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零四首《望蓟门》(祖咏)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六

 【古风泊客一席谈】

  望蓟门


     【盛唐·祖咏·七言律诗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拼音版:

yàn tái yī wàng kè xīn jīng ,xiāo gǔ xuān xuān hàn jiāng yíng 。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wàn lǐ hán guāng shēng jī xuě ,sān biān shǔ sè dòng wēi jīng 。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shā chǎng fēng huǒ lián hú yuè ,hǎi pàn yún shān yōng jì chéng 。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shǎo xiǎo suī fēi tóu bǐ lì ,lùn gōng hái yù qǐng zhǎng yīng 。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作品介绍]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注释]

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⑵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一望:一作“一去”。客:诗人自称。

⑶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⑷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一作“行旌”。

⑸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⑹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⑺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作者介绍]

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赏析

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

《唐诗直解》:调高语壮,“生”、“动”、“连”、“拥”四字犯。

《批选唐诗》:此等诗全不著事理,直以声华胜,近体多类此。

《唐诗分类绳尺》:善状物色,清兴洒然。

《唐诗训解》:此因临边而有志于立功也。次联语顿挫又雄壮。

《唐风定》:整峻高亮。睥睨王、李。

《诗源辨体》:“燕台一去”一篇,实为于鳞诸子鼻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调高语壮,是盛唐最上格。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起寓讥边将,便有耻为碌碌尸素之想。中四句极状边庭之景。未以班超、终军自许,树勋报国之志挺然。蒋一梅曰:气象朗开。结壮。薛蕙曰:铺叙得体,词意正大。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此诗已是异样神彩,乃读末句,又见特添“少小”二字,便觉神彩再加十倍。

《唐诗绎》:

此诗见蓟城为防胡险要之地,望之动立功塞上之思。一气旋转,浑成无迹。

《删订唐诗解》:气象自佳,而中四句太相似。

《唐诗贯珠笺释》:通首有气色,是盛唐格调。

《唐贤三昧集笺注》:亦是盛唐正声。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

《唐诗成法》:法亦紧严。中四句法稍同,亦是小疵。通首雄丽,读之生人壮心。

《历代诗法》:高响不浮。

《网师园唐诗笺》:悲壮称题(“万里”一联下)。

《唐诗笺要》:格调高秀,自不待言。“生”、“动”、“侵”、“拥”,皆炼第五字。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开口先补出“燕台”二字,此身便有着落。“客心惊”,一“惊”字包得下文七句之义;而“汉将营”三字,又七句中之提纲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调高气厚,为七言律正始之音,惜不多见。

《唐诗三百首》:字字是“望”,非泛咏蓟门也。

《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黄钟大吕,音响铿锵。

《昭昧詹言》:六句写蓟城之险,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托意,有澄清之志。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

潘德舆评点《唐贤三昧集》:通体遒俊。三四尤得穷边陈垒情色。

《唐诗近体》:“望”字空洞。

《唐宋诗举要》:吴曰:前六句皆写边隅景象,盖自恨来此穷裔,故云“客心惊”也,而末句乃掉转,意思故佳。

佚名

赏析

祖咏在盛唐诗坛上是颇有名气的诗人,他的诗作大都流连山水、着意风物,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情绪,属于王维、孟浩然一派。

《望蓟门》这首七律的写作年月未详,但这首诗却是祖咏诗中别开生面的作品。它一反诗人惯常的浅唱低吟的田园风味,刻画出燕北边境的壮丽景色和充满火药味的边塞风云,表达了诗人投身军旅、安边报国的壮夫意气。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选取典型的景物,描绘出边地特有的风光,景色壮丽、意境开阔,尤其是能把自然风光与边地战事融为一体,显出开阔的胸襟、昂扬的气势。诗人在一个曙色初露的早晨登上燕台,远望蓟门,视听所及,无不令诗人惊心动魄。起句的一 “望” 一 “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诗人用斑斓的彩笔展现出一幅边境战地风光图: 积雪遍野生出万里寒光,海畔云山簇拥着蓟门重镇,关门上的旌旗在晨风中高高飘扬; 军营里笳鼓喧喧已不是和平气象,沙场上报警的烽火直逼云天,更见战事激烈。这一切怎不令诗人生出惊心动魄的感受来呢?这和诗人惯常津津乐道的 “南山当户牖,清水映园林” (《苏氏别业》)、“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 (《夕次圃田店》)之类的景物相较,显然大异其趣,显露出祖咏心中的另一重天地。

诗的结尾引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弱冠请缨的典故,表明诗人希图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迹。虽然有的论者指出此处用典难免有熟烂之嫌,但应物斯感、触景生情,也显得很自然。从祖咏的遭际来看,他和孟浩然的 “不才明主弃”似有同病相怜的地方。建功立业,一展抱负是多数盛唐诗人的追求。然而,祖咏得中进士以后,未得实缺,乃官场失意之辈,隐逸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谁念远方客,长怀魏阙情”(《兰峰赠张九皋》),正画出他身在山水,心存魏阙的矛盾心态。当时盘踞燕北边境的安禄山,早有图谋不轨的意向,深为有识之士所担忧。清人高步瀛在 《唐宋诗举要》一书中引方东树对这首诗的评论说: “收记意有澄清之志,岂是范阳已有萌芽邪?” “范阳” 即指安禄山,“萌芽” 即指他反态已露。所以,这里投笔、请缨的用典,并非泛泛之词可比。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 中评祖咏的诗云: “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但就这首 《望蓟门》而言,无论造境寓意,均颇具盛唐气象,并不比高、岑诸人的边塞诗逊色。

佚名

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祖咏宦游范阳时的作品,借所见蓟城形胜,发吊古之幽情。唐代的范阳道所管辖的范围,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帅燕、云等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此诗写开元初年战争,或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蓟门,即蓟丘,现名土城关,在今北京德胜门外。《双槐岁抄》中所谓京都十景之一的“蓟门烟树”即指此。燕台,即幽州台,旧属河北大兴县(今北京市),有战国时燕昭王为郭隗所筑的黄金台,故称北京为燕台,又统指平卢、范阳一带。“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写诗人登高远望后的感慨,起笔气宇轩昂。他初到边镇,面对着苍茫大地,险要河山,不禁激发了满怀豪情。一个“惊”字,突出诗人初望蓟门不免为之心旌动摇,胡笳、鼓声吹打喧天,更突出军事重镇的严肃气氛。表面是说“燕台”,其实也在暗用典故,以历史陈迹包蕴的兴亡教训,警策今人。这恐是客心“惊”的真谛。

三至六句是写望中所见的景色,意境开阔,气势恢宏。“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前句是望远,后句是望高。远望,北国的冬天,即使雪霁,也是积雪生辉,寒光四射,使人眼花目眩。望高,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此处指东北边防)曙色初临,朔风劲吹,气象朦胧;只有悬挂在高杆上的旗帜,在半明半暗的曙色中猎猎飘扬。自然界的严酷,与军营的严肃,相互配合。第五句“沙场烽火连胡月”,是眼前沙场广阔的景象。第六句“海畔云山拥蓟城”,是环望周围所得景象。五六两句,把北国严冬战地的形势,宏观地勾勒出来,很有气魄。

卒章显志。结末二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借典故以抒情。“投笔吏”借《后汉书·班超传》“投笔从戎”的典故。“请长缨”为汉代终军请战擒南越王的典故。诗人虽然不是定远侯班超,也不是济南书生终军,但是,面对三边烽火,蓟门战云,也使他雄心振奋,壮志凌云,于是也产生了投笔从戎之愿。雄伟的兵战之地,可以激发报国御侮的意志。此二句与首二句的“客心惊”遥相呼应,全诗浑圆无痕而又遒劲有力。

这是祖咏唯一的一首边塞诗,它巧妙地在写景中描绘形胜;与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一样,能在写景中表现诗人以身许国的开阔胸襟,与昂扬乐观的战斗热情。格调高昂,气势豪放,反映了时代的强音,给人以积极进取的感受。

六句写蓟州之险,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托意,有澄清之志。(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六)。

佚名

赏析

蓟门是唐代边防要地,在今天北京德胜门外,诗人到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蓟门壮丽的风光,吊古感今,慨然生发报国从戎的豪情。

全诗由首句的一个“惊”字领起,一到燕台想起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兴盛一时,可自郭隗、乐毅等贤人故去之后,燕国即被秦所灭,此为一惊。而将营中吹茄击鼓,喧声震天,体现了汉将营中号令的严肃,深深震动了诗人的心灵。

下来,诗人写望中所见,视线由远移到高处,由内陆到边塞,层次分明。连绵万里的积雪以及积雪所反射的寒光,无不令人心惊,而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更是让人震撼。故尾联因被望中所见的雄浑壮丽的战场风光所激励感奋,涌起一股报国立功的豪情。

佚名

赏析

诗是吊古感今的。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佚名

赏析

祖咏,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坛,算不上一个杰出的诗人,但自有其格调。《唐才子传》载: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进士。有文名,殷璠评其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少与王维为吟侣,维在济州,寓官舍,赠祖三诗,有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盖亦流落不偶,极可伤也。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有诗一卷,传于世。

祖咏的诗气虽不高,格却不俗,算是才子一枚,要不然王维也不会与他深交二十载。可惜他终生不遇,潦倒落魄,最终隐于渔樵。他的诗以酬答唱和、边塞羁旅、山水田园为主,工稳妥贴,中规中矩,但缺乏高深的体验,峻绝的想象。唯《望蓟门》一诗雄浑阔远,摄人心魄,不唯祖咏平生最好的诗篇,在盛唐的边塞诗中也可跻身前列。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意大致如下:登上燕台远眺不禁心中震惊,笳鼓喧闹处正是汉将兵营。锐利的的寒光生于万里积雪,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猎猎。烽火连天遮掩着胡地明月,山海环抱拱卫着蓟门边城。少时虽无班超投笔从戎的志向,至此却欲效终军请缨立千古功名。

诗中“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用到了班超投笔和终军请缨的故事,既切诗意,又明己心,意味深长。

班超是东汉名将,扶风平陵人。父班彪、兄班固均为史官,妹班昭亦以才名世。班超少时博览群书,30岁迁居洛阳,因家贫为小吏,以缮写为生。一天,他在办公室里抄写文书抄累了,将笔一丢,仰天长叹道:“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班超提到的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各国,打通了“丝绸之路”,因功封博望侯。傅介子主动请求出使大宛,智杀死匈奴使者,后又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凭一己之力建立新军,因功封义阳侯。

班超慕前人之风,也希望立功异域,以博取功名。时匈奴犯乱,大汉在西域的都户不复存在,丝绸之路由是凋蔽,汉朝的政治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对抄写文牍厌烦已久的班超惊喜异常,毅然加入西征队伍,被任命为代司马,跟随都尉窦固西征。窦固派他带兵进攻伊吾,他与呼衍王战于蒲海旁,“多斩首虏”,得到窦固的赏识。后班超在西域出使、驻守三十一年,先后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守护边域、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因功封为定远侯。

终军,是汉武帝时杰出的少年英才。少年时代刻苦好学,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文采斐然闻名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很希望与他结交,终军却不买帐,潇洒地作别太守而去。后自山东赴京师。过函谷关时,关吏交给他一件返回凭证,终军慨然掷之于地,自信地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还。”其心气才志大抵如此。时人皆叹服。

《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 (终) 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武帝时,南越割据政权尚未归附,武帝想派遣使者去说服南越王来降,任务艰巨而危险。终军意气风发,主动请缨,誓缚南越王于汉庭。至南越后,他施展游说之功,终于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眼看事成,即将立下千古奇功,却功亏一篑。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降汉,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

《望蓟门》本述边境战场风光,佐以历史人物典故,气势更加雄浑,诗意更加厚重。

佚名


《望蓟门》   [盛唐·祖咏·七律]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jiā)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一望:一作“一去”。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shǔ)色动危旌(jīng)。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jì)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yīng)。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后终以公封定远侯。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望蓟门》,此诗为祖咏今存的唯一一首七律,也是仅存的一首边塞诗。

蓟门,春秋战国时蓟城的城门,遗址在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周初属古蓟国,后为燕召公封地,秦统一六国后置蓟县为广阳郡治,成为北方重镇。西汉时为燕王封地,东汉置幽州。唐时幽州为范阳郡的中心,统率十六州,为边关要地。唐在这里屯扎着重兵。开元、天宝时,这里经常与契丹发生战争。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诗人游历燕地,一样望去,心中震撼不已:远处号角喧闹之处原来是汉家兵营所在。

诗人这是以“犯我大汉者必诛”的汉朝来比喻唐朝。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

用夸张的写法,描写边塞的艰辛和危险。但却更起着鼓舞士气的作用。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保家卫国,激昂文字。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这里引用了两个典故:

一是投笔吏:及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班超从军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后来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二是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缨:绳。

尾联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望蓟门》是唐朝诗人祖咏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祖咏宦游幽州时的作品,此诗借所见蓟城形胜,发吊古之幽情。表达了作者从戎报国、希望立功边关的愿望。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