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道一以贯之

 邓乐平DLP 2019-01-21

                    江天雪鸿

    每每游历家乡清源山,仰望老君雕像奇特之眼(即“有眼无珠”),总能勾起我无尽的形上之思……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众妙之门。无疑为中国传统哲学之心、古典文化之本。

    “道”,张立文先生归纳出八义:1.道路(本义)、2.自然界万物的本体或本原、3.一、4.无、5.理(程朱理学)、6.心(陆王心学)、7.气、8.人道。窃以为,似可增若干义项,譬如“自然”。老聃曰:“道法自然”,即道之运演为自然施为。

    “吾道,一以贯之”,语出《论语》里仁篇;“一以贯之”,又语出《论语》卫宁公篇。“一”之义训繁富纷呈,鄙人喜好断章取义,故不避现代语境之下的文本解读之嫌。

    吾,少而乐艺,中而好道。

                                

    古典中国之“道”即“一”

     在哲学上,道即一,体现在老聃宇宙衍生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齐一观”(“道通为一”、“万物与我为一”)、易学太极论、禅宗“不二法门”,以及作为中国哲学及文化深心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上,道即一,譬如石涛之“一画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古典中国之“道”重“气”

    本土语境中,气为古典艺术作品的生命线:文学方面的“文以气为主”(曹丕);绘画方面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书法方面“梭梭凛凛,常有生气”(萧衍);音乐方面“泠泠然满弦皆生气氤氲”(徐上嬴)……

    古典中国之“道”尚“无”

    本土语境中,古典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无”的重视:文学方面“无字处皆其意”(王夫之);绘画方面“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书法方面“潜虚半腹”、“计白当黑”、“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和);建筑方面“透风漏目”(房屋的门窗、亭台楼榭轩的空格)……

    至于“空”,本为舶来之物,先哲以无解空,妙哉谬矣。然,脱胎于印禅之本土禅宗却异军突起,绵延千年。

                                 

    窃以为,“吾道,一以贯之”,就艺之道,似可涵盖此下两层面:

       第一层面:百艺本一。此“一”,即“道”,谓百艺千术本自一道。

    诗文之文道、绘画之画道、书法之书道、音乐之乐道、舞蹈之舞道、建筑园林之园道、棋弈之兵道、剑术之剑道、酒文化之酒道、茶文化之茶道、花香文化之香道(或花道)、收藏文化之藏道……

    可谓百艺繁富,然,“道通为一”。

    第二层面:百艺归一。此“一”,即“生活”,谓百艺千术归依生活。

    窃以为,似存乎“生活三基态”,即“现实生活”、“艺术生活”、“审美生活”。

    当生活忽略(或拒斥)艺术时即为“现实生活”,当艺术逸出现实生活时即为“艺术生活”,而当现实生活与艺术生活同一时即为“审美生活”。

   “现实生活”为生活“常态”,因其长陷物性黑洞,终日忙碌生活、沉溺现实;“艺术生活”为生活“异态”,因其追慕艺术灵境,往往游移生活、异在现实;“审美生活”为生活“本态”,因其不偏不倚,亦即在亦超越。

    若谓“现实生活”为生活“正态”、“艺术生活”为生活“反态”,“审美生活”即为生活“合态”。

    当代工业社会,艺术归依生活,美即与生活同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