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得“平常心”易,修得“不动心”却很难 中间隔着“事上磨”

 乐儿易 2019-01-20

王阳明说,一个人要破山中之贼容易,破心中之贼却是异常艰难。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圣人为什么也会感慨事物还有“难”的另一面呢?他们不是可以做到“物来则应,感而遂通”吗?

他们都是从大磨大难中,历经千锤百炼的人,承受过的煎熬比你我都多得多,咱不能以凡人之心度圣贤之腹。圣贤在苦口婆心地告诫你我,一个人如果不下一番“卧薪尝胆”的苦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破解生命的最终实相的。

如果一个年轻人,整天把“平常心”这三个字挂在嘴边,那么他的这一生极有可能已经被自己给堕落下去了,也就是现今流行的所谓的“佛系”道路,这是很难想象得到也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一个年轻人想要修得“平常心”很容易,只要整天沉迷于手机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日积月累,思维被另一套模式所固化,带着这种模式回归现实生活中,看什么都感觉很平常,淡化了现实意义。

当然了,这种“平常心”只是一种假象,而不是真正修行人眼中的那种“平常”心灵境界。这样的“平常心”是随缘而自在的,要达到这等状态,需要不断地去跟“佛”打交道,跟着“佛”的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降服心魔,斩除迷障,以明心性。

前面文章已经提到过,一切法皆围着“心”在转,转的方向不同,用出来的时候也不尽相同,就如佛儒两家的修心养性之道,虽都是在玩转“心”的作用,然而用功不同,达到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仅笔者个人一些体悟,“平常心”是先处“心”不处“事”,讲求“明心见性”,先悟后修,悟到了之后还要去修证,而后即可“应万事而无所住”。

不动心,不等于平常心,先处“事”不处“心”,讲求“仁义道德”,渐悟近修,边修边悟,循序渐进,最后达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万物一体。“不动心”是不能离开事物的,有物即感,继而用“良知”去感应万事,使天下万事万物都在天理之中运行,这是入世之道。

通过“平常心”去处理事务的时候,没有分别,不能带着主体意识去参与事务中,一切都在随缘中自我化解。而通过“不动心”去解决事情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分别心,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和高度去分别出事物,似乎能够看得到事物的发展方向,因为这种“不动心”状态是处于“天理”的运行方向上,能够感知得到事物的始末,也就是一种“预知”能力。

比如你往远处丢一块石头,石头还未落地的时候你就已经预见到了它将要掉落的地方。同样的道理,一件事情还没有尘埃落定,你隐约就能感知得到这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所以,为什么“事上磨心”非常困难,为什么王阳明说心贼难破,孔子说女子与小人难应付,因为这些都是涉及到了具体的事物。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怎么取舍这“过”与“不及”,与“天理”磨合,真正实践起来简直难上加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