略外,雙身爲友,損彼益此,務以相厚。疆⑷大重垒,小弱亡有,郊祀天地,名山大水。封於太山,禪於梁父,流漸相承,或然或否。斷獄萬數,黥人滿道,臣殺其君,子殺其父,亡國破家,不可勝數。天(予)[下]⑸享其知故之利,獲於死亡之咎。由此觀之,絶知爲福、好知爲賊亦明矣。故使有德之君,變志易心,生息萬事,以教其⑹民,禱祝請福,以至大治者,自然不聽也。使彼亡國之君,廢智去欲,絶爲止事,修道行德,棄其心意,而欲死亡者,形亦不從也。
  是故,趨舍廢置,王道之形聲也;吉兇存亡,趨舍之影響也。夫聖人所以能動與天和,静與道合,既能保身,又能全國,翱翔乎有爲之外,優游乎無事之内,取福於纖妙之中,而舒於四海之外,喪明者之目,杜知者之囗,窒聰者之耳,折巧者之手,與時相隨,與和俯仰,不爲而自成,不教而民治,恩加走獸,澤及飛鳥者,以其損聰棄智、廢爲而任道也。是以,順情從欲,窮極心意,動導天地,静陶萬事,神靈在己,不察不燎,身不降席而萬國自備:雖欲不亡,自然不置也。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爲無”。
  ⑶ 津逮本、學津本無“也”字。。
  ⑷ 津逮本作“疆”。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 津逮本、學津本無“其”字。
 
 民不畏威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挾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去彼取此。
  【指歸】:道德之旨,神明之務,太和之心,天地之意,禍莫甚乎亡,福莫甚乎存。非獨天道,人物亦然。故存身之道,莫急乎養神;養神之要,莫甚乎素然。常體憂畏,慄慄震震。失神之術,本於縱恣;喪神之數,在於自專。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地,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昌衰吉兇,皆由己出,不畏於微,必畏於章,患大禍深,以至滅亡。憂畏元始,至於無形,(運翔)⑴戒慎未兆,其道大光。動得所欲,静得所安,福禄深微,淪於無方。
  正言若反,明而若昏,遼遠潢洋,莫之能聞。伺命在我,何求於天?至福(以)[似]⑵禍,大吉若兇,天下醉飽,莫之能明。是以,世俗見近聞淺,不識窅冥之道,蔽於微妙之常,塞於神明之理。察於亳毛之利,不覩丘山之禍,肆情行態,無所畏忌。言順所然,行順所善,力能而取,心順妄與,驕奢恣睢,自專損己。忠信所愛,欺殆父母,侵凌天地,簡傲其主。將順情欲,以違⑶天道:故起巧立名,以代其身;施惠流恩,以獲大咎;遁福天外,追思四海,福德求之不能得矣,患奔禍馳無所逃矣,大威以至乃始爲善。當此之時,道德不能救⑷,天地不能觧。非天之罪也,樂高喜大,負威任勢,忘憂失畏,不求於己也。
  故憂於己者不恐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順於小者不懼於大,誡於近者不悔於遠。是以,不小其位而居之以敏,不薄所處而厚修其禮,不苦卑微而革其大始,不厭困危而絶其所以。樂窮如達,安死如壽,雖欲且留,亦不得久。
  何以明之?莊子曰:天地之道,始必有終,終必有始。陽氣安於潛龍,故能鑠金;陰氣寧於履霜,故能凝冰;木善秋毫,故能百尋;水樂涓涓,故能成海;飛禽逸於卵鷇,故能高翔;羣獸預於胎{左羊右兆};故能遠走。是以聖人,智達無窮,能與天連,變化運動,洞於大常,猶以積德重厚,釋心意,隱聰明,憂於溷輓,畏於無形。竄端匿迹,遁貌逃情。反於虚無,歸於玄冥。身重天地而不自高,德大陰陽而不自彰。託微處寡,後下萬民。飮食無味,衣服無文。方於自飾,志不敢淫。秉道操德,與物浮沉。養民如子,遇衆若君。德歸之天,功移於人。天下辭讓,恩厚固深。故禍[不能禍]⑸而患不能患,福不能逃而德不能遁。非道有私⑹而天地偏也。戒始慎微,和弱忠信。奉道順天,與物相參。憂畏得意,安樂困窮。成敗存亡,求之於身。
  注釋
  ⑴ 據津逮本、學津本刪。
  ⑵ 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達”。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求”。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和”。

 勇敢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常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指歸】:天地之道,生殺之理,無去無就,無奪無與,無爲爲之,自然而已。正直若繩,平易如水,因應効象,與物俱起。損益取(於)[舍]⑴,與事終始,深淺輕重,萬物自取。殊形異類,各反[其]⑵所。生爲殺元,殺爲生首,二者相形,吉兇[著矣]⑶。故知生而不知殺者,逆天之紀⑷也;知殺而不知生者,反地之要也。故喜怒有分,生殺有節,受天之殃,得地之罰。當怒不怒,子爲豺狼,弟爲兕虎。當斗不斗,妻爲敵國,妾爲大寇。當殺不殺,受天之害,爲物所制。當喜不喜,蒙天之災,獲地之咎。當生不生,人君失國,庶人没命。故君子殺人如殺身,活人如活己,執德體正,不得已而後然。存身寧國在於生殺之間。生殺得理,天地祐之;喜怒之節,萬物歸之。故剛毅⑸質直,操擊深酷,疾邪養正,勇敢先失。達於守戰,明於開塞,長忿美快,安静樂殺。便國利民,不避彊大,威振百蠻,權傾境外。得善之半也。柔弱畏敬,恐情損言,深思遠慮,臨正討怨。務長寡和,博厚積恩,利而不害,以明其善。與而不奪,以顯其名,賞而不罰,以立其惠,生而不殺,以成其仁。得善之半,凡此二功,勇敵敢均,計策桀馳,射身相非,與天異意,與地異心。奮情舒志,各肆所安,或以千乘⑹變爲亡虜,或以匹夫化爲君王。故,物或生之而爲福,或生之而爲禍,或殺之而爲福,或殺之而爲賊。二者深微,莫能窮測。
  故生之而爲福者,天下之所祐;生之而爲禍者,天下之所惡也。養天下之所惡者,傷天下之所祐;養天下之所祐者,傷天下之所惡。一反一覆,或爲玄德;一覆一反,或爲玄賊。父事天地,子孫是得。故長養而後世昌者,生當生也;生物而後亡者,生當亡也;殺戮而福至者,殺當亡也;喪物而禍來者,殺當生也。天之所惡,不敢活也;天之所祐,不敢殺也;天之所損,不敢與也;天之所益,不敢奪也。是故,敢於不敢者之敢,動與天同符,静與地同極。天心所惡,莫之能辨。
  夫天地之道,一陰一陽,分爲四時,離爲五行,流爲萬物,精爲三光。陽氣主德,陰氣主刑,覆載羣類,含吐異方。玄默無私⑺,正直以公,不以生爲巧,不以殺爲功。因應萬物,不敢獨行,吉之與吉,兇之與兇。損損益益,殺殺生生,爲善者自賞,造⑻惡者自刑。故無爲而物自生,無爲而物自亡,影與之交,響與之通。不求而物自得,不拘而物自從,無察而物自顯,無問而物⑼自情。故,不争而無所不勝,不言而無所不應,不召而無所不來,寂然盪盪,無所不圖。惚恍之羅設,而無狀之網施,汛淫瀇漠,遼遠留遲,密察無間,與物推移。故,在前而不可遠,在後而不可先,静作而不可聞,進退而不可見,終始禍福,吉兇自反,非出天外,莫之能遁也。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⑶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⑷ 津逮本、學津本作“道”。
  ⑸ 津逮本、學津本作“柔”。
  ⑹ 津逮本、學津本作“桀”,疑誤。
  ⑺ 津逮本、學津本作“和”,疑誤。
  ⑻ 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爲”。
  ⑼ 怡蘭本作“無”,疑誤

 民不畏死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夫孰敢矣?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不傷其手。
  【指歸】:人之情性,不知而忠信,有知而誕謾;得意而安寧,失意而圖非;窮困而輕死,安寧而愛身。何以明之?莊子曰:夫嬰兒未知而忠信於仇讎,及其壯大有識,欺殆⑴兄嫂。三軍得⑵意則下亡虜,窮谿之獸不避兕虎。其性非易,事理然也。由此觀之,民心不得,性命不全,則號令不能動也。憂愁慘怛,樂非輕死,則刑罰不能恐也。是故,好知之君,憂世勞民,祭燎天地,除禍去患,招善請福,禱祝鬼神,變化萬事,動以悦民。家知户辨,里有仁賢,違天之像,專任人心。以所見爲明,以所論爲當,廢名實,背事情,道理塞,而非譽興。天下大擾,百姓遑遑,勞苦疲極,困窮生姦。敢敗者榮而有功,輕死者肥而安寧,積善者瘦而多憂,畏法者飢而多患,寡弱者苦而思死,衆强者樂而君王。是以,天下趨名争勢,不計是非,析亳剖芒,視死如歸,乃始告峻法嚴刑,則是禁以所易而制以所輕也。故,刑戮並作,姦邪不止,賞禄施行,而大臣不使;萬民不附,諸侯不市。國非其國,身非其身也。
  是以,聖人之牧民也,人主無爲而民無望,民無獲而主無喪也。其業易得而難失也,其化難犯而易行也,其衣易成而難弊也,其食易足而難窮也。故天下除嗜廢欲、樂生惡死者,皆重其神而愛其身,故形⑶可制而勢可禁也。
  是以,俊雄英豪達通之人,不敢作福,不敢起威,故法立而不用,賞設而不施。(天)[夫]⑷何故哉?身重天地,物輕鴻毛,法峻刑嚴,知不敢淫也。
  是故,帝王之道,無事無爲。目無所視,耳無所聽,心無所圖,囗無所言。前後左右,各有所任,因應以督,安其成功。授以所懷,歸以所行,爵加明主,禄施進賢。作福者身死,竊威者宗亡,百官趨職,主無與焉。釋臣任主,則疏遠隱匿,親近尊顯,君道隔塞,政事亡矣。威嚴兩立,邪僞並起,陪臣陞進,君者得咎。君之威勢,滅而不揚,姦雄豪特,令行禁止。百姓寃結,萬方失理。忠臣悲憂,佞巧大喜。名實失當,賞罰妄舉。是猶使屍起哭而代大匠斲也。
  夫死人無爲而子弟悲者,以爲死而不爲哭也;不與方圓而處大堂者,任大匠(面)[而]⑸身無作也。使屍起哭,則哭者亡;主人代匠斲,則功不成。是以明王聖主,正身以及天,謀臣以及民。法出於臣,秉之在君;令出於君,飾之在臣。臣之所名,君之所覆也;臣之所事,君之所謀也。臣名不正,自喪大命。故君道在陰,臣道在陽;君主專制,臣主定名;君臣隔塞,萬事自明。故人君有分,羣臣有職,審分明職,不可相代,各守其圓,大道乃得,萬事自明,寂然無事,無所不剋。臣行君道,則滅其身;君行臣事,必傷其國。
  注釋
  ⑴ 學津本作“紿”。
  ⑵ 津逮本、學津本作“失”。
  ⑶ 津逮本、學津本作“刑”。
  ⑷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 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人之飢篇
 
  人之飢也,上食税之多,是以飢。百姓難治,以上有爲,是以不治。民之輕死,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無以生爲,是賢於貴生。
  【指歸】:道德之生人也,有分;天地之足人也,有分;侯王之守國也,有分;臣下之奉職也,有分;萬物之守身也,有分。禀受性命,陶冶羣形。開導心意,己得以生。藏府相承,血氣流行。表裏相應,上下相任。屈伸便利,視聽聰明。道德之所以分人也。含吐覆載,雲行雨施,雷風動作,日月更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陰陽和洽,萬物豐盛。民人動作,皆足以生。天地之所以分人也。因道修德,順天之則。竭精盡神,趣時不息。抱信効素,歸於無極。纖微損儉,爲天下式。各守其名,皆修其德。槳生安俗,四海賓服。侯王之所以守任也。大通和正,直方不曲。忠信順從,奉其分職。善善惡惡,不變名實。不小其位,不賤其服。臣下之所以守員⑵也。小心敦樸,節儉强力。順天之時,盡地之力。適形而衣,和腹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止。不薄所處,不厭所食。萬民之所以守其身也。動静失和,失道之分;耕織不時,失天之分;去彼任己,失君之分;創作知⑶僞,失臣之分;衣食不適,失民之分。失道之分,性不可然;失天之分,家不可安;失主之分,國不可存;失臣之分,命不可全;失民之分,身不可生。
  守分如常,與天地通。損己餘分,與道俱行。祭祀不絶,後世繁昌。過分取大,身受不祥。重累相繼,後世有殃。此古人之所以棄損形骸、飢寒困窮者,以其動静不和,耕織不時,適情順性,嗜欲不厭,食窮五味,衣重文綵,麗靡奢淫,不知畏天,功勞德厚,不剋其分,衣食之費,倍取兼人也。是以,身獲其患,事及子孫。故布衣弊而不周,疏食乏而不厭。百姓之所以偷利化惡,公廢私行,營家者富,圖國者貧,直者先死,廉者困窮,風流俗敗,是僞非真,亳亂豐擾,君子深藏,衆寡相暴,强弱相凌,貧者臣役,富家如王,以其淫主亂君不覩自然,反情縱欲,違道去天,飾知創作以順其心也。以是淳消樸滅,巧故孳生。奇物日進,不可勝形。佞諂親幸,邪僞者封。臣術大勝,君道浸壅。弊欺之路飾,滅危之患生。忠正之士疏而日遠,詐世之人羣而並翔。煞人不死,姦禁不論,權立勢行,威動三軍。目之所視,意之所指,應聲而至。在所欲存,俱過於世,或如彼,或如此,恍惚悒悒。存不如亡,生不如死。志勇膽横,瞋目相視。君臣相謀,父子相揆。湯鑊不能畏,鐵鉞不能止。民之所以細其命而大財寶,乘危狹,觸重禁,赴白刃,({上曰下月})[冒]⑷流矢,不顧其身,得利爲右者,以其欲名之榮而求生之厚也。是以,失財亡爵,或傷腸(析)[折]⑸肝,狂易絞頸,損精棄神,心常樂死,擢刃自刑,或赴深水。是以,自然之道,常與物反。無身者生,有身者死;趨利者逄患,求福者得禍;不召自來,不迎而遇。我雖欲勿,然世不得解。故生生趨利,爲死之元也;無身去利,利爲生之根也。雌下無名,可以無患;卑賤汙辱,可以無咎;蔬食藜{上羔下火},可以長厭;布衣鹿裘,可以長好;無以民爲,可以康寧;無以生爲,可以長久。是故,能除分損己,至於無取,臥則如尸,立則如表,不異變化,不殊生死,不貴侯王,不賤奴虜,唯在所遇,聽造化者,煞之不憂,生之不喜,然後與道爲人,與天地友,長生久視,終而復始,富貴無期,爲天下市。
  注釋
  ⑴ 津逮本、學津本缺此卷。
  ⑵ 怡蘭本作“貞”。
  ⑶ 怡蘭本作“私”。
  ⑷ 據怡蘭本改。
  ⑸ 據怡蘭本改。

 生也柔弱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故兵强不勝,木强則共,强大處下,小弱處上。
  【指歸】:有物俱生,無有形聲,既無色味,又不臭香。出入無户,往来無門,上無所蒂,下無所根。清静不改,以存其常,和淖纖微,變化無方。與物糅和,而生乎三,爲天地始,陰陽祖宗。在物物存,去物物亡,無以名之,號曰神明。生於太虚,長於無物,禀而不衰,授而不屈,動極無窮,静極恍惚,大無不包,不無不入,周流無物之外,經歷有有之内。天犇地馳而不能及,陰騁陽騖而不能逮,響窮竭而不能應,影糜散而不能類。取而不能以,息予而不能以費,去取有分,無所憎愛,留柔憎愛,留柔居弱,歸於空虚,進退屈伸,常與德俱。爲道先倡,物以疏瞿,受多者聖智,得少者癡愚。故神明聖智者,常生之主也;柔弱虚静者,神明之府也。
  夫神明之在人也,得其所則不可去,失其所則不可存,威力所不能制,而智惠所不能然。苟能攝之,富貴無患,常在上位,久而益安。是以,人始生也,骨弱筋柔,血氣流行,心意專一,神氣和平。面有榮華,身體潤光,動作和悦,百節堅精。時日生息,旬月聰明。何則?神居之也。及其老也,骨枯筋急,髮白肌羸,食飲無味,聽視不聰。氣力日消,動作日衰,思慮迷惑,取舍相違。及其死也,形槁容枯,舌縮體伸。何則?神去之也。草木之始生也,枝條潤澤,華葉青青,豐茂暢美,柔弱以和。何則?陽氣存也。其衰也。華葉黄悴,物色焦殃。及其死也,根莖枯槁,枝條堅剛。何則?陽氣去之也。
  故,神明所居,危者可安,死者可活也;神明所去,寧者可危,而壯者可煞也。陽氣之所居,木可卷而草可結也;陽氣之所去,氣可凝而冰可折也。故神明、陽氣,生物之根也;而柔弱,物之藥也。柔弱和順,長生之具而神明、陽氣之所託也。萬物隨陽以和弱也。故堅强實滿,死之形象也;柔弱滑潤,生之區宅也。凡人之性,憎西鄰之父者,以其强大也;愛東鄰之兒者,以其小弱也;燔燒枯槁者,以其剛强也;簪珥榮華者,以其和淖也。
  是故,上無天子,諸侯相侵,敵國争權,舉兵相臨,柔弱者勝,堅强者窮。夫何故哉?强大之兵,非以順天地,本和弱,主慈愛,誅驕暴,救不足,破貪叨也。將恃國之勢,民人之衆,好起功名,効其熊故,利人壤土,欲人財貨,樂殺安傷,夷人宗廟,喪人社稷,以顯其威重。屈約而畏下,乘人之利,而申其志。親之者死,事之者禍。咎責絶逆人心,煞戮不合天意。生而天下病,死而天下利。衆弱爲一,同憂共謀,雖有强名,實不得勝。夫何故哉?毒流死結,天道不祐也。
  何以明之?昔强秦大楚,滅諸侯,并郡邑,富有國家,貴爲天子,權傾天下,威振四海,尊寵窮極,可謂强矣!垂拱而諸侯憂,蹻足而天下恐,發號而天心悲,舉事而神明擾。亡國破家,身分爲數。夫何故哉?去和弱而爲剛强也。及至神漢將興,遯逃龍隱,萬民求之,遂不得免。父天母地,愛民如子,賞功養善,師於天土。當敵應變,計如江海,戰勝攻取,降秦滅楚。天下欣欣,立爲天子。夫何故哉?順天之心而爲慈小也。
  非獨人事,萬物然矣。夫巨木,高百尋,大連抱,頭剖中門,尾判中户,不蒙華實,常在於下,千枝萬木,舒條布葉,青青葱葱,共生其上者,以其形大而勢强也。
  是故,神明之道,天地之理,小不載大,輕不載重。故强人不得爲王,强木不得處上。何則?强人爲王,萬國愁憂;强木處上,則根本枯槁。衆人爲大故居下,聖人爲小故居上。强大居下,小弱居上者,物自然也。

 天之道篇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案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而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成功不居,不欲見賢。
  【指歸】:天地未始,陰陽未萌,寒暑未兆,明晦未形,有物三立,一濁一清,清上濁下,和在中央。三者俱起,天地以成,陰陽以交,而萬物以生。失之者敗,得之者榮。夫和之於物也,剛而不折,柔而不卷,在天爲繩,在地爲准,在陽爲規,在陰爲矩。不行不止,不與不取,物以柔弱,氣以堅强,動無不制,静無不與。故,和者,道德之用,神明之輔,天地之制,羣生所處,萬方之要,自然之府,百祥之門,萬福之户也。故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天下以之,日夜不釋,莫之能覩。夫何故哉?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也。
  是以,天地之道,不利不害,無爲是守,大通和正,順物深厚,不虚一物,不主一所,各正性命,物自然矣。故盛者自毁,張者自弛,隱者自彰,微者自顯;不足者益,有餘者損;存者自亡,生者自死;是非自反,吉兇自取。損不可逃,益不可距,禍無常留,福無常處,各受一分,不得兼有。故鱗者無毛,毛者無羽;觸者無牙,角者無齒;見於晝者滅於夜,得於前者失於後。再便重利,未之嘗有。
  不大不小,固一不變,已中其網,不可得解。是以,日中而昃,月滿而缺,四時變化,一消一息。高山之下,必有深谷;大泉之流,必有激波。爍金湯石,存於凝冰;裂地之端,陰陽所成。
  百工所爲,靡不由然。夫弓人之爲弓也,既殺既生,既翕既張,制以規矩,督以准繩。絃高急者,寬而緩之;絃弛下者,攝而上之;其有餘者,削而損之;其不足者,補而益之;弦質相任,上下相權,平正爲主,調和爲常。故弓可抨而矢⑴可行也。
  夫按高舉下,損大益小,天地之道也。反天以順民,逆民以順道,賢者爲佐,聖人爲主,務愛有餘,以爲左右,智者居上,癡者居下,能大爵高,伎小官卑,功尟賞微,勞大禄重,侯王之道。欺敦慤,侮忠信,侵晦,以强居弱,以衆居寡,以達居窮,以高居下。故高而不可劑,盈而不可毁,大而不可破,滿而不可損,剛而不可折,柔而不可卷,孤而不可制,弱而不可取,愚而不可賤,無而不可有。天地祐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與和常翔,與道終始,天人交順,神明是守。至人之道也。
  是以,聖人之動,無名爲務,和弱爲主。隱而不窮,榮而不顯。辭貴讓富,餘力不取。盈國不入,盈人不友。恒若有失,惕若遭咎。履道合和,常與物友。通天之經,達地之理,成功不居,德流不有。逃名遁勢,玄冥是處,滅端匿迹,無形是守。寂寞虚空,莫能奪與,魁然獨立,與天同道。夫何故哉?憚道之殃,不敢見賢也。
  注釋
  ⑴ 怡蘭本作“失”。

 柔弱於水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矣。夫水之勝强,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之能行。聖人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指歸】:道德所包,天地所載,陰陽所化,日月所照,物類並興,紛繆雜亂,盛衰存亡,與時變化,積堅者敗,體柔者勝,萬物之理,自然之稱也。是故,水之所以能觸石貫金,崩山潰堤,周流消息,淪於無貲,廣大無窮,修遠無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濁而能清,少能復多,危能復寧,疾能復遲,與時變化,死而復生,浸濡萬物,養育羣形,布施而不費,贍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無以爲,優游毫釐之内,翺翔九野之外,澤及蒼天之上,槃積黄壤之下,强扶天地,弱沉毛羽,微積集少,以成江海,上下無常,終而復始,進退屈伸,近於道者也,以其形體柔弱,動静待時,不設首響,和淖潤滑也。故百工之治,殊事異方。漚爛金石,破堅折剛。平微正妙,解緩羣形。和調五味,蕩滌臭腥。攻堅陷大,非水不行。
  夫何故哉?衆物熊能,莫之與雙也。故水之滅火,砥之利金。角齒傷折,舌耳無患。卑損制驕暴,雌辱勝大怨。天下莫不知,世俗莫不聞。皆用私心不已,莫有能行。故言爲禍匠,默爲害工。進爲妖式,退爲孽容。勞而無德,苦而無功。長去昭昭,久陷冥冥。大變爲小,存化爲亡。是故,明王聖主將傳國家,必有誓言:受國之垢,爲社稷之主;受國不祥,爲天下王。
  何謂受國之垢?曰:食民所吐,服民所醜,居民所使,樂民所苦,務在順民,不遑適己。故民託之如父,愛之如母,願爲臣妾,與之俱死。是以,處寒礊之地,沙石之壤,僻迥之國阨狹之野,困辱爲榮,存其宗祖,變禍爲福,長爲民主。
  何謂受國不祥?曰:忍民所醜,受民所惡;當民大禍,不以爲德;計在喪國,不失天心;慮在殺身,不失民福。天地與之俯仰,人物與之反側,隨之東西,附之南北,所加者亡,所圖者服,天下蕩蕩,并爲一域,向風仰化,靡不蒙澤,故能矯邪振亂,無所不克,變化淫敗,以爲敦樸,功德至大,名勢窮極。夫何故哉?柔心弱志,輕己重民,安於醜辱也。
  是故,正言若反,莫之能覆;近而若遠,莫之能測;求之大遠,莫之能得。何則?奢侈在己,素儉於人,邪枉在躬,求正於民;患禍生我,請福於天。天地示之不能見,神明告之不能聞。釋是廢然,好用私心。身動於此,事應於天,去己怨彼,天下大昏。罔以明法,誅以信刑,名實有孚,賞罰得中。公平無私,踰失天意,正直不邪,益失民心。刑戮并用,而姦益起,賞深賜重,而亂益生。當此之時,善人中罔,賢者陷刑,雖得名實,何可善焉?
  是以聖人,執道之符,操德之信,合之於我,不以責人。故有德之主,將欲有爲,必稽之天,將欲有行,必驗符信。求過於我,不尤於民。歸禍於己,不怨於人。故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動而天下應,未令而萬物然。
  無德之人,務適情意,不顧萬民。政失亂生,不求於身。專司民失,督以嚴刑。人有過咎,家有罪名。百姓怨恨,天心不平。其國亂擾,後世有殃。
  是故,天地之道,與人俱行。無適無莫,無疏無親。感動相應,若響與聲。静作相隨,若影與形。不邪不佞,正直若常。造惡與之否,行善與之通。柔弱與之相得,無爲與之合同。

 小國寡民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指歸】:國有大小,地有險易,民有衆寡,貨有多少,形有高卑,塗有遠近,勢有强弱,權有輕重。大勝小,易勝險,富勝貧,衆勝寡,高勝卑,近勝遠,强勝羽,輕勝重,物之理也。强弱在將,安危在相,得失在主,存亡在道。天無常與,民無常處,有德者歸之,無德者見背,自然之道也。故地廣民衆,將勇主嚴,不足以爲强;甲堅士練,城高池深,不足以爲安;辯利聽察,甘言浮説,假借阿順,不足以爲親;割地獻寶,結縱連横,黨衆興盛,不足以爲全。唯有道者無所不制。德厚澤深,無所不勝。小變爲大,弱轉爲强,輕化爲重,寡易爲衆。故君子所處,雖小必存;小人所居,雖大必亡。是以,小國之君,地狹民少,德薄權輕,諸侯不市,刑制不禁,無有丘阜之阻,江河之險,鄰國之親,孤特獨處,存乎大國之間,地寒礊而不足割,寶幣輕而不足獻,將相不附,百姓輕往,鄰人重求,故,無磐石之固,山陵之安,常處乎累卵之危。然則伐之不足以爲暴,德之不足以爲多,故,小國者危亡之樞而安寧之機也。
  是以,聖人之治小國也,轉禍爲福,因危爲寧。富以舟輿,實以甲兵。器械便利,衣食有餘。牛馬蕃息,畜積充滿。什伯鄰國,以固民心。能而不爲,知而不作。滋味不活,庖廚不飾。絶身滅色,身爲之式。飮而後食,勞而後息。暑服一單,寒衣一複。期於和適,不厚其服。務以便生,不爲囗腹。賦鮮傜寡,民有餘力。并兼之原絶,而增加之流息。風俗敦厚,遵儉忠慤。有而若亡,能而若劣。夫何故哉?建之以道,抱之以德。勞佚危寧,與民(苦)[若][一]一。平心適和,聽以督實。敬順遜辭,以襃其神。聰明盛德,以{外匚内干}⑵流失。鄰國不動,百姓和集。樂生安壽,惡爲盜賊。
  當此之時,無鐘鼓而萬物足。百姓(知)[和]⑶洽,臣主相得。安土樂生,故死於巖穴。遷徙去鄉,利雖百倍,不離其國。家有舟輿,無所運乘。户有甲兵,無所施力。何則?將相明知,人君有道,民務耕織,多積爲好。鄙樸在上,柔弱爲右,貴忠敬信,下力賤巧。法明俗定,上下相保,未令而民從,不戰而敵恐,求利者不識難勝,趨名者不圖無罪。块然獨安,百姓不擾。損知棄爲,復歸太古。結繩而識期,素情而語事。約物修文,亡言寡志。皆合自然,各得其所。蔬食藜{上羔下火},無味爲甘。布衣鹿裘,無文爲好。危狹險阻,慄慄爲寧。寒礊僻迥,厲以爲厚,安樂謡俗,便習水土。道隆德盛,和睦鰥寡。接地鄰境,各自保守。精神不耗,魂魄不毁。性命全完,意欲窮盡。雞狗之音相聞,民人薪菜登山相視,澗谿共浴,相去甚近,君臣不相結,男女不相聚。自生至老,老而至死,非傳主命,莫有來往。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改。
  ⑵ 怡蘭本作“匡”。
  ⑶ 怡蘭本作“和”。
 
 信言不美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是故,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争。
  【指歸】:虚實相歸,有無相生。寒暑相反,明晦相隨。陰消而陽息,陽息而陰消。本盛則末毁,末毁則本衰。天地之道,變化之機也。凡此數者,聰明之門,情僞之根,嫌疑之尺寸,眩耀之權衡也。因其本,修其無,開以天心,督以自然,要而推之,約而歸之,察近知遠,觀覆覩反,聞名識實,見始知卒,聽聲是形,以喻得失,則是千歲之情同符而萬世之爲共術,天地之心可見而麽神之意可畢。況乎人事哉?
  人懷自然之道,達人情之理,秉造化之元,明異同之紀,故若言中適,淡淡和德,謂之信者:下之所仰於上,彼之所取於此,强大之元,威令之始,民人所助,成功之道,權勢所因,名號所起也。故一人唱而千人和,一人動而萬人隨,破强敵,陷大衆,赴水火,之危亡,死不旋踵而民不恨者,信也。
  甘言流説,衆諾美大,謂之不信。何謂不信?言而不然,謂之不信。人而不信,德澤不立,威勢不行,權重不顯,名號不明,賞之不使,罰之不禁。故上下不附,舉事無功,雖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孤特獨處,社稷不寧,天下望幸,盡遇罪刑者,美言也。
  反本歸根,離末去文,元元始始,寡以然衆,一以應萬,要以制詳,約守真一,謂之少聞。少聞故能知。何謂知?達人之情以及神明之謂知。知者,保身之數,全國之具也;上之所依,下之所附,導天之經,達道之路也。故總安危之大范,秉治亂之至要,使海内之士,盡忠竭能,分職奉公,以寧其上,權勢流行,威德隆盛者,知也。
  心識萬端,目闚人事,無所窮極,衆臣分散,謂之博聞。博聞故不知。何謂不知?嫌於天道,疑於人事,之謂不知。不知之徒,安樂萬事。内多思慮,外多喜欲。既有所憎,又多所惡。易誘以生,可脇以死。故見奇而動,臨危而畏,眩耀物類,詭誑時變,違通背達,歸於窮困,動與患鄰,静與禍比,宗廟危殆,萬民散離者,博聞也。
  四通博達,容疏言訥,謂之不辯。輓輓而成,默默而信,故能成(喜)[善]⑴。何謂成善?動合天心,静得地意,言無不通,默無不利,謂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百行所長。吉祥所合,萬福所往。流而不竭,用而不絶。萬王不變,異俗不易。天地所與,神明所益。故上以順天,下以順人,爲治元始,事之恒常。成理萬物,覆載羣生,天下懷慕,繼之無窮者,善也。
  不識元首,不睹根本,誣天誣地,誣人誣鬼,屬辭變意,故謂之辯。抱嫌履疑,順心妄動,尚言美辭,故生不善。何謂不善?動與天逆,静與地反,言傷人物,默而害鬼,之謂不善。不善之人,分道别德,散樸澆醇,變化文辭,依義託仁,設物符驗,連以地天,因生熊羆,世俗所尊,反指覆意,逃實遁名,耀人寂泊,惑人無端,廢直立僞,務以諂君,飾辭以愉其上,朋黨以趨主心,開知故之□,閉忠正之門,操阿順之術,以傾國家之權,生息暴亂,生育大姦,天下上舌,世濁主昏,壅蔽閉塞,以之危亡者,辯也。
  是故聖人,慎戒其始,絶其未萌,去辯去知,去文去言。虚静柔弱,玄默素真,隱知藏善,導以自然。是非白黑,昭如日月,同異真僞,如地如天。空虚無積,與物俱變,無爲爲之,與物俱然。畜之不盈,散之未既,包裏萬方,博者探思不見其緖,辯者遠慮不聞其端。施而不屈,變化不窮,終而覆始,大明若昏。既以爲人,己愈佚;盡以治人,己益明;既以生人,己愈壽;盡以教人,己以益。既陽且陰,陰而又陽,利而不害,與天地同。生而不殺,與神明通,建德流澤,常處顯榮。辭巧讓福;歸於無名,爲而不恃,與道俱行。
  注釋
  ⑴ 據怡蘭本改。
 老庄大家严君平
 
  ——谈谈严君平对中国道家思想的发展和贡献
  文章作者:[华山剑]
  一
  说起老子和庄子,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他们毕竟是战国时代的人,他们的学问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去鸿扬发展的呢?中国浓郁的道家思想社会文化氛围又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去培育和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一批推崇老庄的人做了大量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老庄的思想恐怕在传播上还是有问题的。
  老庄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其人其事,这一直是个历史悬案,根据1993年郭店发掘的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简本来看,这些古竹简中有《老子》,但是,却没有后来据说同样是上古典籍的周易和庄子等文本。当然,我们不能够仅仅根据郭店本的情况就可以断定历史上没有庄子这个人,但是,在许多秦汉时代的名家中的文稿中,都是不提庄周及其庄周思想言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到是附带提了一下庄子,说他是蒙人(现河南商丘一带),曾经被楚威王邀请为相,庄子拒绝而终生不仕,庄子之学本归于老子,著有十万余言,他是隐士。
  庄周名声鹊起,并与老子、易同时成为三玄之学,是在南北朝这近200年的时间里。如果说南北朝之前,庄子是否是真有其人还是无可考证的话,到了南北朝以后,人们就不再怀疑是否是有庄子这个人了,但是,从唐代开始,关于庄周究竟是谁的争论一直就是存在的。比如,说庄子著有十万言,但是,庄子的内篇,也就是据说是庄子自己的作品,则仅仅有二万多字。那南宋初期的蜀人张行成则有点不客气了,他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中揭发说:邵子(邵雍)曾经说:若无扬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以此知庄子外篇是邵雍门人所为。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是庄子的内外篇,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邵雍和他的学生根据扬雄的学说原理编造的。
  张行成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对庄子之学的一次天大的揭底,也对邵雍治学学风有鞭笞之举,按照中国历史上的惯例,这300年内的历史,往往都是众说纷纭的,何况这邵雍距离张行成也不过就百把年时间,且南宋初期追随邵雍的门人还是非常多的,那朱熹也算是邵雍的追随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自张行成这个说法问世以后,就从来没有人去反对过,看来,张行成的说法是可靠的,因为,张行成本身就是易玄之学的大家,他的学术水平应该说不在邵雍之下,他大概是看到了庄学和邵雍之学中的窍门了,所以,即使他批评了邵雍和其门人是借用了扬雄的学术思想编造了庄子,其他的人也从来没有对此提出过非议。华山剑专门提出这桩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学案,应该是发人深省的。
  二
  如果我们要再往下追究,就会发现,历史上关于庄子情况的记载,与西汉时代严君平的情况记载几乎是重复的。如果说庄子和庄子之学是否是真的,还一直无可考证的话,那么,严君平就是确有其人了,他是西汉末期的成都人,本名庄遵,字君平,后来汉书忌讳汉明帝刘庄的名,才将其改名为严遵,他一样是隐士和本老子之学,著有《老子指归》十万言,他也一样曾经被人邀请出去作官,被他拒绝了,他终身不仕,以卜筮和授易老为生,严君平生前生后也都一直被人称之为庄子。严君平是扬雄的老师,扬雄从小随严君平学习易老,扬雄成名之后,由于扬雄的推崇,严君平学说开始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后来道教的产生,象道教中的“太上老君”神位,恐怕多半与川人崇敬严君平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庄子,恐怕多半是严君平和庄周这两个人的融会形象,甚至有可能就是人们根据严君平的事迹编造的,而庄子之学,则应该是庄周、严君平、扬雄这三人学术思想的融会表达。
  从现在概率学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庄子和庄遵如果是两个人,那就不可能有这样多的雷同,而他们既然有这样多的因素的雷同,那么,从概率统论上看,就应该是一个人。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就有“齐鲁学”与“蜀学”的说法,其实,所谓的齐鲁之学,就是儒学礼仁等学说传统,而蜀学传统是什么?西汉之后应该是很明白的,就是严君平和扬雄的学说传统,也就是关注自然和人性本质本性研究的学统。历史上的一些典籍,常常把西汉前的蜀地描绘成为荒蛮之地,那是当时一些中原学士的自我中心表现,不足为信,现在从考古上就可以发现,四川在夏商周秦五代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周秦并入中原文化系统以后,蜀地一直就沿袭着自己的学术传统,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中的“蜀学”学统格局。应该说,严君平和扬雄是西汉时期所涌现出来的两个带有明显蜀学传统的人才,他们的学问后来一直对中国的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蜀学文化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固定的特点”,蜀学者大多具有实用文化倾向,并不拘束于某一学派的学理,而是注重从实际和实用的角度去治学,当然,蜀学这样的学统,与蜀地人重视人的生产生活的质量建设及其治水水利建设传统,有很大的关系。蜀学者大多是易玄家,情感上倾向于道家文化,但是,他们也并不排斥儒学等其他文化,具有融会百家和自我发展创新的明显学统表现。由于蜀地是汉文明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蜀汉本为一义,所以,说中国汉文明文化的中心文化学统是蜀学,并不过分。
  汉唐时代,齐鲁之学就在事实上衰亡了,蜀学也因为元明清三代的朱熹官方理学的兴起,而遭受了很大冲击,但是,蜀学学统并没有因此而灭亡,其还是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而苟延残喘的存留了下来,只要大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稍加梳理,就可以发现,自元以降,不少的人和他们的学问还是自觉和不自觉的继承了这样的蜀学学统的。
  三
  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以后,注释家汗牛充栋,但是,却只有严君平一家的《老子指归》是再发挥之作。《老子指归》不是那种注重词语考证和词语新解的注释书,而是严君平在自己掌握了老子的思想精髓以后的一种自我发挥,可以说,《老子指归》本身就已经算得上是“经典”了。
  严君平本是临邛人,生于富饶的川西南平原,他的家乡是中国最早的水稻文明地区,该地有丰富的天文和水利学传统,严君平年轻时代外出学道,学成以后,在成都卜筮为生,后到都江堰地区一带教授易老之学,追随者不少,他的学说在整个川西地区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都江堰和青城山地区有很大影响,扬雄就是这个时期随严君平学道的。东汉末期,道教也就产生在这个地区中,所以,应该说中国道教的产生,与严君平的思想和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老子指归》,又称之为《道德真经指归》和《道德指归论》,这部书,是例举一段老子的言论,便由严君平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讲述,从结构上看,这应该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课言论所整理出来的著述。严君平在《老子指归》中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的主体问题,详细的说明了世界与人的生命主体是相互作用的一组关系,他的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比那法国的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这也是为什么受严君平影响很大的蜀地相对崇尚人的自由和开放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
  《老子指归》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很大影响,其对中国禅学的产生也有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宋代曾经出现过孟子和扬子谁高谁低之争,也就是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扬雄和孟子二人的评价上出现了争论,当时,朱熹是属于反对扬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认为扬雄仕王莽是卖汉,而且,扬雄在学术上不儒不道,倾向黄老,所以,朱熹编著四书,把孟子编辑进去。后来,随着朱熹理学的兴起和四书在科举中的应用,孟子学说崛起,而扬雄学说则被挤出了正统。这样,严君平的学说也受到连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见了,特别是《四库全书》在收集《道德真经指归》的时候,编辑者认为这书可能是后代人伪造,这样,就使得《老子指归》更为人鲜知了。但是,1973年马王堆老子帛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为严君平洗去了这一冤屈,因为,《老子指归》中引用的老子言论,都与帛书老子相符合,所以,该书的确应该是严君平作品。
  严君平的学说在汉唐宋时期,对许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响,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沉寂,现在,许多中国习道之人,又重新开始发掘《老子指归》中的新论。严君平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伸展,读他的书,就能够感觉到他的思想是非常开放自由的,思路特别的活跃,读他的著作,我们常常有种在看现代科学哲学理论书籍的感受,既深邃,又无拘无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