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杀功臣,韩信被诛,张良被迫隐退,萧何做了什么才得以善终?

 圆柔松沉 2019-01-21

导读: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然这些都基于一个原因:功高震主!下面我们就从张良、韩信、萧何三人分析功高震主所带来的后果。

《遁卦》九五爻辞:“嘉遁,贞吉。”意思是:能够进退自如地隐退避让,坚守正道,其结果是吉祥的。通俗地讲,也就是见好就收,没有不利的,不要去迟疑了。

刘邦杀功臣,韩信被诛,张良被迫隐退,萧何做了什么才得以善终?

这告诉我们:要懂得善观形势,见好就收,适可而止。选择最好的时机,把一切都安排就绪,没有什么好牵挂的了,及时退避,可获吉祥。要知道,是该自己选择退避的时候了。

古人云:“功成身退,为天之道;知进而知退,为乾之亢。”功成名就之后就应急流勇退,这才符合规律。对于功名利禄,明智之人忍耐对权力的渴望,在事业成功之时,全身而退。这方面最著名的历史典范有范蠡、张良。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这是根据无数历史人物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名言。从古到今,与人共事多是“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患难时,别人能任用贤能,以图恢复与发展功业,而安乐时,则会担心身边人谋夺其位,侵占财产。所以,如果你功高盖主,也无志于夺其权位,就应急勇退,这才是上上之策。

我们来看看为刘邦打下天下、居功至伟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不同的结果就知道了。

刘邦杀功臣,韩信被诛,张良被迫隐退,萧何做了什么才得以善终?

对于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在酒席宴会上,刘邦问群臣为什么他自己能得到天下,而比自己势力大得多的项羽却失去天下。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然而,就是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大不相同。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儿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像萧何根深蒂固。

刘邦杀功臣,韩信被诛,张良被迫隐退,萧何做了什么才得以善终?

在刘邦的三杰中,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为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使得刘邦一直尊重张良。

张良世代为韩国贵族。秦末乱起,张良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反抗暴秦,在留县遇到刘邦,两人很谈得来,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这才有了“约法三章”灭亡秦朝;鸿门宴有惊无险,被封汉王;火烧栈道,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为日后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下了基础。后来张良从彭城再投刘邦,受封为成信侯。作为实际上的军师,张良开始与刘邦真正合作,帮助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留在这个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儿主意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得以居家善终。

萧何委曲求全,故意往自己脸上抹黑,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得以平安享尽天年。

刘邦杀功臣,韩信被诛,张良被迫隐退,萧何做了什么才得以善终?

西汉12年,淮南王黥布起兵反汉,刘邦御驾亲征,留吕后及萧何守关中。刘邦不放心,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反叛时一样。”于是有人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上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你不如做一点儿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强占良田、民宅,强夺他人妻女为婢妾,结果闹得怨声载道。当刘邦凯旋时,许多老百姓拦路状告萧何,刘邦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消弭于无形,只是表面上斥责萧何:“你自己去处理吧!”但刘邦从此不再担心萧何会功高震主了。

但是韩信的命运就不一样了,韩信因为不会见好就收而终以谋反之名,被吕后诱杀,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功成而身死。

韩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是个难得的将才,但对为臣之道很不精通,他自恃有才,不了解统治者的心理,平时在刘邦面前说话总是毫无顾忌,也没有君臣之分。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早已察觉刘邦对韩信的猜忌,他劝韩信趁早离开刘邦自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韩信听了却无动于衷,总以为他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是不会对他下手的。

但刘邦得天下后,恐韩信造反,无人能敌,又见韩信十分狂傲,终于动了杀机。西汉建立初,刘邦借封赏之际,改封韩信为楚王,平级调动中无形地削弱了韩信的兵权。此时的韩信虽有所觉悟,但仍不知收敛,还多有怨言,并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而刘邦深知当时除已死的霸王项羽外,无人能敌韩信,唯恐韩信养成羽翼,于是采用陈平之计,以游巡云梦泽之名,招韩信会见。而此时的韩信在楚地,人心未定,兵权大减,已非昔日拥兵数十万众的齐王,无奈只能前往会见,被刘邦以有人控告他谋反为名,把韩信为淮阴侯。韩信变成了朝廷中的闲散人员。

刘邦杀功臣,韩信被诛,张良被迫隐退,萧何做了什么才得以善终?

淮阴侯韩信心中不快,因而在随后陈豨造反时,不愿随刘邦出征。吕后借此机会,便向韩信下手。她以韩信手下的随从举报韩信曾与陈豨通谋,让萧何召韩信入宫。韩信来到长乐宫,刚进门,就被预设的伏兵抓住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有“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临死前,韩信才大悟,后诲当初没有听蒯通之言。而刘邦回朝后,并未责备吕后擅自诛杀功臣,可见刘邦对此是默许的。

如果韩信听了蒯通的话,及早离开刘邦,大概也不会落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如果韩信能明智一点儿,能像张良、萧何那样见好就收或谨慎处世,恐怕也不至于遭致如此可悲结局。

在竞争激励的当今社会,处理对上级的关系时,尤其要注意这点:做事要注意审时度势,不仅要知时而进,更能够应时而退。“才高被人忌”,这是古今职场的通病,要受到别人嫉妒,特别是上级的嫉妒时,下属最好能够学会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千万不要与上级争功。不是所有的领导都那么大度,能容得下强者。有的领导有秀强的嫉妒心理,如果下属超过自己就不能容忍,似乎下属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所以,在职场,特别是在与上级的关系中,一定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不要跟领导邀功请赏,也要争取什么荣誉和职权,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洁身归隐。可以不寄人篱下,也不依附于他人,服从自 身的发展要求,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面对上级的嫉妒,要采取圆滑稳重的处事方法来保全自己,以免让自己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对下属而言,虽然自己通过努力辛辛苦苦得来了成绩,却招致上级不友好的对待,也不要感到什么委屈和不平。常言道“花无常好,月无常圆”,所以“得些好处须回道”。一个良好的撤退,也应该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受到尊敬。如果你的事业达到鼎盛时,没有意识到将要衰退的趋势,你将会走向进退两难的境地,到时候吃亏更大。

其实上级也是聪明人,如果你足够能干又给足了他面子,大部分上级还是会为你的加薪和晋升助一臂之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