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相信吗?南宋灭亡其实和天气有关

 宗介甫 2022-07-19 发布于河北

宋的天下得自于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得自于孤儿寡母的后周。自始至终也算不上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因为什么呢?它缺少一块,即儿皇帝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

大家经常说的幽云十六州是哪里呢?具体指的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这十六个州处于太行山两翼,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进的天然防线。

因为缺少这一块,导致了帝国的北方基本上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少数民族的骑兵三天就能兵临开封城下。宋虽然物质上极大丰富,但是从来就是一个被动挨打的角色,从宋建立到宋灭亡这两百多年,基本上战争就没间断过,虽然名臣名将辈出,但是也是杯水车薪一般,从没有大的起色。

宋的灭亡一大原因是没有燕云十六州,这一点上面提了。另一个原因就是缺少马匹,这导致宋无法像汉唐一样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从而和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对骑兵来较量一番。这一点在《最后的抵抗》一书中表现得也很明显,端平入洛的宋军步兵在蒙古的骑兵眼里就像是猎物一般,几乎遭到的是降维一般的打击。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作者没有说,历代也很少提及,那就是气候的问题,宋代的时候恰好是一个极冷的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根本难以生存,自然会向往维度更加靠南的生活区域,于是和中原王朝称雄也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了。在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可是在寒冷的气候之下,南进和扩张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了。

宋元之际的寒冷时期,也是导致宋亡的重要因素,经历长时段的气候变冷、草木凋零、粮食减产和连年瘟疫与战争,中国的政权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在公元1234年这个临界点,和宋代赵家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国瞬间崩溃,被新兴壮大的蒙古人政权消灭;而南宋的赵家王朝,也不过是在王朝覆灭前苟延残喘。蒙古人建立的牧者王朝,随后为中国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版图。

而这寒冷的气候也就是南宋和蒙古之间争雄的气候大背景。


《最后的抵抗》所聚焦的就是南宋和蒙古之间交锋的几十年间的历史,此书的时间范围如下:

1224 宋宁宗死,宋理宗即位

1233 端平更化

1234 宋蒙联军灭金,端平入洛。蒙古反攻南宋,宋蒙战争爆发

1260年贾似道开始专权

1264 宋理宗死,宋度宗即位

1267年—1273 宋蒙襄樊战争,宋败

1275 宋度宗死,宋恭宗立,谢太后临朝。宋廷杀贾似道

1276 元军攻取临安,虏宋恭宗、谢太后

1279 宋元崖山海战,宋败。陆秀夫背幼主跳海而死,宋亡



这几行字背后是沉甸甸的历史,是激烈的血与火,是频繁的攻与守。这段历史写三百多页多吗?其实不多,如果细细去写的话三千页,三万页也说不尽这里面的人和事。

宋的武力不行,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也没办法对骑兵对手赶尽杀绝,这导致了宋的作战总体思想由战胜变为了抵抗,因为适当的抵抗是可以生存的,比如熬死了辽政权、西夏政权、金政权,可是一旦遇到极为强大的敌人,这份抵抗也就只能是最后的抵抗了,因为还没等到对手的政权灭亡,自己就先撑不住了。

可是宋的作战并不是乏善可陈,反而期间有大量的经典案例和无数的名将,对这段抵抗史的忽视也许是国人喜欢胜利人物不喜欢失败人物的原因,因为总觉得在失败者这里学不到什么,可是这样的不屈不挠正是血性和骨气的体现,这也真是这段历史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营养,即亮剑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南宋的难能可贵是成为了蒙古遇到的最难啃的骨头,四十五年啊,领导人都换了好几茬,这在蒙古骑兵面前是极为少见的,在当时的欧亚地区也是罕见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又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前赴后继虽死不悔?这值得每个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掩卷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