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部位图

 兴意隆 2019-01-21

2017-08-19 00:00

痛风的相关论述多见于中医学“痹证”和“历节病”之中,一般认为其病机是湿热内蕴,痹阻关节,遇外感或饮食不节引动而发。现代中医在古人认识基础上对痛风病机有所发展,联系脏腑辨证,多认为痛风本于肝、脾、肾功能失调,标于湿、热、痰、瘀,留着筋骨、关节,对其急性发作的病机认识基本统一为“郁热内盛”。

从痛风的临床症状来看,痛风急性发作时其发病部位一般见于足跖趾关节、足背、踝、膝关节、拇指食指关节、肘关节等,且多在四肢阳面(即四肢外侧,能晒到太阳的那一面),下肢病位分布多涉及足阳明胃经,上肢病位分布多涉及手阳明大肠经。

另外,从痛风的临床治疗及相应文献来看,痛风中医治疗的药物以大黄、石膏、知母、芒硝、土茯苓、萆薢、黄柏、苍术、秦艽、薏苡仁、蚕沙、金银花、蒲公英等使用较多,且药物多归于胃经和大肠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经络和药物归经理论分析,痛风病位当在阳明!

痛风发于阳明其意有二:一是痛风发作时其证似阳明证;二是痛风的发病部位在阳明经。伤寒论中的阳明证,其特点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属里实热,与痛风急性发作之时郁热内盛的病理相同。根据病机相同,异病同治的原则,两者治法亦可相同。

基于以上分析,中医采用伤寒阳明证的数方合用,以栀子豉汤、白虎汤、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期的痛风发作。栀子豉汤功具清心除烦、白虎汤善清阳明经热、承气汤长于通腑泄热,并加用桂枝等通络利关节,三方合用共奏清热泄浊之功。

组方:生石膏30~50 g,知母20 g,生甘草10 g,生大黄10~15 g(后下),栀子15 g,淡豆豉10 g,土茯苓15 g,萆薢15 g,桂枝10 g。每日1 剂,水煎300 mL,分2 次口服。便秘明显者,加芒硝10 g(后下);腹胀明显者,加枳实12 g,厚朴12 g。疗程为1 周。

为验证以上结论的正确性,中医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及主要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优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说明从阳明论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确实可行,且疗效较好,进一步佐证了痛风发于阳明的假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