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起源【国学知识】

 瑯琊居士 2019-01-20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中国历史上经典有趣的对联

    1、诸葛亮联斥周瑜

    相传,周瑜自命不凡, 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道:

有目也是瞅(“瞅”应为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因电脑没有此字,故作解释),无目也是丑,去掉瞅(同上解释)边目,加女便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罢略略一笑,即刻对道: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周瑜听罢大怒,诸葛亮还是胜了一筹。

    2、宦官自讨没趣

    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3、唐寅嘲商人

    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4、 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5、 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春节,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有个穷秀才因无钱行贿,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6、“混”、“球”联句

    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7、 上下“凭”等

    针对封建社会“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横批是:上下“凭”等

 

    8、 王毅之接对联

    一年除夕,王家大门口对联几次贴出几次被人揭走,王心生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对联不吉利就没人揭了。第二天凌晨,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巴,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9、 针砭人情冷暖

    清代浙江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

    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

    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10、 乾隆出谜联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与群臣猜谜,出一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相仿,既非家禽,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在场的纪昀道出谜底,为“猜谜”。

 

    11、 “老”字没一点

    有个农民欠财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只写了一个“老”字(没有里面一“点”)。

    财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12、 郑板桥见联济贫

    郑板桥当县令时微服私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的对联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是:又是一年

    郑板桥见联,忙令随从回衙取米面、衣服等,户主得济含泪道谢。

    13、“不如不说”与“何必多说”

    清初,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