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狭鼻下目

 零壹贰012 2019-01-21

狭鼻下目(Catarrhini)是分布于旧大陆的高等灵长类,包括猴科、长臂猿科、猩猩科、人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狭鼻下目

  • 外文名称:Catarrhini

  • 分布:旧大陆的高等灵长类

  • 属:18

总体介绍

原上猿总科是狭鼻下目最原始的代表,也是猴总科和人型总科的共同祖先。猴总科即旧大陆猴,现在旧大陆大多数的灵长类均属此类。人型总科包括人和猿,在中新世曾经比较繁盛,后来逐渐衰落,现在种类不多且除了人以外均为珍稀物种。狭鼻下目最主要的特征是鼻尖狭窄,鼻孔向下,鼻甲基部相连,有两个前臼齿,体型多比阔鼻下目成员略大。

 分类介绍

 猴科

有18属80种,是灵长目最大一科,分为2亚科:猴亚科(猕猴亚科)Cercopithecinae和疣猴亚科Colobinae。分布于非洲和亚洲。体重1.5~50kg。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昼行性。猴亚科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食性比较杂,通常四肢基本等长,包括9属约50种,如长尾猴属Cercopithecus、猕猴属Macaca、狒狒属Papio、山魈属Mandrillus等。疣猴亚科除个别外都无颊囊,有比较复杂的消化系统,胃囊状,体积比前者大3倍,齿尖高,主要食树叶等植物性食物,拇指退化,而拇趾粗大,后肢通常比前直长,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有5属约30种,如疣猴属Colobus、叶猴属Presbytis、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等。我国有4属15种,均属保护动物。

长臂猿科

有4属14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因臂特别长而得名。体长45.6~63.5厘米,无尾,体重6~13千克。直立高不过0.9米;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长;身体纤细,肩宽而臀部窄;有较长的犬齿。臀部有胼胝,无尾和颊黑冠长臂猿黑冠长臂猿囊。喉部有音囊,善鸣叫,不同种种类叫声差别很大。雄猿一般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浅,为棕黄、金黄、乳白或银灰色。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白天活动。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时,双臂上举以保持平衡。群居,每群包括1对雌雄及其子女,一般不超过5~6只。食物以浆果为主,也吃树叶、小鸟、鸟蛋或昆虫。每胎产1仔。我国有4种,镶嵌分布于云南和海南部分地区,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猩猩科

仅3属4种。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体型较大,不具臀胼胝,前肢长可过膝,而于脸部少毛。猩猩Pongo pygmaeus现仅存于苏门达腊北部以及婆罗洲的低地和山区的热带雨林,数量稀少,成年雄性脸颊上有明显的脂猩猩猩猩肪组织构成的"肉垫",具有喉囊。大猩猩Gorilla gorilla分布于赤道非洲,是灵长类中体型最大者,站高1.3~1.8米,雌性体重70~120千克,雄性140~275千克,成年雄性腰背部有灰白色毛区,称为"银背"。黑猩猩属Pan包括倭黑猩猩P.paniscus和黑猩猩P.troglodytes,分布于非洲中部热带雨林,集群生活,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本科最早化石为中新世中晚期的森林古猿Dryopithecus,发现于欧洲。

 人科

现仅1属1种,即智人(现代人)Homo sapiens。分布于世界所有大洲,早期类型仅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温暖地区。直立步行,臂不过膝,体毛退化,手足分工,下颌骨浅且粗壮,犬齿和下第一前臼齿退化、牙釉质智人智人厚、3个臼齿的磨耗相差很大,大脑极为发达,有语言和劳动,有社会性和阶级性。可分为2个亚科:南方古猿亚科Australopithecine和人亚科Homininae。前者是最早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即最早的人类,早期发现的化石可分成南方古猿属Australopithecus(如非洲种A.africanus、阿法种A.afarensis)和傍人属Paranthropus(傍人鲍氏种P.boise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