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故宫过完24个节气是啥体验?

 老年人CWK 2019-01-20


今日大寒,在这个代表着一年ending的日子,我们来聊聊在故宫经历二十四节气什么体验。


大寒


大寒时节,这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了,故宫外的护城河冻得结结实实的。在从前,冬天会有专门的人清理护城河的河道,等干净的河水冻到最结实的时候,他们就把冰切成一块块的,再运到冰窖中储存起来,留着夏天降温使用。



大寒一般是在小年前后,临近除夕,过完小年就该准备着除旧迎新了,剪窗花、写福字、打扫宫殿,除旧事项做完后,从腊月二十四到来年的二月初三间,宫里要在乾清宫、皇极殿前竖上天灯,照得宫里红彤彤。


立春


立春时,宫里会有一场春宴,宴上摆着五辛盘(葱、韭菜、蒜、芸薹、胡荽),因为辛与“新”同音,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吃这一场春宴,就叫做“咬春”。



春分


春分这天,太和殿的日晷能“告诉”我们,白天和夜晚的时长相同,在这天,宫里还会流行起一个叫做“竖蛋”的游戏。至于为什么要在这天竖蛋,有天文学家解释说,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立夏


在一年立夏时,吃立夏饭算是标配,关键是,为夏日酷暑到来前做的准备——称人,因为夏日炎热,人们常常会消瘦,因此古人相信在立夏时称体重,就不会因天热生病,在称重时,看秤人还会大声报出体重,并添上一句吉祥话,就有祝福人长命百岁的含义:“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芒种


芒种时节,百花凋谢,花神退位,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送花神。在这天,宫里会摆设多种礼品为花神送行,表达对花神曾给人间带来缤纷的感谢,盼望来年再与花神相会。



夏至


夏至时,宫里的人要吃夏至面,即过水面,有降火开胃的功效。宫里的女人们也会在此时互相赠送折扇、脂粉,因为折扇生风、生凉,而脂粉可以散发体内浊气。



立秋


立秋时节,一天中最享受的事情莫过于啃一口冰镇的西瓜,这也称作“啃秋”。这一天,景运门以东的御茶膳房也会为宫里的人准备好一场丰盛的晚宴,这个习俗就是——贴秋膘。



处暑


处暑前后,是中元节,这时候,人们一般会在河里放上一盏河灯,来悼念逝者,祈求平安。



白露


秋季蟋蟀活动频繁,到白露时节,更是有了斗蟋蟀的习俗,而且极为讲究,比如相斗的蟋蟀要大小相近,重量也需接近,势均力敌,开斗时也有讲究,要先用兰草轻轻触其头部。除了斗蟋蟀,还有喝白露茶的习俗,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在白露前后又进入生长佳期,此时的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别有一种浓郁醇厚的味道。



立冬


立冬时,水快结冰了,趁着太平缸里的水还没结冰,宫里的人会给太平缸盖上被子,如果已经结冰,盖被子已不能解决时,大家就会把太平缸底部基座的砖抽出来,放上木炭加热,以便随时取水灭火。



小雪


在冬季,宫里的取暖设施除了火盆,还有地砖下的火道,就是“地暖”,宫中有床的房间,往往在地砖下都设有火道。冬天在室外的火道内烧火,热量通过火道传至室内陆下,加热地砖,使室内温度上升。在小雪这天,大家最喜欢的食物就是火锅,用掐丝珐琅图案花纹菱花式火锅涮上羊肉、蔬菜,配上调料,温暖一个冬!



——分享结束——


说好的过完24个节气,怎么只有11个?


以上是小编在故宫体验的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体验的内容来自今天将推荐的书籍《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想知道故宫里的24个节气都是怎么过的,答案还是在这套书中⬇️



《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最大的文化IP——故宫给孩子们带来的一套涨知识的绘本,整套书以故宫古建筑为故事场景,讲述习俗、探寻古代建筑,带孩子们发掘文物藏品的文化魅力,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同时还融入历史、地理、与动植物知识!


作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18岁成年人,看完这套书我也只能汗颜——原来并不是每个节气都吃饺子的!原来二十四节气还有这么多“配套周边”(习俗)!


最后,简单又粗暴的,送书!


添加小养微信(youyang04)

周日开始参与读书打卡撰写走心读后感

即有机会获得有养和中信出版社送出的

《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春》系列


(扫码加小养)


朗诵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有利于抽奖哦~

(开玩笑的,《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一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策划:有养

撰文:大鱼

编辑:王机智

视觉:王黑龙

图片来源:《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