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的<家庭关系学>

 木香草堂 2019-01-21
网络情缘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老人的<家庭关系学>

    1973年7月11日,我的爱人分娩了,生下女儿取名萄萄,我当爸爸了;

    2005年10月15日,女儿萄萄第一次当妈妈,生下儿子犊犊,32年后的我升格当外公了。


    从当爸爸到当外公,

    一张过了期的“船票”

    记得32年之前,我第一次把女儿抱在怀里,她还没有睁开会说话的眼睛,还躺在产科病房,我两只手捧着她,就象抱着一只“热水并”,既幸福又激动,第一次当爸爸的感觉令我终身难忘。32年来,我肩负爸爸重任,全身心投入,用父爱辛勤耕耘,以阳光雨露滋润孩子心灵,我们的无私付出,换来孩子茁壮成长,使她成为我们全家的骄傲!

    32年以后的今天,我以外公的身份,把外孙抱在怀里,再也不会有32年之前局促不安,除了幸福感,更多的是责任感。我有一百倍的自信和资本,我似乎可以“倚老卖老”:我已经是过来人了,32年当爸爸的经验和自己总结的一套育儿“《资本论》”,足以对付小外孙的“养和育”。真是这样吗?我反问我自己。

      32年前,我重视孩子的养,更重视孩子的育。我自以为我教育孩子很有办法,我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32年过去了,我的经验经过历史长河的冲洗,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的教育原理虽未过时,但对象变了,过去教的是女孩,今天面对的是男孩;有的方法,当时也许有点灵,今天却早已失灵,如同一张过了期的“船票”! 一句话:时代不一样了,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不一样了,养育的对象不一样了,我们的角色地位也不一样了。

    所以32年前老经验也好、老办法也好,再也不能成为我们当爷爷奶奶倚老卖老的资本,有必要重新审视,认真反思,一分为二地进行梳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重新学习,不断充电,与时俱进。


     家庭是个“大舞台”

    当好配角,不当主角

    由此可见,今天当爷爷奶奶绝对不是32年之前做爸爸妈妈的翻版。32年前,我在家庭中的角色,其责任和义务和今天相比有很大不同,我经常和妻子在回顾32年来我所走过的路程,共同讨论过一个问题:

    32年之前我们组织了家庭,我们有了自己的女儿,我们作为她的爸妈,为她的成长而操劳;今天,我们退休了,我们为了自己的第三代责无旁贷,其辛苦程度,也许也不亚于当年。两种角色,同一个目标。两者之间究竞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差异?我说:家庭是舞台,我们都是演员,而且我们演的是连续剧,剧名:《幸福生活万年长》。32年前,我和你演的是这个连续剧的第一集,今天,你的女儿和女婿在演绎的是她的续集,同一主题,但剧情已有了很大的发展,续集应该比第一集更精彩,更引人入深。在这个连续集中,今天,我们所担当的角色不一样了,我们不再是主角,而是配角。过去,我们当了33年主角,演得也很出色,也许可以评上一个什么“最佳主角奖”或者“黄金拍档”。但过去能当一个好主角的未必今天能当好一个配角。这里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这里有一个痛苦的角色转换的过程,这里有一个适应新剧情新要求的过程。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多少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天起早摸黑、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风烛残年为自己的孙子包揽一切,嘴里唠叨着无数遍话语:“要吃水果,要多吃蔬菜……要保暖,要多加衣服……”其艰辛程度,如同自己又生了一个儿女,成了又当一次爸妈的翻版。孩子在奶奶的宠爱下,一天天长大,但吃饭仍然要奶奶喂,去幼儿园仍要爷爷抱,与爷爷奶奶的依恋与日俱增,难分难舍,但孩子与父母亲子之间的情感却日渐淡漠。看到眼前这一切,我真想对老人们说一句话:当一名“开心、开明、开窍”的阳光老人,当爷爷、奶奶也好,当外公、外婆也好,正确定位,不错位;到位不缺位,不越位,当好配角,不当主角。

 

                 享受天伦之乐——我的权利

                 教育好第三代——我的义务

       外孙犊犊是我们家庭快乐的小天使,他的歌声,他的笑声给我们的家庭增添了无穷的快乐与幸福。我们天天和他在一起,一起踢球,一起下棋,他快乐,我们更快乐;他唱歌,我们跟着他一起大合唱。他一天比一天活泼可爱,我们一天比一天年轻。这是什么?这也许就是天伦之乐吧!这就是老人在家庭中最在乎的一种权利,有了这种权利,老人的生活便有了生气,有了希望。

但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老人除了享受权利之外,总得承担一定的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面。如果我们走向一个极端,或光强调享受权利而不承担责任和义务,老人在家庭中快乐不可能持久,如果只承担义务和责任,无权享受天伦之乐,老人的晚年生活不会很幸福。

    一天,我与王伯伯讨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我当爷爷已有七年历史,孙子已进小学,在这里可算得上够“资深”了。但有一个问题想不通,我们这批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人,退休前,在单位里至少还是一个“官”,手下指挥上百人。今天老了,在单位里下岗,到了儿子家,又重新上岗。

    在儿子家里,我们是主人?不是!儿子家里的事我们不能当家作主,老头、老太的话说了不能算数,连鸡毛蒜皮的事也得听媳妇的!

    我们是客人?也不是!是客人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买、汰、烧”(上海俗语即洗衣、买菜、做饭等),样样都得干。

    是仆人?更不是!我们每个月付出了劳动,却没有一分钱工资,甚至还倒贴退休金,给孙子买这买那……

    不是主人!不是客人!也不是仆人!那么算什么人?老人的话语里带有一点牢骚,当然也充满了幽默,周围老人听了,颇有同感,不时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是主人、是客人,也是仆人!”我说:“不管是作爷爷奶奶,还是当外公外婆,都有甜酸苦辣,各种味儿都尝一点,才能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其实,隔代,一个是黎明,一个是黄昏;一个是朝阳,一个是夕阳,是人生的两端,是生命的两极;在日出日落时分,去完成人类生命的交接,我们是主人,不仅是社会的主人,更是家庭的主人,只有以主人翁的精神,才能享受这‘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我们是客人,教育第三代,我们祖辈无法推却的责任与义务。

    如果说我们是仆人——为了第三代健康成长,我们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传递接力棒的人生赛场上,自己虽已退出了接力赛,但还想陪着跑一阵,虽已淡泊名利,但深深感到这是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是不可推辞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一种金钱难买的幸福!


        打造心理“垃圾筒”

        不当孩子“防空洞”

    我的家庭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两位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同居三室二厅。老伴每天买、汰,烧,应付全家一日三餐。女儿和女婿早出夜归,工作繁忙,能承担的家务很少。老伴虽对女儿乐于奉献,但毕竞年老体弱,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家庭对我们来说,既是温馨的港湾,又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天堂,但“家家都有难唱曲”,生活中难免会有种种烦心事,我们与女儿,女婿之间难免会发生口角和碰撞。老伴也常常为此而发牢骚:我成了家里的“老保姆”。家庭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看上去都是鸡毛蒜皮,但处理不当,常常会给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带来隐影。譬如说:每天吃好晚饭,老伴常常要唠叨,女儿女婿他们洗碗不够主动,洗了,又嫌他们没洗干净……老伴是个电视剧迷,到了晚上,为了不影响孩子弹钢琴,只好忍痛割爱……

    五年来,我和老伴在生活中已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晚饭后俩人下楼在小区里散步一小时。我们把这一个小时,称作为既是“饭后百步”的健身时段,又是各自为自己处理“心理垃圾”时间。一天之中,凡不开心的人与事,通过两人之间相互渲泄,相互安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女儿、对女婿有什么想法,不管什么事,可宽容则宽容;可包容则包容;需沟通则沟通;是不健康的心理垃圾则毫不犹豫扔到心理“垃圾筒”,让自己的情绪始终处在健康、快乐的水平上,使自己的心灵不背离“向上、向善”的方向盘。其实,我们的家庭生活不是没有烦恼,不是没有代沟,也不是没有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但只要两代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我们的家庭仍其乐融融,我们的生活仍充满阳光。

    五年来,我们的家庭已形成了这样的规矩:每天晚上,只要孩子爸妈下班到家,我们在孩子面前即退居二线,把孩子父母推到教育的第一线,一则可增加孩子父母与孩子亲子活动的时间,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另外,给自己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天,孩子在吃晚饭时间“作天作地”竞把满满一碗饭,打翻在地,孩子不仅不认错,反而又哭又闹,女儿女婿生气了:“今晚别吃晚饭了!马上离开餐桌!”孩子双手把住椅子,淘淘大哭,就是不服,我们俩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孩子,把目光投向我们,好象在向我们讨救兵:“外公外婆,帮帮我的忙!”他的眼泪,他的哭声对老人有着特别腐蚀性和摧毁力,然而我们的心很冷静,很理性:支持女儿女婿对孩子的处理,不当孩子的防空洞。那晚,孩子没吃晚饭,第二天醒来,直叫肚子饿。这一天对他来说,终身难忘!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作为祖辈和父辈必须保持高度统一,建立统一战线。我们的传统观念与儿女的新观念新方法也许会有碰撞,但这种碰撞不宜发发在孩子的眼皮底下,两代人之间的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吸纳,有助于形成家庭教育环境的“一体化”。


    表扬孩子的好话天天说

    对父母的坏话绝对不说

    在我们家的客厅,专门为犊犊建立了一张“犊犊五角星榜”不管在什么方面,孩子有了进步,做了什么好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在榜上画一个五角星。这个五角星榜的五角星一天天在增加,孩子很在乎,我们全家都很关注。

    在每天晚上的餐桌上,已形成这样的规矩,当着孩子的面,面对孩子的爸爸妈妈,我们会把孩子一天的生活状况来一个简单的小结,在他成长的轨迹中去寻找一、二个闪光点, 幼儿园上课举了几次手了,放学后回家洗手很自觉,户外活动与小朋友比赛自行车,玩滑轮摔了几跌一点不伯疼,很勇敢……以此来肯定他的成长,激励他的进步,用五角星给予最高的奖励。

    老人在养育“第三代”问题上最大的忌违是“在父母面前告孩子的状,在孩子面前说他父母的坏话”。因为在父母面前告孩子的状,一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二有损于自己的威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尽可能自已单独与孩子处理解决,如果自己实在无法解决,也不能在他的父母数落孩子,甚至借他父母的手来惩罚孩子。

    我们在处理二代人之间的关系上,主要体会是:一、在孩子面前,不说他父母的坏话,有意见有想法直接与儿女沟通。二、在孩子父母面前,多说孩子的“好话”我们的口头禅:孩子又长大了,今天在哪里有进步?哪里表现很捧……三、对第三代不强求他对自己句句都得“听话”。孩子一天长大,他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应该允许他有保留自己想法的权利,何况我们老人未必句句话都正确有理。四、每天寻找一个主题,与孩子对话,鼓励孩子说话,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在孩子面前,我是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我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听话”,不是唯唯诺诺;而是“说话”,把自己心里想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合理的要求,都可以商量。在平时生活,对孩子不居高临下,不以势压人,不恐吓,不强迫,真正把孩子当作一个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好朋友。

 

    童心不泯, 成为孩子的玩伴

    终身学习, 与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把外孙比作一本书,一天一页,一月一节,一年一章,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祖辈去细细品读的一本书,如果我们连这本书也读不懂,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能力和水平去教育我们的“第三代”呢?

    我总是这样提醒自己:让我与孩子一起成长,他五岁,我也五岁;他十岁,我也十岁;如何做外公,人生第一次,因为过去我只是一片空白。我做过爸爸,但从来没有做过外公,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必须学习,与他一起学习,向他学习,相互学习。

    从65岁到5岁,其核心就是要有一颗童心,有了这颗童心,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童话世界。我和他一起用积木搭杨浦大桥,搭乐方明珠,搭高速公路,搭摩天大楼……我和他一起踢球、跳绳,一起去公园去观赏各种植物、动物……我和他一起在阳台造一个小小植物园,观察黄豆如何发芽,蝌蚪如何长出四条腿?蚂蚁如何搬动一颗饭粒……有了这颗童心,才会有同理心,孩子开心,我也开心,成为孩子玩伴,其乐无穷。

    从65岁到5岁,使我这双已经老化迟钝的眼睛,又重新获得灵性!面对多彩的世界,从天上的星空到辽阔的海洋,从大地的一草一木到宇宙上每一条生命……我的眼睛就会发出好奇探究的目光!一切都充满魅力,我会象孩子那样,去与小树交朋友,去与小花交朋友,去与小青蛙交朋友去,与天上的星星交朋友。有了这样一双充满童心的眼睛,在我的视野里,天上的月亮会与你说话,与地上的蚂蚁也能相互交流沟通分享。面对孩子一个个为什么,我会与他一起去探究、去思考、去学习……

    有了这颗童心,我会弯下自己的身段与孩子说话,我会听懂孩子的每一句话语,甚至他的哭声所表达他的需求、意志和内心的呼唤。一天,吃饭时,他竞把饭桌上的筷子、调匙当作积木搭起了黄浦江大桥,我见了不仅不指责批评,反而理解他对玩的兴趣,因为在他的眼睛里,家庭中一切什物,都是玩具,他生活内容的全部就是一个字:玩!所以,吃饭对他来说,同样少不了游戏的成分。

    有了这颗童心,我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不是人民警察,整天板着脸,孩子见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怕”对孩子管头管脚,这个不行,那个不许。

    在孩子面前,我的形象也不是打手,孩子稍有违规,就用打来吓唬,甚至把打屁股,打手心作为让孩子听话的灵丹妙药。

    在孩子面前,我的形象不是保姆,什么事都由我来包办,孩子自己能干的事绝对让他自己动手。饭,由他自己来吃,也许还吃得很慢,把衣服也会吃脏;书包,由他自己来背。路,由他自己来走,也许他走得很慢,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蹲下身来看地上爬的蚂蚁。

    在孩子面前,我的角色是玩伴。我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每天与孩子玩的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在家里,我可以让孩子骑在我的背上,从客厅爬到书房……在户外,我组织邻居的小朋友与孩子一起玩;在节假日,我会打电话,邀请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

 

        共同把握成才的“方向盘”

    为孩子美好未来打好基础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每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不一样,潜力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不一样,长相外貌不一样,家庭环境更不一样,一句话,一个孩子一个样,每个孩子都要寻找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重视固然是件好事,但不能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能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我的观点: 玩比读书重要;健康比分数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孩子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早教的任务是培养好习惯,激发兴趣,切忌急功近利。

    犊犊所在的幼儿园在每日放学后都排了兴趣班,例:识字、阅读、绘画、围棋、钢琴、英语、剪纸、舞蹈……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需求,认为学得愈多愈好,于是从星期一到星期七,把孩子玩的时间全部侵占光。我对我女儿说,报名之前,先听听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需求,我们给孩子报了二门,一门是钢琴,一门是滑轮。由于孩子对滑轮和钢琴很有兴趣,所以学得很专致,在班上,他学得认真,进步很快,受到老师的表扬。除此以外,让孩子保证每天放学后有二个小时参与户外活动。

    家长如何把握孩子成才的方向盘?并非社会流行什么就强迫强孩子去学什么,更不是学得愈多愈好,把孩子玩的时间全部挤光。其实,最好的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有了兴趣,就会专注,就有动力,最大限度开发自身潜力去获得成功。我家的外孙犊犊在3岁时,他对坐地铁有兴趣,我们满足他的要求,双休日陪他坐地铁,意外的收获是他可把4、2、1号地铁的车站背得滚瓜烂熟,只要一支铅笔,一张白纸,就可以画出13条地铁线路图。4岁时,犊犊看了一本《太空探险游戏》,从此,他对宇宙星球产生了兴趣,如今,他特别喜欢看太空科幻的电视片,能画出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运行的轨道。如今,他已五岁了,他的兴趣圈在不断扩大,知识面在不断拓展,生活的内容也愈加丰富多彩。

    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并非单纯体现在物质生活的优越,更重要让每个孩子充分体验童年时代美好的时光。在这个前提下,作为孩子的家长必须为孩子把握好成才的方向盘:养成好习惯,为将来走进学校踏上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好习惯的培养应从生活的每一细节做起,持之以恒,不折不扣。譬如犊犊每天放学回家,我们通过回家“三件事”来培养他洗手的习惯,整理书包,物归原处的习惯和对玩具进行分类整理的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的合群性和小朋友的交往能能力,我们积极为孩子提供伙伴交流的平台,不管孩子走到哪里,让孩子掌握融入伙伴交往的技巧。一次,我们全家去松江中央公园玩,见很多小朋友都在河边的沙滩玩沙,犊犊虽然没有带挖沙工具,但在我们引导下,学会自我介绍,向大朋友表达自己愿望和请求,结果很快被小朋友接纳,加入到新的群体,而成为大家的新朋友。

http://hi.baidu.com/leshanyao/item/d4c8de4e93215be9a4c0661b

老人的家庭关系学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