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子从产生到死亡的过程是怎样的?

 唐渠居士 2019-01-21

谢邀。非常烧脑的一个超前话题。原子的生死存亡机制,据我所知,从来就是一个空白。

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现象,对问题的本质,做一些合乎逻辑的猜测。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十个现象做些思考

思考之一:地球附近为什么有地球大气层?

太阳系各个行星之间,相距数千万千米,不可能靠得很近。原子系的电子与核子之间,相距也是相对很遥远,不可能靠得很近。

这似乎意味着:天体或粒子,既有自旋构造的自我形态,又有进动震荡的活动空间,即有自己特定的外空间。

体量越大的天体,其外空间越大。太阳质量占太阳系空间总质量的99.8%。

空间究竟是什么?是空空如也的虚无么?当然不是,应该是有特定质密与能密的场物质!

在地球附近约1000千米的是大气层。越靠近地球,大气密度越大。除了空气分子占比越大,其纯真空的场能密也是越大的。

不妨推设:地球外空间的场能密越大,或者负质密越大,真空场的引力越大。这也许是万有引力的庐山真面目。

由于地球附近的场能密很大,地球表面的分子,容易被真空场吸引出来,变成气态分子。

你看飞机的机翼上凸面,在高速气流作用下,产生较高的场能密,表面积10平米的机翼,可产生数十吨的真空场的负压差升力。

这就意味着:分子或原子的凝聚态,在真空场环境中,可以变成分散态的气体。

那么请思考,在超真空环境下的原子,会不会进一步分散成亚原子气态,即分解出自由电子、自由核子、自由α粒子呢?接着往下看。

思考之二:地球远处为什么有地球辐射带?

大家知道,地球辐射带大约离地球5万千米左右,那里几乎没有原子的身影,即除了极其稀薄的宇宙尘埃,都是超低温的稀薄分布的亚原子或等离子体,诸如自由电子与自由质子的领域。

由此可推设:在超低温、超低能密的真空场环境中,原子只能分散为自由电子与自由质子。

有人问,有没有自由中子?没有!因为非约束的中子很不稳定,大约15分钟就分解为电子、质子与(反)中微子:n→e+p+v。

思考之三:重元素原子为什么具有放射性?

我们知道,中子很不稳定,中子占比偏大的原子,都有放射性或衰变性,会嬗变。为什么要嬗变呢?恐怕与真空场引力有关吧。

在超高压与超高温的环境下,例如在太阳核心区域,氘与氚等原子,可能会失去放射性。

思考之四:亚原子为什么不能直接裸接触?

与思考之一类似。我们知道,亚原子运动发生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万有引力的传递,不可能是亚原子之间的直接的裸接触。

那么,这些力的相互作用,或者叫能量转换,是通过什么载体传递的呢?用排除法,唯一可能的就是真空场,是场介质。

现代物理说,力是通过玻色子传递的。我赞成。但是玻色子是什么玩意呢?不就是不同能密的真空介质量子,或场量子么?

胶子是高能密的场量子,伽玛光子是高能密的场量子,红外线光子是较低能密的场量子,宇宙背景辐射的微波光子是低能密的场量子,超长无线电波光子是极低能密的场量子。

思考之五:激光制冷为什么会产生原子气?

激光制冷是非常时髦的高科技。将碱金属原子的蒸气,在可见光的激光照射或撞击下,原子震荡速度,可从通常的500米/秒,骤然降至0.001米/秒。

这样的原子态,叫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因为高能密激光的强暴所致。

试想,如果在极其稀薄的深太空环境,碱金属原子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而不会分解为等离子态么?

思考之六:激光制冷为什么产生亚原子气?

激光制冷除了可以生产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之超导或超流物态,还可以生产亚原子分布的气态,即所谓的费米子凝聚态。

这样的超凝聚态,也需要高能密的激光做强制性维持。

可以想象,自由电子、自由质子、自由中微子,在超低温超低压的真空场环境下,未必能独善其身,很有可能进一步消散,变成更低能密的真空场介质的场量子。

思考之七:深太空为什么有等离子体的气?

这个,与思考之一/之二类似。什么叫深太空?即几乎连宇宙尘埃都极其稀少的高度真空区域。地球辐射带,属于地球系范畴,是较近的深太空。原子不复存在,只有稀薄的亚原子与充满的场量子。

太阳辐射带,属于太阳系范畴,深远到1~2光年,是较远的深太空。那里的真空场能密极低,温度也许低于2.725K。有更加稀薄的亚原子与超低能密的场量子。

银河系,不像太阳辐射带。所谓的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黑洞,约400万太阳的体量,不足以构造黑洞辐射带。

但至少是数千万亿个太阳辐射带的混成辐射带,辐射半径大约10~20万光年。

在银河系外延,是特远的深太空。也许温度几乎就是绝对零度了,亚原子将不复存在,所有费米子,全部化为玻色子,化成真空介质。

思考之八:正负电子为什么产生正负光子?

正负电子之间,不可能轻易相遇,不会轻易发生湮灭反应。就好比氢原子模型中的核外电子与质子一个永远是若即若离,除了中子星中子态假设。

在高能加速器装置里,把电子加速到几乎是电子康普顿频率(1.26e26Hz)对应的准光速时,正负电子才有可能湮灭为正负光子。

在通常情即在地球环境下,电子与质子一样,非常稳定,很难被分解或消散。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超远的深太空环境下,电子与质子还那么金刚不败。

思考之九:正负光子为什么产生正负电子?

已有资料表面,作为玻色子的两个伽玛光子,在特定的高压高温环境中(绝对条件),二者相互碰撞,变成正负的两个电子。这叫“逆湮灭反应”。

电子,代表费米子物质,代表实体物质世界。光子,代表玻色子物质,代表真空介质世界。

湮灭与逆湮灭,是弥足珍贵的实验事实。尤其揭示了:实与虚、明与暗、阳与阴、质与能、物与场,量变与质变之间物理哲学。

思考之十:震荡真空场为什么产生电磁波?

这里涉及著名的卡西米尔效应:制作一个超薄的真空谐振腔,对其施加高频机械震荡,此谐振腔就会辐射电磁波。

这是真空介质的若干场量子,被外加角动量激发,变成光量子的典型案例,场量子可以变成光量子,即:场量子→光量子。

我们自然会反思:光量子会变成场量子么?即:光量子→场量子。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哈勃望远镜接收到遥远恒星发出的电磁波红移现象,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或熵增加原理,可以断定:任何高频电磁波,都会自然衰减降频,最终消散为极低能密的场量子。

关于原子发生机制的几个思考

根据上述十个现象的分析,我们大致有以下两个重要理念:

在超低温、超低压、超低密的真空场状态下,所有凝聚态物质,都会自发的化解为分散态物质,最终消散为真空场介质。这也是熵增加原理的顺理成章的诠释。

在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的真空场状态下,所有分散态物质,都会被动的积聚为凝聚态物质,最终被压缩为黑洞的中子态。

现在可以做,原子生产机制的假设。

第一步:若干场量子,接受高频角动量,凝聚为一个光量子。

第二步:一个光量子,接受高频角动量,凝聚为一个电子。

第三步:若干光量子,接受高频角动量,凝聚为一个质子。

第四步:一个电子与一个质子,接受高频角动量,凝聚为一个中子。

第五步:一个电子与一个质子,接受高频角动量,凝聚为一个氢原子。

第六步:几个氢原子,接受高频角动量做核聚变,凝聚为一个重原子。

原子分散逆过程,只是相应的反向条件改变,即可,不再赘述。

现在勾勒原子的生死存亡机制,如下:

(重原子)↹(氢原子)↹(中子)↹(电子+质子)↹(光量子)↹(引力子)↹(基态场量子)。

物理新视野,旨在建设性新思维,共同切磋物理/逻辑/双语的疑难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