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窗】鲁德才:关羽崇拜(2012年1月21日《今晚报》)

 一渔夫 2019-01-21

【小品文】鲁德才:关羽崇拜(2012年1月21日《今晚报》) - 老张 - 老张的书房

关羽
       本文原刊2012年1月21日《今晚报》今晚副刊,转帖于网易网友ydcyjl的日志,发布日期2012年1月21日,特此说明并致谢,请喜欢的朋友欣赏。
关羽崇拜
鲁德才

 

《三国演义》说,自关羽和刘备、张飞结拜,一直置身于刘备的争霸事业。镇压黄巾军,温酒斩华雄,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斩蔡阳,释黄忠取长沙,决汉水淹七军降于禁……可谓勋业彪炳,声威远震,加之刮骨疗毒的细节描写,单刀会凛凛神威,关羽简直成了天神!可对证史实,大多是元杂剧和小说的包装。其实宋以前的史传杂记对关羽的评价并不很高,特别是魏晋典籍。如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和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述刘关张情谊固然非比寻常,但无桃园结义的明文,大约东汉尚无结拜之类的时尚。而关羽战绩中,没有斩华雄、文丑、蔡阳的记录,他也从未和黄忠交过手,谈不到义释。拔樊城,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大体与正史相符。所以,正史只突出“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骁勇,但又毫不客气地批评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失荆州,下邳战败,又屈身事曹,虽降汉不降曹,可毕竟是降了。

不过唐宋以后,唐王勃《三国论》、宋唐庚《三国杂事》、苏辙《历代论三国》以及朱熹的《朱子语类》,对关羽功过品格,由赞颂骁勇而转向高调倡扬忠义。所谓忠,按唐庚《三国杂事》所言:“羽为曹公所厚,而终不忘其君。”即忠于主子刘备。所谓义,以儒家经典看,可解为礼义、正义或道德规范;又,古“宜”与“义”通,即应该不应该,合理不合理。问题是关羽订三事之约而屈降,却不忘故主,是一种义,那么杀敌立效以报曹公厚己之恩,也是一种义,这两义孰为“宜(义)”,孰为“不宜(义)”?尽管曹操败走华容道史传没有提由关羽义释而逃脱,然而联系昔日曹公厚待关羽的人情,关羽一定会放他一马的。所以,小说让关羽把守华容道,最终义释曹操,对于刘备集团“不宜(义)”,但却符合知恩图报的义士之道。这样看来,关羽所坚持的,实际是司马迁《游侠列传》中界定的游侠和宋明张扬的江湖义气之义。这一点宋潘自牧在《记纂渊海》卷四十八《尚气》条中就已指出,关羽不肯与老兵黄忠同列,乃是游侠精神所致,无所谓对与错。也因此,《三国志平话》首创桃园三结义情节,《三国志通俗演义》又添加结拜的誓词,所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同梁山哥们儿的誓言并无二致。正史曰关羽“亡命奔涿郡”,《平话》补充“亡命”的原因为“本县官虐民不公,吾杀之”。《演义》是“豪霸倚势欺人,关某杀之”。清褚人获《坚瓠集》、梁章钜《归田琐记》又补充说关羽仗剑杀抢夺民女的县尹与舅爷,亡命潼关,见关墙有通缉图形,伏于水池旁洗面,颜面变苍赤,过关遂指“关”为姓。这种精神与行径,无疑的是侠客们所为。

毋庸置疑,历代统治者并不想树立梁山类的忠义楷模,而是要求具有传统忠义仁厚四达德的偶像。所以,在关羽的封号上有不同的强调。蜀汉后主刘禅封谥号为“前将军壮缪侯”,入忠义祠。“前将军”是生前的官衔,死后没有晋级,可能有失荆州的过失在。“壮缪”是谥号。“壮”是壮勇,“缪”与“穆”相通,岳飞死后的谥号即为岳武穆,显然判定的是关羽的德义,还没有神化他。北宋哲宗赐关羽“成神”的玉泉祠额曰“显烈庙”,承认他是一位神。宋徽宗封“义勇武安王”,孝宗加封“英济王”,元代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乞望关羽以战神的身份保卫元代政权。明嘉靖封“汉关帝寿亭侯”,首次称谓关帝。明万历三十三年,又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宗教意味极浓,有点像神怪小说的称颂,而非政治上的谥号。至清,由于八旗贵族奉《三国演义》的兵书,又引桃园三结义的刘备与关羽情谊,比喻与蒙古的兄弟关系,或让汉族百姓效法关羽忠义于刘备那样忠于新统治者,顺治时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时封“忠义神武圣佑关圣大帝”。可世人任凭神道和小说家们忽悠,喜让关爷作“三界伏魔大帝”,让他管天,管人间黑道白道,各行各业,甚或连镇妖除怪、监察冥界鬼事都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