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水韵中平仄通用的字不可以乱用?

 老榆树_yhgek 2019-01-21

老榆树

在作诗填词时,如果搞不清楚平仄两音的字,很容易落韵。特别是现在好多朋友喜欢用计算机软件检查格律,我也喜欢用计算机软件检查格律。而目前的计算机软件还不能区分同字不同意义的问题。

《平水韵》是宋朝人刘渊根据前人的韵书改编而成,《佩文诗韵》是清朝康熙年间戈载改编的韵书。这两部“韵书”是诗人用来作诗的官方标准韵书,唐、宋人作词也是采用的诗韵,其中有不少字多音多义。在平水韵有平仄通用多音多义的字可以分成两种。即平仄不同意义相同,平仄不同意义不同。

一、平仄不同意义相同

这一类字按照王力先生的研究,早先大多是读平声,在唐朝后期的口语中渐渐地有了仄声(去声居多),成为多音字,但是意义不变。常用的如:看、过、听、望、叹、忘、醒等等字,诗例如下:

1、看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看”,为平声。这种平声的使用非常多,特别是作为韵脚使用时,近体诗肯定是平声,仄韵的古体诗“看”作韵脚也是平声居多。

唐·韩常侍《道中看华山有诗》

野麋蒙象暂如犀,心不惊鸥角骇鸡。

一路好山无伴看,断肠烟景寄猿啼。

诗中,“看”,为仄声。看不作为韵脚诗,使用仄声也是比较多的。但也不固定都是仄声。如:

宋·范成大《田家留客行》

行人莫笑田家小,门户虽低堪洒扫。

大儿系驴桑树边,小儿拂席软胜毡。

木臼新春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

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

这首乐府诗中,“看”为平声。一般情况下,平仄通用的字作动词时为平声。

2、过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中,过,是仄声。

唐·李商隐《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诗中,过,是平声,押五歌韵。望断平时翠辇过,中仄平平仄仄平。过,作为过去的意思,是平仄两用意思相同的。这首诗里还要注意的是,望,也是平仄两用意义相同的字。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杨康的儿子取名为杨过,这个过应该发什么音呢?书中说起名“过”,是避免犯过错的意思,杨过,字改之,是金庸先生借用了宋朝著名词人刘过(字改之)的名字。

古人起名字很注意平仄音韵协调,杨过:平仄,作为过失的意思,这个过字是四声,就是古韵里的去声。

3、醒

宋·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醒”,仄声。料峭春风吹酒醒,仄仄平平平仄仄。

唐·李商隐《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诗中“醒”,平声。这种平声的用法也多不胜举。“薛王沉醉寿王醒”,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仄不同意义不同

这一类字有平仄多音,但是平仄的意义不同,例如:中、从、供、吹、骑、重等。

1、中

唐·杜甫《秋兴八首》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诗中,“中”平声,表示在....里面。

宋·白玉《春宵有感八首》

春夜常如岁,何妨秉烛嬉。

百花俱中酒,万竹自吟诗。

“百花俱中酒”,中平平仄仄,“中”,仄声,动词。中酒:醉酒;中箭、中枪,都是被击中意思,去声。

2、吹

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歌吹是扬州。”中仄仄平平。吹,仄声。鼓吹声。

宋·苏轼《定风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仄仄平平平仄仄。吹,平声,动词。

三、如何掌握平仄通用字的平仄两用

㈠可通用字做动词,或与动词组合使用时为平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中的可通用字“教”,此“教”为“让”之意,做动词用,故为平声。

其他实例:

①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其“横”做动词用,故为平声;又“风雨纵横至, 此非渊明庐。”(宋·晁说之《风雨纵横至》),此“横”与动词“纵”组合使用,故也为平声。

②听—“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此“听”既做动词用,也与动词“取”组合使用,故亦为平声。

说明:本规律只是针对平仄可通用字而言,对于不可通用的动词,一般为仄声。譬如:“过”、“送”、“住”、“吻”、“采”等等。

㈡可通用字做名词或助词时为仄声。

如:“镇湾庙口桥丁字,炮竹声连毓秀坊。”(清·何淡如《题除夕》)中的可通用字“炮”,此“炮”为“鞭炮”之意,做名词用,故为仄声。而“炮击”之词,是与动词“击”组合,则为平声。

其他实例:

—“路转风回四面歌,新河磨尽磨盘河。”(宋袁说友《新河》)其“磨盘”为名词用,故为仄声;又“细筑场无隙,轻推磨有音。”(宋·苏辙《杀麦二首》),此“磨”为名词,故也为仄声。

“那些愁,推不去。分付一檐寒雨。”(宋·毛滂《更漏子》)中的“此”字做助词用,为仄声。

㈢平仄可通用字其义相同字例考。

在平仄可通用字总表中以及在唐诗宋词实例平仄可通用字不仅平仄互用,而且其义亦有不变之字。现实例如下:

看、患、叹、过、撞、望、忘;

听、莹、泯、楷、晦、谆、缠;

敲、挠、廷、浏、吟、砭、巉、拕

—通用字“看”一般义为“观看”时为仄声,义为“爱护”时为平声。但在不少诗句中却是互用,在仄声位置便是仄声,在平声位置便是平声,其义是不变的。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即观望之义,非“看护”之义,却为平声。又如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书事》:“本来只道千钧重,看破元无一羽轻。日月光明天广大,不妨啸傲过平生。”其中“看破”之义,也无非用眼观望。而此处却是以仄声。何也?互通也!

—忧患。在“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宋·欧阳修《读书》)中,根据平仄交错定律,其“忧患”为的“患”为平声,而在“忧患工催老,飘零敢讳穷?”(宋·陆游《独立》)中,同样是“忧患”一词,其“患”是仄声。

—再三。在“终篇再三叹,推枕不成寐。(宋·苏辙《和王适寒夜读书》)中,其“再三”为的“三”为仄声,而在“说与园丁重九近,毋烦老子再三催。”(宋·方岳《买菊栽》)中,同样是“再三”一词,其“三”是平声。由此可见,该量词为平仄互用。

㈣非平仄可通用字互通例考。

一些字,虽不是平仄可通用字,但也有一些大诗人在平仄位置上互用。例如:

—探为十三覃,平声。可是在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却用到仄声的位置上。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中的“探”便在仄声位置上,难道是李商隐先生不知平仄么?

—荫为去声二十七沁,仄声。而在唐代大诗人杜牧《七律·新柳》诗中却用到平声的位置上。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绿荫”应当为“仄仄”,而这里却是“仄平”,不然就律诗而言,就说不过去了。难道说,杜牧先生也搞错了么?

无独有偶。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也有一首绝句名为《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个“树荫”的“荫”决计不可做仄声,做平声才是格律工整。

这种现象,也许是诗人挣脱了平仄的束缚的一种表现。以此为例,以证明非平仄可通用字也有通用的事实。

结语

古诗词中的多音字非常多,平仄不同意义相同的字就如同麻将牌里的混子,用起来就随意得多。

平时作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平仄不同意义不同的字,如果用错了就是出律。使用计算机检查诗词格律的时候,软件会提示有多音字,这时候就要靠自己来判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