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SLA)是一种较少见的脾良性肿瘤。组织学上分为囊状淋巴管瘤、海绵状型和毛细管型。根据侵犯范围,SLA还可分为孤立型和 广泛型。除脾脏受累,还可以累及颈部、纵膈、腹膜后、腹腔脏器、肺和骨等,称为淋巴管瘤病,病变呈侵袭性,且常因病灶广泛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复发率高。 CT平扫病灶多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壁薄规则或不规则,囊内分隔多见,多发病灶似一堆大小不等葡萄聚集呈簇状分布,一般无包膜及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部分文献报道囊内容物可见强化。 鉴别诊断:① 脾脓肿:脓肿壁有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有模糊、无强化的水肿带,临床症状及体征可支持诊断。 ② 脾囊肿:多为单一囊腔,囊内分隔少见,无囊壁及间隔强化。 ③ 脾血管瘤: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渐进性充填。 ④ 脾囊性转移瘤:多为多发囊性或囊实性病灶,囊壁往往不规则增厚,可有壁结节,典型表现为“牛眼征”,多同时有肝脏或其他脏器转移。 ⑤ 脾错构瘤:非常罕见,CT平扫为低密度病变,少数为囊实混合性肿块,边缘清楚,可有钙化,内含脂肪时具有特征,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 ⑥ 脾结核:多有肺结核病史,表现为低密度病变,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可有环形强化,可伴有其他脏器结核浸润。 目前多认为SLA是良性病变,也有文献报道其可恶变;同时病灶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还有继发外伤性或病理性脾脏破裂的危险。因此,如果伴有临床症状或影像学不能排除恶性病变的情况,及时实施脾脏切除术是合理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1. 朱云波, 王芳, 高萍宇.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J].肿瘤影像学,2016,25(3):283-286. 2. 孙承, 缪飞, 林志谦, 等. 脾脏脉管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0):1143-1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