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作文写作必备技能——结尾(一)

 老刘tdrhg 2019-01-20

出差很多天,没有及时更新,抱歉!

前面已经把怎样写开头讲完了,今天我们接着讲怎样写结尾。

结尾,是和开头、主体并列的文章三大部分之一。它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几段,其中最重要的通常是最后一段。一般作文由于篇幅不长,所以结尾在全文中的比重相对比较大,地位也更加重要。而且这个最后印象,对最终得分高低的影响也很大。

一个出色的结尾,能够让已经很好的前几部分锦上添花,使全文成为佳作,获得高分;也能使比较平淡、一般的前几部分更上一层楼,得分有所提高;而对本来就比较差的前几部分虽然不能 “起死回生”,至少也能煞住下降的印象,使得分略有回升。反之,一个差的结尾,就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得分不利。

很多同学写文章对结尾不太重视,要么草草收尾,戛然而止,文章结构头重脚轻;要么公式化结尾,泛善可陈,没有亮点;甚至还有些同学因为缺乏训练,连结尾都没有。这些都是常见的结尾毛病,如果概括总结的话,可以总结为两种毛病:画蛇添足、重复冗长,缺乏新意

一、画蛇添足,完全多余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应该还记得我们讲过写游记、参观、访问这类作文开头容易出现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同样,这类作文的结尾也容易写成这样。本来是一篇很好的作文,而且已经可以收尾,结果非要添上一段平淡俗气的交代,实在是很煞风景。

比如下面这位初二同学写的《游青城野山》。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他和同学结伴游玩青城野山的经历,景物描写有层次,游玩细节的描写也很细致动人,但我们来看看他的结尾:

(前略)

下山了,我原以为下山就会一帆风顺,没想到遇到的困难更大。这里山势较陡,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下去,小腿肌肉时刻要紧张着,稍一松劲就可能滚下去。这时我才真正体会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 我们花了很大劲,下了山,坐在农家乐的凉亭里歇息,心里非常愉快。

下午,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青城山,踏上了归途。

这个结尾的最后一段其实很多余,甚至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既然是叫“游青城野山”,那么不能缺少的是游的过程,至于怎么去的,怎么回的,其实都可以不写。因为不写离开青城山,大家也不会认为他们就住在那里不走了。如果把倒数第二段文字略作改动就结束,效果就会好很多:

(前略)

下山了,我原以为下山就会一帆风顺,没想到遇到的困难更大。这里山势较陡,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下去,小腿肌肉时刻要紧张着,稍一松劲就可能滚下去。

下得山来,坐在农家乐的凉亭里,揉搓着已经有些酸胀僵硬的小腿,再回望这一段历程,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上山容易下山难”。

有些学生之所以在文章开头总少不了写从哪里出发,在结尾写怎么回来,是因为对“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有误解。“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指的是说事件的核心或主体的各部分应当是完整的、清楚的。是不是需要把怎么去怎么回都交代清楚,要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下面这篇《一次难忘的旅行》同样是一位初二同学写的游记作文,写的是作者为数不多的几次乡村之旅中的一次。内容以乡村特有的趣事见闻为主。前面同样写得有情有景,但结尾与前面一篇不同之处就在于“见好就收”。我们来欣赏一下:

(前略)

农舍前的老歪脖树在寒风中摇摆,树上挂着的秋千也一直晃来晃去。这里有羊舍猪圈、有草地旷野,有城市中没有的别样韵味。乡村之旅,总是留给我最难忘的回忆。

大家感受到了两篇游记结尾的不同之处了吗?苏轼说“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章写到恰到好处之时, 就要及时收尾, 以免弄巧成拙。

悦乎微课“小学生体系作文”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