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取悦者的心理----行为历程(上)

 青岛田骏 2019-01-21
        
      取悦,汉语辞书定义为:“寻求并争取到别人的喜欢”。这是一个“发生学”定义,描述了主体从心理到行为的一个过程。从哲学意义而言,属于“主体间”的一种关系。这个概念很重要,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艾科曾提到:
      一个概念或一个语词,就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单位”,或者是一座知识迷宫.....。
     当然,“取悦”这个概念也是如此。下面,通过几个句子,首先从语言结构考察。
     “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取悦于一个家财万贯的大富翁”;或者是“刘易斯少尉取悦于约翰上校........”“古代宫廷中的太监取悦于皇上.......。”这类情况数不胜数。
      还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进一步考察:
      还是这个例句:“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取悦于一个家财万贯的大富翁”,从时间过程来看,它是“纵向”的,也即:它起首于那个“身无分文”者,向一个“家财万贯大富翁取悦”,这是一个纵向的时间过程,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时性”;如果从横向看,则是语句的“组合段”,取悦,位置中间,将“身无分文”与“家财万贯”连接起来。这属于语句的“共时性”,组合,还意味着可以把其中一些成分加以置换,比如,把“取悦”置换为“巴结”、“媚上”或“讨好”等等。本文就从前者的“历时性”考察。
      首先,考察取悦者的动机。当然这个比较简单,凡是取悦者,首先,面临生存中一些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他想克服这些困难。而克服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求助于家庭成员或者亲朋好友。但可以判断,这些努力都尝试过,但失败了。于是,这个取悦者,就把求助的目光转向非家庭亲友以外;
      其次,以上,这个取悦者当初对家庭亲友的求助并非都是“取悦”,因为,即使不是取悦,那些家庭成员或亲友也给与帮助,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熟悉、信任。但是当面向外部失去这些优越条件,首先第一步就要实现“熟悉”或“信任”。于是“取悦”由此而生。
      可以看出,取悦的前提在于:这个取悦者对“被取悦者”而言是陌生的,异己的。因异己、陌生而警惕;并因其强大而敬畏。总之,因异己而强大,对这个“陌生对象”是无法控制的。于是,就必须首先讨的这个被取悦者的喜欢。
     当然,以上对取悦的过程描述的太简要了。这其中,还有详细的心理和行为的路程。为方便叙述,有必要把以上第一个例句中的“取悦”,至于“横向组合轴”中心,就先考察其“中心”的前半部分。
    上面,已经提及了这样一个过程:
     取悦者遭遇生存困难----欲要解决困难---求助家庭成员和亲友无效----转向为社会不熟悉的“异己”又强大者。这个过程基本上描述了取悦者对被取悦者开始的“寻求”阶段。
    接下来就是“寻求”了。首先是确定什么类型的被寻求对象,接着就是寻求的操作。这两点至关重要。而前者又是决定后者的出发点。
    作为取悦者的寻求对象,必须经过认真又是充分考量。他首先排除对“同质性”:很简单,穷光蛋不会取悦穷光蛋;小学文化程度的也不会取悦文盲。他们所取悦的必须是是他的反面。当然这个“反面”有很大“跨度”:跨度意味着“鸿沟”,如此就意味着无法取悦。
     比如:一个贫困者要解决贫困,他瞄准的取悦目标不会是国王,也不可能是一个跨国大财团的老板,他只能在比他富裕、并且生活环境基本相似的中等富裕者。他至少熟悉这个被取悦者基本的职业以及长久积累的生活习性。这就很容易理解:一般农村的取悦者取悦于村子里的土财主;城市的取悦者一般取悦于企业老板或机关工作人员。
     当然,这个分析很简单,只是一般性情形,一些特例可能更具说服力。
    接下来就是“取悦”的操作。这个相当复杂,只能对“一般”情形下的描述。
    对其首先可以划分出一些取悦的具体方式:
    第一,话语取悦。以话语取悦于他人,这是最常见的。进一步可从其中区分为话语取悦的“正负价值”。作为“正价值”而言,也就是正常的、又无损他人利益而言,可表现为一些价值的交换,比如孩子取悦于家长,给买个玩具;或者员工取悦于老板为了搞好正常的人际关系。虽有“自私”成分,但其后果无非是实现一种“和谐”;
    第二,财物取悦。以财物取悦他人,话语取悦太廉价,一般不会打动被取悦者。而财物取悦,大多有效。在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常见,小恩小惠买个人情;这些还算不上有害,但如果是市场主体通过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就是“行贿”犯罪了;
   第三,做“表面文章”取悦等等,介于“话语”与“财物”之间。可以归于某一种类,但还没有归纳出来.......。
     其次,取悦的具体路径。这方面需要大量经验积累,就当下掌握“素材”,就可能挂一漏万,对此就只能说只鳞片爪了。
      一般而言,取悦者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当着被取悦者当面取悦,讨好或巴结。像孩子取悦家长;小学生取悦老师等等,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取悦,是为了友谊或亲情加深,姑且不论。另一类是对“陌生”“威严”者的取悦,一般在开始阶段,避免取悦者与被取悦者同时在场,前者多采取一些“曲线”方式。比如,行贿者向被行贿者行贿,一般是由“第三人”转交;以后两者熟悉了可当面“取悦”;还有的是那种“歌颂”式取悦:取悦者在不同载体发表一些赞扬文字或图片,取悦上司。还有的运用那种“小骂大帮忙”的曲折隐晦方式取悦。当然其种类很多,无法一一描述。
     接下来就是那些“被取悦者”是否能够接受取悦者的“取悦”?这个问题,放到下文再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