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1-21

​可可西里,夹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世界第三大无人区,中国境内最后一片原始之地,平均海拔高达4800米,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水温沸点仅60摄氏度左右,氧气含量是低海拔地区的50%左右,被称作人类生命的禁区。被禁止的东西,反而会激起欲望。人们通过电影、传说、零星的资料记载,开启了对这片土地的神往。资料记载,1990年中国开启了对可可西里的首次科考,直至2005年之前,未曾有科考团实现过横穿可可西里地区。进入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2016年底,我们跟随玉树旅游局、几位地质地理研究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一同进入了可可西里腹地进行科学考察。西藏旅业作为科考团的后勤保障队全程参与其中。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科考团在启动仪式上合影并宣誓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西藏旅业团队在可可西里的合照

我们从玉树出发,到格尔木停留一天,做好物资准备、同行人员体检等工作。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进入其中的人员需要有强健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每个人携带的行李必须限制体积和重量,车辆的空间尽量留出来装载油料和其他补给物资。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出发前寒梅医生为大家做体检

身体状况稍有不适都不能冒险参与这次科考行动。我们都很紧张,害怕与可可西里失之交臂。

寒梅医生是这一次科考行的随行医生。在众多高海拔的科考团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韩医生作为可可西里的志愿者已有十多二十年的时间了。

尔木—玉珠峰—索南达杰保护站

早起集合后,西藏旅业的后勤保障队组织大家装载物资和行李,并对车辆状况进行严格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随后我们从格尔木出发,沿国道G109行驶,上午11点左右抵达昆仑水厂前方的加油站补给休息。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昆仑山加油站

这里一眼就能望见玉珠峰北坡。玉珠峰又称可可塞极门峰,海拔 6178.8米,矗立于美丽的可可西里东部,成为可可西里的门户守护神。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玉珠峰北坡

昆仑山垭口,我们正式进入可可西里地区的一个分界点。这里有一座“桑杰·索南达杰烈士”(电影《可可西里》中日泰队长的原型)的纪念碑。来往的人们不会忘记在此停下,祭拜这位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和藏羚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烈士。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昆仑山垭口的“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

车辆驶出过昆仑山垭口不远后左转,便到了通往玉珠峰南坡的大门。车辆行经的左前方是被风化成了馒头形状的玉珠峰南坡,雪白圆润。右边,是可可西里的空旷荒芜在向着远处无限延伸。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车队向玉珠峰南坡驶近

我们将车辆停在玉珠峰坡下,徒步走上更接近玉珠峰冰川的位置,运气尚好,没有遇上风雪天气,距离不算远,但此处海拔接近5000,加上大风呼啸,我们连呼吸都变得急促,沿曲折的碎石路顺势而上对于我们来说有些艰难,三步一小停,十步一休整才得以抵达。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徒步走上玉珠峰近处

我们徒步走上玉珠峰近处,路面很多尖锐的石头,我们走得很小心。

近距离看玉珠峰山峰和冰川的全貌。随着气候变化,玉珠峰及可可西里境内的冰川都在面临融化萎缩。我们不知道这样持续下去,会带导致怎样的结果,科考专家们在此采样勘察正是希望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去破坏。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航拍记录下的玉珠峰南坡冰舌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在玉珠峰冰川下的合影

全程,我们的午餐全部由提前准备的干粮代替。当晚我们抵达索南达杰保护站并在此留宿,用自己带去的食材和水做晚餐。

这里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非常缺乏,保护站的每一滴水都需要从很远的地方搬运过来,做饭洗碗洗脸各种生活必需中,他们用水都是能省则省。那句“你所浪费的,正是别人说珍惜的”一点没错!

夜晚保护站的室内温度为零下6摄氏度,算不上特别冷。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索南达杰保护站外的日落

索南达杰保护站—库塞湖—五道梁保护站

库塞湖,海拔4800米左右,是可可西里境内距青藏铁路和G109国道最近的湖泊。据同行的科考学家杨勇老师介绍,受卓乃湖溃决的影响,库塞湖湖水外溢后经海丁诺尔湖流入盐湖,导致如今海丁诺尔湖和盐湖的面积迅速扩大,最终它们可能将连接成一片新生湖。

12月的库塞湖面已经全部结冰。湖面的冰缝交错延伸,岸边,还有许多凝固成冰的水浪。若是夏季,湖周围的冻土开化,车辆进入可可西里的难度会大大增加,陷车、沉湖等事件在以前时有发生。12月虽然临近可可西里最寒冷的季节,但是相对夏季的状况来说,要安全许多。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库塞湖面的冰缝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在库塞湖上,我们用身体贴近冰面,摆出了KKXL四个大字!

冷不冷? 冷!

值不值? 值!

受气候和时间影响,我们无法在日落前赶到卓乃湖,只能选择返回青藏线,抵达五道梁保护站修整一晚。

网上流传一句话:“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五道梁条件极其艰苦,海拔没有唐古拉山和昆仑山垭口高,却因地势导致的空气不流畅、含氧量低、土壤含汞量较高、植被稀少等,成为青藏线上最艰难的地段之一。这里7月平均气温为5.5℃,是全国最低值。抵达这里的时候我们当中有人出现轻微头痛等症状,好在都无大碍。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 迁徙的藏羚羊安全通过青藏公路 | 来源:网络

五道梁保护站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咽喉地带。在五道梁保护站不远处能有一个藏羚羊观景台。每年藏羚羊迁徙,会穿过五道梁保护站北面的青藏铁路桥下通道,再通过青藏公路,到卓乃湖等区域生产。为确保藏羚羊能够在迁徙途中安全通过车辆往来的青藏公路,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会在羊群准备穿越的时候进行短暂的交通管制。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为动物修建的通道-生命之桥 | 来源:网络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青藏公路实行交通管制,为穿越的藏羚羊保驾护航 | 来源:网络

在五道梁保护站,我们依然用自己带来的水和粮食做饭。即使很饿,我们也要控制自己吃到七八分饱就够了。暴饮暴食容易加重身体负担,是高原上的一大禁忌。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图:大家分工准备晚餐

保护站的电力条件有限,晚上我们要按时熄灯,关掉不必要的电子设备以节约电源。保护站的人员告诉我们,今晚好好休息,明正式进入可可西里腹地后,你会发现保护站就是天堂。

往后进入卓乃湖的几天才是对我们真正的考验,可可西里腹地到底是怎样一片神秘之境?此次科考行是否有关于可可西里新的发现?除了藏羚羊,还有别的荒漠精灵与我们会面吗?我们将在下一期中为大家解开谜题,敬请关注!


附注:当年,为保护可可西里原始生态环境及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索南达杰组织了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的队伍——治多县西部工委(别称野牦牛队)。作为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第一人的他,曾12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亲自进行野外生态调查及以藏羚羊为主的环境生态保育工作,94年在押送盗猎分子返途的过程中遭袭击牺牲。

索南达杰烈士曾感叹他守护的可可西里:“这里不是无人区,这里是无法区”。当年可可西里区域内的藏羚羊遭遇盗猎分子肆意屠杀,导致其数量从20万只左右锐减至2万只左右。如今,可可西里正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向世界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当初他拼命拯救的那些“羊子”,已摆脱了被肆意猎杀的命运。自2006年至今,可可西里未再发生过藏羚羊盗猎事件,区内的藏羚羊数量也从当年的2万只左右增加到了6万只左右。索南达杰和他的队伍,曾用行动和鲜血唤醒了人们的保护意识。如果他能看见这一切,定会感到欣慰。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纪实|科考可可西里,穿越无人之境(上)

摄影:李明刚

撰文:C君


版权说明:本文由【西藏旅业】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在五道梁保护站休息一晚之后,我们正式进入可可西里腹地。没有电话和网络信号,只能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保持联系。

穿越腹地这几天的感受非常深刻:一是时间变得非常重要,我们不免要计算还要多久能返回,能跟亲人朋友好好通上一次电话、能洗澡、能好好吃顿饭睡上一觉;我们储备的粮食和油料还能够支撑我们在无人区呆多长时间?二是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后,我们先前的害怕反而消失了。可能是因为危险不能预见,也可能是我们在其中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危险。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越是深入可可西里,越是发现自己对它的了解实在太少了。一种矛盾在心里疾速扩张:一方面是无人区原始荒凉、海拔高、条件极度匮乏,我们当中有人头疼不适,开始盼望可以早日出去;另一方面,我们清楚进入可可西里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希望可以对它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五道梁保护站—卓乃湖

卓乃湖地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是藏羚羊的“大产房”。每年6、7月间,藏羚羊母羊会从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青海三江源地区集中到卓乃湖产羔。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前往卓乃湖的沿途没有路可言,保护站巡山队的人员作为向导带领我们。一路上车辆的距离不能拉得太远,至少要保持在对讲机能够呼到的距离以内。为保证能在日落前抵达卓乃湖,沿途我们不敢有太多停留。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越靠近卓乃湖的地方,风沙越大。前面车辆卷起的沙尘,足以将我们的视线缩短至10米以内。不能近,不能远,没有想象中的风景。荒漠之境只有荒芜,车轮下的道路颠簸得厉害,无法预计前路有多远。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日落之前安全抵达卓乃湖保护站。冬天这里没有人驻守。保护站外围被高高的铁护栏围住,为了防止附近棕熊的入侵。巡山队队长一直跟我们说,不要随意跑出保护站围栏的大门外。他指着大门上一处被撞凹陷进去的地方对我们说:看见了吗?这是棕熊留下的。虽然我们冬天到此,不用担心棕熊出现,但这离湖边不远,若遇野狼出没也很正常。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保护站的人员用发电机发电,在每一个房间里生起火炉。大家分工,或帮忙打扫卫生,或帮忙准备晚餐。带来的蔬菜部分已经被冻坏,好在还足以维持我们剩下几天的伙食。在无人区的日子,能吃到热食是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没有落脚扎营的时候,我们全部以干粮充饥:吃到发腻的饼干、冻得僵硬的火腿肠和卤蛋,实在需要一点甜味来解乏的时候,就把冻成冰的果汁饮料裹在毯子里捂热(喝下去依然是透心凉的)。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这里夜晚的温度在零下20度左右,走出房间不消5分钟,手脚便会冻得生疼。加衣服戴手套都没有用。我们同行的5个女生在一间小木屋睡通铺,房间里的火炉上架着水慢慢烧,屋里变得温暖,空气变得湿润。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天黑以后,我们在木屋的外围拍星星。用围巾裹住相机为它保暖,自己戴了两双手套也没用,手指脚趾依然冻得很痛。怎么办呢?忍!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在穿越无人区的过程中,水资源真的太重要了。我们洗漱用水必须非常节约,刷牙和洗脸半碗水搞定。不得不说,在里面有一丁点热水能洗脸刷牙就已经是万幸了!

第二天我们前往卓乃湖边,湖面完全被冻住了,上面被厚厚的沙尘覆盖着,远远看上去它一点也不像一个湖。湖上风大得很,温度很低,太阳光刺得难以睁开眼睛。手机拿出来不消5分钟就直接被冻关机了。湖周围是龟裂的土地,毫无植物生长的痕迹,唯一带来生气的是这里捡到的一根羽毛。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曾有考察队在卓乃湖南边发现过堆砌整齐的玛尼石堆,石头取材于卓乃湖南边的山坡上,并用藏文在上面刻出完整的六字真言,同时发现的还有羊皮吹火筒、被风化的藏式刀鞘等,考察人员认为留下这些东西的意义在于,证明在可可西里的核心地带曾有人居住过很长时间,甚至是经历了一代人那么长久,但是他们无从解释为何会有人在此居住,条件如此恶劣,他们以什么为生,这个人类生命的禁区,有太多等待我们去寻找答案的谜团。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卓乃湖是藏羚羊的产羔区,多的时候数量能达到几万只。由于藏羚羊在无人区内容易遇见天敌,小羊羔在这里的损失率也非常高。在可可西里的考察纪录片中曾有科学家提到:这(羊羔的自然损失率)是平衡自然的力量。

2011年8月中下旬,卓乃湖地区连续发生强降雨,湖水上涨漫顶最终引发溃决。洪水经库塞湖流入了库塞湖,致使库塞湖、盐湖、海丁诺尔湖的水量急速上涨。卓乃湖东湖决口之后,藏羚羊群不得不向卓乃湖的东南湖口向更远的湖北岸迁徙,湖岸退缩,湖床被蒸发后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跟我们同行的杨勇老师就卓乃湖溃决的问题多次进入可可西里考察,希望可以为卓乃湖决口可能引发的诸多问题找到答案,包括可可西里地区的地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藏羚羊迁徙地是否会发生改变等。杨老师在前几次考察中就提到过:那种近万头藏羚羊聚集在卓乃湖岸边产仔的壮观景象已经很难看到。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卓乃湖溃决时,一瞬间倾泻了十几亿立方米的湖水,地表覆盖层和冻土带都被冲了出来,此时在剖面上都清晰可见。湖东一条1000多米长的湖堤埂露出了湖面,把卓乃湖拦腰斩断,这条堤埂上覆盖着数十厘米厚的水草层和生物礁壳。在这条新河床的对面,几十只藏羚羊正在徘徊寻找着过河的路线,这条沟成了这些藏羚羊难以逾越的一道天堑。位于湖边10千米远的卓乃湖保护站,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山坳里,显得更加孤单。”引自杨勇老师在网络上发表的《卓乃湖溃决》。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在这条被冲出的深沟间,杨老师就可可西里从以前到现在可能经历过的一些变化、以及这些地貌为我们留下的讯息做出了耐心解释。

继续前行的途中,我们的两辆车在山坡上遭遇了爆胎,山坡上尖锐的石子儿杀伤力太大,我们只好放弃了沿此路将要去到的下一个目的地。顺着旁路下到湖边绕湖返回。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我们的车辆绕着湖岸返回保护站休息。杨勇老师的车辆前往另一处考察时发生意外被困,眼看离日落时间不远。我们赶紧派出车辆前去帮忙。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可可西里的日落很美,荒漠中独有的美丽。让人忘记时间和地点的分界。眼前是雪山、临近黄昏的天空、提早出来与我们照面的圆月、围栏的影子倒映在荒漠上,一切看起来很简单,因为它们是自然的融合,我们没有力量与它们融为一体,我们无法在这里长久生活,把这样简单美好的画面放在心里就好,给心腾出一块特简单的地方,真的很好!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杨勇老师他们回到保护站,没有多加休息,就开始组织大家分工准备晚餐。杨勇老师同行不仅会一路为我们讲解他眼中的可可西里,也一直担任我们的主厨,人特别和善。做事的人手凑满了,其余的老师们就围坐在房间里讨论接下来的行程,整理一路下来的考察资料,没人闲着,没人慌张。

离开卓乃湖

接下来的一天,我们离开卓乃湖,在无人区继续穿巡考察。沿途遇见了奔跑的野牦牛。野牦牛的杀伤力可是MAX,它一头顶过来足以掀翻我们的车辆。还好它们只是在远处的山坡上与我们照了个面。嗯,的确和别的牦牛长得不同,一股蛮荒之力的杀气从眼神里迸射出来,照片放大来看,我怎么都觉得它跟牛魔王很像!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每年12月——1月是藏羚羊的交配期,我们也几次遇见成群的藏羚羊从车前跑过。一群母羊,一只公羊被围绕其中。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还有成群的藏野驴,肚子白白鼓鼓的,成群地无视一切地向远处奔腾而去。这是它们的栖息地,我始终有点担心我们进来会让它们感觉是“入侵者”。还好,我们的到来没有改变它们前行的方向,没有造成打扰,内心莫名升起小窃喜。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日落前我们在一处空旷平坦的位置搭建营地休息。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今晚,对于我们其中的两位同行人员来说应该是意义非凡吧!他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度过了自己的生日。没有蛋糕,阿夏永红局长拿出装糌粑的袋子放在中间:这就是你们的生日蛋糕!我们围成圈为他们唱歌送上祝福。没有灯光,有星空和月亮啊。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我们在零下30度的野外露营,只穿贴身衣服钻进睡袋,脚掌贴上暖宝宝,依然冻得睡不着。帐篷外的大风吹得帐篷一直晃动,我问同帐篷的朋友,会不会有狼(这是觉得自己进可可西里以来内心最怂的一刻)。她说不会,放心睡吧。冻得睡不着啊,于是拉着她跟我聊天聊到不知道几点,不知道怎么睡过去的。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在这样的野外,我居然一觉睡到了早上8点!醒来帐篷里和睡袋上凝重我们呼吸结成的冰霜。帐篷外天已经大亮,温度零下28摄氏度。把头探出帐篷,猛烈的痛光线刺眼睛,鼻涕在那一瞬间,凝!结!成!冰!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大家开始张罗做饭啦,开始收拾。今天就要走出可可西里了。实在不舍得,大好的阳光虽然没有什么温度,也能照得内心又亮又暖。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在可可西里,我们不忍留下任何一个微小的垃圾,哪怕一个烟头也不行!它原始,充满神秘的色彩,有着人类无法抵抗的荒芜和寒冷;它脆弱,卓乃湖附近的变化让我们不知道它今后会成为沙漠还是湿地,它是野生动物们的栖息地,这里是我们的禁区,它们的舒适区,我们不能破坏。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走出可可西里,我们没有多余的力气去向世界宣称我们从可可西里出来了,只是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返回格尔木的路上有位年龄稍大的老师说:若在无人区再穿巡2天,他怕是扛不住的。没有如果,没有多的两天,我们出来了,我们所有人都很安全,考察行对我们来说很圆满。

“闯入”无人区,这事儿我们能聊一辈子 | 穿越可可西里(下)

我们没有见到可可西里凶险的一面,现在听见可可西里这几个字的时候,内心出现的不再是挑战、无畏这样的词,取而代之的是:拯救。拯救这一片土地上的生灵,以及我们内心应有的,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嘿,可可西里,我们多久还能再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