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第一核大国名副其实:12架战略轰炸机腾空而起 仅仅用了2分钟

 山地之仔 2019-01-21

战机的出动效率一直都是空军战斗力的重要考量标准。比如冷战时期的苏联前线航空兵,为了能够提升战争突发时的紧急应变能力,会进行紧急起飞演练,在短时间内起飞尽可能多的战机。

而在近日,美国空军也进行了一场战机紧急起飞演练,用来演练在核战争爆发的情况下,美国空军的空基核反击能力是否运行顺畅。在这场代号为"全球雷霆 2019"的核反击演练中,美国空军在2.4分钟内起飞了12架B-52轰炸机,平均每12秒钟起飞一架,应变效率可以说是很高了。

为了保证拥有对潜在对手的核威慑能力,有核国家一般都会尽量保持空基、陆基和海基核反击体系的完整,凑成核威慑体系中的"三驾马车"。

从"三驾马车"的概念提出到今天,陆基核威慑平台和海基核威慑平台的地位基本上都没有人质疑过。可是空基核威慑平台,却多次遭到了质疑,并被一些国家从"三位一体"中抽离出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经费的问题,为了保证安全,担负空基核威慑能力的战略轰炸机,除了少部分的固定基地之外,需要不定期的更换自己的驻扎基地,以免被对手摸出规律。而战略轰炸机经常驻扎的主要航空基地,虽然身处重重防空保护网之内,但是却变相拉长了战略轰炸机的作战距离。如果轰炸机的航速不够快的话,很可能还没飞到预定的作战距离,敌人的第二波核打击就过来了。数量庞大的转移机场和组建重点区域的防护火力网,这两点所需要的费用就已经把一大堆财力不足的国家筛除在"三驾马车"之外了。

而上文提到的空基核平台还省略了另一笔重要费用,那就是轰炸机的飞行费用。这里的飞行费用不单单指战略轰炸机执行训练任务和作战任务时的飞行费用,还包括执行真正"核威慑"时的费用。

比如在冷战高峰期,为了防止苏联一大堆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搞突然袭击,美国空军司令部除了要求美国空军的核反击部队要保持紧急起飞的能力之外,还要求美国空军担负核反击任务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要随时都保持有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空中飞行,好随时执行相应的核反击任务。以B-52轰炸机的每小时飞行费用来看,这笔支出也是天价了。

而除了费用之外,空基核武平台在进行反击作战时反应时间不够快也是反对者们的理由之一。冷战期间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较少且价格昂贵,现在看冷战期间数量惊人的核弹头,其实大部分都是使用射程基本达标的发射载体,毕竟洲际弹道导弹的弹体维护也是要钱的。

因此,把部分射程一般的弹道导弹改装为可以进行空中发射,或者更加简单粗暴,直接把核弹头装到战略轰炸机的空对地打击武器上,通过战略轰炸机的大航程把原来只能够进行"中远距离打击"的核武器,提升到"洲际导弹"的级别,不仅省钱,还能够避开诸如《中导条约》这种合约对导弹射程的限制。

不过,随着现代巡航导弹射程的进一步增加和制导技术的完善,动辄十几米的圆偏差让空基核反击平台的存在在此受到了质疑。拿一枚巡航导弹就能够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用上一架战略轰炸机和几十条人命去冒险呢?

不过,如果不让空基核力量来担负反击任务,而是全力投入对敌人的首波核攻击之中,空基核武平台的优势就相当明显了。主动发动核打击,一般是首先对敌人的重点政治和军事目标进行打击。这部分大多数使用精度更高,速度更快的陆基、海基平台。除了首要攻击目标之外,敌方数量巨大的次一级重要目标就需要数量来堆叠了,在这方面,载弹量惊人的战略轰炸机再适合不过。

此外,数量巨大的战略轰炸机在敌方敏感地区携弹飞行,其所带来的威慑效果远远超出陆基核武平台和海基核武平台,毕竟谁也不知道带着核武器的轰炸机,是来执行攻击任务的,还是单纯的进行飞行训练而已。

因此,虽然美国空军整天嚷嚷着要避免让对手"折断"自己手上的"利剑",但是却一直避免让别人意识到,自己手上的这把"利剑",并不是只能用在"自卫"上面。(利刃/L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