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脏、肾上腺疾病的CT MRI影像诊断要点#医学影像每日笔记40#

 昵称42715024 2019-01-20

「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CT、MRI诊断指南》,CT和MRI是现代医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掌握CT和MRI诊断学已成为当代影像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第三篇 如何阅读常见疾病CT MR



第四章 腹部疾病


第五节 肾脏疾病


【诊断原则和方法】

1.肾脏CT和 MRI检查必须常规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有时须做延迟扫描以观察肾盂及输尿管等。


2.阅片时要依次观察肾脏的轮廓、密度(信号)、大小形态有无改变,从而来发现病变。


3.发现局灶性病变时,要详细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密度(信号)特点、增强扫描时各期的表现、MRI不同序列的表现、周围血管和输尿管的情况,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4.引起肾脏体积增大的疾病常见肾肿瘤、结核、炎症、肾积水等,引起肾体积缩小的疾病常见肾结核、慢性肾盂肾炎等,肾内出现高密度影的疾病有肾结石、肾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肾钙化、出血

性肾囊肿等,肾内出现低密度影的疾病有肾肿瘤、结核、炎症、肾积水等,肾内出现含脂肪密度的肿块,常见疾病为肾错构瘤。



一、肾结石


(一)概述

1.类型:肾结石按化学成分和密度大小排列分别为:磷酸钙和草酸钙,磷酸镁胺,胱氨酸,尿酸;90%为磷酸钙和草酸钙,属于阳性结石,尿酸结石为阴性结石。

2.临床表现:血尿,腰痛。


(二)CT诊断

1.平扫发现肾盂内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点状高密度影,CT值100HU 以上,即可确诊为肾结石。

2.结石梗阻可造成肾盏肾盂扩张积水。

3.怀疑肾结石的病人CT平扫前不能做经静脉注射的碘过敏试验,以免肾盂内的造影剂被误诊为结石。


(三)MRI诊断

肾盂内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点状异常信号灶,在 T1WI和T2WI上均呈无信号影,即可确诊为肾结石。


(四)鉴别诊断

1.肾盂内新鲜血肿:CT 平扫也表现为肾盂内高密度影,但其特点是:①形态不规则;②CT 值40~60HU;③ 短期复查病变形态、密度可变,甚至消失;④MRI上,急性血肿 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亚急性血肿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


2.肾盂内肿瘤:CT 平扫也表现为肾盂内高密度影,但其 CT值为20~60HU,增强扫描有强化,MRI上呈中等信号。


3.肾钙化:一般指肾实质的钙化。高密度钙化位于肾实质(肾皮质和肾髓质),而不在肾盂内。



二、肾结核


(一)概述

1.大多继发于肺结核,多为单侧发病。

2.主要病理改变有:①肾皮质和髓质干酪样坏死,脓肿形成;②肾盏和肾盂破坏积脓;③自截肾改变:肾脏广泛钙化,肾功能完全丧失;④可合并输尿管结核和膀胱结核;⑤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

3.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脓尿、腰痛,并有消瘦乏力、低热等症状。


(二)CT诊断

1.一侧肾脏体积增大,肾实质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囊状低密度影,伴有钙化,腔壁模糊,轻度强化,可有肾盂和输尿管壁增厚,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肾结核。

2.一侧肾脏增大或缩小,肾实质被几个大的低密度囊腔所分隔,伴有钙化,肾皮质变薄,轻度强化,伴有肾盂和输尿管壁增厚,结合临床病史,可诊断为肾结核。

3.一侧肾实质内有多发囊状低密度影,而对侧肾盂肾盏积水扩张,可诊断为肾结核。

4.一侧肾体积缩小,内有多发钙化灶,结合病史,可诊断为肾结核(肾自截)。


(三)MRI诊断

与CT相同。其中CT上肾实质内的囊状低密度灶 MRI上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自截肾 MRI上可呈“花瓣”状改变,T1WI呈低信号和等信号,PDWI可为等信号,T2WI可为混杂信号,这可能与自截肾内干酪样成分有关。


(四)鉴别诊断

1.肾囊肿:可表现为肾实质内多发囊状低密度影,但其边界清楚,无强化,病人无症状。


2.梗阻性肾积水:与结核性肾盂积水易混淆,但结核性肾盂积水密度较高,边界较模糊,伴有肾盂和输尿管壁增厚,而梗阻性肾积水密度较低,边界清楚,不伴有肾盂和输尿管壁增厚。


3.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也可表现为肾影增大,肾内多个低密度囊状病变,肾盂积水,与肾结核相似;但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无钙化灶,多并发肾结石引起肾盂积水,肾周炎症反应较广泛,肾筋膜增厚和增宽粘连,甚至可形成腰大肌脓肿,这些改变与肾结核不同。


4.慢性肾盂肾炎:可引起肾实质萎缩,肾盂扩张,与肾结核相似,但慢性肾盂肾炎肾实质内无囊状病灶,也没有钙化灶。



三、单纯肾囊肿


(一)概述

1.多发生于肾实质中,尤以皮质部多见,大小、数目、部位不等,囊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

2.临床表现:多无症状。


(二)CT诊断

1.肾实质内囊状低密度影,CT 值-10~10HU,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不强化,即可诊断为肾囊肿。


2.肾实质内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影,CT 值50~70HU,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不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高密度肾囊肿。囊肿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主要原因有:①囊肿内出血;②囊肿感染;③囊肿液蛋白含量高;④小于1cm 的小囊肿因部分容积效应所致。


(三)MRI诊断

肾实质内囊状异常信号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即可诊断为肾囊肿。


(四)鉴别诊断

1.肾脓肿:①囊状病灶边界模糊,壁有环状强化;②临床有发热、血尿等症状。

2.多囊肾:本病要与多发性肾囊肿鉴别。①多囊肾有家族遗传史;③多囊肾两侧肾脏弥漫性囊状改变;③多囊肾患者有高血压、肾功能障碍等症状。

3.囊性肾癌:①囊壁厚而不规则;②增强扫描壁有不规则强化;③有血尿、腰痛等临床表现。



四、多囊肾


(一)概述

1.有家族遗传病史。分婴儿型及成人型两种,成人型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婴儿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双侧肾皮、髓质内布满大小不等囊肿,常同时有肝脏、胰腺囊肿。

3.临床表现:成人型早期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腰痛、高血压、血尿和腹部包块,严重者出现尿毒症。婴儿型多在出生后不久死亡。


(二)CT表现

双侧肾增大,轮廓呈分叶状,内有无数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影使肾脏成蜂窝状改变,同时肝脾胰有或无多囊肿病灶,即可诊断为多囊肾。


(三)MRI表现

肾脏改变与CT相同,T1WI可见肾脏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其中有的是出血性囊肿。


(四)鉴别诊断

见“ 单纯肾囊肿”。



五、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错构瘤)


(一)概述

1.肾错构瘤是最常见的肾良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成。

2.肾错构瘤分两型:合并结节硬化型和不合并结节硬化型,前者多为青少年,发生在两侧,瘤体小,后者则多为中年成人,单侧,瘤体较大。

3.临床表现:合并结节硬化者,临床有三大特征,即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智力迟缓。不合并结节硬化型者小的无症状,大的可有腹痛、血尿和腹部包块。


(二)CT诊断

1.肾实质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肿块,内有脂肪密度(CT值-40~-120HU),增强扫描内有条索状等不规则不均匀强化者即可诊断为肾错构瘤(瘤内的血管平滑肌强化,而脂肪不强化)。

2.当两肾均有错构瘤时,应进一步检查颅脑,以观察有无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侧脑室旁多个散在的钙化点。


(三)MRI诊断

肾实质内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的肿块,内有脂肪组织的信号(T1WI高信号,T2WI中等信号,STIR呈低信号)即可诊断为肾错构瘤。


(四)鉴别诊断

1.肾脂肪瘤和脂肪肉瘤:两者肿块内均可有脂肪成分,但肾脂肪瘤内信号或密度均匀,增强扫描不强化;脂肪肉瘤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有侵蚀性,边界模糊不清,内可无脂肪密度或信号。


2.肾癌:肾癌内脂肪成分罕见。但要注意肾癌和肾错构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人身上。



六、肾细胞癌


(一)概述

1.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2.肾癌起源于肾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没有包膜,但常有纤维组织假包膜。肿块内常有出血、坏死、囊变、钙化。

3.临床表现:血尿、腰痛和包块。


(二)CT诊断

1.肾实质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略低密度肿块,与正常肾组织分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均匀,且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即可考虑为肾癌,若同时见到肾门、主动脉

旁淋巴结肿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形成(血管增粗,增强扫描血管内有充盈缺损影)则可明确肾癌的诊断。

2.肾癌可穿破肾包膜进入肾周间隙,常位于肾筋膜内,也可侵及肾筋膜并直接侵犯邻近组织。


(三)MRI诊断

与CT相同。肿块绝大多数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常不均匀,肿块周围可见假包膜,在T2WI显示清楚,呈一低信号环。


(四)鉴别诊断

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有脂肪成分是其特点。

2.肾盂癌:肿块主体在肾窦内,肾盂、肾盏呈离心性受压移位,肾影一般不大,轮廓外突不明显。但肾盂癌明显侵及肾实质时,很难与肾癌鉴别。

3.肾转移瘤:可有原发肿瘤史,肿块常两侧多发。

4.肾炎性肿块:如肾结核肉芽肿、肾脓肿等。①肾炎性肿块没有假包膜;②临床病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必要时作穿刺活检。



七、肾母细胞瘤


(一)概述

1.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Wilms瘤,好发于3 岁以下儿童,是小儿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2.病理:肿块来源于未分化的中胚叶组织,可见未分化的上皮性和间叶性混合组织,后者可化生肌肉、脂肪、血管、软骨和骨组织。肿块内可有出血、坏死、钙化和囊变,周围有假包膜。

3.多为一侧性,肿块常巨大。

4.临床表现:常以腹部巨大包块而求诊。


(二)CT表现

1.儿童一侧肾区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低而不均匀,增强后肿块呈轻微不均匀强化,即可诊断为本病。若同时见到肾门、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形成(血管增粗,增强扫描血管内有充盈缺损影)则诊断更加明确。

2.本病容易血行转移至肺、肝、腹膜后及纵隔等。


(三)MRI表现

与CT相同,肿块在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


(四)鉴别诊断

1.肾细胞癌:尽管两者形态学上有部分相似,但年龄的明确差异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

2.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也表现为儿童后腹膜巨大肿块,但它属肾外肿瘤,故肾只是受压移位,肾实质没有异常改变。



八、肾外伤


(一)概述

1.肾外伤可表现为肾内血肿、肾包膜下血肿、肾周血肿、肾撕裂伤。

2.腹部外伤引起局部肾实质的损伤,可引起肾内出血,若血肿局限于肾实质内,则表现为肾内血肿;若积血位于肾实质表面和肾包膜之间,则形成包膜下血肿;若肾包膜破裂,血液积贮在肾包膜外吉氏筋膜内,肾前后间隙之间则形成肾周血肿;若肾实质和?或肾收集系统破裂,则形成肾撕裂伤。

3.临床表现:病人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常有血尿。


(二)CT表现

1.急性腹部外伤病人,肾实质内见高密度影,CT 值60~80HU,结合血尿史,考虑有肾损伤,肾内血肿形成。


2.急性腹部外伤病人,紧贴肾表面有新月形高密度影,CT 值60~80HU,相应的肾实质边缘受压变平,可诊断为肾包膜下血肿形成。


3.急性腹部外伤病人,肾周围有新月形高密度影围绕,CT 值60~80HU,相应的肾实质边缘没有受压变平,可诊断为肾周血肿形成。肾周血肿常合并有肾包膜下血肿。


4.急性腹部外伤病人,肾实质内线状不规则低密度,同时伴有明显的肾周血肿和肾包膜下血肿,可考虑有肾撕裂伤,增强扫描可见造影剂外溢,撕断的肾块不强化。


(三)MRI表现

与CT相同。新鲜血肿在 T1WI呈等、低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


(四)鉴别诊断

肾外伤一般表现典型,无须鉴别。



第六节 肾上腺疾病


【诊断原则和方法】

1.肾上腺检查必须用薄层扫描。

2.阅片时须仔细观察两侧肾上腺的形态、轮廓。发现病灶时应观察其密度(信号)及增强方式,同时观察余部肾上腺的情况。

3.联系临床症状和有关的生化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4.正常肾上腺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右侧肾上腺位于右肾上极的上方,肝右叶的内侧,右侧膈脚的外侧,下腔静脉后方,左侧肾上腺位于左肾上极的上前方,腹主动脉左外侧缘,胰体尾的后方。肾上腺的形态多样,常见有线状、倒V字形、人字形,右侧肾上腺以线形最常见,左侧肾上腺以倒V字形、人字形最多见。正常肾上腺的厚度不能超过同一侧膈脚的厚度或不能超过10mm,正常肾上腺肢体厚度均匀,呈凹陷形,如向外膨出,则应考虑异常。正常肾上腺密度均匀。

5.当肾上腺区肿块较大,难以判断其来源时,可用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或 MRI多方位成像来提供定位信息。


一、肾上腺腺瘤


(一)概述

1.肾上腺腺瘤可分为功能性腺瘤和无功能性腺瘤,功能性腺瘤根据起源部位和分泌激素的不同,可引起 Cushing 综合征和Conn综合征(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征),无功能性腺瘤病人无临床表现,多为其他检查时偶尔发现。


2.Cushing综合征:

(1)Cushing综合征是指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分泌增多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依病因可分为垂体性、异位性和肾上腺性。垂

体性和异位性因分泌过多的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双侧肾上腺增生,占全部 Cushing 综合征的 70% ~85%。肾上腺性

Cushing综合征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的Cushing腺瘤或皮质癌自主分泌皮质醇,占Cushing综合征的15%~30%,非病变处肾上腺反馈性萎缩。


(2)临床表现:易发生在中年女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痤疮、多毛、高血压及月经不规则等。


(3)实验室检查:血和尿中17-羟和17-酮皮质激素增多。


3.Conn综合征:

(1)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征,是指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征,Conn 综合征中,约65%~95%由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的Conn腺瘤所致,少数由皮质增生所致。

(2)临床表现:高血压、周期性软瘫(肌无力)、消瘦和夜尿增多等。


(3)实验室检查:低血钾、高血钠、血浆和尿中醛固酮水平增高、肾素水平下降。


(二)CT诊断

1.一侧肾上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肿块周围、腹腔内及腹壁脂肪多而明显,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肾上腺Cushing腺瘤。一般Cushing腺瘤瘤体较大,多大于3cm,密度较高,强化明显。


2.一侧肾上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较低,但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肿块周围、腹腔内及腹壁脂肪很少,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肾上腺Conn腺瘤。一般Conn腺瘤瘤体较小,多小于2cm,密度较低,强化轻。


3.一侧肾上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结合临床无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异常改变可诊断为无功能性肾上腺腺瘤。


(三)MRI诊断

与CT相同。肿块T1WI近于或低于肝信号,T2WI近于或高于肝信号。


(四)鉴别诊断

1.肾上腺皮质癌:肿块较大,多大于5cm,形态不规则,内部密度、信号不均匀,出血、坏死、钙化多见,可伴其他部位转移。

2.肾上腺囊肿:Conn腺瘤为较小的水样密度的肾上腺肿块,需与囊肿鉴别,不同点是后者常较大而无任何强化。



二、肾上腺皮质增生


(一)概述

常见原因是垂体分泌的ACTH刺激两侧肾上腺增生,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按其增生不同部位引起的症状有 Cushing综合征和Conn综合征。见“肾上腺腺瘤”。


(二)CT表现

两侧肾上腺弥漫性增粗,饱满,伴有或无多个结节状突起,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肾上腺增生。


(三)MRI表现

与CT相同,肾上腺信号强度常无改变。


(四)鉴别诊断

1.肾上腺腺瘤:多为单侧肿块,可伴对侧肾上腺萎缩。而肾上腺结节状增生多为双侧,伴有肾上腺普遍增粗。

2.肾上腺转移瘤:表现为两侧肾上腺肿块,而不是小结节改变,另外病人有原发肿瘤史。



三、嗜铬细胞瘤


(一)概述

1.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次是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

2.好发于单侧肾上腺,但约10%肿瘤可异位于肾上腺外,而位于肾门、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旁、膀胱和纵隔等部位,约10%的肿瘤可以多发,10%的肿瘤可为恶性。

3.肿瘤细胞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4.临床表现:阵发性高血压、高代谢、高血糖(三高症)、心悸、头痛、出汗(三联症)等。

5.实验室检查:血和尿中的儿茶酚胺升高,尿内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VMA(3甲氧4羟苦杏仁酸)升高。


(二)CT表现

1.一侧肾上腺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本病。


2.两侧肾上腺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多发嗜铬细胞瘤。


3.肾门、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旁、膀胱和纵隔等部位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异位嗜铬细胞瘤。


4.上述部位的肿块若体积较大,大于5cm,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楚,则要考虑恶性嗜铬细胞瘤可能,若有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或肝、肺的转移,则可明确诊断。


(三)MRI表现

与CT相同。由于瘤体内水分含量较多,使瘤体组织的 T1、T2 值延长,所以T1WI瘤体大部分呈低信号,少数为等信号,T2WI强度显著地增强,呈高信号,整个瘤体的信号强度接近水,为嗜铬细胞瘤 MRI特点。


(四)鉴别诊断

从形态学上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其他肿瘤较难鉴别,但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则与肾上腺其他肿瘤鉴别容易。



四、肾上腺囊肿


(一)概述

1.单纯性肾上腺囊肿少见,多为微小囊肿或腺泡逐渐发展形成。

2.按囊壁成分可分真性与假性二种,真性囊肿又有内皮性囊肿(发育异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成)和上皮性囊肿(最少见),假性囊肿常为外伤、出血的后果。

3.临床表现:病人一般无症状,多为偶尔发现。


(二)CT诊断

1.一侧肾上腺圆形或椭圆形水样密度肿块,边界清楚锐利,增强扫描不强化,即可诊断为本病。

2.囊肿出血时平扫可表现为高密度肿块,但增强扫描不强化。


(三)MRI诊断

与CT相同。囊肿信号强度均匀,呈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四)鉴别诊断

1.肿瘤源性假性囊肿:肿瘤坏死液化可形成囊肿,但其囊壁厚而不均匀,增强扫描有强化。

2.发生于婴儿的肾上腺囊性病变应注意区别是神经母细胞瘤还是出血性囊肿。



五、髓性脂肪瘤


(一)概述

1.来源于间叶化生组织,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和骨髓造血组织按不同比例混合构成。

2.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但当体积较大压迫邻近器官或发生坏死出血时,可引起上腹痛或腰背痛,但不伴有尿常规以及实验室内分泌检查异常。


(二)CT诊断

一侧或双侧肾上腺肿块,密度不均匀,内有脂肪密度(CT值-40~-120HU),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肿块内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区域无强化),即可诊断为本病。


(三)MRI诊断

肾上腺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的肿块,内有脂肪组织的信号(T1 WI高信号,T2 WI中等信号,STIR呈低信号)即可诊断为本病。


(四)鉴别诊断

1.肾错构瘤:两者CT、MRI的形态和表现基本一致,鉴别之关键在于定位。若病灶确定在肾上腺,则肯定为髓性脂肪瘤,若起源于肾脏,则为肾错构瘤。

2.后腹膜脂肪瘤或脂肪肉瘤:鉴别的关键在于肿瘤的定位。



六、肾上腺转移瘤


(一)概述

1.肾上腺是转移癌的好发部位,原发灶以肺癌、乳腺癌为常见,肾上腺在血行转移的好发部位中占据第四位,仅次于肺、肝和骨。

2.以两侧发生多见,多为非功能性的。

3.临床表现:多无症状和体征。


(二)CT诊断

1.两侧肾上腺实性肿块,结合身体其他部位有原发肿瘤,即可诊断为肾上腺转移瘤。

2.一侧肾上腺实性肿块,结合身体其他部位有原发肿瘤,也要考虑肾上腺转移瘤可能。


(三)MRI表现

与CT相同。


(四)鉴别诊断

肾上腺转移瘤与原发性肿瘤单凭形态学很难鉴别,两侧肾上腺肿块或已有原发肿瘤史有利于转移瘤的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